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轮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72464发布日期:2018-08-28 22:3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精密齿轮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谐波减速器柔轮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谐波减速器是轻型关节机器人的核心传动部件。柔轮通过凸轮式波发生器产生可控弹性变形,并在长轴处与刚轮相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由于柔轮每分钟要经受上千次的反复变形,其结构设计好坏直接决定减速器的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

目前柔轮结构面临两大主要问题:1、柔轮长时间经受疲劳变形,结构容易失效甚至破坏;2、柔轮轮齿的翘曲影响啮合精度,易造成齿面磨损和传动精度下滑。

本发明以fem分析为基础,结合响应面和ccd优化算法设计出一种柔轮新型结构形式,使得其径向翘曲有所降低,并分析评估了新形式结构参数的取值范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柔轮结构装配后径向翘曲严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谐波减速器柔轮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针对现有谐波柔轮装配后轮齿发生径向翘曲的问题,进行相似性与矛盾性分析,形成多种初始设计方案;

步骤2,通过fem方法提取各方案的特征值并进行解析;

步骤3,利用响应面法和ccd优化算法进行最佳方案的全域求解。

其中,所属步骤1包括4种不同的柔轮结构设计方案;

其中,所属步骤2包括3d装配模型导入,边界约束、网格划分、接触面设置和数据导出等;

其中,所属步骤3包括优化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算法的选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设计的新形式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未增加原有的装配难度;又结合有限元(fem)优化模块,改变了传统的经验设计模式,实现设计参数的优选,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4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柔轮初始设计方案示意图;

图2为常规柔轮结构装配变形图;

图3为不同方案柔轮轮齿径向翘曲位移对比示意图;

图4为即将进行优化的参数自变量和轮齿路径示意图;

图5为柔轮结构优化流程图;

图6为优化前后轮齿径向翘曲位移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谐波减速器柔轮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初始方案设计

1.1针对轮齿翘曲的矛盾性分析,建立4种不同形式的柔轮模型,如图1所示;

第二步,特征值求解与方案筛选

2.1利用交互接口将其与波发生器装配后的模型导入ansysworkbench(aw)中,在柔轮左端面和波发生器内孔施加固定约束,整体采用六面体网格,定义柔轮内壁与波发生器外壁接触面间无摩擦,法向接触刚度0.01,限定侵彻深度0.01mm,如图2所示;

2.2在aw中定义的柔轮轮齿的路径方向为从a到b,长度7mm,轮齿径向位移为沿该路径y轴正方向的位移,如图4所示;

2.3将求解后的位于波发生器长轴处的柔轮轮齿路径ab上的数据导入到sigmaplot软件,比较几种方案的优劣,如图3所示,得出锥体直齿的结构形式为最佳。

第三步,针对最佳方案进行响应面优化

3.1在aw的designmodeler模块中将筒体锥度转化为筒体倾斜角度,以设计参数β为自变量,如图4所示,取值范围0~3°;

3.2在aw的results中将柔轮筒体最大应力和轮齿路径上的最大径向位移设为因变量,作为优化目标;

3.3确定以柔轮体积最小为约束,边界条件同步骤2.1,然后采用centralcompositedesign(ccd)优化算法进行样本点设计,并进行响应优化,整体流程如图5所示。

在本设计案例中,设计出一种能够降低柔轮径向翘曲的新结构形式,在优化前后的柔轮最大应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优化后的柔轮轮齿径向翘曲降低了1.2%,如图6所示,达到了柔轮结构优化的目的,实现了预期目标。

在本设计案例中,优化后的柔轮筒壁的角度β应控制在1°~2°,换算成锥度为1/50~1/30为宜。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谐波减速器柔轮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法,首先针对现有谐波柔轮装配后轮齿发生径向翘曲的问题,进行相似性与矛盾性分析,形成多种初始设计方案;然后通过FEM方法提取各方案的特征值并进行解析;最后利用响应面法和CCD优化算法进行最佳方案的全域求解。本发明设计出一种带有锥度的柔轮结构新形式,在降低柔轮轮齿翘曲、提高轮齿重合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沙大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3.21
技术公布日:2018.08.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