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42551发布日期:2021-10-08 23:26阅读:66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现在有了多屏显示装置,即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屏幕,可以在多个屏幕上同时显示图像和文字,多屏显示装置包括一个主显示屏和若干次显示屏,然而现有技术中主显示屏和次显示屏之间使用屏线相互连接,增加了产品厚度,携带不方便。尤其对于便携式显示装置,如笔记本电脑,产品厚度增加无疑增加了笔记本电脑的体积,不方便拿取和携带。
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显示装置,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主显示屏和次显示屏采用屏线连接,导致显示装置厚度大,不方便携带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处理器、主显示屏和次显示屏,所述主显示屏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次显示屏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槽,所述次显示屏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滑槽设置有信号传输芯片,所述信号传输芯片与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所述次显示屏包括信号接收磁片,所述信号接收磁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信号接收磁片用于接收所述信号传输芯片的显示信号。
6.可选地,所述滑槽内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电能传输磁片,所述次显示屏的底部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电能接收磁片,所述电能传输磁片与所述电能接收磁片接触连接。
7.可选地,所述滑槽为梯形槽,所述滑槽的宽度自所述滑槽底部向所述滑槽开口方向逐渐缩减,所述次显示屏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梯形槽形状相适应的凸出端。
8.可选地,所述次显示屏顶部设置有限位卡槽,所述主显示屏顶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卡槽滑动配合的伸出端。
9.可选地,所述主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滑槽的第一弹性卡扣,所述第一弹性卡扣设置于靠近所述滑槽端部的位置,所述次显示屏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弹性卡扣卡接的第一卡口。
10.可选地,所述滑槽内形成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弹性卡扣安装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弹性卡扣包括弹性伸缩件、连接板和卡接端,所述弹性伸缩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弹性伸缩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卡接板,所述卡接端连接于所述卡接板背离所述弹性伸缩件的一端,所述弹性伸缩件自由状态下,所述卡接端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安装孔设置。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卡扣设置于所述主显示屏两侧,所述卡接端背离所述主显示屏的一侧设置为引导弧面。
12.可选地,所述滑槽面对所述第一弹性卡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弹性卡扣,所述次显
示屏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弹性卡扣卡接的第二卡口。
13.可选地,所述次显示屏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次显示屏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显示屏朝相反的方向滑动,所述信号传输芯片为两个,两个所述信号传输芯片分别设置于所述主显示屏两侧位置,以实现每一所述信号传输芯片对所述次显示屏单独控制。
14.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为笔记本电脑,所述笔记本电脑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的按键,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转动轴,所述主显示屏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动轴,所述显示装置设置有控制所述次显示屏开闭的独立电路,所述按键包括控制所述独立电路通断的开关键。
1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显示装置包括处理器、主显示屏和次显示屏,主显示屏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次显示屏可滑动地安装于滑槽,次显示屏内设置有控制器,滑槽设置有信号传输芯片,信号传输芯片与处理器信号连接,次显示屏包括信号接收磁片,信号接收磁片与控制器信号连接,信号接收磁片还用于接收信号传输芯片的显示信号用于显示图像或文字。上述方案中,显示装置的处理器(可以是cpu)直接驱动主显示屏进行信号传输,达到主显示屏显示的目的。同时,信号传输芯片接入处理器进行分区,通过信号传输芯片向信号接收磁片传递信号,信号传输芯片与次显示屏的控制器如印制电路板或次芯片连接,以确保将处理器(或主显示屏)的显示信号通过信号传输芯片和信号接收磁片发送至次显示屏的控制器,达到控制次显示屏显示的目的。该申请通过信号传输芯片和信号接收磁片实现显示信号的传导,代替了现有技术中通过线材连接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该申请具有显示装置厚度小、方便携带的优点。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分屏未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显示装置的主显示屏和次显示屏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主显示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主显示屏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底部与滑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顶部与主显示屏顶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弹性卡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号说明:
27.1、主显示屏;11、伸出端;12、第一弹性卡扣;121、弹性伸缩件;122、连接板;123、卡接端;1231、引导弧面;13、第二弹性卡扣;2、次显示屏;21、限位卡槽;22、第二卡口;23、第一卡口;3、滑槽;4、电能传输磁片;5、电能接收磁片;6、信号传输芯片;7、壳体;8、按键。
28.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1.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2.并且,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3.参见图1

图6,图1至图3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分屏未展开、主显示屏1和次显示屏2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和显示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主显示屏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主显示屏1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2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处理器、主显示屏1和次显示屏2,主显示屏1的底部设置有滑槽3,次显示屏2可滑动地安装于滑槽3,次显示屏2内设置有控制器,滑槽3设置有信号传输芯片6,信号传输芯片6与处理器信号连接,次显示屏2包括信号接收磁片,信号接收磁片与控制器信号连接,信号接收磁片还用于接收信号传输芯片6的显示信号。
34.显示装置的处理器(可以是cpu)直接驱动主显示屏1进行信号传输,达到主显示屏1显示的目的。同时,信号传输芯片6接入处理器进行分区,通过信号传输芯片6向信号接收磁片传递信号,信号传输芯片6与次显示屏2的控制器如印制电路板或次芯片连接,以确保将处理器(或主显示屏1)的显示信号通过信号传输芯片6和信号接收磁片发送至次显示屏2的控制器,达到分别控制次显示屏2显示的目的。该实施例通过设置信号传输芯片6和信号接收磁片实现显示信号的传导,代替了现有技术中通过线材连接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该实施例具有显示装置厚度小、方便携带的优点。
35.进一步地,参照图4和图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主显示屏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2的结构示意图,滑槽3内形成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电能传输磁片4,次显示屏2的底部形成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电能接收磁片5。显示装置的主显示屏1可以通过主电源直接驱动,次显示屏2通过独立电路连接,即可以通过独立开关单独控制次显示屏2的打开和关闭。当独立开关开启后,主电源发出电流激发主显示屏1的电能传输磁片4,电能传输磁片4通过磁电原理对次显示屏2的电能接收磁片5传导能量,进行能量转换后形成电能对次显示屏2供电,实现电能从主显示屏1到次显示屏2的传递。该实施例通过在滑槽3内设置第一凹槽,在次显示屏2设置第二凹槽,将电能传输磁片4和电能接收磁片5分别设置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使得电能传输磁片4和电能接收磁片5不会占用显示装置的额外空间,有利于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和体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电能接收磁片5和电能传输磁片4都可以为长条形磁片,长条形磁片的延伸方向与滑槽3的延伸方向一致,以确保次显示屏2在滑槽3上滑动时,能够始终保证电能传输磁片4和电能接收磁片5至少有部分接触连接,以保证电能的传递。
36.进一步地,参照图5和图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主显示屏1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2底部与滑槽3配合的结构示意图;滑槽3为梯形槽,滑槽3的宽度自滑槽3底部向滑槽3开口方向逐渐缩减,次显示屏2底部设置有与梯形槽形状相适应的凸出端,凸出端底部形成有第二凹槽。具体地,凸出端可以是梯形凸出端,也可以是其它下部大上部小的形状。这样设计主要是为对次显示屏2进行限位,防止次显示屏2在滑动或使用过程中从竖向方向(y轴方向)滑落。此外,滑槽3和凸出端可以采用间隙配合,配合度最小公差为0.5mm。
37.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2顶部与主显示屏1顶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次显示屏2顶部设置有限位卡槽21,主显示屏1顶部设置有与限位卡槽21滑动配合的伸出端11。具体地,可以在主显示屏1的顶部设置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一端与主显示屏1连接,另一端伸入限位卡槽21中,这样水可以在保证次显示屏2能够相对主显示屏1滑动的前提下防止次显示屏2掉落,具体地,可以起到对次显示屏2在y轴方向限位的作用。如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中,该实施例可以防止在合上屏幕时次显示屏2掉落。在安装过程中,次显示屏2顶部的限位卡槽21和底部凸出端,分别与主显示屏1的伸出端11和滑槽3从侧方对位,逐渐由侧边进入向中间推进,达到拼接的目的。安装后进行分屏拓展时,次显示屏2顶部的限位卡槽21和底部凸出端,分别与主显示屏1的伸出端11和滑槽3相互约束,使得次显示屏2只能够沿滑槽3的长度方向移动(x轴方向)。
38.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2底部与滑槽3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主显示屏1还包括设置于滑槽3的第一弹性卡扣12,第一弹性卡扣12设置于靠近滑槽3端部的位置,次显示屏2设置有与第一弹性卡扣12卡接的第一卡口23。在次显示屏2上设置第一卡口23,第一卡口23可以是盲孔,当次显示屏2相对主显示屏1向外滑动至第一弹性卡扣12与第一卡口23配合时,通过卡接力可以防止次显示屏2运动超出预设限度,进而防止次显示屏2掉落。
39.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7和图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2底部与滑槽3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弹性卡扣1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滑槽3内形成有安装孔,第一弹性卡扣12安装于安装孔,第一弹性卡扣12包括弹性伸缩件121、连接板122和卡接端123,弹性伸缩件121的一端连接于安装孔,弹性伸缩件121的另一端连接于卡接板,卡接端123连接于卡接板背离弹性伸缩件121的一端,弹性伸缩件121自由状态下,卡接端123至少部分伸出安装孔设置。这样当次显示屏2刚开始相对主显示屏1向外滑动时,第一弹性卡扣12被次显示屏2的本体抵接,弹性伸缩件121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次显示屏2继续滑动至第一弹性卡扣12面对第一卡口23的位置时,弹性伸缩件121恢复原状驱动伸出端11伸入第一卡口23中,使得第一弹性卡扣12与第一卡口23卡接,阻止次显示屏2继续向外移动,起到防止次显示屏2掉落的目的。上述弹性伸缩件121可以采用弹簧。
40.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弹性卡扣1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第一弹性卡扣12设置于主显示屏1两侧,卡接端123背离主显示屏1的一侧设置为引导弧面1231。合屏(次显示屏2和主显示屏1合屏)时,次显示屏2相对主显示屏1向内滑动,设置引
导弧面1231是为了方便卡接端123与第一弹性卡扣12脱离,减小合屏的阻力和确保第一弹性卡扣12不易损坏。
41.进一步地,参照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次显示屏2底部与滑槽3配合的结构示意图。滑槽3面对第一弹性卡扣1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弹性卡扣13,次显示屏2上还设置有与第二弹性卡扣13卡接的第二卡口22。这样设计可以通过次显示屏2的正反两面分别同时限制次显示屏2运动,进一步起到防止次显示屏2滑落的作用。当然,还可以在主显示屏1顶部和次显示屏2顶部设计类似这种嵌合卡接结构,对次显示屏2位置进行限制,进一步防止次显示屏2伸出过多而导致掉落。第二弹性卡扣13的结构可与第一弹性卡扣1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2.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显示装置的主显示屏1和次显示屏2展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主显示屏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次显示屏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次显示屏2能够相对于主显示屏1朝相反的方向滑动,信号传输芯片6为两个,两个信号传输芯片6分别设置于主显示屏1两侧位置,以实现每一信号传输芯片6对次显示屏2单独控制。具体地,次显示屏2可以包括左显示屏和右显示屏,信号传输芯片6可以包括左芯片和右芯片,通过左芯片实现对左显示屏的单独控制,通过右芯片实现对右显示屏的单独控制。同时为了保障讯号传输的优良性,两个次显示屏2左右滑动范围约束为:主显示屏1边缘向内大于5mm,小于9mm位置。此外,可以将信号传输芯片6设置于离主显示屏1边缘约10mm~20mm的位置,作为独立传导次显示屏2讯号装置。该显示装置处理器(cpu)控制原理为:主显示屏1讯号传输来源于cpu直接驱动主显示屏1,达到主显示屏1显示目的;所述次显示屏2显示内容信源来源于主显示屏1。首先由主显示屏1向cpu发送拓展讯号,通过拓展内容放置位置,cpu识别主显示屏1左半部/右半部讯号,进而cpu对所需驱动板块进行分区显示,同时将显示讯号传导至次显示屏2中进行显示;当次显示屏2页面文件关闭时,次显示屏2向cpu发送指令讯息,关闭文档,同时cpu向电源板发送讯号,降低次显示屏2亮度,达到节约电能效果。
43.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1

图3,图1至图3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分屏未展开、主显示屏1和次显示屏2展开结构示意图和侧视图。显示装置为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包括壳体7和设置于壳体7的按键8,壳体7上还设置有转动轴,主显示屏1可转动地安装于转动轴,显示装置设置有控制次显示屏2开闭的独立电路,按键8包括控制独立电路通断的开关键。通过开关键可以控制是否接通分屏电源。该申请制作的笔记本电脑有效解决了多屏笔记本的拼接时屏线的收放问题,减小了笔记本电脑的厚度和体积,更加方便携带。
4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