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的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53182发布日期:2022-06-18 02:3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的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企业运营平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的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2.智慧企业是在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应用之后的新型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是先进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智慧企业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转型升级,完成与“互联网+”社会生产力的和谐对接,还能进一步释放企业员工的创新创效活力,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而运维管理( it operations management)帮助企业建立快速响应并适应企业业务环境及业务发展的it运维模式,实现基于itil的流程框架、运维自动化。
3.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分析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以计算机作为管理系统的终端机,可以集中收集、协调、记录和分析各个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流程的细节。
4.尤其对运维管理系统中的采集系统,在企业运行维护过程中,通过采集系统集中收集运维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化采集应用的复杂度决定了多角色(系统/数据库/安全/审计管理员/代维厂商等)交叉管理,发生故障后无法快速、全面、有效举证,为业务增长带来瓶颈,又或者在某一个环节发生故障时,可能会影响其他的工艺流程,间接的增加了企业运维成本,因此,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的采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的采集系统。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的采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模块、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以及监控中心三个部分;a:设备管理模块:所述设备管理模块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进行监控,且所述设备管理模块将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分配为多个子系统;b:业务-任务管理模块:所述业务-任务管理模块包含对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功能,所述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与设备管理模块之间以通信网络相连接;c:监控中心:所述监控中心拥有设备管理模块和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两个部分的控制权限,所述设备管理模块和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中的数据信号以网络信号的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中,所述监控中心以设备管理模块和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中的数据信号建立多层数据库;所述c部分中的多层数据库中包含有数据分析-容错功能。
7.优选的,所述a部分中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以“并联”方式相连接,且所述a部分中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在多层数据库中可以实现数据交互功能。
8.优选的,在所述b部分中,所述业务-任务管理模块将企业业务分配为多个任务,每个任务有序的分配到a部分中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在a部分中,以所述设备管理模块监控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的运行情况。
9.优选的,在b部分中,所述业务-任务管理模块将运行数据信号发送到监控中心中,以运行数据信号搭建的多层数据库中对应a部分中的每个子系统。
10.优选的,在c部分中,所述数据分析-容错功能中增设有故障数据模型,所述故障数据模型中包含有a部分中各个子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故障数据,且所述故障数据模型不干涉多层数据库,所述a部分中子系统发送的数据信号先经过故障数据模型的筛选,再汇入到所述多层数据库中。
11.优选的,在其中一个所述子系统运行过程发送的数据信号经过故障数据模型的筛选之后,包括如下部分:1):其中一个所述子系统通过故障数据模型后,当存在运行风险后,所述子系统中的数据信号储存在多层数据库中的其中一个独立层中保存并与当前层中其他的数据信号隔离,当不存在运行风险后,所述子系统中的数据信号直接汇入到其中一个独立层中保存且无需隔离;2):在1)部分之后,所述监控中心以存在风险的数据信号为基础,开启对应子系统的控制权限,并对子系统进行及时报停、环境调整以及子系统再运行等操作;3):在2)部分中,将子系统再运行之后的数据信号重新发送到监控中心中,对数据信号进行再检测。
12.优选的,所述2)到3)部分的重复次数超过三次后,对应的所述子系统设置为异常状态,并对对应的所述子系统进行紧急保修处理。
13.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的采集系统,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将企业运维过程中各个运行细节分化为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之间互不干涉影响,而在运行过程中,将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信号反馈到监控中心,对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当出现运行风险时,对对应的子系统进行隔离,保证该子系统不会影响到其他子系统,并根据运行状态,对对应的子系统进行环境调整;而在环境调整之后,可以对子系统进行再检测,当依旧存在运行风险后,可以直接判定该子系统为异常状态,以此来维持运维管理,进一步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的采集系统的运行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
ꢀ“
顶”、“底”、“内”、
ꢀ“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7.参照图1,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的采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模块、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以及监控中心三个部分;a:设备管理模块:所述设备管理模块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进行监控,且所述设备管理模块将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分配为多个子系统;b:业务-任务管理模块:所述业务-任务管理模块包含对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功能,所述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与设备管理模块之间以通信网络相连接;c:监控中心:所述监控中心拥有设备管理模块和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两个部分的控制权限,所述设备管理模块和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中的数据信号以网络信号的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中,所述监控中心以设备管理模块和业务-任务管理模块中的数据信号建立多层数据库;所述c部分中的多层数据库中包含有数据分析-容错功能。
18.所述a部分中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以“并联”方式相连接,且所述a部分中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在多层数据库中可以实现数据交互功能。
19.在所述b部分中,所述业务-任务管理模块将企业业务分配为多个任务,每个任务有序的分配到a部分中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在a部分中,以所述设备管理模块监控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的运行情况。
20.在b部分中,所述业务-任务管理模块将运行数据信号发送到监控中心中,以运行数据信号搭建的多层数据库中对应a部分中的每个子系统。
21.在c部分中,所述数据分析-容错功能中增设有故障数据模型,所述故障数据模型中包含有a部分中各个子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故障数据,且所述故障数据模型不干涉多层数据库,所述a部分中子系统发送的数据信号先经过故障数据模型的筛选,再汇入到所述多层数据库中。
22.在其中一个所述子系统运行过程发送的数据信号经过故障数据模型的筛选之后,包括如下部分:1):其中一个所述子系统通过故障数据模型后,当存在运行风险后,所述子系统中的数据信号储存在多层数据库中的其中一个独立层中保存并与当前层中其他的数据信号隔离,当不存在运行风险后,所述子系统中的数据信号直接汇入到其中一个独立层中保存且无需隔离;2):在1)部分之后,所述监控中心以存在风险的数据信号为基础,开启对应子系统的控制权限,并对子系统进行及时报停、环境调整以及子系统再运行等操作;3):在2)部分中,将子系统再运行之后的数据信号重新发送到监控中心中,对数据
信号进行再检测。
23.所述2)到3)部分的重复次数超过三次后,对应的所述子系统设置为异常状态,并对对应的所述子系统进行紧急保修处理。
24.使用原理及优点: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首先是基于智能终端运维管理技术,以数字化分析技术来管理企业运维,并将企业中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支持软件或服务插件分化为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业务-任务管理模块的作用,将企业业务分配为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分配到对应的子系统中,每个子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子系统中的数据信号通过网络信号的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中;在上述过程中,对应子系统中的数据信号首先发送到故障数据模型中,将数据信号与故障数据模型中的故障数据进行对比,那么就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部分:当该数据信号存在运行风险后,所述子系统中的数据信号储存在多层数据库中的其中一个独立层中保存并与当前层中其他的数据信号隔离,当不存在运行风险后,所述子系统中的数据信号直接汇入到其中一个独立层中保存且无需隔离;第二步:在第一部分之后,监控中心以存在风险的数据信号为基础,开启对应子系统的控制权限,并对子系统进行及时报停、环境调整以及子系统再运行等操作;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中,将子系统再运行之后的数据信号重新发送到监控中心中,对数据信号进行再检测。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