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责任特征值的数字符号化岗位责任模型、绩效考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4601发布日期:2019-04-17 05:21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基于责任特征值的数字符号化岗位责任模型、绩效考核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责任分析技术,具体的涉及一种基于责任特征值的数字符号化岗位责任模型以及绩效考核系统。



背景技术:

责任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学概念之一。然而,直到现在,对责任的认知仍停留在感性层面,即通过各种责任故事、例子等来责任。人们试图用这种故事来刺激别人去负责任。不幸的是,这种说教的效果通常很有限,而且有时也会令人困惑。在飞速发展的经济信息时代,责任现象一直困扰着人们。例如,在公司里,责任的界限常常很模糊,这对雇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纵观“责任”的研究历史,只在责任的宏观运用方面,如法律责任形式、社会责任形式等才取得成就。关于责任的通俗书籍也缺乏有用的理论反而有很多鸡血和鸡汤的故事。

责任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是缺乏对责任微观结构的分析。这将导致在众多绩效评估、责任能力考核、法律责任认定、个人表现评价等方面出现不合理的问题。举几个简单例子,虽然员工未能达到公司规定的业绩,但是,该员工却对其他员工经常给予帮助,再例如,由于为了救落水小孩,而导致当天工作绩效未能完成;因此,如何决定这些员工的责任能力,简简单单从没有完成公司目标上来认定为不合格,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充分考虑员工其他责任表现。此外,传统对责任的研究都只停留在静态分析模式,比如,责任大小、完成与否等,这导致责任分析的不全面不合理问题更加严重。

实行岗位责任制,有助于办公室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必须明确任务和人员编制,然后才有可能以任务定岗位,以岗位定人员,责任落实到人,而非职务,各尽其职,达到事事有人负责的目标,改变以往有人没事干,有事又没人干的局面,避免苦乐不均现象的发生。

绩效考核往往基于岗位责任来设置。传统的岗位责任的设置是通过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明确规定其职责、权限,并按照规定的工作标准进行考核及奖惩。由于岗位责任表现多样性,传统岗位责任的评价并不能全面覆盖,特别是在重要绩效考核时会遗漏很多责任现象,导致最终考核结果不合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岗位责任模型,基于责任微观结构模型来构建工作流,涵盖任何岗位与岗位之间、任何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任何上下级之间的工作责任关系,从而为绩效考核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基础,提高绩效考核的合理性和准确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岗位责任模型,基于责任微观结构模型而设置,责任微观结构模型中包括角色责任单元r1、能力责任单元r2、义务责任单元r3、原因责任单元r4,角色责任单元r1具有角色低阶特征值r1(-1)和角色高阶特征值r1(0);能力责任单元r2具有能力低阶特征值r2(l)和能力高阶特征值r2(n);义务责任单元r3具有义务低阶特征值r3(0)和义务高阶特征值r3(+1);原因责任单元r4具有原因低阶特征值r4(c)和原因高阶特征值r4(c);其特征在于,所述岗位责任模型包括:

计算模块,提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中的角色责任单元r1、能力责任单元r2、义务责任单元r3、原因责任单元r4;运用“r2r”公式将上述四个责任单元进行两两排列组合,得到岗位责任组合模型;其中,“r2r”中,第一个“r”为占主要作用的第一种责任表现,第二个“r”为占次要作用的第二种责任表现;第一种责任表现不同于第二种责任表现;

工作流模块,将计算模块得到的岗位责任组合模型与相应的解析含义进行匹配,得到岗位责任-工作流匹配模型;

分类模块,根据角色责任单元r1、能力责任单元r2、义务责任单元r3、原因责任单元r4,将岗位责任-工作流匹配模型分成四类工作流,分别为:以角色责任单元r1占主要作用的执行导向工作流、以能力责任单元r2占主要作用的目标导向工作流、以义务责任单元r3占主要作用的协同导向工作流、以及以原因责任单元r4占主要作用的战略导向工作流,从而基于上述四类工作流构成岗位责任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模块还将角色低阶特征值r1(-1)和角色高阶特征值r1(0)、角色低阶特征值r1(-1)和角色高阶特征值r1(0)、义务低阶特征值r3(0)和义务高阶特征值r3(+1)、原因低阶特征值r4(c)和原因高阶特征值r4(c)进行两两排列组合,得到64种岗位责任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64种岗位责任模型包括: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64种岗位责任模型,分类模块还对所述执行导向工作流、所述目标导向工作流、所述协同导向工作流和所述战略导向工作流分别进行高低阶责任状态的匹配,从而得到上述四个工作流中的岗位责任与其它岗位责任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执行导向工作流包括以下模型:

r1(-1,0)tor1(-1,0);

r1(-1,0)tor2(0~n);

r1(-1,0)tor3(0,+1);

r1(-1,0)tor4(c,c);其中,r1(-1,0)表示角色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型式,r2(0~n)表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3(0,+1)表示义务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4(c,c)表示原因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导向工作流包括以下模型:

r2(0~n)tor1(-1,0);

r2(0~n)tor2(0~n);

r2(0~n)tor3(0,+1);

r2(0~n)tor4(c,c);其中,r1(-1,0)表示角色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型式,r2(0~n)表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3(0,+1)表示义务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4(c,c)表示原因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协同导向工作流包括以下模型:

r3(0,+1)tor1(-1,0);

r3(0,+1)tor2(0~n);

r3(0,+1)tor3(0,+1);

r3(0,+1)tor4(c,c);其中,r1(-1,0)表示角色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型式,r2(0~n)表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3(0,+1)表示义务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4(c,c)表示原因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战略导向工作流包括以下模型:

r4(c,c)tor1(-1,0);

r4(c,c)tor2(0~n);

r4(c,c)tor3(0,+1);

r4(c,c)tor4(c,c);其中,r1(-1,0)表示角色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型式,r2(0~n)表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3(0,+1)表示义务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4(c,c)表示原因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执行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为:平级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关系、或个人之间的关系;

所述目标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为:下级对上级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或部门对公司之间的关系;

所述协同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跨部门对公司战略关系;

所述战略导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为:上级对下级之间的关系、公司对部门之间的关系、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绩效考核系统,其包括:

存储模块,存储有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岗位责任模型;

采集模块,用于收集员工的责任表现;

分析模块,根据岗位责任模型中的执行导向工作流、目标导向工作流、协同导向工作流和战略导向工作流,将岗位责任表现进行划分并标记到相应的工作流中,并且结合每一类型的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对该岗位责任表现进行评价。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输出模块;用于输出分析模块所得到的评价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采集模块收集员工责任表现的过程通过测试题目或人工输入的方式。

本发明的岗位责任模型,基于责任微观结构模型的四个责任单元来构建出了四大类工作流,由于责任微观结构模型涵盖了全面的责任现象,因此,使得本发明的四大类工作流涵盖的岗位责任现象非常全面,由此得出的绩效考核分析结果渗入到岗位责任现象的微观结构中,得出的绩效考核结果也十分合理和准确。本发明的岗位责任模型以及绩效考核系统可以应用于任何责任相关的软件中,这些软件内置了这四大类工作流实质上包含64种岗位责任模型,从而认真能干解决了传统的岗位绩效管理痛点,让岗位责任及其绩效考核不再混为一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度责任空间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道德责任空间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社会含义的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的理性评价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八种责任特征值构成的音乐符号阶梯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责任特征值的数字符号化岗位责任模型的方块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岗位绩效考核的方块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责任基本特征值基因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替换也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的基于责任特征值的数字符号化岗位责任模型,基于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而设置。

以下结合附图1-9,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且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达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基于责任特征值的数字符号化岗位责任模型基于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而设置,如图1所示,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中包括角色责任单元r1、能力责任单元r2、义务责任单元r3、原因责任单元r4,角色责任单元r1具有角色低阶特征值r1(-1)和角色高阶特征值r1(0);能力责任单元r2具有能力低阶特征值r2(l)和能力高阶特征值r2(n);义务责任单元r3具有义务低阶特征值r3(0)和义务高阶特征值r3(+1);原因责任单元r4具有原因低阶特征值r4(c)和原因高阶特征值r4(c)。

首先,我们来具体描述本实施例的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如上所述包括四个单元,角色责任单元r1,能力责任单元r2,义务责任单元r3以及原因责任单元r4。

四个责任单元容纳不同的责任行为,评价某一具体责任行为与制度、目标、人际交往合作、思想理念的联系,从而动态展示了责任行为的微观结构,基于此所进行的评价、测试等结果更加合理和均衡。

具体来说,角色责任单元r1,用于评价行为与制度的关系,表示必须做的责任行为,是由一角色低阶特征值和一角色高阶特征值所决定的行为集合;角色低阶特征值对应不符合制度的责任行为;角色高阶特征值对应符合制度的责任行为。能力责任单元r2,用于评价行为与目标的关系,表示努力做的责任行为,是由一能力低阶特征值和一能力高阶特征值所决定的行为集合;能力低阶特征值对应完成目标的最低程度的责任行为,能力高阶特征值对应完成目标的最高程度的责任行为。义务责任单元r3,用于评价行为与人际交往合作的关系;表示应该做的责任行为;是由一义务低阶特征值和一义务高阶特征值所决定的行为集合;义务低阶特征值对应人际交往合作中不作为的责任行为;义务高阶特征值对应人际交往合作中作为的责任行为。原因责任单元r4,用于评价行为与思想理念的关系;表示选择做的责任行为是由一原因低阶特征值和一原因高阶特征值所决定的行为集合;原因低阶特征值对应思想理念中选择最小付出的责任行为;原因高阶特征值对应思想理念中选择最大付出的责任行为。

请再次参阅图1并结合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责任微观结构模型中具有上下相邻设置的制度空间和道德空间构成的责任空间,位于xy坐标系中;制度空间位于道德空间之下;制度空间由并排相邻设置的角色责任单元和能力责任单元构成;角色责任单元位于y=-1且x小于或等于r的空间,能力责任单元位于y=0且x大于r的空间;道德空间由并排相邻设置的义务责任单元和原因责任单元构成;义务责任单元位于y=0且x小于或等于r的空间,原因责任单元位于y=1且x大于r的空间;x小于r为外驱动力表现,x大于r为内驱动力表现;y小于0为显性约束力表现,y大于0为隐性约束力表现0,以坐标(r,0)为责任空间的轴心点。进一步的,外驱动力表现为不满足或满足社会特定共性的、无差异的责任需要的行为表现,包括:生存、安全、物质、或情感诉求的物理对象和/或心里对象的集合;内驱动力表现为存在责任差异性的行为表现,包括:追求成绩、追求业绩、追求效率、追求财富、追求目标、最求理念、追求理想诉求的数理对象和/或精神对象的集合。

更具体的说,请参阅图3和图4,x轴表示数量大小,y轴表示方向。y轴上-1决定所述责任微观结构模型中制度空间的方向;x轴上数值的大小决定所述责任微观结构模型中制度空间的大小;y轴上0决定所述责任微观结构模型中道德空间的方向;x轴上数值的大小决定所述责任微观结构模型中道德空间的大小。

具体的,角色责任单元中,角色低阶特征值位于y=-1且x小于r的集合上,角色高阶特征值位于y=0上;能力责任单元中,能力低阶特征值位于y=0且x大于r且小于n的集合上,这里能力责任低阶特征值表示为l,l为y=0且x大于r且小于n的集合上的任意正数;能力高阶特征值位于y=0且x=n的点上,n为正数且大于r;义务责任单元中,义务低阶特征值位于y=0且x小于r的集合上,义务高阶特征值位于y=0上;原因责任单元中,原因低阶特征值位于y=1且x大于r且小于c的集合上,这里原因责任低阶特征值表示为c,c为y=1且x大于r且小于c线段上的任意正数;原因低阶特征值位于y=1且x=c的点上,c为实数;需要说明是,l为符合制度要求但低于能力高阶特征值的行为表现;c为符合道德要求但低于原则责任高阶特征值的行为表现。这里,c和c是责任复合特征,c为在y=+1道德空间的区域的趋于最大值n选择付出的复合特征,c为区域最小值0付出的复合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r为四个责任单元的轴心点,r为常数,图2中的坐标系中y轴的-1,0在物理力学上表示方向,在社会学含义中的0表示满足r,-1表示不满足常数r。r可以是0。

基于上述xy坐标系建立的责任空间,在角色低阶特征值所在集合上,所有特征值均不符合制度的要求;角色高阶特征值为刚刚符合制度的行为表现的临界点;

在大于角色高阶特征值所在的x轴上,能力低阶特征值和能力高阶特征值均符合制度的要求;当x=n时为责任能力最高的行为表现;

在义务低阶特征值所在集合上,所有特征值均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义务高阶特征值为刚刚符合道德的行为表现的临界点;

在大于义务高阶特征值所在的y=1的集合上,原因低阶特征值和原因高阶特征值均符合道德的要求;当x=c时为原因责任能力最低的行为表现。

举例来说,本实施例中所称制度包括官方的、正式的、法定的、契约的、或强制执行的约束力关系,例如可以包含各类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条例、标准等;本实施例中所称道德包括非正式的、非官方的、非法定的、非契约的、或非强制执行的约束力关系,例如,可以包括道德、文化、习俗、风俗、习惯、情感。

基于上述责任空间,可以建立责任微观结构模型的数字符号责任矩阵,如下:

其中,r1(-1,0)为角色责任单元中所有行为的集合,r2为能力责任单元中所有行为的集合,r3为义务责任单元中所有行为的集合,r4为原因责任单元中所有行为的集合。r1(-1,0)为角色责任单元的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2(l,n)为能力责任单元的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3(0,+1)为义务责任单元的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4(c,c)为原因责任单元的责任高低阶表达式。

因此,结合上述坐标系模型,请参阅图1和图5,赋予社会学含义如下:

r1(-1,0)中,-1表示满足制度,-1表示不满足制度,评价行为与制度的关系,表示必须做的责任行为;

r2(l,n)中,l表示为了达到目标的最低责任表现,n表示为了达到目标的最高责任表现,评价行为与目标的关系,表示努力做的责任行为;

r3(0,+1)中,评价行为与人际交往合作的关系,是一种人与道德的关系,表示应该做的责任行为,但不是强制约束的责任行为,是一种隐性约束行为,这里0表示道德层面没有做,+1表示道德层面做到了;

r4(c,c)中,评价行为与思想理念的关系,是一种隐性约束行为,表示在私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责任关系;c表示道德层面的最低责任表现,表示的为“小我”责任行为,c表示道德层面的最高责任表现,也即是“大我”责任行为,为了“集体利益”的责任行为。

因此,如图6所示,可以将上述的八个责任特征值按照责任表现和高低阶来排布,显示出了音乐符号的音阶,从责任表现上呈现递增趋势。r1(-1)为角色责任单元的责任低阶特征值,表示我没有做,责任行为违反制度,没有按照制度规定的做。而r1(0)为角色责任单元的责任高阶特征值,表示我必须做,遵守制度,责任表现合格。r2(>0)也即是r2(l)为能力责任单元的低阶特征值,表示我没有努力做,也即是,在遵守制度的基础上,没有进一步去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r2(n)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阶特征值,表示我努力去做了,努力做就会有更高的目标结果,在遵守制度、追求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r3(0)为义务责任单元的责任低阶特征值,表示我可以不做,这是在道德范畴上的评价,并不涉及制度要求,可以不做,也可以做,最终表现为不做,为道德范畴的最低责任表现,主动性较差。r3(+1)为义务责任单元的责任高阶特征值,表示我就愿意去做,也即是主动性较强,在不涉及制度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r4(c)为原因责任单元的责任低阶特征值,表示我选择为自己做,这是在公私利益较量的场合,选择以私人利益为主,而不顾集体利益,这种责任表现具有更高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出发点不同,选择为自己做是出发点。而r4(c)为原因责任单元的责任高阶特征值,表示我选择为大家做,选择集体利益,而牺牲私人利益,牺牲小我为大我,这种责任表现也具有更高主观能动性,而且更多的是为集体利益为全局考虑,是八种责任表现的最高级形态。

基于上述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的数字符号化岗位责任模型包括计算模块、工作流模块、以及分类模块。

具体的,计算模块提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中的角色责任单元r1、能力责任单元r2、义务责任单元r3、原因责任单元r4;运用“r2r”公式将上述四个责任单元进行两两排列组合,得到岗位责任组合模型;其中,“r2r”中,第一个“r”为占主要作用的第一种责任表现,第二个“r”为占次要作用的第二种责任表现;第一种责任表现不同于第二种责任表现;

这里,计算模块还将角色低阶特征值r1(-1)和角色高阶特征值r1(0)、角色低阶特征值r1(-1)和角色高阶特征值r1(0)、义务低阶特征值r3(0)和义务高阶特征值r3(+1)、原因低阶特征值r4(c)和原因高阶特征值r4(c)进行两两排列组合,得到64种岗位责任模型,如下:

工作流模块将计算模块得到的岗位责任组合模型与相应的解析含义进行匹配,得到岗位责任-工作流匹配模型;

分类模块根据角色责任单元r1、能力责任单元r2、义务责任单元r3、原因责任单元r4,将岗位责任-工作流匹配模型分成四类工作流,分别为:以角色责任单元r1占主要作用的执行导向工作流、以能力责任单元r2占主要作用的目标导向工作流、以义务责任单元r3占主要作用的协同导向工作流、以及以原因责任单元r4占主要作用的战略导向工作流,从而基于上述四类工作流构成岗位责任系统。

具体的,如表一所示,执行导向工作流包括以下模型:

r1(-1,0)tor1(-1,0);

r1(-1,0)tor2(0~n);

r1(-1,0)tor3(0,+1);

r1(-1,0)tor4(c,c);其中,r1(-1,0)表示角色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型式,r2(0~n)表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3(0,+1)表示义务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4(c,c)表示原因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这里,执行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可以解释为:平级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关系、或个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表一的公式解析可以看到,r1(-1,0)tor1(-1,0)的责任表现为各司其职,r1(-1,0)tor2(0~n)的责任表现为我做好你的业绩绩效考核;r1(-1,0)tor3(0,+1)的责任表现为我做本职工作你帮忙,r1(-1,0)tor3(0,+1)的责任表现为我的工作你来建议。由此可见,执行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为以执行为导向的责任类型,同时也不失与其它人或部门之间的合作。该执行导向工作流表示该员工在工作中以执行领导安排的任务或规则、制度为主要导向。

表一

如表二所示,目标导向工作流包括以下模型:

r2(0~n)tor1(-1,0);

r2(0~n)tor2(0~n);

r2(0~n)tor3(0,+1);

r2(0~n)tor4(c,c);其中,r1(-1,0)表示角色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型式,r2(0~n)表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3(0,+1)表示义务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4(c,c)表示原因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这里,目标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可以解释为:下级对上级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或部门对公司之间的关系。表二中,r2(0~n)tor1(-1,0)的责任表现为你做业绩我做绩效考核,r2(0~n)tor2(0~n)的责任表现为大家一起业绩竞争(pk);r2(0~n)tor3(0,+1)的责任表现为我做业绩需要你帮忙,r2(0~n)tor4(c,c)的责任表现为我做业绩需要你无私奉献。由此可见,目标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为以目标为导向的责任类型,同时也不失与其它人、部门、公司或上下级之间的合作。该目标导向工作流表示该员工在工作中主要以目标为导向,注重任务的完成和业绩的完成。

表二

如表三所示,协同导向工作流包括以下模型:

r3(0,+1)tor1(-1,0);

r3(0,+1)tor2(0~n);

r3(0,+1)tor3(0,+1);

r3(0,+1)tor4(c,c);其中,r1(-1,0)表示角色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型式,r2(0~n)表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3(0,+1)表示义务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4(c,c)表示原因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这里,协同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可以解释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跨部门对公司战略关系。如表三,r3(0,+1)tor1(-1,0)的责任表现为我帮你的工作,r3(0,+1)tor2(0~n)的责任表现为我帮你做业绩;r3(0,+1)tor3(0,+1)的责任表现为大家一起互相帮忙,r3(0,+1)tor4(c,c)的责任表现是我打下手帮忙,你献计献策。由此可见,协同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为以协同为导向的责任类型,注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帮助和配合、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帮助与配合、以及跨部门与公司战略关系。该协同导向工作流所表现的工作责任可以认为该员工在工作中善于和他人或部门合作,体现了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责任表现。

表三

如表四所示,战略导向工作流包括以下模型:

r4(c,c)tor1(-1,0);

r4(c,c)tor2(0~n);

r4(c,c)tor3(0,+1);

r4(c,c)tor4(c,c);其中,r1(-1,0)表示角色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型式,r2(0~n)表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3(0,+1)表示义务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r4(c,c)表示原因责任单元的高低阶形式。这里,战略导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可以解释为:上级对下级之间的关系、公司对部门之间的关系、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如表四,r4(c,c)tor1(-1,0)的责任表现为我做战略你执行,r4(c,c)tor2(0~n)的责任表现为我做战略你做业绩,r4(c,c)tor3(0,+1)的责任表现为我做战略你协助推动,r4(c,c)tor4(c,c)的责任表现为大家一起做战略部署。由此可见,战略导向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为以战略为导向的责任类型,这类责任类型通常所反映的是员工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战略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员工为领导或者该员工具有领导潜质。

表四

这里,基于上述64种岗位责任模型,分类模块还可以对执行导向工作流、目标导向工作流、协同导向工作流和战略导向工作流分别进行高低阶责任状态的匹配,从而得到上述四个工作流中的岗位责任与其它岗位责任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状态。

进一步的,上述四个责任单元中的高低阶特征值集合为{-1,0,+1,0~n},针对每一个特征值所表示的岗位责任含义如图9所示,图7为本实施例的责任基本特征值基因图谱。其中,-1表示犯错,没有按时完成,违规,扣钱扣分等不合格责任现象,为减值的行为;0表示员工做份内的事情,拿的是工资而已,没有创造出增值,为正常行为;+1表示不用说,别人做的他做,眼里有货,创造增值服务,客户满意度就高,为加分行为;0~n表示做得多拿的多,n值无穷大,目标完成高,奖金越多,多劳多得,议价合理,为区间行为,是最优行为。因此,基于责任微观结构模型的高低阶评价以及对应的工作流,能够涵盖全面的岗位责任现象,并且通过微观的结构表示出来,为岗位绩效考核提供了可信的参考模型。

如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绩效考核系统的方块图。本实施例的绩效考核系统包括:存储模块、采集模块和分析模块,以及输出模块,针对采集模块的不同采集方式,还可以设置交互界面等。

存储模块存储有本实施例的上述岗位责任模型。

采集模块收集员工责任表现,可以通过测试题目或人工输入的方式。

分析模块根据岗位责任模型中的执行导向工作流、目标导向工作流、协同导向工作流和战略导向工作流,将岗位责任表现进行划分并标记到相应的工作流中,并且结合每一类型的工作流所表示的责任关系对象对该岗位责任表现进行评价。

由于采用了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基于四个责任单元来构建出了四大类工作流,由于责任微观结构模型涵盖了全面的责任现象,因此,使得本发明的四大类工作流涵盖的岗位责任现象非常全面,由此得出的绩效考核分析结果渗入到岗位责任现象的微观结构中,得出的绩效考核结果也十分合理和准确。本发明的岗位责任模型以及绩效考核系统可以应用于任何责任相关的软件中,这些软件内置了这四大类工作流实质上包含64种岗位责任模型,从而认真真能干解决了传统的岗位绩效管理痛点,让岗位责任及其绩效考核不再混为一谈。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岗位责任模型的作用,接下来,我们来简要描述上述数字符号化责任微观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其可以包括:

步骤01:设定广义责任所包含的集合:{人,社会行为,社会关系,评价};

具体的,广义责任本质上是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评价总和。

该广义定义假设包括四个元素的集合:{人,社会行为,社会关系,评价}。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导量化分析的责任基本单位符号、责任矩阵系统与责任评价逻辑,我们需要对每一个责任定义中的元素进行一一交互分析。

步骤02:根据广义责任中的评价为前提,将责任评价赋予责任低阶和责任高阶的两种状态,得出责任高低阶,其表达式为r(l,h);

具体的,以广义责任中的元素集合“评价”的假设为前提条件的进一步推导:

假设责任评价为责任高阶与责任低阶两种状态。建立责任通用的数学逻辑表达式集合符号:r(l,h)。

其意义在于,有了这个通用责任符号表达式可以把责任行为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为责任行为的量化分析奠定了逻辑表达式基础。

步骤03:根据广义责任中的人为前提,以评价为基础,人的评价中产生被评价方和评价方;被评价方为责任主体,评价方为责任客体,则得出责任对象参考系:{责任主体rs,责任客体ro};

具体的,以广义责任中的元素集合“人”的假设为前提条件的进一步推导:

以评价为基础,“人”在评价中就会产生“被评价方”与“评价方”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人”在责任评价系统中可以建立责任对象参考系集合的假设,即建立责任主客体对象系统。

被评价方命名为责任主体,符号代码rs;评价方命名为责任客体,符号代码ro。

这个责任主客体对象概念系统的创新,打破传统责任缺乏对象系统的问题。

责任对象参考系集合:{责任主体rs,责任客体ro}。责任主客体对象参考系集合核心意义在于,责任对象参考系的建立可以进一步结合“评价”满足状态,解决责任高低阶r(l,h)的赋值问题。

步骤04:根据责任对象参考系和评价的责任高低阶,构建分段区间责任直线数轴,分别为:

r1集合{rs-ro<0,rs-ro=0}

r2集合{rs-ro=0,0<rs-ro<n},其中,r1集合为由一角色低阶特征值和一角色高阶特征值所决定的集合;r2集合为由一能力低阶特征值和一能力高阶特征值所决定的集合;r1和r2共同构建一数轴;0为r1集合中的责任高阶的行为表现,也同时为r2集合中的责任低阶行为表现;n为r2集合中的责任高阶的行为表现。

具体的,根据责任主客体之间的评价满足状态关系,可以建立数学不等式关系:

(1)rs-ro<0

(2)rs-ro=r=0

(3)0<rs-ro<n

根据这个责任主客体之间的评价状态的分布数学不等式,我们可以建立责任评价区间数轴:

其中,rs,ro为实数,rs-ro=常数r=0,r为实数。

在这个数轴中,根据三个不等式数值,可以得出两个分段区间。我们可以假设为两个基本的责任单位区间集合,分别为:

r1集合{rs-ro<0,rs-ro=0}

r2集合{rs-ro=0,0<rs-ro<n}。

为了进一步表达这两个集合的逻辑关系,也即其责任高低阶r(l,h)在数轴的分布范围,获取责任高低阶的特征值的赋值,接下来对广义责任集合中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元素从物理学动力方面构建。

步骤05:定义社会行为为评价的驱动力条件,社会关系为评价的约束力条件;r1集合为f(x1),r2集合为f(x2),则驱动力为f(x1)和f(x2)的总和,再根据责任高低阶则有

然后,根据力的矢量三要素,

(1)责任主体和责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力

(2)方向

(3)大小

构建三维空间模型,为:

再,基于式①、②,把责任直线数轴转换为xy坐标函数,x轴以力的大小为单位,y轴以力的方向为单位,建立以rs-ro=0为原点的坐标函数;将责任直线数轴上r1集合向下平移至y=-1,因此,y=-1且x小于r为不能满足r1评价的责任低阶特征值;y=0为满足r1评价的责任高阶特征值,表示为r1(-1,0);r2集合对应于y=0且x大于r得到直线轴,表示为r1(>0,n),这里用l表示r2中责任低阶的特征值>r,n为r2中责任高阶的特征值,则r1(l,n);由此,基于物理动力学,将r1和r2责任直线数轴转换为xy二维坐标轴,实现从一维到二维的空间变换;

具体的,首先,设定:社会行为为责任评价的驱动力要素条件,则社会行为是驱动力,构成责任动力系统;设定:社会关系为责任评价的约束力要素条件,则社会关系是约束力,构成责任静力系统。

如上述责任直线数轴所示,如果rs、ro∈r(s-o),那么:

则,

根据不等式,基于物理动力学原理,驱动力是f(x1)和f(x2)两种不同力量的总和。

根据力的矢量三要素条件:

(1)相互作用力(责任主体和责任客体相互作用得到的)

(2)方向

(3)大小

再根据责任高低阶则有

并且,根据力量三要素,得出,

得到以下责任直线数轴:

然后,用等价和相对性原理对做矢量分析。

拿一个案例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图表一所示,f(x1)的责任低阶r(l)和责任高阶r(h)可以通过力的方向来判断。我们可以使用"-1"和"0"来表示f(x1)的r(l)和r(h),对于f(x2),我们可以使用力的大小来判断其r(l)和r(h)顺序。

表一

由此得出评价责任的高低阶特征值及特征值集合重要概念,

综上,我们可以把该责任直线数轴转换成xy坐标函数,赋予x轴为驱动力轴,赋予y轴为约束力轴,x轴以力的矢量“大小”因素为单位,y轴以力的矢量方向因素为单位,结合上述责任评价不等式,建立以rs-ro=0为轴心点的xy坐标函数表达式与函数值。设(rs,ro)参考系的y轴坐标值为“方向”值{-1,0},x轴为“大小”值(0~n),得到f(x)函数表达式和坐标系表示,如图2所示。图2中的坐标系中y轴的-1,0在物理力学上表示方向,在社会学含义中的0表示满足r,-1表示不满足常数r。r可以是0。

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n为x大于r到最大值的n的一个数值;

具体的,这里的f(x)所代表的函数值并不是y值,而是从社会学上来赋予的不同含义。当x<r时,f(x)=-1表示不合格、不符合制度等,当x=r时,f(x)=0表示刚好合格、刚好符合制度;当x>r时,f(x)=(0,n)表示在合格、符合制度的基础上,能达到接近优秀的程度是多少,例如,考试时考了70分、80分、90分、100分,这时候,这些分数都是合格的,但是表示的优秀程度是不同的,因此,f(x)=(0,n)来表示,并且,f(x)=(0,n)中的“0”表示最低阶特征值,也即是这个例子中最接近合格的分数,是个约等于的值,f(x)=(0,n)中的“n”表示大于合格分数的所能达到100分满分之间的分数,从而将合格或符合制度的责任表现进一步细化,得出更合理的评价。

从数学理论并结合物理力学理论来看,y轴的-1,0作为责任行为的“方向”评价的特征值,代表责任行为的“定性分析”评价的正反两个方向。也即,在责任单元r1内,其中-1代表不能满足r1责任高阶的低阶特征值,0代表满足r1责任高阶的高阶特征值。并且,x轴的0~n作为责任行为的“大小”评价的特征值,代表责任行为的“定量分析”评价的量化大小。也即,在责任单元r2内,取接近最小值r(>0)一端为r2的责任低阶特征值,取接近最大值一端n为r2的责任高阶特征值,这里也可以近似为取最大值n。这里r2的责任低阶特征值大于r。需要说明的是,用“0”表示r2的责任低阶特征值,r2(0,n)中的“0”以及不代表数值大小,是和坐标轴中国的原点0不同的,而是表示在r2空间中的最低阶表现,也即是r2(0,n)中的“0”是社会学上的0,而不是数学上的0,这和上述数学坐标轴中的“0”是不同的。在坐标系中,r是一个常数,0是r的起点,0也是一个常数。从社会学上来看,r表示合格与否、是否符合制度的一个标准,例如,小于r就表示不合格,大于等于r就表示合格。因此,上述坐标系和分段函数是基于数学理论建立而赋予不同的社会学含义,从而表现出四个责任单元r1、r2、r3、r4的数学模型结构以及社会学分析特征。其完全符合数学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赋予社会学含义,从而将社会上的责任用数学和物理来进行构建得到责任微观结构模型,这也是本发明的责任微观结构模型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学责任模型的地方。本实施例中的上述解释同理于后续,可以参考。因此,结合数学和力学理论,将分解出全面覆盖社会学责任各种行为现象的结构模型,因此,称其为微观结构模型。

接下来,结合责任高低阶r(l,h)逻辑表达式,可以分别得出r1,r2的高低阶特征值集合:

r1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1(-1,0),其中,r1责任低阶表达式为r1(-1),r1责任高阶表达式为r1(0);

r2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2(>0,n),其中,r1责任低阶表达式为r2(>0),r1责任高阶表达式为r2(n)。

然后,我们对r2(>0)数字符号进行修整,修正为:r2(0)或r2(l)。因此,r2责任高低阶集合表达式修正为r2(l,n)。

步骤06:如图3所示,将xy坐标系中r1所在轴和r2所在轴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一个新的责任空间,r3集合和r4集合;r3集合由r1轴所在轴平移得到,r4集合由r2轴平移得到;则基于责任高低阶r(l,h),y=0且x小于r为不能满足r3评价的责任低阶特征值,y=+1为满足r3评价的责任高阶特征值,对应得到r3(0,+1);r4集合对应于y=+1且x大于r,为满足r3的责任评价,y=1且x>r为r4中的责任低阶特征值,y=1且x=n为r4中的责任高阶特征值,表示为r4(+1(>0,n)),这里用c表示r4的责任低阶特征值,用c表示r4的责任高阶特征值,得到r4(c,c);因此,在xy坐标系中具有两种责任空间,基本单元为r1、r2、r3、r4,如图4所示。

具体的,如上,y轴为责任行为的“方向”定性分析的一个维度,而传统的责任函数图只有一个正反方向的责任空间;根据坐标向上平移原理,把当前的集合延y轴向上(+1)平移一个方向单位,得到一个新的含有正反方向的责任空间,其正反方向特征值为(0,+1),“0”方向特征值表示责任低阶,“+1“表示责任高阶。

新的责任空间坐标轴向上(沿y轴)平移后,其x轴的特征值(0~n)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得出新的两个责任单位,依次进行符号命名为:r3,r4。

结合责任高低阶r(l,h)数学逻辑表达式,可以分别得出r3,r4的高低阶特征值集合:

r3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3(0,+1),其中,r3责任低阶表达式为r3(0),r3责任高阶表达式为r3(+1);

r4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4(+1(>0,n),其中,r4责任低阶表达式:r4(+1(>0)),r4责任高阶表达式:r24(+1(n))。

这里,对r4(+1(>0)),r4(+1(n))数字符号进行技术性处理。r4(+1(>0))修正为r4(c),r4(+1(n))修正为r4(c),则r4责任高低阶表达式为:r4(c/c)。

需要说明的是,在新的责任空间在“+1”代表正方向,“0”代表反方向。因此,r4责任特征值就是“+1”约束条件下的复合特征值“+1(>0,n)”。

上述基于物理动力学原理来构建了r1、r2、r3、r4四个基本单元及四者位于的两个责任空间,如图4所示。

图3中,细实线表示g(x)为新的责任空间,粗实线表示f(x)为原有责任空间。

根据坐标轴平移原理,理论上,责任方向轴可以平移无穷个含有正反方向的责任新空间并得出两组责任新单位。但从现实社会中,需要运用社会学原理进行修正、名词定义与解释,最终得出符合现实社会学意义的责任基本单位种类与责任总公式。

步骤07:赋予r1为角色责任单元,r2为能力责任单元,r3义务责任单元,r4为原因责任单元,从而形成责任微观结构模型。

具体的,赋予r1为角色责任单元,r2为能力责任单元,r3义务责任单元,r4为原因责任单元,同时还赋予r1、r2所在责任空间为制度空间,r3、r4所在责任空间为道德空间;赋予x轴为驱动力轴,y轴为约束力轴;x小于r为外驱动力,x大于r为内驱动力,y小于0为显性约束力,y大于0为隐性约束力,从而形成责任微观结构模型。

如图5所示,角色责任单元r1具有责任高阶特征值(0)和责任低阶特征值(-1),表示“必须做”,非错即对,是最基本的制度范畴的责任能力。能力责任单元r2具有责任高阶特征值(h)和责任低阶特征值(l),表示“努力做”,非少即多,以目标为导向。义务责任单元r3具有责任高阶特征值(+1)和责任低阶特征值(0),表示“应该做”,非无既有,是道德范畴的基本责任能力。原因责任单元r4具有责任高阶特征值(c)和责任低阶特征值(c),表示“选择做”,非私即公,是道德范畴的公私选择的责任表现。

如图6所示,可以将上述的八个责任特征值按照责任表现和高低阶来排布,显示出了音乐符号的音阶,从责任表现上呈现递增趋势。r1(-1)为角色责任单元的责任低阶特征值,表示我没有做,责任行为违反制度,没有按照制度规定的做。而r1(0)为角色责任单元的责任高阶特征值,表示我必须做,遵守制度,责任表现合格。r2(>0)也即是r2(l)为能力责任单元的低阶特征值,表示我没有努力做,也即是,在遵守制度的基础上,没有进一步去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r2(n)为能力责任单元的高阶特征值,表示我努力去做了,努力做就会有更高的目标结果,在遵守制度、追求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r3(0)为义务责任单元的责任低阶特征值,表示我可以不做,这是在道德范畴上的评价,并不涉及制度要求,可以不做,也可以做,最终表现为不做,为道德范畴的最低责任表现,主动性较差。r3(+1)为义务责任单元的责任高阶特征值,表示我就愿意去做,也即是主动性较强,在不涉及制度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r4(c)为原因责任单元的责任低阶特征值,表示我选择为自己做,这是在公私利益较量的场合,选择以私人利益为主,而不顾集体利益,这种责任表现具有更高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出发点不同,选择为自己做是出发点。而r4(c)为原因责任单元的责任高阶特征值,表示我选择为大家做,选择集体利益,而牺牲私人利益,牺牲小我为大我,这种责任表现也具有更高主观能动性,而且更多的是为集体利益为全局考虑,是八种责任表现的最高级形态。

进一步来说,责任社会关系的约束力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可以分为显性约束力关系集合与隐性约束力关系集合。

显性约束力关系集合代表具有包括但不限于正式的、官方的、法定的、契约的、强制执行的约束力关系集合。这个集合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条例、标准等。把这一类显性约束力作为构建责任矩阵y轴的y1部分。

隐性约束力关系集合代表具有包括但不限于非正式的、非官方的、非法定的、非契约的、非强制执行的约束力关系集合。这个集合包括但不限于:道德、文化、习俗、风俗、习惯、情感关系等。把这一类隐性约束力作为构建责任矩阵y轴的y2部分。

责任的社会行为驱动力是为了解决责任系统所衍生出来的新概念,对驱动力的区分,则需要运用责任主客体三组满足评价不等式的分段函数特征值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区分,为了符合特征值的规律与现实社会的需要,我们采用概念相对性的原则来进行分类:分为外驱动力集合与内驱动力集合。

第一、社会行为外驱动力集合分布于“rs-ro<0,rs-ro=0”特征值区间,即以不满足或满足社会特定的共性的、无差异的常数r为责任“方向”定性分析的高低阶需要的社会行为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生存、安全、物质、情感等诉求的物理对象、心理对象的集合。

需要简单举例说明:

1,100分考试成绩的行为分析。学生考试60分为及格,是对学生共性的、无差异的行为要求。满足60分为及格的常数r值值为责任高阶行为,小于60分都为不及格的责任低阶行为。

2,某公司员工9点上班迟到会准时的行为。9点为责任高阶常数r值,对于该公司所有员工来说,这是共性、无差异的行为。

3,违反与遵守交通信号的行为。遵守红绿灯等待时间为责任高阶常数r值,对于所有公民来说,为了安全与秩序的考虑,这是共性、无差异的行为。

4,给他人让座的行为。让座位为责任高阶常数r值,对于全社会公民来说,属于共性、无差异的行为。

把这一类外驱动力社会行为作为构建责任矩阵x轴的x1部分。

第二、社会行为内驱动力集合分布于“0<rs-ro<n”特征值区间,即以允许满足大于最小值常数r与小于或等于最大值区间。存在责任“大小”差异性量化评价的责任高低阶需要的社会行为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追求成绩、业绩、效率、财富、目标、信念、理想等诉求的数理对象、精神对象的集合。

简单举例说明:

1,继续以100分考试成绩的行为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大于或接近60分的、无差异的行为要求为责任低阶行为;接近或等于100分为责任高阶行为。

2,某技术员工在没有额外报酬的情况下,没日没夜地研发,为公司创造出新的技术,促使公司发展到一个新高地。这就是内驱动行为的责任高阶评价;相反,某员工在没有额外报酬的情况下,不愿意过多投入自己的精力,最终也没有研发出什么新技术,公司的技术水平处在行业一般水平。这就是内驱动行为的责任低阶评价。

责任“方向”维度的空间构建结合现实中社会关系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制度层面的显性约束力与道德文化情感层面的隐性约束力解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责任“方向”空间不可以无限增加,现实责任“方向”约束力存在两种约束力空间,即显性约束力空间与隐性约束力空间,具体表现为制度与道德空间。

本步骤07中,请参阅图4,还包括:将责任微观结构模型表示为数字符号责任矩阵为:

其中,r1(-1,0)为角色责任单元中所有行为的集合,r2为能力责任单元中所有行为的集合,r3为义务责任单元中所有行为的集合,r4为原因责任单元中所有行为的集合。r1(-1,0)为角色责任单元的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2(l,n)为能力责任单元的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3(0,+1)为义务责任单元的责任高低阶表达式,r4(c,c)为原因责任单元的责任高低阶表达式。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责任微观结构模型将责任行为进行了动态微观分解,可以利用这些模型中的责任单元进行任意组合,来表示各种责任行为,因此,本发明的责任微观结构模型涵盖了各种形态的责任行为,也使得基于该责任微观结构模型来评价的行为及其结果更加合理,实现了动态责任行为的评价分析模式。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所述实施例仅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作若干的更动与润饰,本发明所主张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述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