指纹盖板及包含该指纹盖板的指纹识别模组、手持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4729发布日期:2018-09-25 20:23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指纹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指纹盖板及包含该指纹盖板的指纹识别模组、手持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其唯一性、安全性、保密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指纹识别技术现已基本普及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

在将指纹识别模组应用于手机等手持终端时,为了达到外观的一致性,指纹识别模组的颜色通常需要与手持终端的整体色调保持一致。目前,主要是采用盖板颜色来实现指纹识别模组的颜色区分。

用户在手持终端的使用过程中总希望有多种不同的体验。例如,体验指纹识别模组不同的外观颜色。但是,传统的指纹识别模组一旦组装成型后,其颜色是固定的。也就是说,用户若想有多种体验,就得更换手持终端。然而,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频繁更换手持终端是不现实的,故传统的指纹识别模组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指纹识别模组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的指纹盖板及包含该指纹盖板的指纹识别模组、手持终端。

一种指纹盖板,包括:

可透光的板体;及

变色标识层,覆设于所述板体的一侧,所述变色标识层在所述板体的表面形成预设图案,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其中,所述光致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光照参数对应变化,所述感温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温度参数对应变化,所述光致蓄光油墨层用于存储光能并将存储的光能转化成荧光。

光照参数或温度参数发生变化时,变色标识层中的光致变色油墨层或感温变色油墨层的颜色会对应变化,或者光致蓄光油墨层会进行储能或发光,从而使得预设图案呈现出颜色及明暗变化。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及所处环境的切换,光照参数及温度参数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变色标识层的颜色或明暗程度也随之改变。因此,用户便可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颜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体为玻璃面板、蓝宝石面板或陶瓷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体朝向所述变色标识层的一侧的表面为磨砂面。

在使指纹盖板上的颜色显示更均匀的同时,还能增强板体与变色标识层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体的PH值范围为7至9之间。

板体的表面呈中性或碱性环境,能进一步增强变色标识层在板体表面的附着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色标识层的厚度为4~10微米。

当变色标识层的厚度小于4微米时,其遮光作用有限,且会导致变色标识层本身的颜色较浅,不能很好地起到标示颜色变化的作用。而当变色标识层的厚度过大时,则变色标识层表面平整度难以控制,进而导致平整度不佳。变色标识层的厚度为4~10微米时,能在满足颜色标示要求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平整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呈预设颜色的着色层,所述着色层覆设于所述变色标识层的表面。

使指纹盖板具有初始颜色,并可通过颜色设置使得指纹盖板的颜色与手持终端的配色保持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着色层的厚度为8~10微米。

着色层的厚度小于8微米时,其本身颜色较浅,其颜色不能较好的反映在板体表面。而着色层的厚度大于10微米时,则会导致指纹识别模组中压力信号的传导受阻,从而降低指纹识别模组的灵敏度。着色层的厚度为8~10微米时,能在满足颜色深度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指纹识别模组灵敏度的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覆设于所述着色层的表面。

遮光层可过滤底色,防止底色对着色层的颜色产生干扰,从而使得指纹盖板表面的颜色显示更加均匀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的厚度为5~10微米。

遮光层的厚度小于5微米时,其遮光效果有限,有可能会漏出下层元件,进而影响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而遮光层的厚度大于10微米时,则会导致指纹识别模组中压力信号的传导受阻,从而降低指纹识别模组的灵敏度。遮光层的厚度为5~10微米时,能在满足遮光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指纹识别模组灵敏度的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单层结构,且所述变色标识层包含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由于变色标识层只有一层结构,故在变色标识层成型时只需一次喷涂或印刷,有效地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可将变色标识层的厚度可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多层结构,且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依次层叠形成的层叠结构。

由于变色标识层为多层结构,故每个不同的膜层在颜色变化时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小。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包括:

基板;

指纹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基板一侧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

位于所述基板一侧的封装层,所述指纹传感器封装于所述封装层内;及

如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盖板,所述指纹盖板叠设于所述封装层上,且所述变色标识层夹持于所述板体与所述封装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围绕所述指纹盖板及所述封装层的周向设置。

边框对整个指纹识别模组起到支撑作用,进而便于将指纹识别模组安装于手持终端的主机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背向所述指纹传感器的一侧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

柔性电路板具有可挠性,故可便于在主机壳体中狭小的空间内进行走线。因此,在将指纹识别模组应用于手持终端时,可便于将基板与主机中的主板实现电连接。

一种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

如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所述基板与所述主机电连接。

上述指纹盖板及包含该指纹盖板的指纹识别模组、手持终端,变色标识层在板体表面形成的预设图案,可起到标识作用。进一步的,在光照参数或温度参数发生变化时,变色标识层中的光致变色油墨层或感温变色油墨层的颜色会对应变化,或者光致蓄光油墨层会进行储能或发光,从而使得预设图案呈现出颜色及明暗变化。当用户在使用手持终端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及所处环境的切换,光照参数及温度参数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变色标识层的颜色或明暗程度也随之改变。因此,无需更换手持终端,用户便可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颜色,故用户体验得到有效地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指纹识别模组中指纹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终端,包括主机及设置于主机上的指纹识别模组100。主机包括外壳、显示屏、处理器及主板等多个部件。其中,手持终端可以是手机、PAD或MP5等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模组100及指纹盖板140。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指纹识别模组100包括基板110、指纹传感器120、封装层130及指纹盖板140。

基板110起支撑作用。而且,基板110上设有印刷电路,用于信号的传导。在将指纹识别模组100应用于手持终端时,基板110用于与手持终端的主板电连接。

指纹传感器120设置于基板110一侧并与基板110电连接。指纹传感器120 将压力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以采集指纹信息。

封装层130位于基板110一侧。具体的,封装层130可由树脂、胶等材料固化形成。其中,指纹传感器120封装于封装层130内。进一步的,封装层130 可以透明也可呈现预设的颜色。

请一并参阅图2,指纹盖板140包括板体141及变色标识层143。其中,指纹盖板140跌设于封装层130,且变色标识层143夹持于板体141与封装层130 之间。具体的,指纹盖板140可通过粘结层200附着于封装层130上,粘结层 200可以由结构胶固化形成。

板体141可透光。而且,板体141可以是全透明的,也可部分透明。板体 141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支撑变色标识层143。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板体141 为玻璃面板、蓝宝石面板或陶瓷面板。

变色标识层143覆设于板体141的一侧。其中,变色标识层143可通过喷涂、丝印等方式形成于板体141的表面。进一步的,变色标识层143在板体110 的表面形成预设图案。预设图案可以为字母、特殊的标记或图样。针对不同类型的手持终端,预设图案可以个性化设置,从而起到区分及标识的作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变色标识层的厚度为4~10微米。

当变色标识层143的厚度小于4微米时,其遮光作用有限,且会导致变色标识层143本身的颜色较浅,不能很好地起到标示颜色变化的作用。而当变色标识层143的厚度过大时,则变色标识层143表面平整度难以控制,进而导致平整度不佳。变色标识层143的厚度为4~10微米时,能在满足颜色标示要求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平整度。

在本实施例中,板体141朝向变色标识层143的一侧的表面为磨砂面。

一方面,光线可在磨砂面上发生漫反射。因此,指纹盖板140上的颜色显示更均匀,并能有效防止眩光。另一方面,磨砂面增加了变色标识层143与板体141的接触面积。因此,在板体141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143时,变色标识层143与板体14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得到有效提升。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板体141的表面也可为光滑平面。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板体141的PH值范围为7至9之间。

也就是说,板体141的表面呈中性或弱碱性。此时,变色标识层143在指板体141表面的附着力最强。

具体的,变色标识层143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也就是说,变色标识层143的类型包括7种可能,分别为:变色标识层143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变色标识层143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两种的组合;变色标识层143为光致变色标识层、感温变色标识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三者的组合。

其中,光致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光照参数对应变化,感温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温度参数对应变化,光致蓄光油墨层用于存储光能并将存储的光能转化成荧光。

具体的,光致变色油墨层含有光致变色颜料,光照参数包括光线的强度、光线的波长等。光照参数变化时,光致变色颜料发生反应,从而使得光致变色油墨层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当用户使用装配有指纹识别模组100的手机从室内移动到室外时,光照参数改变,进而会导致变色标识层143呈现不同的颜色。

感温变色油墨层则含有温感变色颜料,温感变色颜料在温度变化时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手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热,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持续或发生故障,其温度持续升高。而对于不同的温度,感温变色油墨层可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能够直观的表明指纹识别模组100的温度,从而便于观察手机工作时的放热状态。

光致蓄光油墨层则含有光致蓄光颜料。在白天或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光致蓄光颜料吸收光能并存储;而在晚上或光照较弱的环境下,光致蓄光颜料则将存储的能量转化为光能,并发出荧光,从而可实现光致蓄光油墨层的明暗变化。而且,光致蓄光油墨层在夜间能够释放荧光,且余光时间较长,从而方便夜间寻找装配有指纹识别模组100的手持终端并方便操作指纹识别模组100。

变色标识层143在光照参数或温度参数发生变化时会呈现颜色变化。而且,变色标识层143的颜色会透过其表面进行显示,从而在指纹识别模组100的表面可显示出不同颜色的预设图案。在将指纹识别模组100应用于产品时,随着用户所处环境的切换,指纹识别模组100所处环境的光照参数及温度参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变色标识层143呈现的颜色或明暗程度也随之改变,进而使得用户可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100的外观颜色。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盖板140还包括呈预设颜色的着色层145。着色层145 覆设于变色标识层143的表面。

具体的,着色层145的颜色可以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任意颜色,而着色层 145的颜色则决定了指纹盖板140的初始颜色。其中,着色层145可通过掺杂颜料的油墨固化形成。着色层145的颜色可以与手持终端的配色相同,从而保持手持终端外观颜色的一致性。

进一步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着色层145的厚度为8~10微米。

着色层145的厚度小于8微米时,其本身颜色较浅,其颜色不能较好的反映在板体141表面。而着色层145的厚度大于10微米时,则会导致指纹识别模组100中压力信号的传导受阻,从而降低指纹识别模组100的灵敏度。着色层 145的厚度为8~10微米时,能在满足颜色深度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指纹识别模组100灵敏度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盖板140还包括遮光层147。遮光层147覆设于着色层 145的表面。

具体的,遮光层147可由附着于着色层145表面的黑色油墨固化形成。遮光层147可以过滤掉封装层130及以下的底色,防止底色对着色层145的颜色产生干扰,从而使得指纹盖板140表面的颜色显示更加均匀一致。

进一步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层147的厚度为5~10微米。

遮光层147的厚度小于5微米时,其遮光效果有限,有可能会漏出下层元件,进而影响指纹识别模组100的外观。而遮光层的厚度大于10微米时,则会导致指纹识别模组100中压力信号的传导受阻,从而降低指纹识别模组100的灵敏度。遮光层的厚度为5~10微米时,能在满足遮光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指纹识别模组100灵敏度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变色标识层143为单层结构,且变色标识层143包含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例如,当变色标识层143为含光致变色标识层与感温变色标识层的组合时,需先将光致变色颜料与感温变色颜料混合均匀,再将混合物与油墨配合形成变色标识层143。因此,变色标识层143只有一层结构,故在变色标识层143成型时只需一次喷涂或印刷,有效地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变色标识层143的厚度可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变色标识层143为多层结构,且变色标识层143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依次层叠形成的层叠结构。

例如,变色标识层143为含光致变色油墨层与感温变色油墨层的组合时,可先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利用含有光致变色颜料的油墨形成一层光致变色油墨层;进一步的,利用含有感温变色颜料的油墨在光致变色油墨层的表面形成一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因此,变色标识层143为多层结构,故每个膜层在颜色变化时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小。

指纹盖板140整体可看作为具有变色功能的盖板,且可直接贴合于仅包含基板110、指纹传感器120及封装层130的指纹识别模组100半成品上,以得到最终的指纹识别模组100成品。因此,在制备指纹识别模组100时,可将指纹盖板140与指纹识别模组100的半成品(基板110、指纹传感器120及封装层 130组成的层叠结构)可同时在条不同的生产线上分别加工;进一步的,再将两者贴合,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加工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还包括边框150。边框150围绕指纹盖板 150及封装层130的周向设置。

具体的,边框150一般为金属框架结构,呈圆环形。封装层130及指纹盖板150形成的层叠结构夹持于边框150内,从而使边框150对整个指纹识别模组100起到支撑作用,进而便于将指纹识别模组100安装于手持终端的主机上。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160。柔性电路板160 设置于基板110的背向指纹传感器120的一侧并与基板110电连接。

将指纹识别模组100应用于手持终端时,柔性电路板160用于连接基板110 与主机中的主板。而柔性电路板160具有可挠性,故可便于在主机壳体中狭小的空间内进行走线。具体的,柔性电路板160的一端设置有可拔插的连接头(图未示),而主板上设置有对应的插口,从而便于将指纹识别模组100电连接于主板。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还包括补强板170。补强板设置于柔性电路板160背向基板110的一侧。

由于柔性电路板160具有可挠性,故在指纹识别模组100的贴合安装过程中容易弯折,从而导致其上的印刷电路被损坏。而补强板170可作为柔性电路板160的衬底,可对柔性电路板160起到支撑及保护作用。

上述指纹识别模组100及手持终端,变色标识层143在板体141表面形成的预设图案,可起到标识作用。进一步的,在光照参数或温度参数发生变化时,变色标识层143中的光致变色油墨层或感温变色油墨层的颜色会对应变化,或者光致蓄光油墨层会进行储能或发光,从而使得预设图案呈现出颜色及明暗变化。当用户在使用手持终端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及所处环境的切换,光照参数及温度参数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变色标识层143的颜色或明暗程度也随之改变。因此,无需更换手持终端,用户便可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颜色,故用户体验得到有效地提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