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98971发布日期:2021-10-27 17:2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信息查询类防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


背景技术:

2.由本发明人发明的“结构纹理防伪方法(cn1074563c)”获得了中国专利、美国专利(证书号us6623041)、俄罗斯专利(证书号2202127)、韩国专利(证书号0419436)、越南专利(证书号3347)等国际专利(pct/cn99/00102)。“结构纹理防伪标识物(cn2365711y)”获得了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它选用具有随机结构纹理(例如白纸内添加的长2

3mm的粗0.1mm的黑色化学纤维所形成的纹理)的承印材料制作印刷物;并给每一个印刷物印设上具有惟一性的编码;将印刷物上的随机结构纹理的特征信息拍摄采集下来,作为纹理信息档案,对应编码存储到防伪查验系统数据库中;供公众通过电话、手机彩信、微信、互联网上的电脑等通讯工具,来查询验证印刷物上的随机结构纹理,是否与数据库中记录的纹理信息档案相符,从而验证真伪。该专利“将古老的虎符防伪原理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相嫁接”,开创了防伪新领域,被“全国防伪办”和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组织的国家级评审鉴定会评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极难伪造、易于识别、长期有效”的防伪技术产品。经过20多年的推广,如今它已成为国内防伪市场上的主流防伪技术产品。
3.上述背景技术“结构纹理防伪方法(cn1074563c)”中,印刷物所用的承印材料内的随机结构纹理,是参杂于纸张等承印材料内部的随机分布的纤维、碎屑、不规则形状颗粒、气泡、杂物等个性元素所形成的满版的随机结构纹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应用难题:为了鉴别复印仿冒的假纹理,用户需要不断宣传警示公众——纸内(短细小的)纤维不是印刷墨迹,用针可调出,敬请针挑检验(详情可百度2018年版“美孚全新包装正品识别指南视频”查看)。
4.由于购物时,99.9%的消费者手头没有针等尖锐工具,所以,印刷墨迹高仿的假纹理防伪印刷物的假冒商品、因无法针挑检验纹理而被消费者误购回去。这可能使“产品防伪保险包装方法(cn111091394a)”中的防伪保险责任加大。换言之,现有防伪保险技术存在易被骗保的技术漏洞。
5.中国专利申请“揭开式防伪标识及其制备方法(cn105469704b)”、“一种新型塑膜揭开留底标签(cn206711492u)”等标签,它们包括标签上层和标签下层;标签下层包括离型剂涂层和不干胶层。
6.如何增加“结构纹理防伪标识物(cn2365711y)”的复制伪造难度、防止回收造假、堵住骗保技术漏洞、降低防伪保险责任,是“产品防伪保险包装方法(cn111091394a)”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该保险保真标识物可以方便公众徒手甄别假纹理,提高防伪效果,攻克困扰纹理防伪应用难题,堵住现有防伪保险基数被骗保的
技术漏洞。
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包括:承印材料、标识编码和随机纹理,所述随机纹理的特征信息和所述标识编码对应存储于防伪查验系统数据库中,所述承印材料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预设大小的凸起,所述凸起上设置有形成所述随机纹理的金葱粉层,所述金葱粉层与所述凸起叠加形成第二预设大小的纹理凸点。
9.优选的,所述凸起为不透明凸起或半透明凸起,所述金葱粉层粘贴于所述凸起上。
10.优选的,所述凸起的宽度为0.3mm~7mm,高度为0.5mm~1.5mm。
11.优选的,所述纹理凸点的宽度为0.7mm~7mm,高度为0.12mm~0.8mm。
12.优选的,所述承印材料通过不干胶层粘贴于产品包装物上,所述承印材料与所述不干胶层之间设置有抗切穿易碎层;各所述纹理凸点周围设置有闭环切缝。
13.优选的,所述不干胶层与所述抗切穿易碎层的总厚度为16

46μm或19

36μm或23

33μm。
14.优选的,所述承印材料与所述抗切穿易碎层之间设置有离型剂涂层,以使所述承印材料与所述抗切穿易碎层和所述不干胶层之间形成可剥离的结构。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保险保真标识物可以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16.其一、徒手触摸检验:公众用手触摸纹理凸点,可明显感知纹理凸点是否存在、可明显感知纹理凸点的表面是否粗糙,从而徒手确定纹理凸点的真实性。换言之,如果明显感知纹理凸点的表面是光滑的,则是印刷复制的透明纹理凸点,其纹理是印在承印材料层上的油墨印刷(假)纹理。
17.其二、极难复制:现行有版印刷工艺,是通过印版将油墨图文转移到所接触到的平面承印材料上的,无法采用有版工艺在凸起(也即非平面)上印刷,更无法去印刷仿制具有金葱粉闪光效果的纹理凸点。如果造假者采用3d打印工艺,则无法打印出金葱粉的闪光效果。因而,本保险保真标识物极难复制。
18.其三、无法回收:造假者欲将保险保真标识物从产品上揭起时,闭环切缝内的纹理凸点必然滞留在产品上,从而难以回收用于造假。可堵住现有防伪保险技术易被骗保的技术漏洞。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的介绍。当然,下面有关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描述的仅仅是本技术中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所获得的其他附图也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0.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的平面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保险保真标识物a

b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另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的平面示意图。
23.附图标号说明:1

承印材料层、2

标识编码层、3

凸起、4

金葱粉层、5

纹理凸点、6

离型剂涂层、7

抗切穿易碎涂层、8

不干胶层、9

闭环切缝。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该保险保真标识物可以方便公众徒手甄别假纹理,提高防伪效果,攻克困扰纹理防伪应用难题,堵住现有防伪保险基数被骗保的技术漏洞。
25.为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的平面示意图,该保险保真标识物可包括承印材料1、标识编码2和随机纹理,随机纹理的特征信息和标识编码2对应存储于防伪查验系统数据库中,承印材料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预设大小的凸起,凸起上设置有形成随机纹理的金葱粉层4,金葱粉层4与凸起叠加形成第二预设大小的纹理凸点5。
27.具体而言,该保险保真标识物包括承印材料1,标识编码2与随机纹理,其中,标识编码2与随机纹理均设置于承印材料1上,该承印材料1具体可以采用揭开留底不干胶薄膜,该标识编码2具体可以为二维码,其与随机纹理的特征信息一同对应存储于防伪查验系统数据库中,作为备案信息用以实现目标产品(待检测产品)的防伪查验。
28.进一步,在承印材料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预设大小的凸起,每个凸起上设置有形成随机纹理的金葱粉层4,该金葱粉层4可以是随机粘贴于凸起上的。由此,金葱粉层4与凸起叠加形成第二预设大小的纹理凸点5。
29.其中,金葱粉是一种常用的市售商品,也叫闪光片、闪光粉,规格大的也叫金葱亮片,它由亮度极高的不同厚度的pet、pvc、opp金属铝质膜材料经精密切割而成。金葱粉粒径从0.004mm

3.0mm均可生产,其形状有四角形、六角形、长方形等、棱形等。金葱粉色系分为镭射银、镭射金、镭射彩(包括红蓝绿紫桃红黑)银色、金色、彩色(红蓝绿紫桃红黑)幻彩系列。本技术所述的金葱粉,泛指可形成随机纹理的细碎物料。
3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凸起的具体数量与大小并不影响本技术方案的实施,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31.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凸起为不透明凸起或半透明凸起,金葱粉层4粘贴于凸起上。
32.具体而言,上述凸起可以为不透明凸起或半透明凸起,当然,也可二者共存,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利用点胶机在承印材料1上滴注胶水形成凸起,再利用散粉机在胶水凸起上撒上一层多彩金葱粉层4,然后固化,从而形成具有随机纹理的纹理凸点5。
33.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凸起的宽度为0.3mm~7mm,高度为0.5mm~1.5mm。
34.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纹理凸点5的宽度为0.7mm~7mm,高度为0.12mm~0.8mm。
35.以上优选实施例提供了凸起和纹理凸点5的具体大小,包括宽度和高度,但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为本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实现方式,并不唯一,二者的具体数量与大小并不影响本技术方案的实施,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36.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承印材料1通过不干胶层粘贴于产品包装物上,承印材料1与不干胶层之间设置有抗切穿易碎层;各纹理凸点5周围设置有闭环切缝9。
37.参考图1,承印材料1可以通过不干胶层粘贴于产品包装物上,该产品包装物即为
目标产品的包装物;并且,承印材料1与不干胶层之间设置有抗切穿易碎层,各纹理凸点5周围设置有闭环切缝9,该闭环切缝9可以利用激光膜切机在各纹理凸点5周围切割出来,当然,在切割过程中,不切穿抗切穿易碎层和不干胶层,由此,造假者欲将保险保真标识物从产品上揭起时,由于闭环切缝内的纹理凸点5是孤立的,因此必然滞留在产品上,从而难以回收用于造假,可堵住现有防伪保险技术易被骗保的技术漏洞。
38.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不干胶层与抗切穿易碎层的总厚度为16

46μm或19

36μm或23

33μm。
39.本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不干胶层与抗切穿易碎层的具体总厚度,当然,该总厚度的具体取值类似于上述凸起和纹理凸点5的大小与数量,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40.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承印材料1与抗切穿易碎层之间设置有离型剂涂层,以使承印材料1与抗切穿易碎层和不干胶层之间形成可剥离的结构。
41.具体而言,可以在承印材料1与抗切穿易碎层之间设置离型剂涂层,以使承印材料与抗切穿易碎层和不干胶层之间形成可剥离的结构,以保证切穿承印材料1层的同时,不会切穿抗切穿易碎涂层和不干胶层,从而有效回收造假的情况。
42.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本技术提出了如下两个实现方式:
43.实现方式一:
44.参考图1和图2,图2为图1所示保险保真标识物a

b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具体而言,采用揭开留底不干胶薄膜作为承印材料层1,在二维码形式的标识编码层2旁边,用点胶机滴注一些高度为0.5mm~1.5mm、宽度为0.3mm~7mm、手摸具有粗糙感的白色的凸起3胶水,再在凸起3胶水上用撒粉机撒上一层多彩金葱粉层4,然后干燥固化,从而制成一种具有纹理的凸起,即纹理凸点5。
45.其中,凸起3为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点,金葱粉层4粘结在凸起3上,手摸纹理凸点5具有凸感和粗糙感。
46.其中,纹理凸点5高度为0.12mm~0.8mm、宽度为0.7mm~7mm,将纹理凸点5的随机纹理信息采集下来,作为防伪特征信息与标识编码2对应存储到云端的防伪查验系统数据库中,以作为备案信息,就可供公众查验真伪。
47.实现方式二:
48.在上述实现方式的基础上,同样参考图2,依次在承印材料层1的背面涂设离型剂涂层6和抗切穿易碎涂层7,以使承印材料层1与抗切穿易碎涂层7以及不干胶层8之间形成可剥离结构。其中,抗切穿易碎涂层7以及不干胶层8的总厚度最好为16

46μm或19

36μm或23

33μm,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切穿承印材料层1的同时,不会切穿抗切穿易碎涂层7和不干胶层8。
49.然后,在承印材料层1上每一个纹理凸点5的周围,用激光模切机切割出一个闭环切缝9,注意不要切穿抗切穿易碎涂层7和不干胶层8。由此,造假者欲将保险保真标识物从产品上揭起时,闭环切缝9内的纹理凸点5由于是孤立的,因此必然滞留在产品上,从而难以回收用于造假,可堵住现有防伪保险技术易被骗保的技术漏洞。
50.进一步,参考图3,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另一种保险保真标识物的平面示意图,为便于软件识别纹理凸点5,统计相符点数,提高识别准确率,可以为保险保真标识物的一个标识编码2至少配设9个或19个或27个或52个任意排列的纹理凸点5。
5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保险保真标识物可以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52.其一、徒手触摸检验:公众用手触摸纹理凸点,可明显感知纹理凸点是否存在、可明显感知纹理凸点的表面是否粗糙,从而徒手确定纹理凸点的真实性。换言之,如果明显感知纹理凸点的表面是光滑的,则是印刷复制的透明纹理凸点,其纹理是印在承印材料层上的油墨印刷(假)纹理。
53.其二、极难复制:现行有版印刷工艺,是通过印版将油墨图文转移到所接触到的平面承印材料上的,无法采用有版工艺在凸起(也即非平面)上印刷,更无法去印刷仿制具有金葱粉闪光效果的纹理凸点。如果造假者采用3d打印工艺,则无法打印出金葱粉的闪光效果。因而,本保险保真标识物极难复制。
54.其三、无法回收:造假者欲将保险保真标识物从产品上揭起时,闭环切缝内的纹理凸点必然滞留在产品上,从而难以回收用于造假。可堵住现有防伪保险技术易被骗保的技术漏洞。
55.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56.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57.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

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58.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