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组件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8249发布日期:2018-07-07 08:5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组件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的需求越来越高,轻薄和易携带笔记本电脑是市场成长的重点。360度旋转的笔记本电脑是现在市场非常受欢迎的一款产品,其不仅轻薄易携带,且结合了笔记本模式、帐篷模式、平板模式、站立模式这四种形式,给用户带来了多样化选择。360度旋转笔记本电脑主要是靠转轴实现360度旋转。而为了笔记本美观,通常将连接显示屏的电缆线埋入转轴中,然后通过转轴将显示屏和基座连接。

但是,360度旋转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相对于基座的转动幅度较大,因此建立显示屏和基座之间的供电及信号传递的电缆线在转动过程中极易晃动和磨损,且现在市面上用于固定的转轴体积很小,转轴内部空间有限,在组装过程中手持不方便,这使得该道工序成为了非常耗时的一道工序,组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理线性能,可有效避免电缆线磨损的固定组件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固定组件,用于将连接线固定到一容置腔中,所述连接线沿其长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其特点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第一固定元件,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用于使所述连接线的首端伸入,所述出口用于使所述连接线的尾端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用于嵌设于并固定于所述容置腔内;

所述第二固定元件,所述第二固定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底部,所述第二固定元件用于嵌设于所述容置腔内;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元件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连接线的中部。

在本方案中,固定组件中的第二固定元件能够固定连接线的中部,能够将连接线较为可靠地固定,具有较好的理线功能,且连接线不易晃动和磨损;通过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连接线能够较为快速地置于容置腔内,组装效率较高。

可选地,所述连接线伸入所述入口后伸出所述出口的方向为所述连接线的走线方向,所述固定部为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延伸方向用于与所述走线方向相适配,所述固定孔沿所述走线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二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孔用于套设于所述连接线。

可选地,所述固定孔沿其延伸方向具有向外贯穿其孔壁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与所述连接线的直径的比值的范围位于1/3和2/3之间。

在本方案中,在能够实现将连接线的中部固定的基础上,第一开口能够降低成本、减轻重量及减少占用的空间,另外,第一开口更加便于整理连接线。若第一开口的宽度过大,则固定孔不能可靠地固定连接线的中部;若第一开口的宽度过小,则连接线难以自固定孔的外部卡入,不易实现对连接线的中部的固定。

可选地,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两端,所述入口的中心线平行于所述出口的中心线,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沿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固定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元件;

所述入口沿其延伸方向具有向外贯穿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一端的第二开口,所述出口沿其延伸方向具有向外贯穿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另一端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与所述连接线的直径的比值的范围位于1/3和2/3之间,所述第三开口的宽度与所述连接线的直径的比值的范围位于1/3和2/3之间。

在本方案中,第二开口、第三开口能够降低成本、减轻重量及减少占用的空间,另外,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更加便于整理连接线。若第二开口、第三开口的宽度过大,则连接线难以限定在入口和出口中,连接线易晃动、脱落;若第一开口的宽度过小,连接线自入口、出口的外部难以卡入,不易实现对连接线的固定。

可选地,所述固定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入口、所述出口的中心线垂直,所述固定孔的中心、所述入口的中心和所述出口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形成有等腰三角形。

在本方案中,固定孔、入口和出口的中心线之间的关系,更加便于整理连接线,有利于实现对连接线的中部的可靠固定。

可选地,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沿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固定方向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所述固定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的孔径均大于所述连接线的直径,且所述固定孔的孔径与所述连接线的直径之间的差值的范围为0.2mm至0.5mm,所述入口的孔径与所述连接线的直径之间的差值的范围为0.2mm至0.5mm,所述出口的孔径与所述连接线的直径之间的差值的范围为0.2mm至0.5mm。

在本方案中,上述差值范围使得连接线既能够分别在固定孔、入口和出口内自由活动,又不易从固定孔、入口和出口内晃动。

可选地,所述容置腔的内壁面具有两相对设置的定位块,所述第一固定元件中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均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所述定位块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二固定元件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元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底座用于嵌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底座的形状用于与所述容置腔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部,用于将所述固定组件导向定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在本方案中,底座增加了固定组件的体积,能够更加便于将固定组件组装到容置腔内。另外,通过底座的定位部与容置腔的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固定组件与容置腔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连接线的晃动。

可选地,所述容置腔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腔壁上均设有凸出部,所述定位部为定位槽,所述底座中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用于与所述凸出部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特点在于,其包括转轴和上述固定组件,所述转轴具有所述容置腔。

在固定组件具有使得连接线不易晃动和磨损、组装效率较高的基础上,包括该固定组件的移动终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将连接线固定到转轴内的效率也较高。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固定组件中的第二固定元件能够固定连接线的中部,能够将连接线较为可靠地固定,具有较好的理线功能,且连接线不易晃动和磨损;通过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连接线能够较为快速地置于容置腔内,组装效率较高。相应地,包括该固定组件的移动终端也具有较高的固定可靠性,将连接线固定到转轴内的效率也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固定有连接线的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固定组件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线

20:第一固定元件

201:入口

202:出口

203:第二开口

204:第三开口

205:凹槽

30:第二固定元件

301:固定孔

302:第一开口

40:底座

401:定位槽

50:转轴

501:容置腔

502:定位块

503: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一种固定组件,固定组件用于将连接线10固定到一容置腔(如图4中的容置腔501)中,连接线10沿其长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元件20和第二固定元件30。第一固定元件20具有入口201和出口202,入口201用于使连接线10的首端伸入,出口202用于使连接线10的尾端伸出,第一固定元件20用于嵌设于并固定于容置腔501内。第二固定元件30连接于第一固定元件20的底部,第二固定元件30用于嵌设于容置腔501内。第二固定元件30具有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固定连接线10的中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中的第二固定元件30能够固定连接线10的中部,能够将连接线10较为可靠地固定,具有较好的理线功能,且连接线10不易晃动和磨损。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连接线10伸入入口201后伸出出口202的方向为连接线10的走线方向,固定部为固定孔301,固定孔301的延伸方向用于与走线方向相适配,固定孔301沿走线方向贯穿于第二固定元件30,固定孔301用于套设于连接线10。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孔301沿其延伸方向具有向外贯穿其孔壁的第一开口302,第一开口302的宽度与连接线10的直径的比值为1/2。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302的宽度与连接线10的直径的比值可取位于1/3和2/3之间的任意数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能够实现将连接线10的中部固定的基础上,第一开口302能够降低成本、减轻重量及减少占用的空间,另外,第一开口302更加便于整理连接线10。若第一开口302的宽度过大,则固定孔301不能可靠地固定连接线的中部;若第一开口302的宽度过小,则连接线10难以自固定孔301的外部卡入,不易实现对连接线10的中部的固定。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入口201和出口202设于第一固定元件20的两端,入口201的中心线平行于出口202的中心线,且入口201和出口202沿第一固定元件20的固定方向穿设于第一固定元件20。入口201沿其延伸方向具有向外贯穿第一固定元件20的一端的第二开口203,出口202沿其延伸方向具有向外贯穿第一固定元件20的另一端的第三开口204。第二开口203的宽度与连接线10的直径的比值为1/2,第三开口204的宽度与连接线10的直径的比值为1/2。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03的宽度与连接线10的直径的比值可取位于1/3和2/3之间的任意数值,第三开口204的宽度与连接线10的直径的比值可取位于1/3和2/3之间的任意数值。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元件20的固定方向指的是第一固定元件20固定连接线10的方向,也就是说固定方向与连接线10在第一固定元件20内的走向是一致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03、第三开口204能够降低成本、减轻重量及减少占用的空间,另外,第二开口203和第三开口204更加便于整理连接线10。若第二开口203、第三开口204的宽度过大,则连接线10难以限定在入口201和出口202中,连接线10易晃动、脱落;若第一开口302的宽度过小,连接线10自入口201、出口202的外部难以卡入,不易实现对连接线10的固定。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孔301的中心线与入口201、出口202的中心线垂直,固定孔301的中心、入口201的中心和出口202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形成有等腰三角形。固定孔301、入口201和出口202的中心线之间的关系,更加便于整理连接线10,有利于实现对连接线10的中部的可靠固定。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入口201和出口202沿第一固定元件20的固定方向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固定孔301、入口201和出口202的孔径均大于连接线10的直径,且固定孔301的孔径与连接线10的直径之间的差值的范围为0.2mm至0.5mm,入口201的孔径与连接线10的直径之间的差值的范围为0.2mm至0.5mm,出口202的孔径与连接线10的直径之间的差值的范围为0.2mm至0.5mm。上述差值范围使得连接线10既能够分别在固定孔301、入口201和出口202内自由活动,又不易从固定孔301、入口201和出口202内晃动。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容置腔501的内壁面具有两相对设置的定位块502,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固定元件20中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均设有凹槽205,凹槽205用于与定位块502相适配。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固定组件还包括底座40,第二固定元件30远离第一固定元件20的一端连接于底座40。底座40用于嵌设于容置腔501内,底座40的形状用于与容置腔501的形状相适配,底座40上设有定位部,用于将固定组件导向定位于容置腔501内。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图4中的容置腔50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腔壁上均设有凸出部503,如图1-3所示,定位部为定位槽401,底座40中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均设有定位槽401,定位槽401用于与凸出部503相适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40增加了固定组件的体积,能够更加便于将固定组件组装到容置腔501内。另外,通过底座40的定位部与容置腔501的凸出部503的配合导引,连接线10能够较为快速地置于容置腔501内,组装效率较高;而且固定组件组装到位后,底座40能够进一步提高固定组件与容置腔50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连接线10的晃动。

本实施例还揭示了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转轴和上述固定组件,转轴具有上述容置腔501。如图4所示,转轴50具有容置腔501,容置腔501的内壁面具有两相对设置的定位块502,第一固定元件20中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均设有凹槽205,定位块502与凹槽205相适配。容置腔50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腔壁上均设有凸出部503,底座40中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均设有定位槽401,凸出部503与定位槽401相适配。

在本方案中,底座40增加了固定组件的体积,能够更加便于将固定组件组装到容置腔501内。另外,通过底座40的定位部与容置腔501的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固定组件与容置腔50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连接线10的晃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中的第二固定元件30能够固定连接线10的中部,能够将连接线10较为可靠地固定,具有较好的理线功能,且连接线10不易晃动和磨损;通过底座40的定位部与容置腔501的凸出部503的配合导引,连接线10能够较为快速地置于容置腔501内,组装效率较高。相应地,包括该固定组件的移动终端也具有较高的固定可靠性,将连接线10固定到转轴内的效率也较高。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