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触控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6087发布日期:2021-12-15 12:44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容触控笔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触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容触控笔。


背景技术:

2.触屏设备由于其操控便利性而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电容触控笔作为触屏设备的重要辅助装置,可代替人的手指在触摸屏上进行书写以完成人机对话,具有灵敏度高、触点精准等优点。
3.电容触控笔需依靠电池、控制电路板等核心元器件方能实现其触控功能,而这些核心元器件通常固定于电容触控笔的内部,一旦这些核心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短路等异常状况将难以进行检修及更换,从而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触控笔,旨在解决由于现有的电容触控笔核心元器件固定于电容触控笔内部,一旦核心元器件出现异常状况将难以进行检修及更换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电容触控笔,所述电容触控笔包括:
7.笔杆;
8.笔头,所述笔头连接于所述笔杆的一端;
9.后盖,所述后盖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笔杆的另一端;
10.安装筒,所述安装筒的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安装筒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后盖的一端,且所述安装筒位于所述笔杆的另一端内;
11.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安装于所述容纳腔中;
12.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容纳腔中,且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电池模块、所述笔头电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电容触控笔还包括螺杆,所述笔杆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并固定所述后盖或所述安装筒。
14.进一步地,所述后盖包括盖体以及伸入所述笔杆的另一端内的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的一端与所述盖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筒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15.所述连接套筒的外周表面上开设有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配合。
16.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筒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后盖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螺纹,且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相配合。
1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筒内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电池模块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18.进一步地,所述笔杆的内部设置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笔杆的内部、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安装筒的一侧端面上。
19.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活动板,所述笔杆的内部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板背向所述笔头的一侧面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动板的一侧面上,所述活动板的另一侧面抵接于所述安装筒的一侧端面上。
20.进一步地,所述电容触控笔还包括吸附件,所述吸附件连接于所述后盖远离所述笔杆的一端。
21.进一步地,所述吸附件包括吸盘部以及与所述吸盘部相固定的转接部,所述转接部远离所述吸盘部的一端具有第一磁体,所述后盖远离所述笔杆的一端具有对应所述第一磁体设置的第二磁体,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相吸合。
22.进一步地,所述电容触控笔还具有位于所述笔杆的外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笔头设置的防滑结构;
23.进一步地,所述电容触控笔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盖上的充电接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筒的所述容纳腔中或所述后盖内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分别与所述充电接口、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容触控笔,通过将电池模块和电路板设置在安装筒内并与连接于笔杆一端上的笔头电连接,将安装筒可拆卸地连接于后盖的一端内,再将后盖可拆卸地连接于笔杆的另一端上并使安装筒位于笔杆的内腔中,在拆卸时只需将后盖从笔杆的另一端取下并将安装筒从后盖内取出即可。拆装过程简便快捷,一旦电池模块和电路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短路等异常状况,可快速将电池模块及电路板从电容触控笔内部拆卸出来,从而便于对出现故障的元器件进行检修或更换。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容触控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容触控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电容触控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容触控笔去掉吸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
笔杆,11

弹性组件,111

弹性件,112

活动板,12

固定板,13

防滑结构,2

笔头,3

后盖,31

盖体,32

连接套筒,321

第二连接孔,33

开口,34

第二磁体,4

安装筒,41

第一安装部,42

第一安装区域,43

第二安装区域,44

第二安装部,5

电池模块,6

电路板,7

螺杆,8

吸附件,81

吸盘部,82

转接部,9

充电接口。
[0033]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5]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容触控笔,该电容触控笔包括:
[0036]
笔杆1;
[0037]
笔头2,笔头2连接于笔杆1的一端;
[0038]
后盖3,后盖3可拆卸地盖设于笔杆1的另一端;
[0039]
安装筒4,安装筒4的内部具有容纳腔(图中未示意出),安装筒4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后盖3的一端,且安装筒4位于笔杆1的另一端内;
[0040]
电池模块5,电池模块5安装于容纳腔中;
[0041]
电路板6,电路板6安装于容纳腔中,且电路板6分别与电池模块5、笔头2电连接。
[0042]
进一步地,参照图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电容触控笔还包括螺杆7,笔杆1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图中未示意出),螺杆7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孔并固定后盖3或安装筒4。
[0043]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后盖3包括盖体31以及伸入笔杆1的另一端内的连接套筒32,连接套筒32的一端与盖体31的一端相连接,连接套筒32的另一端与安装筒4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0044]
连接套筒32的外周表面上开设有对应第一连接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321,螺杆7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孔并与第二连接孔321相配合。
[0045]
具体地,笔杆1可呈圆筒状以便于人手握持,连接套筒32用于对笔杆1进行限位,连接套筒32背向盖体31的一端上具有开口33,且开口33在盖体31内部形成容置腔(图中未示意出),连接套筒32和容置腔均对应笔杆1设置为圆柱状,安装筒4对应容置腔设置为圆筒状且可拆卸地连接于容置腔内。电池模块5包括用于为笔头2供电的电池,电路板6可控制笔头2对触屏设备进行信号输入,通过电池模块5、电路板6及笔头2之间的电连接,使得笔头2可在电路板6的控制作用下用于直接与触摸屏接触而实现在触摸屏上书写(即输入信息)的功能。
[0046]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螺杆7为螺栓,第二连接孔321为螺纹孔,第一连接孔为光孔。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在将后盖3盖合于笔杆1上后,旋转后盖3使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321对准,将螺杆7从笔杆1的外部穿过第一连接孔并与第二连接孔321螺纹连接,通过手拧等方式旋转螺杆7使其往第二连接孔321旋进(可在螺栓头上设置滚花纹以便于手拧),利用螺栓头将笔杆1的外侧壁压紧于连接套筒32上,在拆卸时只需将螺杆7从第二连接孔321及第一连接孔处反向旋出,然后将后盖3从笔杆1上取下即可;如此便实现了后盖3与笔杆1之间的快速连接固定及拆卸。第一连接孔可设置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如此可保证后盖3与笔杆1相互固定时连接套筒32上受力点分布的均匀性,增强固定后的稳固性;第二连接孔321的数量可在工艺允许的前提下设置得尽量多,如此可保证在将后盖3盖合于笔杆1上后,可快速找到距离第一连接孔最近的第二连接孔321并将二者对准,从而提升了装配效率。
[0047]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螺杆7为紧定螺钉,第二连接孔321为盲孔或凹陷部,
第一连接孔为螺纹通孔。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在将后盖3盖合于笔杆1上后,旋转后盖3使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321对准,将螺杆7从笔杆1的外部与第一连接孔螺纹连接后,继续旋进螺杆7,使螺杆7穿过第一连接孔并抵接在第二连接孔321中,将连接套筒32顶紧,在拆卸时只需将螺杆7从第二连接孔321及第一连接孔处反向旋出,然后将后盖3从笔杆1上取下即可;如此便实现了后盖3与笔杆1之间的快速连接固定及拆卸。第一连接孔可设置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如此可保证后盖3与笔杆1相互固定时连接套筒32上受力点分布的均匀性,增强固定后的稳固性;第二连接孔321的数量可在工艺允许的前提下设置得尽量多,如此可保证在将后盖3盖合于笔杆1上后,可快速找到距离第一连接孔最近的第二连接孔321并将二者对准,从而提升了装配效率。
[0048]
在又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螺杆7为紧定螺钉,第一连接孔为螺纹通孔。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在将后盖3盖合于笔杆1上后,将螺杆7从笔杆1的外部与第一连接孔螺纹连接后,继续旋进螺杆7,使螺杆7抵接在与后盖3相连接的安装筒4的外侧壁上,将安装筒4顶紧,在拆卸时只需将螺杆7从第一连接孔处反向旋出,然后将后盖3从笔杆1上取下即可;如此便实现了后盖3与笔杆1之间的快速连接固定及拆卸。第一连接孔可设置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如此可保证后盖3与笔杆1相互固定时连接套筒32上受力点分布的均匀性,增强固定后的稳固性。
[0049]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容触控笔的安装与拆卸过程如下:
[0050]
在安装时,首先将笔头2安装于笔杆1的一端上,再将电池模块5固定安装于安装筒4的容纳腔中,并将安装筒4的一端连接于后盖3的容置腔内,然后将电路板6从安装筒4的另一端放入安装筒4的容纳腔中并固定,通过导线将电路板6分别与电池模块5、笔头2电连接(导线优选为一种带快速拔插接头的导线以便于连接及拆卸),最后将与安装筒4连接好的后盖3盖合于笔杆1的另一端上并使安装筒4位于笔杆1的内腔中,之后通过螺杆7与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321的配合使后盖3与笔杆1的另一端相互固定,如此便完成了电容触控笔的安装流程。在拆卸时,只需将螺杆7从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321中取出,以将后盖3从笔杆1的另一端上取下,再将安装筒4从后盖3的容置腔内取出,最后断开电池模块5及电路板6与笔头2之间的电连接,并将电池模块5和电路板6从安装筒4的容纳腔中取出,如此便可对拆卸出来的电池模块5及电路板6进行检修及更换。
[0051]
由此可见,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触控笔,通过将电池模块5和电路板6设置在安装筒4内并与连接于笔杆1一端上的笔头2电连接,将安装筒4可拆卸地连接于后盖3的一端内,再将后盖3可拆卸地连接于笔杆1的另一端上并使安装筒4位于笔杆1的内腔中,在拆卸时只需将后盖3从笔杆1的另一端取下并将安装筒4从后盖3内取出即可。拆装过程简便快捷,一旦电池模块5和电路板6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短路等异常状况,可快速将电池模块5及电路板6从电容触控笔内部拆卸出来,从而便于对出现故障的元器件进行检修或更换。
[0052]
进一步地,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安装筒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纹(图中未示意出),后盖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螺纹(图中未示意出),且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配合。
[005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纹可为设置于安装筒4的外侧壁上的外螺纹,第二螺纹可为设置于后盖3的容置腔侧壁上的内螺纹,通过螺纹配合,实现了安装筒4与后盖3的快速连接与拆卸,亦不影响安装筒4内的电池模块5及电路板6的走线。
[0054]
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安装筒4内设置有第一安装部41和
第二安装部44,电池模块5安装于第一安装部41上,电路板6安装于第二安装部44上。
[0055]
在本实施例中,图示性地,第一安装部41可为安装板,安装筒4的容纳腔在第一安装部41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安装区域42和第二安装区域43,电池模块5安装于第一安装部41朝向第一安装区域42的一侧面上,电路板6安装于第二安装区域43内。由于电池模块5和电路板6均为电容触控笔的核心敏感器件,第一安装部41可用于将电池模块5和电路板6分隔开,避免二者之间发生碰触或在工作过程中相互干扰。同时,第一安装部41亦为电池模块5提供了安装位,电池模块5可安装于第一安装部41的平面上而无需在安装筒4的容纳腔中另设安装位,保证了电池模块5的安装稳定性。
[0056]
同样,图示性地,第二安装部44可为设置于第二安装区域43内且对称分布的两个装夹位,两个装夹位之间的距离根据电路板6的宽度设置,且装夹位具有一定的形变量,在安装过程中,可将电路板6沿安装筒4的轴向推入该装夹位中,利用装夹位的形变将电路板6的两侧夹紧,如此便可将电路板6快捷稳固地固定于安装筒4内且不影响电路板6的走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安装部41和第二安装部44的具体结构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只要能起到固定电池模块5及电路板6的作用即可,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形式。
[0057]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笔杆1的内部设置有弹性组件11,弹性组件11的一端固定于笔杆1的内部、另一端抵接于安装筒4的一侧端面上。
[0058]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11用于在拆卸电容触控笔的过程中帮助后盖3与笔杆1分离。具体地,弹性组件11抵接于安装筒4上的一端会对安装筒4施加一定的弹性作用力,当将螺杆7从第二连接孔321及第一连接孔中取出时,安装筒4将在弹性组件11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下带动后盖3沿远离笔杆1的方向被弹出,从而实现了后盖3与笔杆1的快速分离,无需通过人力将后盖3从笔杆1中拔出,进一步提高了拆卸维修的效率。
[0059]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弹性组件11包括弹性件111和活动板112,笔杆1的内部固定有固定板12,弹性件111的一端连接于固定板12背向笔头2的一侧面上、另一端连接于活动板112的一侧面上,活动板112的另一侧面抵接于安装筒4的一侧端面上。
[0060]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11的一端在固定板12的支撑作用下,弹性件111的另一端可带动活动板112在笔杆1的内腔中作直线运动。具体地,当后盖3盖合于笔杆1上时,连接于后盖3上的安装筒4将活动板112往靠近固定板12的方向推,此时弹性件111处于压缩状态,抵接于安装筒4的一侧端面上的活动板112将对安装筒4产生一定的弹性作用力;当拆卸过程中将螺杆7从第二连接孔321及第一连接孔中取出时,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111将恢复到正常状态,即带动活动板112往远离固定板12的方向直线运动,安装筒4在活动板112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下带动后盖3沿远离笔杆1的方向被推出,从而实现了后盖3与笔杆1的快速分离。优选地,固定板12和活动板112的中心均开设有通孔,以便于电池模块5、电路板6与笔头2电连接时的走线;活动板112的外轮廓与笔杆1内腔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通过笔杆1内侧壁的限位作用使得活动板112在笔杆1的内腔中保持直线运动而不产生歪斜;弹性件111可选为弹簧、弹性膜片、弹性橡胶等,只要能实现在拆卸过程中将后盖3弹出的作用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弹性件111的参数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固定板12的位置等约束条件而定,以保证后盖3的弹出力度处于可控范围内。
[0061]
进一步地,参照图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电容触控笔还包括吸附件8,吸附
件8连接于后盖3远离笔杆1的一端。
[0062]
在本实施例中,当不需要使用电容触控笔时。可通过吸附件8将电容触控笔吸附固定在不占用工作空间的任意合适位置,如此便以简捷的方式解决了电容触控笔的放置问题,无需为其另设专门的放置位,节省了设备的空间,亦便于后续再次将电容触控笔取来使用。
[0063]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吸附件8包括吸盘部81以及与吸盘部81相固定的转接部82,转接部82远离吸盘部81的一端具有第一磁体(图中未示意出),后盖3远离笔杆1的一端具有对应第一磁体设置的第二磁体34,且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34相吸合。
[0064]
在本实施例中,吸盘部81通过转接部82上的第一磁体与后盖3上的第二磁体34之间的吸合作用,便捷地实现了与后盖3之间的快速连接与分离。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可以是磁铁,第二磁体34可以是铁块;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可以是铁块,第二磁体34可以是磁铁;当然,在又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34还可以是异性相吸的两块磁铁,只要能达到相互吸合的效果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0065]
进一步地,参照图1,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电容触控笔还具有位于笔杆1的外侧壁上且靠近笔头2设置的防滑结构13。
[0066]
在本实施例中,防滑结构13为套设于笔杆1外侧壁上的防滑套,优选地,笔杆1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防滑套的限位槽(图中未示意出),以防止防滑套从笔杆1上脱落;与此同时,限位槽的深度设置为可保证防滑套的外侧表面与笔杆1外侧表面上未套设有防滑套的部分平齐,以避免防滑套凸出笔杆1外侧表面而容易因日常剐蹭而从笔杆1上脱落或变形损坏。防滑套的材质可选为具有一定粗糙度的材质,只需达到增大摩擦力、保证笔杆1不易从手上滑脱、提高人在手握电容触控笔进行书写过程中的稳定性的实际效果即可,本实施例对具体的材质不作限定。
[0067]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防滑结构13为在笔杆1外侧壁上加工的防滑纹路,防滑纹路可设置为凸点状或滚花状,只需达到增大笔杆1手握处的摩擦力、保证笔杆1不易从手上滑脱、提高人在手握电容触控笔进行书写过程中的稳定性的实际效果即可,本实施例对防滑纹路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
[0068]
进一步地,参照图4,电容触控笔还包括设置于后盖3上的充电接口9以及设置于安装筒4的容纳腔中或后盖3内的连接器(图中未示意出),连接器分别与充电接口9、电池模块5电连接。
[0069]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9用于外接充电器并通过连接器的转换作用为电池模块5充电。优选地,充电接口9设置在转接部82与后盖3相吸合的接触面上,如此可利用转接部82对充电接口9形成保护屏障,防止杂质进入充电接口9中,在需要充电时只需取下转接部82即可。
[0070]
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将笔头2安装于笔杆1的一端上后,将后盖3上的充电接口9与固定于安装筒4的容纳腔中或后盖3内的连接器电连接,并将电池模块5与连接器通过导线电连接,然后将电池模块5安装于安装筒4的容纳腔中,将安装筒4安装于后盖3的一端;如此便完成了充电装置的装配。其中,用于电连接的导线优选为一种带快速拔插接头的导线,如
此在需要对电池模块5或充电接口9进行检修时,可将电池模块5、充电接口9与连接器快速分离,检修完毕后亦可快速插接上以恢复电连接。
[007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容触控笔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72]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73]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74]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