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0561发布日期:2019-05-11 00:38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检修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计算机已在各行各业普及,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计算机相关的故障检测装置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现有的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装置在对计算机进行硬件检测时,由于计算机在使用时内部易积累灰尘,检测时灰尘不仅会影响检测效果,同时灰尘飞起还会对检查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装置,其有效的解决了计算机在检修时机箱内的灰尘对设备的影响,同时降低了灰尘对操作员身体的伤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装置,包括检修台,所述检修台的上端设有一端具有开口的检测箱,所述检测箱的内顶部固定连接有LED灯,所述检测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吹风机,所述吹风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蛇形管,所述蛇形管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风嘴,所述吹风机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防尘网,所述检修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吸风机,两个所述吸风机位于检测箱的两端,两个所述吸风机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送风管,所述送风管的输出端贯穿检测箱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锥形罩,所述送风管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过滤装置,所述检测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插排,所述检修台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侧壁设有储物装置,所述检修台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L形板,两个所述L形板之间设有抽屉。

优选地,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送风管上的套管,所述套管内填充有活性炭颗粒。

优选地,所述储物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腿侧壁的柜体,所述柜体的侧壁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柜门。

优选地,所述抽屉的侧壁设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侧壁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的表面设有防滑纹。

优选地,抽屉通过滚珠滑动连接在L形板的内壁上。

本发明中,使用时,先通过吹风机对计算机的进行清灰,蛇形管可以使操作员的操作更加方便,出风嘴使风力更加集中强劲,吹起的灰尘在吸风机的作用下,从锥形罩内进入送风管内,并由过滤装置对灰尘进行过滤,储物装置可以储存各类检修仪器,方便使用时拿取。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有效的解决了计算机在检修时机箱内的灰尘对设备的影响,同时降低了灰尘对操作员身体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检修台、2过滤装置、3插排、4LED灯、5吹风机、6防尘网、7蛇形管、8锥形罩、9出风嘴、10吸风机、11支撑腿、12柜门、13L形板、14抽屉、15把手、16柜体、17检测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装置,包括检修台1,检修台1的上端设有一端具有开口的检测箱17,检测箱17的内顶部固定连接有LED灯4,检测箱17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吹风机5,吹风机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蛇形管7,蛇形管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风嘴9,使用时,先通过吹风机5对计算机的进行清灰,蛇形管7可以使操作员的操作更加方便,出风嘴9使风力更加集中强劲,吹风机5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防尘网6,检修台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吸风机10,两个吸风机10位于检测箱17的两端,两个吸风机10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送风管,送风管的输出端贯穿检测箱17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锥形罩8,送风管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过滤装置2,吹起的灰尘在吸风机10的作用下,从锥形罩8内进入送风管内,并由过滤装置2对灰尘进行过滤,检测箱1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插排3,检修台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1,支撑腿11的侧壁设有储物装置,储物装置可以储存各类检修仪器,方便使用时拿取,检修台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L形板13,两个L形板13之间设有抽屉14。

本发明中,过滤装置2包括固定连接在送风管上的套管,套管内填充有活性炭颗粒,储物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腿11侧壁的柜体16,柜体16的侧壁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柜门12,抽屉14的侧壁设有把手15,把手15的侧壁设有橡胶套,橡胶套的表面设有防滑纹,抽屉14通过滚珠滑动连接在L形板13的内壁上。

本发明中,使用时,先通过吹风机5对计算机的进行清灰,蛇形管7可以使操作员的操作更加方便,出风嘴9使风力更加集中强劲,吹起的灰尘在吸风机10的作用下,从锥形罩8内进入送风管内,并由过滤装置2对灰尘进行过滤,储物装置可以储存各类检修仪器,方便使用时拿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