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7020发布日期:2019-06-26 00:5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笔记本电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现有笔记本电脑装载有零组件和周边设备,例如:处理器、主机板、存储器模块、显示卡、硬盘、电源供应器、显示器和键盘等。随着科技发展和材料的革新下,零组件和周边设备的体积减少,所以现有笔记本电脑能选用体积小的零组件和周边设备来降低整体机壳的厚度。

然而,现有笔记本电脑因要使整体机壳的厚度达到轻薄化,所以现有方式多将键盘的位置朝向使用者挪动,也就是移至原本置手部(palmrest)的位置。但此举除了会牺牲使用者操作应保有的键盘的倾斜度,也容易造成使用者手部的不适。再者,轻薄化的笔记本电脑也存在内部空间不足而伴随的散热困难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其通过机体旋转开阖而带动相关机构,以提供使用者较佳的使用手感。

本实用新型的笔记本电脑,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盖体、转轴、第一连动件以及第二连动件。盖体枢设于第二机体。转轴连接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第一连动件枢设于第二机体。第一连动件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可移动地耦接于转轴。第二连动件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三端与第四端,第三端枢接于第二端,第四端枢接于盖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第一机体通过转轴而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角度大于第一角度时,转轴的旋转运动并不会通过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而驱动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且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之间具有第二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第一机体通过转轴而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角度等于上述的第一角度时,转轴的旋转运动通过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而驱动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至上述的第二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第一机体通过转轴而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角度小于上述的第一角度时,转轴的旋转运动通过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而驱动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开阖第三角度,第三角度小于第二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转轴的第一耦接面与第一连动件的第二耦接面彼此可移动地接触,第一耦接面与第二耦接面是呈彼此互补的凸轮轮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耦接面具有第一作动区与第一非作动区,而第二耦接面具有第二作动区与第二非作动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第一机体相对于第二机体在第一展开状态时,第二非作动区与第二作动区皆对应于第一非作动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第一机体相对于第二机体在第二展开状态时,第二非作动区对应于第一作动区的局部与第一非作动区,而第二作动区对应于第一作动区,且形成一间隙,间隙分别朝向第一作动区与第一非作动区而渐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作动区包括容置部,当上述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在闭阖状态时,第二非作动区对应于第一作动区的渐消弧面与上述的第一非作动区,且具有另一间隙,间隙从渐消弧面朝向第一非作动区渐开,第二作动区位于容置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非作动区是转轴的等径轴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作动区是转轴的渐消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容置区是转轴的凹陷,且其凹陷程度大于上述的渐消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非作动区是对应于转轴的等径凹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作动区是第一连动件位于第一端的凸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凸部部分凸出于等径凹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从上述的转轴、第一连动件、第二连动件与盖体的序列中,任意相邻者的旋转方向彼此相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翻折式键盘,配置于第二机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机体具有键盘容置槽,用以容置上述的翻折式键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盖体位于转轴与翻折式键盘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第一机体相对于第二机体在第三展开状态时,翻折式键盘的局部适于被翻折掀起,而承靠覆盖在盖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散热件,设置于上述的第二机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展开而形成开口,以使散热件在第二机体内所占的空间经由开口连通外部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连动件具有滑槽,可移动地枢接于第二机体。

基于上述,笔记本电脑在第二机体上设置可旋转开阖的盖体,并通过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而使笔记本电脑的转轴得以连动至盖体。如此一来,随着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转轴而进行旋转开阖的过程中,即能据以展开或闭阖盖体,以搭配对应的元件而对第二机体提供额外的使用模式,除能改善使用者的使用手感外,也能提高笔记本电脑的应用范围。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剖视图。

图1B是图1A的笔记本电脑的局部放大图。

图2A、图3A与图4A分别是图1A的笔记本电脑于不同开阖状态的剖视图。

图2B、图3B与图4B分别是对应图2A、图3A与图4A的笔记本电脑的局部放大图。

图1C、图2C、图3C与图4C分别进一步示出图2B、图3B与图4B的笔记本电脑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笔记本电脑;

110:第一机体;

120:第二机体;

121:内部空间;

122:支架;

123:开口;

124:键盘容置槽;

130:盖体;

140:转轴;

141:第一耦接面;

150:第一连动件;

151:第二耦接面;

152:部分;

160:第二连动件;

161:滑槽;

170、370:翻折式键盘;

171:第一按键组;

172:第二按键组;

180:散热件;

270:键盘;

371:第一部;

372:第二部;

A1:第一作动区;

A1a:容置部;

A1b:渐消弧面;

A2:第二作动区;

B1:第一非作动区;

B2:第二非作动区;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E3:第三端;

E4:第四端;

G1、G2:间隙;

T1:第一角度;

T2:第二角度;

T3:第三角度;

VC:虚拟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剖视图。图1B是图1A的笔记本电脑的局部放大图。图2A、图3A与图4A分别是图1A的笔记本电脑于不同开阖状态的剖视图。图2B、图3B与图4B分别是对应图2A、图3A与图4A的笔记本电脑的局部放大图。图1C、图2C、图3C与图4C分别进一步示出图2B、图3B与图4B的笔记本电脑的局部放大图。请先参考图1A、图1B与图1C,在本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100包括第一机体110、第二机体120、盖体130、转轴140、第一连动件150以及第二连动件160。盖体130枢设于第二机体120。转轴140连接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第一连动件150枢设于第二机体120。第一连动件15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E1与第二端E2,第一端E1可移动地耦接于转轴140。第二连动件160可移动地枢接于第二机体120。第二连动件16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三端E3与第四端E4,第三端E3枢接于第二端E2,第四端E4枢接于盖体130。

综览图1A、图2A、图3A至图4A即可清楚得知,第一机体110是通过转轴140而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开阖。转轴140的旋转运动还能进一步地通过第一连动件150与第二连动件160而驱动盖体13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开阖。换句话说,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连动件150与第二连动件160连接在转轴140与盖体130之间,而让盖体130能随着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的开阖产生对应的动作。在此,盖体13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连动件16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的旋转方向彼此相反,转轴140的旋转方向相反于第一连动件150的旋转方向,且第一连动件150的旋转方向相反于第二连动件160的旋转方向。也就是说,从转轴140、第一连动件150、第二连动件160与盖体130的序列中,任意相邻者的旋转方向是彼此相反的状态。

在此,当第一机体110通过转轴140而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开阖角度等于第一角度T1时,转轴140的旋转运动通过第一连动件150与第二连动件160而驱动盖体13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开阖至第二角度T2,如图3A与图3B所示。再者,当第一机体110通过转轴140而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开阖角度小于第一角度T1时,转轴140的旋转运动通过第一连动件150与第二连动件160而驱动盖体13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开阖第三角度T3,如图2A与图2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T1为85~95度,第二角度T2的范围介于3~7度之间,而第三角度T3小于第二角度T2。此时,第一机体110通过转轴140而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开阖角度是介于90度至135度之间。但,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未限制上述的角度,其可依据转轴140与第一连动件150、第二连动件160的驱动行程,搭配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的相对开阖角度而予以适当地调整。另外,在此仅先概述机体与盖体的开阖对应关系,详细驱动结构以及动作将于后续说明。

详细而言,请再参考图1A与图1B,第二机体120内设置有支架122,第一连动件150枢接于支架122而能相对于第二机体120产生枢转。第二连动件160通过其滑槽161而枢接至支架122,以让第二连动件160能相对于第二机体120产生枢转的同时也产生相对位移,也就是附图中左、右方向的横向位移,其提供相关构件移动时的裕度,避免构件卡住而无法动弹。因此当第一连动件15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枢转时,即能带动第二连动件16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产生枢转与横向位移,并据以驱动盖体130。同时,滑槽161的存在还具有限位效果,以增加相关构件移动时的稳定性且避免晃动。举例来说,当使用者抠动盖体130时,若无滑槽161的存在,则第二连动件160便无法被拘束于第二机体120,而容易导致结构分离甚至发生故障情形。又,例如笔记本电脑100在被使用者拿起时,此时盖体130若非因第二连动件160而被拘束于第二机体120,盖体130便容易局部脱离而产生晃动的情形。

另一方面,转轴140的第一耦接面141与第一连动件150的第二耦接面151彼此是可移动地接触,通过两者从图1B、图2B、图3B至图4B以及图1C、图2C、图3C至图4C的运动变化能清楚得知,第一耦接面141与第二耦接面151是呈彼此互补的凸轮轮廓。在此同时提供虚拟圆VC在图1C、图2C、图3C与图4C中作为参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耦接面141具有第一作动区A1与第一非作动区B1,其中第一作动区A1进一步地区分为容置部A1a与渐消弧面A1b,且渐消弧面A1b邻接在容置部A1a与第一非作动区B1之间,而第二耦接面151具有第二作动区A2与第二非作动区B2,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在闭阖状态时(如图1A与图2A所示,即笔记本电脑100不会被正常使用的状态),第二作动区A2是位于第一作动区A1的范围内。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容置部A1a是转轴140的凹陷,且其凹陷程度大于渐消弧面A1b,第二作动区A2是第一连动件150位于第一端E1的凸部。因此在图1B、图1C所示的闭阖状态时,所述凸部实质上完全落入所述凹陷中,且此时盖体130闭阖且贴附于第二机体120,第二非作动区B2对应于第一作动区A1的渐消弧面A1b,且具有间隙G1从渐消弧面A1b朝向第一非作动区B1渐开,而在图2B、图2C所示的闭阖状态时,第二非作动区B2对应于第一作动区A1的渐消弧面A1a与第一非作动区B1,且间隙G1从渐消弧面A1a朝向第一非作动区B1渐开,此时第二作动区A1仍位于容置部A1a的范围内但即将移离容置部A1a。

再者,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3A,当该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从闭阖状态转换至第二展开状态时(如图3A所示),从图3B与图3C可知,该过程即是第二作动区A2朝向第一非作动区B1的移动过程,其中第二非作动区B2对应于第一作动区A1的局部(渐消弧面A1b)以及第一非作动区B1,第二作动区A2对应于第一作动区A1的渐消弧面A1b,且存在间隙G2,而间隙G2是分朝第一作动区A1的渐消弧面A1b与第一非作动区B1而渐消。也就是说,从图1B与图1C、图2B与图2C至图3A与图3C的过程所示即是描述第一连动件150的凸部从转轴140的凹陷移出并远离的过程,此时第一连动件150会经由第二连动件160而持续地驱动盖体13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并展开,并使盖体130在第二机体120上方形成开口123。也就是说,在第二作动区A2依序从第一作动区A1的容置部A1a移至第一作动区A1的渐消弧面A1b的过程,也就是盖体130持续地被顶离并展开于第二机体120的过程。

请再参考图3B与图3C、图4B与图4C,另需注意的是,由于第一非作动区B1是转轴140的等径轴面,因此当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而从第二展开状态(如图3A所示)转换至第一展开状态(如图4A所示)的过程中,第二作动区A2实质上是沿第一非作动区B1移动,且第二非作动区B2与第二作动区A2皆对应于第一非作动区B1。如此一来,受到等径轴面的影响,第一连动件150将不受转轴140影响而处于不旋转的状态。以此对应至盖体130的运动状态即是造成:当第一机体110从第二展开状态继续朝向第一展开状态的过程中,也就是让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的旋转开阖角度大于前述的第一角度T1时,转轴140的旋转运动不会通过第一连动件150、第二连动件160而驱动盖体13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开阖,因此盖体130并不会随着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的展开动作而受到影响,也即盖体130在第二展开状态时即已完成所需的展开动作,即前述的第二角度T2。如此,将能避免盖体130的展开状态超出使用者所需的倾斜角。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非作动区B1是等径轴面,而第二非作动区B2是等径凹面以对应于转轴140,前述凸部(第二作动区A2)的部分152凸出于等径凹面(第二非作动区B2),因此在第一展开状态时,也就是第一非作动区B1与第二非作动区B2实质上相互适配的状态,因此让笔记本电脑100在第一展开状态时是处于相互嵌合的状态,进而确保盖体130能稳固地维持其掀起姿态,而不会因误触导致其抬升或下降。

需提及的是,本实施例并未限制盖体的展开角度与机体的开阖角度的对应关系,其能通过使用需求而对应地调整转轴、第一连动件、第二连动件与盖体之间的构件行程配置。

请再参考图1A、图3A与图4A,在本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10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机体120上的翻折式键盘170,其实质上容置在第二机体120的键盘容置槽124。翻折式键盘170包括第一按键组171与第二按键组172,且两者是通过可挠性材质而连接在一起。当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处于闭阖状态时,盖体130是位于转轴140与翻折式键盘170之间。当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从闭阖状态转换至第三展开状态之后,使用者即能将翻折式键盘170的第一按键组171摊开而使其承靠覆盖在盖体130上,在本实施例中,图3A与图4A所示皆能视为第三展开状态。此时的盖体130是相对于第二机体120展开而呈倾斜,因此承靠在盖体130上的第一按键组171与仍在第二机体120上的第二按键组172即能形成倾斜式键盘,而有利于使用者操作以提供较佳的手感并得以降低疲劳程度。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剖视图。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键盘270是处于固定在第二机体120上的状态,且毋须承靠在已展开的盖体130。在此,笔记本电脑100还包括散热件180,例如是散热风扇,设置于第二机体120的内部空间121。当盖体13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展开而形成开口123后,散热件180在第二机体120内所占的空间(即前述内部空间121)便能经由开口123而连通外部环境。如此一来,开口123即能作为将热量散逸出第二机体120的路径,而有利于提高散热件180对第二机体120内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

当然,图1A至图4C所示出的实施例也能应用所述盖体130形成开口123而提高散热效果的相关技术,在此便不再赘述。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剖视图。请参考图6,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翻折式键盘370包括第一部371与第二部372,且仅在第一部371设置有按键组,也就是说,当翻折式键盘37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部371会叠置在第二部372上,此时第一部371的按键组呈倒置收纳于第二机体120,以当使用者需操作按键时,再将第一部371摊开至盖体130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在第二机体上设置可旋转开阖的盖体,并通过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而使笔记本电脑的转轴得以连动至盖体。如此一来,随着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转轴而进行旋转开阖的过程中,即能据以展开或闭阖盖体,以搭配对应的元件而对第二机体提供额外的使用模式,除能改善使用者的使用手感外,也能提高笔记本电脑的应用范围。

值得提及的是,通过转轴的第一耦接面与第一连动件的第二耦接面的相互搭配,而得以在驱动行程上提供不同的对应状态。在此,第一耦接面包括第一作动区与第一非作动区,而第一作动区还进一步区分为容置部与渐消弧面。对应地,第二耦接面包括第二作动区与第二非作动区。据此,随着第一耦接面的表面轮廓变化,而让第一机体相对于第二机体展开至第二展开状态时,盖体已被掀起至预设位置,而当第一机体继续相对于第二机体旋转展开至第一展开状态时,则因第一连动件的第二作动区是沿着呈等径轴面的第一非作动区移动,因此盖体将不再继续被抬升。据此,将能维持盖体的展开状态,避免盖体超出使用者所需的倾斜角。

在一情况下,上述配置搭配设置在第二机体上的翻折式键盘,其在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120展开后,翻折式键盘的局部得以被使用者摊开而承靠在盖体上,据以形成倾斜式键盘结构,而有助于使用者的操作手感与降低疲劳程度。

在另一情况下,盖体相对于第二机体展开而得以在第二机体上形成开口,以让第二机体内的散热组件得以利用开口作为其将热量散逸出第二机体的路径,据以提高散热件的的散热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