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3596发布日期:2019-01-29 17:07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应用开发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同时为便利人们的生活需要,应用开发平台成为服务人们的重要环节。根据专利号:201711250252.x公开了一种用于移动应用开发的云端整合平台虽然解决了资源不能共享和开发者在应用开发过程中相同开发工作重复进行,工作量大的困扰。但是,现有的应用开发平台大多不具有内存监控工具导致使用过程中不能够直观反应当前软件的运行状态,使得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用户体验较差,不利于应用开发的顺利持续开发。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包括移动端管理模块、基础模块、监控模块和应用服务模块,所述基础模块、所述监控模块和所述应用服务模块分别与所述移动端管理模块连接,其中,所述应用服务模块包括上传下载模块、日志模块、推送模块、邮件模块、插件模块、短信模块和权限模块,所述上传下载模块通过所述日志模块与所述推送模块连接,所述推送模块通过所述邮件模块与所述插件模块连接,所述插件模块通过所述短信模块与所述权限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基础模块包括硬件模块、系统调试模块、内存管理模块、字符处理模块、基础日志模块、故障管理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所述硬件模块通过所述系统调试模块与所述内存管理模块连接,所述内存管理模块通过字符处理模块与所述基础日志模块连接,所述基础日志模块通过所述故障管理模块与所述数据管理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监控模块包括动态监控模块、内存监控模块、系统监控模块、资源监控模块、登陆监控模块和上传下载监控模块,所述动态监控模块通过所述内存监控模块与所述系统监控模块连接,所述系统监控模块通过所述资源监控模块与所述登陆监控模块连接,所述登陆监控模块与所述上传下载监控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筛分模块、数据检索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通过所述数据筛分模块与所述数据检索模块连接,所述数据检索模块通过数据分析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包括数据分类模块和数据压缩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故障管理模块包括故障分类模块、故障分析模块和故障处理模块,所述故障分类模块通过所述故障分析模块与所述故障处理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故障分类模块包括硬件顺势模块、硬件间歇模块和硬件永久故障模块,所述硬件顺势模块通过所述硬件间歇模块与所述硬件永久故障模块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基础模块的设置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用户的软件开发需求,应用范围非常广,其应用程序基于开发平台基础上进行开发,是一种开发方式的改进和优化,能够加快软件开发速度,提升软件开发质量,而监控模块的设置使得软件开发平台更适用于跨模块、跨线程的复杂业务场景的测试和验证,从源头上保证了软件的质量,其是对传统的单元测试方法和过程的优化,此外,嵌入动态监控模块,能够让用户掌握软件的实时健康状态,运行过程中,实现软件的动态分析定位,应用服务模块则为使用者提供了所需服务,基于多种开发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一站式软件开发服务,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的优化和改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基础模块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监控模块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数据管理模块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数据处理模块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故障管理模块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的故障分类模块示意图。

图中:

1、移动端管理模块;2、基础模块;3、监控模块;4、应用服务模块;5、上传下载模块;6、日志模块;7、推送模块;8、邮件模块;9、插件模块;10、短信模块;11、权限模块;12、硬件模块;13、系统调试模块;14、内存管理模块;15、字符处理模块;16、基础日志模块;17、故障管理模块;18、数据管理模块;19、动态监控模块;20、内存监控模块;21、系统监控模块;22、资源监控模块;23、登陆监控模块;24、上传下载监控模块;25、数据采集模块;26、数据筛分模块;27、数据检索模块;28、数据分析模块;29、数据处理模块;30、数据分类模块;31、数据压缩模块;32、故障分类模块;33、故障分析模块;34、故障处理模块;35、硬件顺势模块;36、硬件间歇模块;37、硬件永久故障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

如图1-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移动端应用开发平台,包括移动端管理模块1、基础模块2、监控模块3和应用服务模块4,所述基础模块2、所述监控模块3和所述应用服务模块4分别与所述移动端管理模块1连接,其中,所述应用服务模块4包括上传下载模块5、日志模块6、推送模块7、邮件模块8、插件模块9、短信模块10和权限模块11,所述上传下载模块5通过所述日志模块6与所述推送模块7连接,所述推送模块7通过所述邮件模块8与所述插件模块9连接,所述插件模块9通过所述短信模块10与所述权限模块11连接。

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基础模块2的设置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用户的软件开发需求,应用范围非常广,其应用程序基于开发平台基础上进行开发,是一种开发方式的改进和优化,能够加快软件开发速度,提升软件开发质量,而监控模块3的设置使得软件开发平台更适用于跨模块、跨线程的复杂业务场景的测试和验证,从源头上保证了软件的质量,其是对传统的单元测试方法和过程的优化,此外,嵌入动态监控模块19,能够让用户掌握软件的实时健康状态,运行过程中,实现软件的动态分析定位,应用服务模块4则为使用者提供了所需服务,基于多种开发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一站式软件开发服务,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的优化和改进。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基础模块2来说,所述基础模块2包括硬件模块12、系统调试模块13、内存管理模块14、字符处理模块15、基础日志模块16、故障管理模块17和数据管理模块18,所述硬件模块12通过所述系统调试模块13与所述内存管理模块14连接,所述内存管理模块14通过字符处理模块15与所述基础日志模块16连接,所述基础日志模块16通过所述故障管理模块17与所述数据管理模块18连接。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监控模块3来说,所述监控模块3包括动态监控模块19、内存监控模块20、系统监控模块21、资源监控模块22、登陆监控模块23和上传下载监控模块24,所述动态监控模块19通过所述内存监控模块20与所述系统监控模块21连接,所述系统监控模块21通过所述资源监控模块22与所述登陆监控模块23连接,所述登陆监控模块23与所述上传下载监控模块24连接。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数据管理模块18来说,所述数据管理模块18包括数据采集模块25、数据筛分模块26、数据检索模块27、数据分析模块28和数据处理模块29,所述数据采集模块25通过所述数据筛分模块26与所述数据检索模块27连接,所述数据检索模块27通过数据分析模块28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29连接。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数据处理模块29来说,所述数据处理模块29包括数据分类模块30和数据压缩模块31。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故障管理模块17来说,所述故障管理模块17包括故障分类模块32、故障分析模块33和故障处理模块34,所述故障分类模块32通过所述故障分析模块33与所述故障处理模块34连接。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故障分类模块32来说,所述故障分类模块32包括硬件顺势模块35、硬件间歇模块36和硬件永久故障模块37,所述硬件顺势模块35通过所述硬件间歇模块36与所述硬件永久故障模块37连接。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基础模块2的设置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用户的软件开发需求,应用范围非常广,其应用程序基于开发平台基础上进行开发,是一种开发方式的改进和优化,能够加快软件开发速度,提升软件开发质量,而监控模块3的设置使得软件开发平台更适用于跨模块、跨线程的复杂业务场景的测试和验证,从源头上保证了软件的质量,其是对传统的单元测试方法和过程的优化,此外,嵌入动态监控模块19,能够让用户掌握软件的实时健康状态,运行过程中,实现软件的动态分析定位,应用服务模块4则为使用者提供了所需服务,基于多种开发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一站式软件开发服务,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的优化和改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