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756951发布日期:2021-12-03 22:3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


背景技术:

2.旧村改造是为保证乡村建设能够有效服务人们和高效利用土地及公共行政资源,从而对乡村今后一段时间(通常为10

20年)的乡村建设的空间位置做出的整体安排。
3.据了解,现有的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由人工进行,鉴于数据复杂,且工作过程单一复杂,很容易因人员疲劳造成操作失误,降低了土地整合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以达到提高土地整合的效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其包括:
6.s1、利用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所述旧村改造的第一建新范围;
7.s2、利用所述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分析所述旧村改造的总体规划期末地类,筛选出所述第一建新范围中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和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
8.s3、利用所述arcgis对标图建库进行核查;
9.s4、利用所述arcgis进行补录图斑分析;
10.s5、利用所述arcgis对留用地指标进行确定;
11.s6、利用所述arcgis对三地指标进行划定;
12.s7、利用所述arcgis对国有土地进行整合;
13.s8、利用所述arcgis对其他用地进行整合。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3包括:
15.s31、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已标图建库地块、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再通过所述arcgis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所述已标图建库地块、所述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所述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不属于所述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所述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建设用地的部分剔除,剩余的部分为符合现状的部分;
16.s32、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期末地类图斑,再通过所述arcgis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s31中的所述符合现状的部分与所述期末地类图斑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部分剔除,剩余的部分为符合现状与规划的部分;
17.s33、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权属数据,再利用所述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标识工具,将s32中的符合现状与规划的部分与所述权属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分
析完成后,将无土地产权覆盖的部分删除,剩余的部分为符合现状、规划与权属的部分;
18.s34、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将s33中的符合现状、规划与权属的部分与所述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叠加,判断图斑内的封顶建筑物覆盖率是否达到第一预设值30%,对不达到所述第一预设值的部分进行删减,整理形成核查后的所述标图建库。
1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4包括:
20.s41、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擦除工具,用所述第一建新范围擦除核查后的所述标图建库,以得到第二建新范围;
21.s42、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所述第二建新范围、所述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所述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再利用所述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所述第二建新范围、所述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所述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不属于所述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所述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建设用地的部分删除,剩余部分为符合现状部分;
22.s43、利用所述ag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期末地类图斑,再利用所述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s42中的所述符合现状部分与期末地类图斑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部分剔除,剩余部分为符合现状与规划部分;
23.s44、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权属数据,再利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标识工具,将s43中的符合现状与规划部分和所述权属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无土地所有权覆盖的部分、面积小于第二预设值的部分以及不满足宗地入库条件的部分剔除,剩余部分为符合现状、规划和权属的部分;
24.s45、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添加数据模块,添加所述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将所述符合现状、规划和权属的部分与所述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叠加,判断图斑内的封顶建筑物覆盖率是否达到第一预设值30%,对封顶建筑物覆盖率达不到第一预设值的图斑进行删减,整理形成补录图斑。
2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5包括:
26.s51、利用所述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擦除工具,将所述第二建新范围擦除所述补录图斑,得出第三建新范围;
27.s52、根据留用地指标的数据,在所述arcgis中创建与所述留用地指标的数据相适配的z面图层;
28.s53、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添加数据模块,添加融资复建分区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将所述融资复建分区数据、所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所述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和所述第三建新范围进行叠加,对所述z面图层进行编辑并创建面要素,在所述第三建新范围的复建区的农用地中创建面积与所述留用地指标的面积相同的面元素。
2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6包括:
30.s61、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擦除模块,用所述第三建新范围擦除留用地指标落实范围,得到第四建新范围;
31.s62、在所述agcgis中创建与所述三地指标的数据相适配的y面图层,对所述y面图层进行编辑并创建面元素,对所述第四建新范围中小于第三预设值的地块进行追踪创建面元素。
3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7包括:
33.s71、利用所述arcgis的叠加分析的擦除工具,用所述第四建新范围擦除所述三地指标的划定范围,得出第五建新范围;
34.s72、利用所述arcgis的添加数据,添加国有土地,接着利用所述arcgis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所述第一建新范围与所述国有土地进行整合,得出整合国有土地图层。
3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8包括:
36.s81、利用所述arcgis的叠加分析的擦除工具,用所述第五建新范围擦除所述国有土地土层,得出第六建新范围;
37.s82、通过所述第六建新范围与建设用地进行置换、腾挪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方式,进行连片整合。
3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39.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通过arcgis进行第一建新范围的建立、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和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的筛选、标图建库的核查、补录图斑的分析、留用地指标的确定、三地指标的划定、国有土地的整合和其他用地的整合,由此,减少人为的干预,提高土地整合的效率,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土地整合。
附图说明
4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4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其包括:
44.s1、利用所述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所述旧村改造的第一建新范围;
45.s2、利用所述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分析所述旧村改造的总体规划期末地类,筛选出所述第一建新范围中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和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
46.s3、利用所述arcgis对标图建库进行核查;
47.s4、利用所述arcgis进行补录图斑分析;
48.s5、利用所述arcgis对留用地指标进行确定;
49.s6、利用所述arcgis对三地指标进行划定;
50.s7、利用所述arcgis对国有土地进行整合;
51.s8、利用所述arcgis对其他用地进行整合。
52.基于上述设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通过arcgis进行第一建新范围的建立、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和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的筛选、标图建库的核查、补录图斑的分析、留用地指标的确定、三地指标的划定、国有土地的整合和其他用地的整合,由此,减少人为的干预,提高土地整合的效率,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土地整合。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标图建库的核查,s3包括:
54.s31、利用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已标图建库地块、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再通过arcgis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已标图建库地块、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不属于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建设用地的部分剔除,剩余的部分为符合现状的部分;
55.s32、利用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期末地类图斑,再通过arcgis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s31中的符合现状的部分与期末地类图斑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部分剔除,剩余的部分为符合现状与规划的部分;
56.s33、利用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权属数据,再利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标识工具,将s32中的符合现状与规划的部分与权属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无土地产权覆盖的部分删除,剩余的部分为符合现状、规划与权属的部分;
57.s34、利用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将s33中的符合现状与规划的部分与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叠加,判断图斑内的封顶建筑物覆盖率是否达到第一预设值,对不达到第一预设值的部分进行删减,整理形成核查后的标图建库,其中,第一预设值为30%。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由于已标图建库在划定时存在不规整、不成片和粗放等情况,因此,改造范围内存在一部分可标图建库的图斑,因此,需对补录图斑的分析,待图斑补录通过后,进行建设用地手续的完善和报批工作,s4包括:
59.s41、利用arcgis中的擦除工具,用第一建新范围擦除核查后的标图建库,以得到第二建新范围;
60.s42、利用ar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第二建新范围、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再利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第二建新范围、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年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不属于建设用地的部分删除,剩余部分为符合现状部分;
61.s43、利用agcgis中的添加数据工具,添加期末地类图斑,再利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s42中的符合现状部分与期末地类图斑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部分剔除,剩余部分为符合现状与规划部分;
62.s44、利用arcgis中的添加数据模具,添加权属数据,再利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标识工具,将s43中的符合现状与规划部分和权属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分析完成后,将无土地所有权覆盖的部分、面积小于第二预设值的部分以及不满足宗地入库条件的部分剔除,剩余部分为符合现状、规划和权属的部分,其中,第二预设值为1平方米;
63.s45、利用arcgis中的添加数据模块,添加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将符合现状、规划和权属的部分与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叠加,判断图斑内的封顶建筑物覆盖率是否
达到第一预设值,对封顶建筑物覆盖率达不到第一预设值的图斑进行删减,整理形成补录图斑。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留用地指标的确定,s5包括:
65.s51、利用所述arcgis中的叠加分析的擦除工具,将所述第二建新范围擦除所述补录图斑,得出第三建新范围;
66.s52、根据留用地指标的数据,在arcgis中创建与留用地指标的数据相适配的z面图层;
67.s53、利用arcgis中的添加数据模块,添加融资复建分区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将融资复建分区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和第三建新范围进行叠加,对z面图层进行编辑并创建面要素,在第三建新范围的复建区的农用地中创建面积与留用地指标的面积相同的面元素。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留用地指标的确定,s6包括:
69.s61、利用arcgis中的擦除模块,用第三建新范围擦除留用地指标落实范围,得到第四建新范围;
70.s62、在agcgis中创建与三地指标的数据相适配的y面图层,对y面图层进行编辑并创建面元素,对第四建新范围中小于第三预设值的地块进行追踪创建面元素,其中,第三预设值为3亩。
71.需要说明的是,三地分别为边角地、夹心地和插花地。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国有土地的整合,s7包括:
73.s71、利用arcgis的叠加分析的擦除工具,用第四建新范围擦除三地指标的划定范围,得出第五建新范围;
74.s72、利用arcgis的添加数据,添加国有土地,接着利用arcgis的叠加分析的相交工具,将第一建新范围与国有土地进行整合,得出整合国有土地图层。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建设用地的整合,s8包括:
76.s81、利用arcgis的叠加分析的擦除工具,用第五建新范围擦除国有土地土层,得出第六建新范围;
77.s82、通过第六建新范围与建设用地进行置换、腾挪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等方式,进行连片整合。
78.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通过arcgis进行第一建新范围的建立、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和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地块的筛选、标图建库的核查、补录图斑的分析、留用地指标的确定、三地指标的划定、国有土地的整合和其他用地的整合,由此,减少人为的干预,提高土地整合的效率,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土地整合。
79.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旧村改造的土地整合方法能够切实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提升政府掌控土地资源的能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推动旧改项目实施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连片开发效益,有利于加强社区活力、发展周边经济、提升增城区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盘活存量用地、改善人居环境和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8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