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硬盘防共振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9063发布日期:2018-09-18 22:11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计算机硬盘防共振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它承载着世界之间相互沟通的重任,它在信息互换、办公和工业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硬件一般包括显示器、主机箱和其它一些外围设备,机械硬盘工作产生的振动传递给机箱,引起机箱共振,且机械硬盘容易不稳定,产生晃动,具有一些安全隐患,所以保护好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是人们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计算机硬盘防共振固定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计算机硬盘防共振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底座截面为U型,底座内两侧分别设有一组截面为C型的框架,每组框架位于底座内前后两侧,每组框架之间两者之间互相平行,每个框架外侧分别开设透孔,每个框架底面开设条形槽,条形槽内分别设有减振柱,减振柱底面分别固定连接底座内侧底面,减振柱顶面面积大于底面面积,底座底面开设散热孔,底座两侧分别开设一组通孔,通孔与透孔一一对应,每个通孔内设有螺杆,通孔内安装中空的弹性柱,螺杆穿过弹性柱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计算机硬盘防共振固定装置,所述的弹性柱两侧开设凹槽,弹性柱两侧分别设有凸条,凸条外侧能够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凹槽内壁。

如上所述的一种计算机硬盘防共振固定装置,所述的每个框架内固定安装缓冲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机械硬盘直接从底座前面插入到对应的框架内,调整位置,使机械硬盘的两侧均卡在框架内,此时将两侧的螺杆通过对应的通孔和透孔卡入到机械硬盘两侧,螺杆与机械硬盘上预留的安装孔进行螺纹配合,将机械硬盘固定好位置。本实用新型设有弹性柱、缓冲层和减振柱,当机械硬盘工作振动向机箱传递时,首先传递给螺杆,经过弹性柱时大部分被吸收,且机械硬盘将振动传递给框架时,再传递给底座时经过减振柱进行减震并保持硬盘平稳,通过三个减振装置的共同隔振,有效减少机械硬盘传递给主机箱的振动力,减震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减震、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计算机硬盘防共振固定装置,如图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截面为U型,底座1内两侧分别设有一组截面为C型的框架2,每组框架2位于底座1内前后两侧,每组框架2之间两者之间互相平行,每个框架2外侧分别开设透孔3,每个框架2底面开设条形槽4,条形槽4内分别设有减振柱5,减振柱5底面分别固定连接底座1内侧底面,减振柱5顶面面积大于底面面积,底座1底面开设散热孔6,底座1两侧分别开设一组通孔7,通孔7与透孔3一一对应,每个通孔7内设有螺杆8,通孔7内安装中空的弹性柱9,螺杆8穿过弹性柱9内。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机械硬盘直接从底座1前面插入到对应的框架2内,调整位置,使机械硬盘的两侧均卡在框架2内,此时将两侧的螺杆8通过对应的通孔7和透孔3卡入到机械硬盘两侧,螺杆8与机械硬盘上预留的安装孔进行螺纹配合,将机械硬盘固定好位置。本实用新型设有弹性柱9、缓冲层11和减振柱5,当机械硬盘工作振动向机箱传递时,首先传递给螺杆8,经过弹性柱9时大部分被吸收,且机械硬盘将振动传递给框架2时,再传递给底座1时经过减振柱5进行减震并保持硬盘平稳,通过三个减振装置的共同隔振,有效减少机械硬盘传递给主机箱的振动力,减震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减震、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具体而言,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弹性柱9两侧开设凹槽10,弹性柱9两侧分别设有凸条,凸条外侧能够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凹槽10内壁。弹性柱9上的凸条与凹槽10固定连接,避免螺杆8插入或拔出时将弹性柱9带出。

具体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每个框架2内固定安装缓冲层11。当震动传到硬盘时,经过缓冲层11,能够达到减震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