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69450发布日期:2021-12-24 23:1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煤矿管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煤矿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管理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传递规范化以及信息内容系统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趋势。
3.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如何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煤矿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煤矿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自动化,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煤矿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煤矿管理的工作效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矿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多个信息识别装置、多个车辆通行指示装置以及控制器,各所述信息识别装置、各所述车辆通行指示装置分别与煤矿的各位置区域关联,所述位置区域包括如下至少一项:矿口区域、停车场入口区域、车辆排队区域、轻磅区域、装车区域、重磅区域、出票区域以及验证区域;所述信息识别装置,用于对车辆对应的运输码进行识别,得到识别结果,并将所述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运输码包括司机信息以及待运输的货物信息;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识别结果,生成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所述车辆通行指示装置,用于根据所述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的通行。
6.可选地,所述停车场入口区域设置有第一信息识别装置以及第一车辆通行指示装置;所述第一信息识别装置,用于对所述车辆的车牌以及所述运输码进行识别,得到车牌识别结果以及运输码识别结果,并将所述车牌识别结果以及所述运输码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车牌识别结果以及所述运输码识别结果,生成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所述第一车辆通行指示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在所述停车场入口区域的通行。
7.可选地,所述车辆排队区域包括至少一个车道,所述运输码识别结果中包括所述待运输的货物类别;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运输的货物类别、各车道与货物类别的对应关系以及与所述车辆排队区域相邻区域的车辆数量,控制所述车辆进入以及驶离目标车道。
8.可选地,各所述车道的入口处设置有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
所述控制器,还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运输的货物类别以及各车道与货物类别的对应关系,生成第二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所述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进入所述目标车道。
9.可选地,各所述车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所述控制器,还具体用于根据与所述车辆排队区域相邻区域的车辆数量,生成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所述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驶离所述目标车道。
10.可选地,所述运输码识别结果中包括识别时间信息;所述控制器,还具体用于记录所述识别时间信息,并根据所述识别时间信息以及所述运输码中所包括的预约时间信息,生成扣分指令,所述扣分指令用于指示对所述车辆的司机信用度进行修订。
11.可选地,所述轻磅区域设置有第一称重装置、第一位置识别装置、第二信息识别装置以及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所述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二信息识别装置对所述车辆的信息识别成功后,控制所述车辆进入第一称台;所述第一位置识别装置,用于识别所述车辆的整车身是否进入所述第一称台,得到第一位置识别结果,并将所述第一位置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位置识别结果,生成第一称重指令;所述第一称重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称重指令对所述车辆进行称重,得到第一称重结果,并将所述第一称重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一称重结果与所述车辆的运输码关联。
12.可选地,所述重磅区域设置有第二称重装置、第二位置识别装置、第三信息识别装置以及第五车辆通行指示装置;所述第五车辆通行指示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三信息识别装置对所述车辆的信息识别成功后,控制所述车辆进入第二称台;所述第二位置识别装置,用于识别所述车辆的整车身是否进入所述第二称台,得到第二位置识别结果,并将所述第二位置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位置识别结果,生成第二称重指令;所述第二称重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称重指令对所述车辆进行称重,得到第二称重结果,并将所述第二称重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称重结果与所述车辆的运输码关联。
13.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显示装置;所述控制器,还用于统计当前处于各位置区域的车辆信息,并将所述车辆信息发送至所述显示装置进行显示,所述车辆信息包括:车辆数量。
14.可选地,所述轻磅区域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一称重结果发送至所述显示屏进行显示。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煤矿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信息识别装置、多个车辆通行指示装置以及控制器,各信息识别装置、各车辆通行指示装置分别与煤矿的各位置区域关联,位置区域包括如下至少一项:矿口区域、停车场入口区域、车辆排队区域、轻磅区域、装车区域、重磅区域、出票区域以及验证区域;该信息识别装置,用于对车辆对应的运输码进行识别,得到识别结果,并将该识别结果发送至该控制器,该运输码包括司机信息以及待运输的货物信息;该控制器,用于根据该识别结果,生成车辆通行控制指令;该车辆通行指示装置,用于根据该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该车辆的通行。
16.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煤矿管理系统,可在煤矿的位置区域上设置信息识别装置、车辆通行指示装置,在车辆到达当前的位置区域时,可通过该位置区域上的信息识别装置对司机持有的运输码进行识别,将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基于该识别结果,生成与该识别结果对应的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并将该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发送至该车辆通行指示装置,该车辆通行指示装置可根据预先设置的工作状态与车辆通行控制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控制车辆在当前位置区域的通行,这样不仅可以对未派单的司机形成约束,而且还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在当前位置区域采用人工的方式控制车辆的通行,进而避免出现车辆拥堵、插队的现象,可以提高煤矿管理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排队区域的场景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2.如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到的煤矿管理系统进行示例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
提供的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多个信息识别装置101、多个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以及控制器103,各信息识别装置101、各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分别与煤矿的各位置区域关联,位置区域可包括如下至少一项:矿口区域、停车场入口区域、车辆排队区域、轻磅区域、装车区域、重磅区域、出票区域以及验证区域。
23.信息识别装置101,用于对车辆对应的运输码进行识别,得到识别结果,并将该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该运输码包括司机信息以及待运输的货物信息;控制器103,用于根据该识别结果,生成车辆通行控制指令;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用于根据该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该车辆的通行。
24.其中,可根据实际需求将煤矿区域划分为多个位置区域,位置区域的属性可为如上述提到的矿口区域、停车场入口区域、车辆排队区域、轻磅区域、装车区域、重磅区域等,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对煤矿中包括的位置区域个数以及位置区域的属性进行限定。在位置区域确定后,进而可根据位置区域对应的验证需求设置信息识别装置101、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
25.该煤矿管理系统包括控制器103,控制器103与各位置区域关联的信息识别装置101、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通信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103可为中央控制器,也可为与各位置区域关联的子控制器,各子控制器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信息识别装置101、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通信连接,另一端与煤矿管理系统中的总控制器连接。
26.其中,信息识别装置101具体形态可为运输码识别装置,也可为车牌识别装置,也就是说,与某个位置区域关联的信息识别装置101类型可包括两种,一种是运输码识别装置,另一种是车牌识别装置,运输码识别装置用于对车辆对应的运输码进行识别,得到运输码识别结果,车牌识别装置(如摄像头)用于对车辆的车牌进行识别,得到车牌识别结果。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具体形态可为指示灯设备(如红绿灯),也可为道闸设备,也就是说,与某个位置区域关联的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类型可包括两种,一种是指示灯设备,另一种是道闸设备,指示灯设备用于根据控制器发送的指令显示颜色状态,基于颜色状态控制该车辆的通行,道闸设备用于根据控制器发送的指令打开或关闭道闸设备上的阻挡物,基于阻挡物的打开或关闭控制该车辆的通行。
27.此处以煤矿的一个位置区域来说,假设该位置区域为矿口区域,该矿口区域还可称为矿口签到区域,是车辆进入煤矿区首先需要经过验证的区域,可预先在该矿口区域上设置信息识别装置101,信息识别装置101具体可为运输码识别装置,该车辆上的司机可将持有的运输码展示在该运输码识别装置的验证区域,在该运输码识别装置感应到运输码后,可对该运输码进行识别,并可将运输码识别结果展示在该运输码识别装置的显示区域上,运输码识别结果可包括运输码识别成功或运输码识别失败,运输码识别成功代表着签到成功,即可以理解为持有该运输码的司机为派单的司机,运输码识别失败代表着签到失败,即可以理解为持有该运输码的司机为未派单的司机,也就是说,数据库中不存在的该司机持有的运输码,这样可对未派单的司机形成约束,保证运输码有效的前提下,才可进入矿区的其他位置区域。
28.在运输码识别成功时,可将运输码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如司机信息、待运输的货物信息)展示在该运输码识别装置的显示区域上。
29.其中,运输码具体可为一种二维码,可采用动态加密技术对运输码进行加密,以保
证运输码的安全性。运输码相当于一种拉煤凭证,替代了原有纸质版的提煤单,这样可以使司机更便捷的从矿区中装载待运输的货物(如煤炭)。
30.可选地,该矿口区域还可设置有语音播报设备,上述提到的运输码识别装置将运输码识别结果发送至该语音播报设备上,该语音播报设备以语音的形式输出运输码识别结果,这样可以使司机通过看、听多种途径及时了解运输码识别结果。
31.上述提到的运输码识别装置还可将运输码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根据运输码识别结果生成控制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工作状态的指令。具体的,运输码识别结果为运输码识别成功时,控制器103生成的车辆通行控制指令为1,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基于为1的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该车辆在矿口区域的通行,即可使该车辆驶入与该矿口区域相邻的下一个位置区域(如停车场入口区域)。
32.其中,车辆通行指示装置102具体可为指示灯设备(如红绿灯),该指示灯设备基于控制器103发送的为1的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其上的绿灯亮,进而指示该车辆通过该矿口区域,以进入与该矿口区域相邻的位置区域,反之,该指示灯设备基于控制器103发送的为0的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其上的红灯亮,进而指示该车辆不能通过该矿口区域。
3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只是一种示例,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也可在煤矿的其他位置区域进行煤矿管理,即进行车辆的运销管理。
34.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煤矿管理系统中,可在煤矿的位置区域上设置信息识别装置、车辆通行指示装置,在车辆到达当前的位置区域时,可通过该位置区域上的信息识别装置对司机持有的运输码进行识别,将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基于该识别结果,生成与该识别结果对应的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并将该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发送至该车辆通行指示装置,该车辆通行指示装置可根据预先设置的工作状态与车辆通行控制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控制车辆在当前位置区域的通行,这样不仅可以对未派单的司机形成约束,而且还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在当前位置区域采用人工的方式控制车辆的通行,进而避免出现车辆拥堵、插队的现象,可以提高煤矿管理的工作效率,达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35.下述实施例分别为对车辆在上述提到的位置区域上的管理方式进行描述。
3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2所示,该停车场入口区域设置有第一信息识别装置201以及第一车辆通行指示装置202;第一信息识别装置201,用于对车辆的车牌以及运输码进行识别,得到车牌识别结果以及运输码识别结果,并将该车牌识别结果以及该运输码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具体用于根据该车牌识别结果以及该运输码识别结果,生成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该第一车辆通行指示装置202,用于根据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该车辆在该停车场入口区域的通行。
37.其中,该停车场入口区域的第一信息识别装置201类型可包括两种,具体为运输码识别装置201a、车牌识别装置201b,运输码识别装置201a、车牌识别装置201b可分别与控制器103通信连接。运输码识别装置201a将识别到的运输码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车牌识别装置201b将识别到的车牌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将运输码识别结果中的车牌号与车牌识别结果中的车牌号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生成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
38.该停车场入口区域的第一车辆通行指示装置202具体可为道闸设备202a,控制器103将根据比较结果生成的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发送至道闸设备202a,道闸设备202a基
于该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该车辆在该停车场入口的通行。
39.具体的,当运输码识别结果中的车牌号与车牌识别结果中的车牌号一致时,控制器103可生成为1的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道闸设备202a基于1的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可使其上的阻挡物升起,使该车辆通过该停车场入口区域,进入与该停车场入口区域相邻的下一个位置区域,如车辆排队区域。当运输码识别结果中的车牌号与车牌识别结果中的车牌号不一致时,控制器生成为0的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道闸设备202a基于0的第一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可使其上的阻挡物一直处于落下状态,指示该车辆不能通过该停车场入口区域。
40.可以看出,在停车场入口区域设置的第一信息识别装置以及第一车辆通行指示装置,可以对车辆资格进行过滤,使车辆与运输码中的信息保持一致,这样可以保证司机、车辆以及运输码具有唯一的对应关系,提高煤矿管理的安全性。
41.可选地,车辆排队区域包括至少一个车道,该运输码识别结果中包括待运输的货物类别;控制器103,具体用于根据该待运输的货物类别、各车道与货物类别的对应关系以及与车辆排队区域相邻区域的车辆数量,控制车辆进入以及驶离目标车道。
42.可以理解的是,停车场入口区域相邻的下一个位置区域为该车辆排队区域,该车辆排队区域相连的下一个位置区域为轻磅区域。根据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在停车场入口区域的运输码识别装置201a对运输码识别后,可得到运输码识别结果,并将该运输码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该运输码识别结果可包括司机信息、车辆信息,还可包括待运输的货物类别(如煤炭种类),控制器103相关联的数据库中预先存储有各车道编号与货物类别的对应关系,控制器103根据运输码识别结果中的待运输的货物类别以及数据库中存储的各车道编号与货物类别的对应关系,可确定出目标车道,进而控制该车辆进入该目标车道。
43.进一步的,控制器103还可根据统计得到的与该车辆排队区域相邻区域(如轻磅区域)的车辆数量,控制器进入该目标车道的车辆何时驶离该目标车道。举例来说,当轻磅区域的车辆数量小于预设车辆数量时,可控制进入该目标车道的该车辆驶离该目标车道,进而使该车辆驶入该轻磅区域,当轻磅区域的车辆数量大于预设车辆数量时,可控制进入该目标车道的该车辆停留在该目标车道,直至该轻磅区域的车辆数量小于预设车辆数量。
4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3所示,各车道的入口处设置有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控制器103,还具体用于根据该待运输的货物类别以及各车道与货物类别的对应关系,生成第二车辆通行控制指令;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用于根据第二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该车辆进入该目标车道。
45.为了对车辆在车辆排队区域的管理方式进行清楚的描述,首先对车辆排队区域的场景进行介绍。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排队区域的场景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车辆排队区域上包括多个车道,各车道入口处可设置有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各车道出口处可设置有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2,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以及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2具体可为红绿灯。
46.结合图3、图4说明,控制器103分别与各车道入口处的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通信连接,控制器103将图2中的第一信息识别装置201识别得到的待运输的货物类别与数据库中各车道对应的货物类别进行匹配,得到第二车辆通行控制指令,该第二车辆通行控制指令中包括目标车道编号信息以及目标车道入口处的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的工作
状态。目标车道入口处的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基于该第二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显示目标工作状态,以根据该目标状态指示该车辆在该目标车道的入口处的通行。
47.具体的,控制器103在确定出目标车道后,可将该第二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发送至位于目标车道入口处的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如红绿灯),进而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上的绿灯亮,用于指示该车辆进入该目标车道。
48.进一步的,控制器103在确定出目标车道后,还可根据该目标车道当前的车辆数量预计预设车辆数量生成第二车辆通行控制指令,若该目标车道当前的车辆数量大于预设车辆数量,那么位于该目标车道入口处的第二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1(如红绿灯)上红灯亮,该车辆可进入该车辆排队区域的临时车道。
49.可选地,各车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2;控制器103,还具体用于根据与该车辆排队区域相邻区域的车辆数量,生成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2,用于根据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控制该车辆驶离该目标车道。
50.继续参考图3、图4说明,控制器103分别与各车道出口处的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2通信连接,控制器可获取与该车辆排队区域相邻区域(如轻磅区域)当前的车辆数量,将该车辆数量与预设车辆数量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生成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具体的,当车辆数量小于预设车辆数量时,控制器103可生成为1的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并将为1的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发送至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2,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2基于为1的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使其上的绿灯亮,这样可以指示该车辆驶离该目标车道,进而使该车辆驶入与该车辆排队区域相邻区域,如轻磅区域,反之,当车辆数量大于预设车辆数量时,控制器103可生成为0的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并将为0的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发送至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2,第三车辆通行指示装置302基于为0的第三车辆通行控制指令使其上的红灯亮,这样可以指示该车辆停留在该目标车道。
51.可以看出,通过对位于停车场入口区域、车辆排队区域的车辆进行如上方式的管理,这样可以使车辆根据待运输的货物类别进入匹配的车道,保证车辆在车辆排队区域上进行有序排队,而且还可以避免与排队区域相邻区域(轻磅区域)上的车辆出现拥堵的现象,进而避免车辆在轻磅区域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
52.可选地,该运输码识别结果中包括识别时间信息;控制器103,还具体用于记录该识别时间信息,并根据该识别时间信息以及该运输码中所包括的预约时间信息,生成扣分指令,该扣分指令用于指示对该车辆的司机信用度进行修订。
53.参考图2继续说明,运输码识别装置201a对司机持有的运输码进行识别时,可记录识别时间信息,即该运输识别码识别结果中包括该识别时间信息,运输码识别装置201a将该识别时间信息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将该识别时间信息与运输码中所包括的预约时间信息进行比较,根据该识别时间信息与该预约时间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生成扣分指令,可以理解的是,该时间间隔越大,那么该扣分指令对应的扣分值就越大,根据该扣分值可对该司机的信用度进行修订,即将基准信用度减去扣分值的结果作为该用户的实际信用度。这样可以使司机按照运输码中的预设时间信息达到矿区,进而可以提高煤矿管理的效率。
5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5所示,轻磅区域设置有第一称重装置501、第一位置识别装置502、第二信息识别装置503以及
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504;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504,用于在第二信息识别装置503对该车辆的信息识别成功后,控制该车辆进入第一称台;第一位置识别装置502,用于识别该车辆的整车身是否进入第一称台,得到第一位置识别结果,并将该第一位置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
55.控制器103,还用于根据第一位置识别结果,生成第一称重指令;第一称重装置501,用于根据第一称重指令对该车辆进行称重,得到第一称重结果,并将该第一称重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还用于将第一称重结果与该车辆的运输码关联。
56.其中,第一称重装置501、第一位置识别装置502、第二信息识别装置503以及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504分别与控制器103通信连接,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504具体可包括两个,一个位于与第一称台入口处,另一个位于第一称台出口处,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504具体可为道闸设备。
57.第二信息识别装置503具体可为运输码识别设备、车牌识别设备,第二信息识别装置503首先对车辆的信息,如司机持有的运输码、车辆的车牌进行识别,得到运输码识别结果以及车牌识别结果,在运输码识别结果以及车牌识别结果表示识别成功后,控制器103可基于识别成功结果向位于该第一称台入口处的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504发送为1的第四通行控制指令,位于该第一称台入口处的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504可基于为1的第四通行控制指令引导该车辆进入第一称台,即指示该车辆进入与第一称重装置501关联的区域。
58.第一位置识别装置502的具体形态可包括红外对射装置、雷达装置等,第一位置识别装置502可用于判断该车辆进入该第一称台后的位置信息,即可识别该车辆的整车身是否进入第一称台,当第一位置识别结果为该车辆的整车身完全进入第一称台,控制器103可向第一称重装置501发送第一称重指令,该第一称重指令用于指示第一称重装置501开始称重,得到第一称重结果,并将该第一称重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可将该第一称重结果(皮重)与数据库中存储的运输码关联,即将该第一称重结果作为该运输码的附加信息,增加附加信息后的运输码可显示在司机所持有的终端设备上,即司机所持有的运输码是一种动态的运输码,随着车辆在矿区的移动,可将获取到的信息实时融合进运输码中,这样可实现对车辆运销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跟踪。
59.可选地,在对该车辆称重完成后,控制器103还可控制位于该第一称台出口处的第四车辆通行指示装置504升起阻挡物,指示该车辆驶离该第一称台,进而使该车辆驶入与该轻磅区域相连的下一个区域,如装车区域。
60.可选地,该装车区域可分为筒仓装车区域、露天装车区域,此处以筒仓装车区域为例进行说明,该筒仓装车区域可包括运输码识别装置、以及装车控制设备,控制器103在接收到运输码识别装置识别出识别成功结果后,可向装车控制设备发送装车指令,使该车辆装载对应类别的煤炭。在该车辆装载完成后,可控制该车辆驶入与该装车区域相连的重磅区域。
6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煤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6所示,该重磅区域设置有第二称重装置601、第二位置识别装置602、第三信息识别装置603以及第五车辆通行指示装置604;第五车辆通行指示装置604,用于在第三信息识别装置603对该车辆的信息识别成功后,控制该车辆进入第二称台;第二位置识别装置602,用于识别该车辆的整车身是否进入该第二称台,得到第二位置识别结果,并将该第二位置识别结果发
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还用于根据第二位置识别结果,生成第二称重指令;第二称重装置601,用于根据该第二称重指令对该车辆进行称重,得到第二称重结果,并将该第二称重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还用于将该第二称重结果与该车辆的运输码关联。
62.其中,第二称重装置601、第二位置识别装置602、第三信息识别装置603以及第五车辆通行指示装置604分别与控制器103通信连接,第二位置识别装置602具体形态可包括红外对射装置、雷达装置等,第三信息识别装置603可为运输码识别设备、车牌识别设备,第五车辆通行指示装置604具体可为道闸设备。
63.第三信息识别装置603首先对该车辆的信息,如司机持有的运输码、该车辆的车牌进行识别,得到运输码识别结果以及车牌识别结果,在运输码识别结果以及车牌识别结果表示识别成功后,控制器103可基于识别成功结果向第五车辆通行指示装置604发送为1的第五通行控制指令,第五车辆通行指示装置604可基于为1的第五通行控制指令引导该车辆进入第二称台,即指示该车辆进入与第二称重装置601关联的区域。
64.第二位置识别装置602可用于判断该车辆进入该第二称台后的位置信息,即可识别该车辆的整车身是否进入第二称台,当第二位置识别结果为该车辆的整车身完全进入第二称台,控制器103可向第二称重装置601发送第二称重指令,该第二称重指令用于指示第二称重装置601开始称重,得到第二称重结果,并将该第二称重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可将该第二称重结果(毛重)与数据库中存储的运输码关联,即将该第二称重结果作为该运输码的附加信息,增加附加信息后的运输码可显示在司机所持有的终端设备上。可以理解的是,当前的运输码中包括的信息有第一称重结果、第二称重结果。
65.可以看出,在轻磅区域、重磅区域可实现无人化干预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66.可选地,在对该车辆称重完成后,该车辆驶离该第二称台,使该车辆驶入与该重磅区域相连的下一个区域,如出票区域。
67.可选地,该出票区域包括运输码识别装置,该运输码识别装置对司机持有的运输码识别后,可将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可根据识别结果中的第一称重结果以及第二称重结果确定该车辆装载的货物实际重量,进而可根据该车辆装载的货物实际重量以及单价信息确定消费信息,将该消费信息记录在结算单中,并将结算单输出。
68.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显示装置;控制器103,还用于统计当前处于各位置区域的车辆信息,并将车辆信息发送至该显示装置进行显示,该车辆信息包括:车辆数量。
69.其中,各车辆上安装有定位装置,各定位装置与控制器103通信连接,各定位装置将对应车辆的位置信息发送至控制器103,控制器103可根据接收到的各车辆的位置信息统计出当前矿区的各位置区域的车辆数量,进而将各位置区域的车辆数据发送至司机所持有的显示装置(如手机)上。可选地,控制器103可将各位置区域的车辆数量发送至对应位置区域的显示装置上,举例来说,控制器103可只将矿口区域的车辆数量发送至位于矿口区域的司机所持有的显示装置上。这样可以使司机实时了解当前的排队情况。
70.可选地,该轻磅区域设置有显示屏;控制器103,还用于将第一称重结果发送至该显示屏进行显示。
71.其中,控制器103可将第一称重装置501发送的第一称重结果发送至该显示屏并进行显示,还可以将车牌识别结果发送至该显示屏以进行显示,并且还可在显示屏上显示提
示信息,这样可以使司机通过该显示屏及时解当前与车辆相关的信息。可选地,该重磅区域也设置有显示屏。
7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