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机试验气流组织设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930059发布日期:2022-02-16 15:0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飞机试验气流组织设计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飞机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飞机试验气流组织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2.大型气候实验室可模拟极端低温、高温、湿热、降雪、冻雨、太阳辐照、淋雨等综合气候环境,满足大型装备特别是飞机的综合测试需求。国内没有体积超过100000 m3的气候环境实验室,国外仅有美国麦金利实验室体积接近100000 m3,韩国add实验室为20000 m3左右。
3.麦金利气候实验室的主模拟室是世界上最大的绝热模拟室,其气流组织采用上送侧下回的方式,实验室顶部悬挂有四条风道,每个风道上有6个送风散流器,送风量为220 m3/s,即每个送风口送风量为9.17 m3/s,但其送风口的详细结构未知,无法估算实际的出风速度。
4.韩国add实验室的尺寸为l42m
×
w32m
×
h15m,同样采用上送侧下回的气流组织形式,送风口为9个,送风量不详。
5.由于大型气候实验室体量大(超过130000 m3)、层高较高(超过24m),模拟的气候种类多,对温度场的均匀性要求高。由于实验室体量过大,舱内空气循环次数不可能做到像小型环境实验箱/室那样达到每小时上百次,必然对温度场的均匀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气流组织设计方法(如射流公式法、zonal model模型、实验法等)均难以直接用于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的气流组织设计,国内也无相关设计与建设经验。此外,实验室地面结构是面积超过5000 m2的混凝土结构,热沉巨大,地面的温度响应与气流组织是直接相关的,而且对温度场的分布、升降温速率等有直接的影响。
6.综上,现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气流组织设计方法,以满足国内用于飞机测试的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的气流组织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飞机试验气流组织设计方法,满足了在超大空间内极端气候环境下设置高均匀性温度场的设计需求,为相关用于飞机测试的空气处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实验室布局提供了技术支撑,具体步骤如下:s1、明确气流组织的设计边界:明确实验室的功能需求,对气流组织的约束条件,以及建筑结构的布局限制;s2、初步设计分析稳态的气流组织:s2-1、确定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基于步骤s1的约束条件,确定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为上送下回;s2-2、确定气流组织单元:基于步骤s2-1确定的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以实验室内部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作为观察平面,将分布于实验室空间内的气流组织划分为在观察平面上面积相等、流速一致的各个气流组织单元;
s2-3、选择送风装置:对每个所述气流组织单元选择功能适配的送风装置;s2-4、分析稳态工况下的气流组织单元:采用cfd方法分析最大热负荷下气流组织单元的稳态工况,通过调整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切向角、送风切向速度以及装置尺寸,得到最大送回风温差及最小送风流量;所述最大热负荷以源项的形式,均匀附加到每个所述气流组织单元的计算网格中;s2-5、获得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建立实验室空舱cfd仿真模型,整场分析最大热负荷下气流组织单元的稳态工况,满足实验室空舱的试验区对温度场均匀性和能量高效利用的需求,得到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s3、瞬态最大升/降温下的气流组织校核:s3-1、确定送风温差与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假定步骤s2中试验区的平均温度已经调整至试验温度且保温时间已足够,试验区的地面温度与试验区的平均温度的温差已达标,保持步骤s2中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的送风量不变,指定一组送回风温差,将地面温度设置为与送风温度相同;采用不同的送回风温差下试验区内的气流分布,通过地面热流、试验区的平均温度与地面温度之差,计算得到一组基于所述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的送风流量和送回风温差所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并排除不满足温度场均匀性的过大的送风温差;采用上述计算方法是考虑地面处于送风气流的下流,对送风气流扩散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送风温度与实验室空舱内其它区域之间的温度差造成的浮力作用;s3-2、试验区的平均温度与地面温度响应校核:依据步骤s3-1中所述送风流量和送风温差所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计算试验区的平均温度与地面温度的瞬态响应,校核是否满足最大升/降温速率要求;s3-3、获得最大升/降温速率气流组织方案a1:若步骤s3-2中所述瞬态响应不满足要求,则以20%的增量加大送风流量,返回至步骤s3-1、s3-2重新计算,直到得到满足升/降温速率要求和温度场均匀性要求的送风流量一,并得到最大升/降温速率气流组织方案a1;s4、真实最大热负荷下的气流组织校核:s4-1、确定升/降温结束后的地面温度:基于所述最大升/降温速率气流组织方案a1,计算升/降温结束后的地面温度;s4-2、加载最大热负荷:基于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以源项的形式将最大热负荷加载到cfd方法的计算网格中;s4-3、校核温度场均匀性:基于步骤s3-3中确定的送风流量一,校核在所述送风流量一下试验区的温度场均匀性;s4-4、获得最大热负荷下的气流组织方案a2:若步骤s4-3中试验区的温度场均匀性不满足要求,则以20%的增量逐步加大所述送风流量一,直至满足要求,得到送风流量二,并得到最大热负荷下的气流组织方案a2。
8.进一步地,步骤s2-1中,实现所述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所用的回风装置包括回风口,所述回风口位于实验室单侧下方。
9.进一步地,步骤s2-2中,所述气流组织单元的长宽比范围为1:1~1.2。
10.进一步地,步骤s2-3中,所述送风装置优选为旋流风口,所述旋流风口的送风切向角范围为0
°
~90
°
;旋流风口是一种常见的送风工具。
11.进一步地,所述旋流风口的简化模型为:将所述旋流风口的叶片出风平面简化为一个圆形面,将所述圆形面等分为若干扇形区域,其中间隔分布的半数扇形区域为出风面,其余为封闭区域;所述扇形区域的个数为12~20个,且为偶数;所述旋流风口的送风轴向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为旋流风口的喉口内径,单位为;为旋流风口的喉口外径,单位为m;为旋流风口的轴向速度,单位为m/s;为旋流风口的风口体积流量,单位为m3/s;所述旋流风口的送风切向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为旋流风口的切向速度,为旋流风口的轴向速度,θ为送风切向角,单位为
°
;根据坐标变换得到直角坐标系下送风切向速度的速度分量。
12.进一步地,步骤s2-4中,采用cfd方法分析时的相关参数条件为:设置试验区重力加速度为9.8m/s2;试验区气流组织采用理想气体模型;试验区气流组织密度按理想空气处理;试验区气流组织的粘性采用萨特兰公式;不考虑气流组织湿度;忽略壁面间的辐射换热;旋流风口采用简化模型;湍流模型采用realizable k-e两方程模型,壁面函数采用标准壁面函数;试验区四周设置为绝热壁面,地面第一层网格高度为10mm,以满足30mm<绝热壁面<300mm的要求。
13.进一步地,步骤s2-4中,采用cfd方法分析最大热负荷下气流组织单元的稳态工况下的具体步骤如下:s2-4-1、确定所述稳态工况的类型:所述稳态工况包括最大冷却工况和最大加热工况;最大冷却工况:即送风温度低于回风温度,不考虑地面散热,只考虑环境模拟造成的最大热负荷,如降雪时水的结晶潜热等,此时应避免送风切向角竖直向下,即θ为0
°
最大加热工况:即送风温度高于回风温度,不考虑地面等散热,只考虑环境模拟造成的最大冷负荷;s2-4-2、根据均匀性要求,估算送回风温差,根据送回风温差,估计送风流量;将所述送风流量平均分配至每一个送风装置,以所述送风装置风口处气流组织的流速小于10m/s为条件,确定送风装置的风口的送风流量及对应的送风装置的装置尺寸;s2-4-3、以使试验区的气流组织的温度场均匀性达标、满足升/降温速率要求为前提,通过调整送风装置的送风切向角、送风切向速度以及装置尺寸,得到最大送回风温差及最小送风流量。
14.进一步地,满足步骤s2-5中所述能量高效利用的需求的判断方法为:s2-5-1、确定反应试验区的平均温度梯度的能量系数,所述能量系数的计算公式
如下:式中,η为能量系数;t0为送风温度,单位为℃;t
p
为回风温度,单位为℃;tn为试验区的平均温度,单位为℃;s2-5-2、制冷工况下,若t
p
>tn,η>1,则表明能量有效利用;若t
p
<tn,η<1,则表明送风短路,能量被浪费;s2-5-3、制热工况下,若t
p
>tn,η>1,则表明送风短路,能量被浪费;若t
p
<tn,η<1,则表明能量得到了有效利用。
15.进一步地,步骤s3-2中,所述计算试验区的平均温度与地面温度的瞬态响应的具体步骤为:s3-2-1、地面温度采用一维热传导分析,将地面划分为层,共计个节点,最底层的节点温度保持初始温度不变;s3-2-2、以最小的温差开始,计算在时刻时,试验区的温度为,提供的冷量,则计算公式为:其中,为试验区的温度变化率,v为实验室空舱的体积,单位为m3,为空气密度,单位为kg/m3,其计算公式为:式中,p为大气压力,取101325pa;r为气体状态常数,取287j/(kg
·
k);为送风温度减去回风温度的温度差,单位为k;i时刻,地面温度为,地面的传热量为,则计算公式为:式中,为温度差

t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
k);a为地面面积,单位为m2,为试验区的温度;因此,用于试验区冷却的冷量为:i时刻,试验区的气流组织的质量为:式中,v为实验室空舱的体积,单位为m3,为空气密度,单位为kg/m3;综上,试验区的温度变化率为:
为i时刻试验区的温度,为时刻试验区的温度,为i时刻试验区的气流组织的质量,s3-2-3、计算下一时刻时,与步骤s3-2-2中各项指标对应的参数,直至试验区的温度到达升/降温的最终温度值,检查此时的升/降温时间;s3-2-4、若步骤s3-2-3中所述升温时间超过8h,说明冷量不足,若降温时间超过24h,说明热量不足,无法在满足温度场均匀性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使试验区的平均温度达到目标值,此时采用更大的送风温差并校核,直到满足升/降温速率的要求。
16.与现有的飞机试验气流组织设计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提出的飞机试验气流组织设计方法适用于超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采用分阶段完成高均匀性、低风速场的气流组织的设计,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气流组织的综合分析与设计。
17.(2)本发明提出的飞机试验气流组织设计方法考虑了不同送风流量、送风温差等因素下地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作为地面温度响应分析的输入参数,能够更精确地分析气流组织与地面之间的耦合作用,实现对气流组织的动态分析与校核。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步骤s2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步骤s3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步骤s4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超大型气候实验室结构示意图;其中:1-旋流风口、2-回风口、3-气流组织单元、4-地面;图6是本发明的气流组织单元示意图;其中:h
t-实验室空舱空度、h
f-试验区距地面高度、h
e-试验区有效高度;图7是本发明的旋流风口简化模型示意图;其中:r
1-喉口内径、r
2-喉口外径;θ-送风切向角;图8是本发明的地面分层结构示意图;其中:t
a-试验区的平均温度、h
a-为温度差

t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t
f-地面温度、t
n-第n层的地面温度、t
n+1-第n+1层的地面温度;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步骤s3-3中试验区的平均温度和地面温度的耦合响应关系图;其中:(a)
‑△
t1时的耦合响应图;(b)
‑△
t2时的耦合响应图;(c)
‑△
t3时的耦合响应图;(d)
‑△
t4时的耦合响应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方式和取得的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和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
20.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飞机试验气流组织设计方法,满足了在超大空间内极端气候环境下设置高均匀性温度场的设计需求,为相关用于飞机测试的空气处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实验室布局提供了技术支撑,具体步骤如下:s1、明确气流组织的设计边界:明确实验室的功能需求,对气流组织的约束条件,以及建筑结构的布局限制;s2、初步设计分析稳态的气流组织:s2-1、确定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基于步骤s1的约束条件,确定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为上送下回;s2-2、确定气流组织单元:基于步骤s2-1确定的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以实验室内部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作为观察平面,将分布于实验室空间内的气流组织划分为在观察平面上面积相等、流速一致的各个气流组织单元;s2-3、选择送风装置:对每个所述气流组织单元选择功能适配的送风装置;s2-4、分析稳态工况下的气流组织单元:采用cfd方法分析最大热负荷下气流组织单元的稳态工况,通过调整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切向角、送风切向速度以及装置尺寸,得到最大送回风温差及最小送风流量;所述最大热负荷以源项的形式,均匀附加到每个所述气流组织单元的计算网格中;s2-5、获得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建立实验室空舱cfd仿真模型,整场分析最大热负荷下气流组织单元的稳态工况,满足实验室空舱的试验区对温度场均匀性和能量高效利用的需求,得到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s3、瞬态最大升/降温下的气流组织校核:s3-1、确定送风温差与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假定步骤s2中试验区的平均温度已经调整至试验温度且保温时间已足够,试验区的地面温度与试验区的平均温度的温差已达标,保持步骤s2中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的送风量不变,指定一组送回风温差,将地面温度设置为与送风温度相同;采用不同的送回风温差下试验区内的气流分布,通过地面热流、试验区的平均温度与地面温度之差,计算得到一组基于所述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的送风流量和送回风温差所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并排除不满足温度场均匀性的过大的送风温差;采用上述计算方法是考虑地面处于送风气流的下流,对送风气流扩散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送风温度与实验室空舱内其它区域之间的温度差造成的浮力作用;s3-2、试验区的平均温度与地面温度响应校核:依据步骤s3-1中所述送风流量和送风温差所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计算试验区的平均温度与地面温度的瞬态响应,校核是否满足最大升/降温速率要求;s3-3、获得最大升/降温速率气流组织方案a1:若步骤s3-2中所述瞬态响应不满足要求,则以20%的增量加大送风流量,返回至步骤s3-1、s3-2重新计算,直到得到满足升/降温速率要求和温度场均匀性要求的送风流量一,并得到最大升/降温速率气流组织方案a1;s4、真实最大热负荷下的气流组织校核:s4-1、确定升/降温结束后的地面温度:基于所述最大升/降温速率气流组织方案a1,计算升/降温结束后的地面温度;
s4-2、加载最大热负荷:基于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以源项的形式将最大热负荷加载到cfd方法的计算网格中;s4-3、校核温度场均匀性:基于步骤s3-3中确定的送风流量一,校核在所述送风流量一下试验区的温度场均匀性;s4-4、获得最大热负荷下的气流组织方案a2:若步骤s4-3中试验区的温度场均匀性不满足要求,则以20%的增量逐步加大所述送风流量一,直至满足要求,得到送风流量二,并得到最大热负荷下的气流组织方案a2。
21.其中,步骤s2-1中,实现所述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所用的回风装置包括回风口,所述回风口位于实验室单侧下方。
22.其中,步骤s2-2中,所述气流组织单元的长宽比为1:1。
23.其中,步骤s2-3中,所述送风装置优选为旋流风口,所述旋流风口的送风切向角为0
°
;旋流风口是一种常见的送风工具。
24.其中,所述旋流风口的简化模型为:将所述旋流风口的叶片出风平面简化为一个圆形面,将所述圆形面等分为若干扇形区域,其中间隔分布的半数扇形区域为出风面,其余为封闭区域;所述扇形区域的个数为12个,且为偶数;所述旋流风口的送风轴向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为旋流风口的喉口内径,单位为;为旋流风口的喉口外径,单位为m;为旋流风口的轴向速度,单位为m/s;为旋流风口的风口体积流量,单位为m3/s;所述旋流风口的送风切向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为旋流风口的切向速度,为旋流风口的轴向速度,θ为送风切向角,单位为
°
;根据坐标变换得到直角坐标系下送风切向速度的速度分量。
25.其中,步骤s2-4中,采用cfd方法分析时的相关参数条件为:设置试验区重力加速度为9.8m/s2;试验区气流组织采用理想气体模型;试验区气流组织密度按理想空气处理;试验区气流组织的粘性采用萨特兰公式;不考虑气流组织湿度;忽略壁面间的辐射换热;旋流风口采用简化模型;湍流模型采用realizable k-e两方程模型,壁面函数采用标准壁面函数;试验区四周设置为绝热壁面,地面第一层网格高度为10mm,以满足30mm<绝热壁面<300mm的要求。
26.其中的具体步骤如下:s2-4-1、确定所述稳态工况的类型:所述稳态工况包括最大冷却工况和最大加热
工况;最大冷却工况:即送风温度低于回风温度,不考虑地面散热,只考虑环境模拟造成的最大热负荷,如降雪时水的结晶潜热等,此时应避免送风切向角竖直向下,即θ为0
°
最大加热工况:即送风温度高于回风温度,不考虑地面等散热,只考虑环境模拟造成的最大冷负荷;s2-4-2、根据均匀性要求,估算送回风温差,根据送回风温差,估计送风流量;将所述送风流量平均分配至每一个送风装置,以所述送风装置风口处气流组织的流速小于10m/s为条件,确定送风装置的风口的送风流量及对应的送风装置的装置尺寸;s2-4-3、以使试验区的气流组织的温度场均匀性达标、满足升/降温速率要求为前提,通过调整送风装置的送风切向角、送风切向速度以及装置尺寸,得到最大送回风温差及最小送风流量。
27.其中,满足步骤s2-5中所述能量高效利用的需求的判断方法为:s2-5-1、确定反应试验区的平均温度梯度的能量系数,所述能量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η为能量系数;t0为送风温度,单位为℃;t
p
为回风温度,单位为℃;tn为试验区的平均温度,单位为℃;s2-5-2、制冷工况下,若t
p
>tn,η>1,则表明能量有效利用;若t
p
<tn,η<1,则表明送风短路,能量被浪费;s2-5-3、制热工况下,若t
p
>tn,η>1,则表明送风短路,能量被浪费;若t
p
<tn,η<1,则表明能量得到了有效利用。
28.其中,步骤s3-2中,所述计算试验区的平均温度与地面温度的瞬态响应的具体步骤为:s3-2-1、地面温度采用一维热传导分析,将地面划分为层,共计个节点,最底层的节点温度保持初始温度不变;s3-2-2、以最小的温差开始,计算在时刻时,试验区的温度为,提供的冷量,则计算公式为:其中,为试验区的温度变化率,v为实验室空舱的体积,单位为m3,为空气密度,单位为kg/m3,其计算公式为:式中,p为大气压力,取101325pa;r为气体状态常数,取287j/(kg
·
k);为送风温度减去回风温度的温度差,单位为k;i时刻,地面温度为,地面的传热量为,则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温度差

t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
k);a为地面面积,单位为m2,为试验区的温度;因此,用于试验区冷却的冷量为:i时刻,试验区的气流组织的质量为:式中,v为实验室空舱的体积,单位为m3,为空气密度,单位为kg/m3;综上,试验区的温度变化率为:为:为i时刻试验区的温度,为时刻试验区的温度,为i时刻试验区的气流组织的质量,s3-2-3、计算下一时刻时,与步骤s3-2-2中各项指标对应的参数,直至试验区的温度到达升/降温的最终温度值,检查此时的升/降温时间;s3-2-4、若步骤s3-2-3中所述升温时间超过8h,说明冷量不足,若降温时间超过24h,说明热量不足,无法在满足温度场均匀性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使试验区的平均温度达到目标值,此时采用更大的送风温差并校核,直到满足升/降温速率的要求。
29.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2-2中,所述气流组织单元的长宽比为1:1.2;步骤s2-3中,所述送风装置优选为旋流风口,所述旋流风口的送风切向角为90
°
;所述扇形区域的个数为20个。
30.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2-2中,所述气流组织单元的长宽比为1:1.1;步骤s2-3中,所述送风装置优选为旋流风口,所述旋流风口的送风切向角为60
°
;所述扇形区域的个数为16个。
31.应用例本应用例主要目的是阐述本发明在具体参数下的方案设计(参见图1~4),具体步骤如下:s1、明确气流组织的设计边界:明确实验室的功能需求:实验室空舱尺寸:超过72m*60m*24m;环境模拟的种类:极端低温、高温、太阳辐射、湿度、降雪、冻雨等;
试验区的空间:距离地面(hf)1.5m,有效高度(he)20m;对气流组织的约束条件:温度场均匀性:
±
3℃;风速:不超过1.7m/s;降温速率:24h从35℃降低至-55℃,8h从-10℃升至75℃;以及建筑结构的布局限制:实验室空舱顶部将悬挂特种设备,不允许被高速气流吹到;空气处理设备仅能在实验室空舱的同一侧放置;s2、初步设计分析稳态的气流组织:s2-1、确定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基于步骤s1的约束,由于大型实验室跨度超过70m,地面又是承载的混凝土结构,所以确定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为上送下回;实现所述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所用的回风装置包括回风口,所述回风口位于实验室单侧下方(参见图5);s2-2、确定气流组织单元:基于步骤s2-1确定的气流组织的总体形式:长60m,宽72m,可分为30个12 m *12 m的气流组织单元(参见图6);s2-3、选择送风装置:对每个所述气流组织单元选择功能适配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优选为旋流风口,所述旋流风口的送风切向角范围为0
°
~90
°
,所述旋流风口的叶片出风平面等分为12个扇形区域,其中间隔分布的6个扇形区域为出风面,其余为封闭区域(参见图7);s2-4、分析稳态工况下的气流组织单元:最大冷负荷工况为-20℃(降雪),热负荷为3000kw;经过分析,满足温度场均匀性要求的为10℃,折算出送风流量应为240m3/s,30个风口,每个送风口送风量为8 m3/s,喉口内径选用0.5m,送风切向角为65℃;s2-5、获得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建立实验室空舱cfd仿真模型,整场分析最大热负荷下气流组织单元的稳态工况,满足实验室空舱的试验区对温度场均匀性和能量高效利用的需求,即送风流量和送风切向角不变,每个送风口送风流量的比例微调:距离回风口最远的送风口送风流量提高20%,最近的送风口送风流量降低20%;得到基准气流组织方案a0;s3、瞬态最大升/降温下的气流组织校核:s3-1、确定送风温差与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保持送风量不变,计算出

t1=4℃、

t2=6℃、

t3=8℃、

t4=10℃时,对应的地面对流换热系数ha分别为6w/(m2·
k)、9 w(m2·
k)、12 w/(m2·
k)、15 w/(m2·
k);s3-2、分别以

t1=4℃&ha=6w/(m2·
k)、

t2=6℃&ha=9w/(m2·
k)、

t3=8℃&ha=12w/(m2·
k),

t4=10℃&ha=15w/(m2·
k),计算试验区的温度ta和地面温度响应(参见图8);s3-3、获得最大升/降温速率气流组织方案a1:经过计算,

t3=8℃和

t4=10℃时,均可以在24h内降低至-55℃,

t4=10℃时仅需12.5h,超过需求,因此,选用

t3=8℃(参见图9),得到最大升/降温速率气流组织方案a1;
s4、真实最大热负荷下的气流组织校核:s4-1、确定升/降温结束后的地面温度:降温至-20℃立即开展降雪试验,此时为最大热负荷工况,根据步骤s3中的结果,降低至-20℃时,地面温度为11℃;s4-2、加载最大热负荷:地面的热负荷为1600kw,叠加降雪试验的热负荷为3000kw,总计4600kw;s4-3、校核温度场均匀性:为满足温度场均匀性要求,

t仍为10℃,将送风流量提高到300 m3/s时仍可满足要求,此时风口喉部直径1.2m;s4-4、获得最大热负荷下的气流组织方案a2:步骤s4-3中试验区的温度场均匀性满足要求,得到最大热负荷下的气流组织方案a2;至此,完成了多个典型工况下的气流组织分析,为气流组织配套的空气处理系统应按最大能力匹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