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用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23936发布日期:2021-08-27 10:59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用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计算机用散热器。



背景技术:

电子通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逻辑计算,具有存储记忆功能,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它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称为裸机。被用作各种工业和消费设备的控制系统,包括简单的特定用途设备、工业设备及通用设备等。

目前现有的计算机计计算机计算机算机用散热器多数通过电机带动风扇对进行分散,但这样的散热方式不佳,热量容易长时间的聚集于计算机的内部,长期的聚集容易把计算机内部的电子元件烧坏,而且现有的散热器的上端多数是平面,对计算机不具有遮挡防护作用,从而使得计算机容易从散热器的上端滑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用散热器,通过把连管与分管设置于左风扇与右风扇的上端,使得吹向的风为温度较低的凉风,加大了对散热的散除,而且通过垫块使得与散热器壳体的前侧分离开,方便热量的快速散除,漏网加大了风吹向时的面积,都是对的快速散热起到有力效果,同时通过挡板的左右遮挡,把放置于散热器壳体上端的进行左右遮挡,避免滑落带来的弊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用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壳体,所述散热器壳体的内部左侧转动连接有左风扇,所述散热器壳体的内部右侧转动连接有右风扇,所述散热器壳体的内部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管,所述连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分管,所述散热器壳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漏网,所述散热器壳体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垫块,所述散热器壳体的上端前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散热器壳体的上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限位板的一侧与挡板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防护垫,所述挡板设有散热槽,所述散热器壳体的后侧上端分别转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防滑垫,通过把连管与分管设置于左风扇与右风扇的上端,使得吹向的风为温度较低的凉风,加大了对散热的散除,而且通过垫块使得与散热器壳体的前侧分离开,方便热量的快速散除,漏网加大了风吹向时的面积,都是对的快速散热起到有力效果,同时通过挡板的左右遮挡,把放置于散热器壳体上端的进行左右遮挡,避免滑落带来的弊端。

进一步的,所述分管的内部与连管的内部接通,所述连管与分管分别设置于左风扇与右风扇的上端,通过连管与分管的固定连接,方便制冷液在连管与分管的内部流动,方便更换制冷液。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壳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进出口,所述进出口的内部与连管的内部接通,通过进出口的设置,方便对连管与分管的内部输送制冷液。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壳体的下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波纹网,所述垫块与防护垫的材料分别为软性海绵所制,通过波纹网的设置,方便对带动左风扇与右风扇转动的电机进行散热,通过防护垫的设置,加大了支撑板的下端与接触物表面的摩擦,使得支撑板放置的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漏网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漏网的后侧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竖杆,通过横杆与竖杆的设置,加大了散热器壳体与漏网的连接处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壳体的后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凸块,所述凸块与防滑垫的材料分别为防滑海绵所制,通过凸块的设置,使得散热器壳体的下端与接触物表面分离开,对散热器壳体的下端起到防护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壳体的后侧上端分别设有凹槽,所述支撑板转动设置于凹槽的内部,通过凹槽的设置,方便收藏支撑板,方便把固定于凹槽的内部,方便携带散热器壳体,支撑板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转动件带动转动与限位支撑。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通过把连管与分管设置于左风扇与右风扇的上端,使得吹向的风为温度较低的凉风,加大了对散热的散除,而且通过垫块使得与散热器壳体的前侧分离开,方便热量的快速散除,漏网加大了风吹向时的面积,都是对的快速散热起到有力效果,同时通过挡板的左右遮挡,把放置于散热器壳体上端的进行左右遮挡,避免滑落带来的弊端。

(2)分管的内部与连管的内部接通,连管与分管分别设置于左风扇与右风扇的上端,通过连管与分管的固定连接,方便制冷液在连管与分管的内部流动,方便更换制冷液。

(3)散热器壳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进出口,进出口的内部与连管的内部接通,通过进出口的设置,方便对连管与分管的内部输送制冷液。

(4)散热器壳体的下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波纹网,垫块与防护垫的材料分别为软性海绵所制,通过波纹网的设置,方便对带动左风扇与右风扇转动的电机进行散热,通过防护垫的设置,加大了支撑板的下端与接触物表面的摩擦,使得支撑板放置的更加稳固。

(5)漏网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横杆,漏网的后侧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竖杆,通过横杆与竖杆的设置,加大了散热器壳体与漏网的连接处的稳固性。

(6)散热器壳体的后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凸块,凸块与防滑垫的材料分别为防滑海绵所制,通过凸块的设置,使得散热器壳体的下端与接触物表面分离开,对散热器壳体的下端起到防护作用。

(7)散热器壳体的后侧上端分别设有凹槽,支撑板转动设置于凹槽的内部,通过凹槽的设置,方便收藏支撑板,方便把固定于凹槽的内部,方便携带散热器壳体,支撑板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转动件带动转动与限位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壳体、左风扇与右风扇连接处的俯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壳体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壳体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壳体的右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杆与竖杆连接处的仰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散热器壳体、2左风扇、3右风扇、7漏网、8波纹网、9垫块、10限位板、11挡板、12防护垫、13散热槽、14横杆、15竖杆、16凸块、17支撑板、18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一种计算机用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壳体1,散热器壳体1的内部左侧转动连接有左风扇2,散热器壳体1的内部右侧转动连接有右风扇3,散热器壳体1的内部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管,连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分管,散热器壳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漏网7,散热器壳体1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垫块9,散热器壳体1的上端前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0,散热器壳体1的上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挡板11,限位板10的一侧与挡板11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防护垫12,挡板11设有散热槽13,散热器壳体1的后侧上端分别转动连接有支撑板17,支撑板1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防滑垫18,通过把连管与分管设置于左风扇2与右风扇3的上端,使得吹向的风为温度较低的凉风,加大了对散热的散除,而且通过垫块9使得与散热器壳体1的前侧分离开,方便热量的快速散除,漏网7加大了风吹向时的面积,都是对的快速散热起到有力效果,同时通过挡板11的左右遮挡,把放置于散热器壳体1上端的进行左右遮挡,避免滑落带来的弊端。

请参阅图3,分管的内部与连管的内部接通,连管与分管分别设置于左风扇2与右风扇3的上端,通过连管与分管的固定连接,方便制冷液在连管与分管的内部流动,方便更换制冷液,散热器壳体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进出口,进出口的内部与连管的内部接通,通过进出口的设置,方便对连管与分管的内部输送制冷液。

请参阅图3-6,散热器壳体1的下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波纹网8,垫块9与防护垫12的材料分别为软性海绵所制,通过波纹网8的设置,方便对带动左风扇2与右风扇3转动的电机进行散热,通过防护垫12的设置,加大了支撑板17的下端与接触物表面的摩擦,使得支撑板17放置的更加稳固,漏网7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横杆14,漏网7的后侧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竖杆15,通过横杆14与竖杆15的设置,加大了散热器壳体1与漏网7的连接处的稳固性。

请参阅图4,散热器壳体1的后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凸块16,凸块16与防滑垫18的材料分别为防滑海绵所制,通过凸块16的设置,使得散热器壳体1的下端与接触物表面分离开,对散热器壳体1的下端起到防护作用,散热器壳体1的后侧上端分别设有凹槽,支撑板17转动设置于凹槽的内部,通过凹槽的设置,方便收藏支撑板17,方便把固定于凹槽的内部,方便携带散热器壳体1,支撑板17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转动件带动转动与限位支撑。

通过转动支撑板17,使得支撑板17脱离凹槽的内部,使得支撑板17的下端挤压防滑垫18与平面稳固接触,从而使得散热器壳体1稳固的放置,然后就可以把计算机放置于散热器壳体1的上端,通过挡板11分别对计算机的左右两侧进行遮挡,计算机的下端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于限位板10的上端,同时通过防护垫12的设置,分别使得计算机不会直接与限位板10与挡板11接触,对计算机起到防护作用,通过左风扇2与右风扇3转动,然后风吹向连管与分管,通过连管与分管内部的制冷液的作用,使得吹向漏网7的风变为温度较低的冷风,冷风吹向计算机,对计算机起到快速散热作用,通过把连管与分管设置于左风扇2与右风扇3的上端,使得吹向的风为温度较低的凉风,加大了对散热的散除,而且通过垫块9使得与散热器壳体1的前侧分离开,方便热量的快速散除,漏网7加大了风吹向时的面积,都是对的快速散热起到有力效果,同时通过挡板11的左右遮挡,把放置于散热器壳体1上端的进行左右遮挡,避免滑落带来的弊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