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7312发布日期:2021-12-12 21:3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移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架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涉及两种及两种以上电子产品的协同使用愈加紧密,无论是生活娱乐、日常办公,还是现下流行的互联网直播等新业态,都离不开多种移动设备的协同联动,比如:手机、电脑跨屏互动,文件拖拽互传或者编辑等等。
3.在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人们在多种移动设备的协同使用中,需要变换操作时,需要频繁地拿起和放下移动设备比如手机,视线需要在多种移动设备比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之间来回转移,这样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协同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及终端设备,能够提高两种移动设备的协同使用效率。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主体部、弹性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主体部用于连接第一移动设备,所述主体部设置有收容腔和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固定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二夹持部穿过所述滑槽与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可沿所述滑槽滑动,并且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应,所述第二夹持部和第一夹持部用于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
6.可选的,所述主体部包括底座和上盖部,所述底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上盖部盖设于所述底座,所述上盖部与所述底座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滑槽设置于所述上盖部并贯穿所述上盖部,所述滑槽与所述收容腔连通。
7.可选的,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收容腔内;
8.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臂、第一支杆和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穿过所述滑槽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一支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固定。
9.可选的,所述第一支座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一挡台,当所述第一夹臂夹持固定所述第二移动设备时,所述第一挡台抵住所述第一支杆的另一端的端面。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夹臂面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表面延伸有第一夹壁和第二夹壁,所述第一夹壁和第二夹壁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夹壁、第二夹壁和第一夹臂共同围合呈u型的第一夹槽,所述第一夹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二移动设备的一侧边。
11.可选的,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臂、第二支杆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穿过所述滑槽与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杆与所述第二支座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夹臂与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固定。
12.可选的,所述第二支座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二挡台,当所述第二夹臂夹持固定所述第二移动设备时,所述第二挡台抵住所述第二支杆的另一端的端面。
13.可选的,所述第二夹臂面向所述第一夹臂的一表面延伸有第三夹壁和第四夹壁,所述第三夹壁和第四夹壁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三夹壁、第四夹壁和第二夹臂共同围合呈u型的第二夹槽,所述第二夹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二移动设备的另一侧边。
14.可选的,所述上盖部设置有第一凹陷和第二凹陷;
15.所述第一凹陷用于在所述第一夹臂平躺于所述上盖部时,收容所述第一夹壁,以及,在所述第二夹臂平躺于所述上盖部时,收容所述第三夹壁;
16.所述第二凹陷用于在所述第一夹臂平躺于所述上盖部时,收容所述第二夹壁,以及,在所述第二夹臂平躺于所述上盖部时,收容所述第四夹壁。
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第一移动设备、第二移动设备和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转动连接,并且所述支架夹持所述第二移动设备。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及终端设备,支架包括主体部、弹性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主体部用于连接第一移动设备,所述主体部设置有收容腔和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固定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二夹持部穿过所述滑槽与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可沿所述滑槽滑动,并且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应,所述第二夹持部和第一夹持部用于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所以,所述支架可以将所述第二移动设备比如手机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的旁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屏幕与第二移动设备的屏幕保持在同一方向,在进行多种移动设备协同联动时,不需要频繁地拿起和放下所述第二移动设备,也方便视线在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屏幕和第二移动设备的屏幕之间转移,提高了协同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一个分解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另一个分解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又一个分解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第一支座的示意图。
26.附图标号:
[0027][0028]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30]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1]
支架100是一种夹持工具,当其不工作时,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如图1所示;当支架100工作时,支架100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支架100的一端连接第一移动设备200,其状态如图2所示。
[0032]
请参阅图3,支架100包括主体部10、弹性件20、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主体部10用于连接第一移动设备200,弹性件20收容于主体部10内,并且弹性件20的一端与主体部10连接,第一夹持部30与主体部10固定,第二夹持部40与弹性件20的另一端连接,并且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相对设置,如此,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可以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为可变形结构,在需要夹持第二移动设备300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为伸展状态,在不需要夹持第二移动设备300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可以是平躺状态,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可以贴合主体部10。
[0033]
对于上述主体部10,请参阅图4,主体部10包括底座12和上盖部14,底座12用于连接第一移动设备200,上盖部14盖设于底座12,上盖部14与底座12共同围合形成一个收容腔16,收容腔16用于收容弹性件20,并且弹性件20的一端与底座12连接。
[0034]
上盖部14设置有滑槽142、第一凹陷144和第二凹陷146,滑槽142贯穿上盖部14并且与收容腔16连通,滑槽142可以供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穿过,并且滑槽142可以供第二夹持部40滑动,以实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对不同尺寸的第二移动设备300的夹持固定;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处于平躺状态时,第一凹陷144和第二凹陷146用于收容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一部分。
[0035]
底座12设置有第一卡槽123和通孔124,第一卡槽123位于收容腔16内,第一卡槽123用于插接第一夹持部30,通孔124设置于底座12上,并且通孔124连通收容腔16,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时,数据线或电源线可以穿过通孔124连接上第二移动设备300,进而方便第二移动设备300传送数据文件或者充电。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包括通孔盖50,通孔盖50用于盖合或者打开通孔124。
[0036]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2和第一移动设备200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底座12设置有转轴125,转轴125用于转动连接第一移动设备200,在支架100不工作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处平躺状态,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贴合上盖部14,如此,通过转轴125可以将主体部10转动,进而将整个支架100收容于第一移动设备200内部。
[0037]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2包括上底座121和下底座122,上底座121和上盖部14共同围合形成收容腔16,下底座122设置有凹槽1222,上底座121和上盖部14收容于凹槽1222内,并且在支架100不工作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也可以收容于凹槽1222内。第一卡槽123设置于上底座121,转轴125设置于下底座122,通孔124贯穿上底座121和下底座122。
[0038]
对于上述弹性件20,请参阅图5,弹性件20的一端与底座1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持部40连接,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时,弹性件20用于给第二夹持部40施加拉力,使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稳固夹持第二移动设备300。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0为弹簧22,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0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比如弹力橡胶等。
[0039]
对于上述第一夹持部30,请参阅图4,第一夹持部30包括第一夹臂32、第一支杆34和第一支座36,第一夹臂32与第一支杆34的一端固定,第一支杆34与第一支座36可转动连
接,第一支座36的一端穿过上盖部14的滑槽142插接于第一卡槽123,第一夹臂32用来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时,第一支杆34和第一支座36呈一字型伸展状态,在不夹持第二移动设备300时,第一支杆34可以相对于第一支座36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一夹臂32贴合上盖部14,此时,第一夹持部30呈平躺状态。
[0040]
第一夹臂32面向第一夹持部30的一表面延伸有第一夹壁322和第二夹壁324,第一夹壁322和第二夹壁324相对设置,并且第一夹壁322、第二夹壁324和第一夹臂32共同围合呈u型的第一夹槽37,第一夹槽37用于收容第二移动设备300的一个侧边,第一夹槽37的u型结构可以使第一夹臂32稳固夹持第二移动设备300。在第一夹持部30呈平躺状态时,第一夹臂32平躺于上盖部14,第一夹壁322收容于上盖部14的第一凹陷144,第二夹壁324收容于上盖部14的第二凹陷146。
[0041]
第一支杆34连接第一夹臂32和第一支座36,第一支杆34使第一夹臂32可以相对于第一支座36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杆34为杆状,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杆34也可以为片状或者板状,片状或者板状结构可以增加第一支杆34与第一夹臂32的连接面,进而增加对第二移动设备300的稳固夹持效果;甚至,可以不需要第一支杆34,第一夹臂32直接与第一支座36可转动连接,但是因为第一夹臂32通常采用较软的材质比如橡胶制成,而与第一支座36连接的部分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所以第一夹臂32与第一支座36连接的部分需要采用较硬的材质。
[0042]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6,第一支座36的一端穿过上盖部14的滑槽142插接于第一卡槽123,第一支座36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一挡台362,当第一夹臂32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时,第一挡台362抵住第一支杆34的另一端的端面,如此可以实现第一夹臂32夹紧第二移动设备300。
[004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杆34和第一支座36之间的可转动连接通过转动插销来实现,第一夹持部30还包括第一插销38,第一支杆3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插孔342,第一支座36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插孔362,第一插销38插接于第一插孔342和第二插孔362,第一支杆34可以绕第一插销38转动。可以理解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杆34和第一支座36之间的可转动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比如滚动轴承连接等。
[0044]
对于上述第二夹持部40,请参阅图5,第二夹持部40包括第二夹臂42、第二支杆44和第二支座46,第二夹臂42与第二支杆44的一端固定,第二支杆44与第二支座46可转动连接,第二支座46的一端穿过滑槽142与弹性件2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夹臂42用来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时,第二支杆44和第二支座46呈一字型伸展状态,在不夹持第二移动设备300时,第二支杆44可以相对于第二支座46转动一定的角度,使第二夹臂42贴合上盖部14,此时,第二夹持部40呈平躺状态。
[0045]
第二夹臂42面向第一夹臂32的一表面延伸有第三夹壁422和第四夹壁424,第三夹壁422和第四夹壁424相对设置,并且第三夹壁422、第四夹壁424和第二夹臂42共同围合呈u型的第二夹槽47,第二夹槽47用于收容第二移动设备300的另一个侧边,第二夹槽47的u型结构可以使第二夹臂42稳固夹持第二移动设备300。在第二夹持部40呈平躺状态时,第二夹臂42平躺于上盖部14,第三夹壁422收容于上盖部14的第一凹陷144,第四夹壁424收容于上
盖部14的第二凹陷146。
[0046]
第二支杆44与第一支杆34结构类似,请参考第一支杆34,此处不在赘述。
[0047]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第二支座46的一端穿过上盖部14的滑槽142与弹性件2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支座46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二挡台462,当第二夹臂42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时,第二挡台462抵住第二支杆44的另一端的端面,如此可以实现第二夹臂42夹紧第二移动设备300。
[0048]
第二支杆44和第二支座46之间的可转动连接方式,与,第一支杆34和第一支座36之间的连接方式类似,请参考上述第一支杆34和第一支座36之间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0049]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包括第一移动设备200、第二移动设备300和如以上所述的支架100,支架100与第一移动设备200转动连接,并且支架100夹持第二移动设备300。其中,第一移动设备200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体积相对较大的移动设备,第二移动设备300可以是手机、电子本等体积相对较小的移动设备,但此处限定并不绝对,第一移动设备200和第二移动设备300可以是任何可移动的终端设备。
[005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100,包括主体部10、弹性件20、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所述主体部10用于连接第一移动设备200,所述主体部10设置有收容腔16和滑槽142,所述滑槽142与所述收容腔16连通;所述弹性件20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6内,并且所述弹性件20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10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30固定于所述主体部10;所述第二夹持部40穿过所述滑槽142与所述弹性件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40可沿所述滑槽142滑动,并且所述第二夹持部40与所述第一夹持部30相对应,所述第二夹持部40和第一夹持部30用于夹持固定第二移动设备300。所以,所述支架100可以将所述第二移动设备300比如手机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200比如笔记本电脑的旁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200的屏幕与第二移动设备300的屏幕保持在同一方向,在进行多种移动设备协同联动时,不需要频繁地拿起和放下所述第二移动设备300,也方便视线在所述第一移动设备200的屏幕和第二移动设备300的屏幕之间转移,提高了协同使用效率。
[005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