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种子数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41471发布日期:2021-11-10 03:04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种子数粒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数粒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种子数粒机。


背景技术:

2.数粒机是一种适用于制药、医院、食品、农业等行业,对胶囊、片剂、颗粒、种子等计数用的机器。数粒机体积小、重量轻、计数准确、操作简便。计数物品接触表面均为不锈钢制作,是各有关行业瓶装、袋装、罐装产品计数的较理想的专用设备。
3.数粒机在各行业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种子,在对种子进行计数和包装时,种子数粒机可对种子的数量进行计数,但通常的种子数粒机是将种子倒入到一起,但对于较为脆弱的种子挤压在一起容易出现变形损坏的情况,并且挤压在一起的种子由于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种子移动计数十分缓慢,从而降低了对种子的计数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效种子数粒机,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高效种子数粒机,包括机体和电机,所述机体一侧设置有显示器,所述机体顶面插接有装料桶,所述机体内部底面和所述装料桶底面之间连接有气动杆,所述装料桶内侧设置有上料机构,所述机体内部固定有所述电机,所述电机转动端贯穿所述机体顶面连接于所述上料机构底部,所述机体侧壁固定有计数机构,所述机体顶面靠近所述装料桶侧壁固定有斜导槽,所述斜导槽底部套接有导管,所述导管底部贯通连接于所述计数机构顶部。
6.进一步的,所述装料桶包括桶体、接收槽以及底圆环,所述桶体底部连接有所述气动杆,所述底圆环固定于所述桶体靠近底部内壁,所述桶体靠近顶部内壁固定有所述接收槽。
7.进一步的,所述接收槽为倾斜的圆环形凹槽,所述桶体位于所述接收槽倾斜的最底侧开设有第一导孔,所述斜导槽贴合设置于所述桶体侧壁,所述斜导槽位于所述第一导孔一侧开设有第二导孔。
8.进一步的,所述上料机构包括转导槽、支撑柱以及转分器,所述转分器底部连接于所述电机转动端,所述转分器顶面连接有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端连接有所述转导槽,所述转导槽为螺旋型凹槽。
9.进一步的,所述转分器包括转体,所述转体底面垂直连接有所述电机,所述转体侧部贯穿插接于所述底圆环内部,所述转体顶面与所述底圆环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转体高度大于所述底圆环厚度。
10.进一步的,所述转分器还包括分散体,所述分散体固定于所述转体顶面中心,所述分散体为圆锥体。
11.进一步的,所述计数机构包括出料斗和红外计数器,所述出料斗固定于所述机体
侧壁,所述出料斗顶面贯通连接有所述导管,所述出料斗内壁固定有所述红外计数器,所述红外计数器与所述显示器之间内部电性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倒入装料桶内部的种子通过上料机构进行分导运输至装料桶的顶部位置,再利用气动杆控制装料桶升降,从而控制运输到顶部的种子导入到计数机构内部进行计数,有效避免了待计数的种子之间挤压,便于对种子的输送计数,并可继续对装料桶内加料,可实现持续性计数。
附图说明
1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种子数粒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内部连接结构剖面图;
15.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转分器与支撑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16.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计数机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所示:1、上料机构;11、转导槽;12、支撑柱;13、转分器;131、分散体;132、转体;2、装料桶;21、桶体;211、第一导孔;22、接收槽;23、底圆环;3、显示器;4、机体;5、斜导槽;51、第二导孔;6、导管;7、计数机构;71、出料斗;72、红外计数器;8、电机;9、气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9.一种高效种子数粒机,包括机体4和电机8,所述机体4一侧设置有显示器3,所述机体4顶面插接有装料桶2,所述机体4内部底面和所述装料桶2底面之间连接有气动杆9,所述装料桶2内侧设置有上料机构1,所述机体4内部固定有所述电机8,所述电机8转动端贯穿所述机体4顶面连接于所述上料机构1底部,所述机体4侧壁固定有计数机构7,所述机体4顶面靠近所述装料桶2侧壁固定有斜导槽5,所述斜导槽5底部套接有导管6,所述导管6底部贯通连接于所述计数机构7顶部;倒入装料桶2内部的种子通过上料机构1进行分导运输至装料桶2的顶部位置,再利用气动杆9控制装料桶2升降,从而控制运输到顶部的种子导入到计数机构7内部进行计数,有效避免了待计数的种子之间挤压,便于对种子的输送计数,并可继续对装料桶2内加料,可实现持续性计数。
20.如图2所示,所述装料桶2包括桶体21、接收槽22以及底圆环23,所述桶体21底部连接有所述气动杆9,所述底圆环23固定于所述桶体21靠近底部内壁,所述桶体21靠近顶部内壁固定有所述接收槽22;通过气动杆9移动桶体21,使得桶体21高度改变,从而可使得通过上料机构1上升的种子进入到接收槽22内部,不仅减小了种子的密度,并同时提高了种子的高度,有助于种子迅速下降计数。
21.所述接收槽22为倾斜的圆环形凹槽,所述桶体21位于所述接收槽22倾斜的最底侧开设有第一导孔211,所述斜导槽5贴合设置于所述桶体21侧壁,所述斜导槽5位于所述第一导孔211一侧开设有第二导孔51;种子进入到倾斜的接收槽22会自动向最底侧的第一导孔211移动,并在桶体21的移动使第一导孔211和第二导孔51对齐,从而控制接收槽22内部的种子进入到斜导槽5内部。
22.所述上料机构1包括转导槽11、支撑柱12以及转分器13,所述转分器13底部连接于所述电机8转动端,所述转分器13顶面连接有所述支撑柱12,所述支撑柱12顶端连接有所述转导槽11,所述转导槽11为螺旋型凹槽;通过电机8转动转分器13带动转导槽11在在装料桶2的内部转动,并铲起种子进入转导槽11的凹槽内部,使得种子保持平铺在转导槽11上滚动,从而实现种子螺旋上升,并避免了种子之间的堆积挤压。
23.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转分器13包括转体132,所述转体132底面垂直连接有所述电机8,所述转体132侧部贯穿插接于所述底圆环23内部,所述转体132顶面与所述底圆环23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转体132高度大于所述底圆环23厚度;桶体21在上升后使底圆环23顶面与转体132顶面保持水平,使得进入到底圆环23上的种子能够被铲入转导槽11内部,在桶体21下降后使底圆环23顶面与转体132顶面之间呈阶梯型,使得转导槽11与底圆环23上的种子分离,从而有效控制对种子的上料运输。
24.所述转分器13还包括分散体131,所述分散体131固定于所述转体132顶面中心,所述分散体131为圆锥体;转体132的转动带动圆锥体的分散体131转动,能够使进入到桶体21的种子向侧边的底圆环23分散移动,使得转导槽11对种子进行分散运输。
25.如图4所示,所述计数机构7包括出料斗71和红外计数器72,所述出料斗71固定于所述机体4侧壁,所述出料斗71顶面贯通连接有所述导管6,所述出料斗71内壁固定有所述红外计数器72,所述红外计数器72与所述显示器3之间内部电性连接;通过导管6迅速移动进入到出料斗71的种子在经过红外计数器72感应计数,并将计数输送到显示器3上,更直观显示计数数目。
26.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
27.先按图1

3将待计数的种子倒入到装料桶2的内部,使种子进入到桶体21内部的底圆环23上,部分的种子同时落在上料机构1的转分器13上,此时机体4内部的气动杆9将装料桶2的桶体21推升,使得转分器13的转体132顶面与桶体21内部的底圆环23顶面平齐,转体132顶面通过支撑柱12连接的螺旋型转导槽11底侧凹槽开口与底圆环23的顶面贴合,此时转导槽11的顶部开口位置低于倾斜的圆环形接收槽22的最底侧,并且桶体21上的第一导孔211和桶体21外侧壁的斜导槽5上的第二导孔51处于错位封闭状态;
28.启动机体4内部的电机8,电机8的转动端贯穿机体4的顶面带动转分器13转动,落在转分器13上的种子被圆锥体型的分散体131转动分散至底圆环23上,与此同时转体132上通过支撑柱12连接的转导槽11在底圆环23顶面转动,转导槽11的底部开口与底圆环23贴合将种子铲起,在转导槽11的转动作用下,种子进入到转导槽11的凹槽内部,种子在凹槽上滚动沿着转导槽11螺旋上升,直至种子上升至转导槽11顶部的开口处,因为顶部开口低于接收槽22的最低侧,种子并不能通过转导槽11进入到接收槽22内部进行运输计数;
29.此时启动机体4内部的气动杆9,气动杆9将桶体21向下拉动移动,因转体132的高度大于底圆环23的厚度,桶体21向下移动使底圆环23的顶面与转体132的顶面呈阶梯型,落入到底圆环23上的种子与转导槽11分离,使转导槽11不能继续上料,桶体21内部的接收槽22高度低于转导槽11的顶部开口,使得在转导槽11上平铺运输的种子从顶部开口落入到接收槽22内部,倾斜的接收槽22使种子移动到最底侧的第一导孔211处,此时的第一导孔211在桶体21下移与斜导槽5上的第二导孔51对齐,使得种子从第一导孔211和第二导孔51穿过进入到斜导槽5内,斜导槽5内的种子向下滚动进入到导管6内;
30.最后按图4从斜导槽5内滚动进入到导管6内部的种子进入到计数机构7的出料斗71内部,在经过出料斗71内部时,红外计数器72对经过的种子进行计数并将计数信息传输显示到电性连接的显示器3上,最后通过出料斗71出料,完成种子的数粒计数,并在计数后可继续添加种子进入到装料桶2内部继续上料计数。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