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0398发布日期:2020-11-20 09:4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维码的结构与应用,尤其涉及一种能透过复验窗口察看背面窗口区内二维码图形的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尽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防伪措施,但是假冒商品却仍然层出不穷。许多商品即使采用了多个防伪方法,却都很容易被仿冒者复制。还有一些商品虽有防伪措施,但是一般用户却不知如何鉴别真伪。近年二维码及后台管理系统的运用,并配合扫码次数记录、查询次数限制、查询区域限制等方法,虽取得了一定的防伪成效,但仍未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假冒问题。时下最热门的区块链技术也仅在使商品信息更加透明化,并无法真正杜绝假冒商品。基本问题即在于二维码非常易于被复制或回收再利用,而用户却无法鉴别二维码的真伪,更对二维码的防伪功能不具信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它不仅要大幅增加仿冒作业的系统复杂性与造假难度,还要有效避免包装被回收再利用,并显著提高造假投入的风险,而且便于用户鉴别二维码的真伪,以此有效解决防伪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包括二维码基体及设置在该基体上的二维码,所述二维码基体具有正反两面,二维码基体的正面设置有一个完整的用于防伪初验的第一二维码图形,二维码基体的背面设置有一个完整或部分缺失的用于防伪复验的第二二维码图形,所述二维码基体为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二维码基体的背面可分离设置有遮蔽层,且所述二维码基体的背面通过遮蔽层贴附于透明材质的包装上,所述遮蔽层上开设有若干个位置和形状不一的复验窗口,当二维码基体的背面与遮蔽层分离时,所述遮蔽层能贴合在透明材质的包装上以显示出完整的设置在二维码基体的背面上的第二二维码图形。

进一步地,所述二维码基体为不透明的薄片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二维码基体正面的第一二维码图形与其背面的第二二维码图形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在二维码的生成和存储与资料库系统的运用等技术性防伪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系统性防伪模式。就是不仅采用技术性防伪模式,而且还将单个产品上的防伪工艺以极低的成本予以复杂化,使其从在二维码基体正反两面上制作二维码、在包装上喷涂复验窗口、精准定位贴码到管理服务器的系统运行等一系列生产流程构成一个系统自动控制的、整套作业连贯的、全程无法中断的系统工艺流程。借此,使仿冒者的仿造作业不仅在技术上极其困难且复杂,而且无法将仿造作业分由不同的场所来完成,更无法将部分作业委托他人代工,以此达到双重防伪的目的。此种技术性防伪结合系统性防伪的模式,不仅大幅增加了仿冒者购置整套设备、研发系统、备料、喷码、喷涂复验窗口、定位贴码到管理服务器的系统运行等一系列仿造作业的工艺难度、资金投入和风险,还可避免包装被回收再利用,而且便于用户鉴别二维码的真伪,以此有效解决防伪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二维码基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二维码基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左”、“右”、“内”、“外”、“横向”、“竖向”等术语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包括二维码基体及设置在该基体上的二维码,所述二维码基体具有正反两面,二维码基体的正面设置有一个完整的用于防伪初验的第一二维码图形1,二维码基体的背面设置有一个完整或部分缺失的用于防伪复验的第二二维码图形2,所述二维码基体为一体成型的不透明的薄片结构,且二维码基体正面的第一二维码图形1与其背面的第二二维码图形2不同。

参照图2所示,所述二维码基体的背面可分离设置有遮蔽层4,且所述二维码基体的背面通过遮蔽层4贴附于透明材质的包装上,所述遮蔽层4上开设有若干个位置和形状不一的复验窗口3,当二维码基体的背面与遮蔽层4分离时,所述遮蔽层4能贴合在透明材质的包装上以显示出完整的设置在二维码基体的背面上的第二二维码图形2。

在本方案中,管理服务器的资料库预存有第一二维码图形、第二二维码图形和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等数据,而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存入资料库中即成用于校验的窗口复验码。二维码基体的正面设有第一二维码图形,而背面则设有第二二维码图形。二维码基体的背面贴附于塑料等透明材质包装上,而在包装贴合处设有若干个位置与形状不一的复验窗口,让用户能透过复验窗口察看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第一二维码图形是一个完整的用于防伪初验的二维码图形,用户可用手机扫码软件扫描商品上的第一二维码图形,以此从资料库获取窗口复验码来与背面的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进行对比校验。第二二维码图形则是一个完整的或部分缺失的用于防伪复验的二维码图形,它须与复验窗口相配方能在复验窗口内形成一个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以供对比校验。

用户在购买商品前,必须先用手机扫码软件扫描正面的第一二维码图形。智能手机即将第一二维码图形发送至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则根据第一二维码图形查找出预存于资料库中对应的窗口复验码,并将其发回用户的手机。此时用户即可透过商品包装上的复验窗口察看并对比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与手机显示的窗口复验码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商品为真。由于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只是第二二维码图形的一部分,因此用户在购买商品后,用户还可先用手机扫码软件扫描正面的第一二维码图形,再将二维码基体从包装上揭取下来,接着扫描背面的第二二维码图形进行全面验证,以此更深入地确认商品的真伪,并可避免二维码完好的包装被仿冒者回收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背面的第二二维码图形须与包装上位置与形状不一的复验窗口相配,方能在窗口区内显示出正确的二维码图形。基于每个商品皆为一物一码,而且包装上的复验窗口亦随二维码的不同而变化其位置与形状,从而使得在二维码基体正反两面上制作二维码、在包装上喷涂复验窗口并精准定位贴码,直至管理服务器的二维码生成与存储等一系列连贯的系统性作业难以各自独立实施或委托他人代工。而且二维码基体背面一部分的第二二维码图形会被复验窗口外围的涂层遮蔽,因而使得仿冒者在不破坏原包装的情形下难以复制出用于防伪复验的第二二维码图形。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二维码基体与其上的二维码,其特征在于,二维码基体具有正反两面,二维码基体正面设有一个完整的用于防伪初验的第一二维码图形,而背面则设有一个完整的或一个部分缺失的用于防伪复验的第二二维码图形,二维码基体为一体成型。

在本方案中,管理服务器的资料库预存有第一二维码图形、第二二维码图形和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等数据,而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存入资料库中即成用于校验的窗口复验码。二维码基体的正面设有第一二维码图形,而背面则设有第二二维码图形。二维码基体的背面贴附于塑料等透明材质包装上,而在包装贴合处设有若干个位置与形状不一的复验窗口,让用户能透过复验窗口察看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第一二维码图形是一个完整的用于防伪初验的二维码图形,用户可用手机扫码软件扫描商品上的第一二维码图形,以此从资料库获取窗口复验码来与背面的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进行对比校验。第二二维码图形则是一个完整的或部分缺失的用于防伪复验的二维码图形,它须与复验窗口相配方能在复验窗口内形成一个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以供对比校验。

本实用新型的二维码基体是不透明薄片结构,而且第一二维码图形与第二二维码图形不同,以此增加仿冒的难度。用户在购买商品前,必须先用手机扫码软件扫描正面的第一二维码图形,并从资料库中获取与该第一二维码图形对应的窗口复验码。接着再察看并对比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与手机显示的窗口复验码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商品为真。而在购买商品后,用户还可先用手机扫码软件扫描正面的第一二维码图形,再将二维码基体从包装上揭取下来,接着扫描背面的第二二维码图形进行全面验证,以此更深入地确认商品的真伪,并可避免二维码完好的包装被仿冒者回收再利用。

例如应用于酒类防伪时,生产时可在酒瓶瓶身的侧面喷印位置与形状不一的复验窗口,再按照系统设定在复验窗口的特定位置粘贴上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如此在复验窗口内就会形成一个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再将第一二维码图形、第二二维码图形以及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等信息一并存入管理服务器的资料库中。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存入资料库中即成用于校验的窗口复验码。

用户只需用手机扫码软件扫描瓶身上背面复验式二维码结构正面的第一二维码图形,并从资料库中获取对应的窗口复验码。用户即可将其与窗口区内第二二维码图形进行对比校验,从而验证商品的真伪。而在购买商品后,用户还可先用手机扫码软件扫描正面的第一二维码图形,再将二维码基体从酒瓶上揭取下来,接着扫描背面的第二二维码图形进行全面验证,以此更深入地确认商品的真伪,并可避免二维码完好的酒瓶被仿冒者回收再利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第二二维码图形是一个缺失的二维码图形。如此其码数会大幅减少,以利于用户以肉眼进行对比校验。当用户购买商品后,他可先用手机扫码软件扫描正面的第一二维码图形,再将二维码基体从包装上揭取下来,接着用户即可以肉眼对背面的第二二维码图形进行对比校验。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但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