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401771发布日期:2022-09-03 04:46阅读:98来源:国知局
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测试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设备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已经愈发普及。
3.对于智能穿戴设备而言,其在正式生产之前需要进行试产,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分析该智能穿戴设备所存在的试产问题,其中,有多个试产问题需要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拆机并测量硬件信号,以便快速分析定位问题,需要理解的是,测量硬件信号时需要保证对硬件的稳定供电。亦或是,在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售后维护时,也需要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拆机测量,同样地,测量硬件信号时需要保证对硬件的稳定供电。
4.众所周知,常规的智能穿戴设备内置有电池以对内部的各类元器件供电;常规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电路方框图如图1所示,其包括电池01和系统主板02,电池01通过负载开关(load witch)及fpc btb连接器(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board to board,板对板)与系统主板02电连接。
5.对于上述的智能穿戴设备而言,其在拆机时容易出现电池01与系统主板02断开连接的情况;对于结构更紧凑的智能穿戴设备而言,由于其电池01和系统主板02分别固定在不同的壳体上,电池01与系统主板02断开连接的结果更是成为必然,导致系统下电,导致进行拆机检测时问题不能得到快速分析与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测试方法,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智能穿戴设备在拆机检测时导致系统主板掉电的问题。
7.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单元与主控单元;
9.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之间连接有接触式连接组件,所述接触式连接组件用于未拆机时电连接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
10.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之间还连接有触发式导通组件,所述触发式导通组件与接触式连接组件并联连接,所述触发式导通组件用于被触发时电连接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
11.可选地,所述接触式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接触片组件和第二接触片组件;
12.所述第一接触片组件串联于所述电源单元的正极与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接触片组件串联于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单元的负极之间。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接触片组件包括串联于所述电源单元的正极上的第一连接片和串联于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入端上的第二连接片;当未拆机时,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
连接片接触;
14.所述第二接触片组件包括串联于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出端上的第三连接片和串联于所述电源单元的负极上的第四连接片;当未拆机时,所述第三连接片与所述第四连接片接触。
15.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与所述第四连接片均为簧片。
16.可选地,所述触发式导通组件包括按键触发单元和晶体管单元;
17.所述晶体管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单元的正极电连接,所述晶体管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晶体管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按键触发单元电连接;
18.所述按键触发单元能被智能设备的功能按键触发,当所述功能按键被触发时,所述按键触发单元使得所述晶体管单元的控制端被触发,令所述晶体管单元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导通。
19.可选地,所述晶体管单元为p-mos管,所述p-mos管的s极与所述电源单元的正极电连接,所述p-mos管的d极与所述主控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p-mos管的g极与所述按键触发单元的一端电连接,且所述按键触发单元的另一端接地。
20.可选地,所述晶体管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之间还连接有btb连接单元。
21.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和如上所述的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
22.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部和第二子壳体部,所述电源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一子壳体部上,所述主控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二子壳体部上。
23.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测试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上,具体包括:
24.触发所述接触式连接组件,并拆除所述壳体;
25.对所述主控单元进行问题检测。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7.本发明提供的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测试方法,其包括由电源单元、接触式连接组件到主控单元的主电路,还包括由电源单元、触发式导通组件到主控单元的辅电路;当需要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拆机检测时,先触动触发式导通组件使得触发式导通组件电连接电源单元与主控单元,使得辅电路导通,再拆除设备的壳体,使得接触式连接组件从回路中断开,使得主电路断开;显然,在上述的过程中主控单元始终未断电,此时能够直接地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拆机及硬件信号分析,使得问题能得到快速分析与定位,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9.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
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30.图1为背景技术中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电路方框图;
3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的电路系统线框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3.图示说明:01、电池;02、系统主板;
34.10、电源单元;20、主控单元;30、接触式连接组件;40、触发式导通组件;41、按键触发单元;42、晶体管单元;50、第一接触片组件;51、第一连接片;52、第二连接片;53、第三连接片;54、第四连接片;60、第二接触片组件;70、btb连接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37.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38.请参考图2至图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的电路系统线框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9.实施例一
40.本发明提供的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主要应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上,还可以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非穿戴且具备功能按键的非穿戴的智能设备上,通过对结构进行优化,使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具备拆机不掉电的优势。
4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包括电源单元10与主控单元20;其中,电源单元10可以为安装于智能设备中的锂电池等提供电能单元,主控单元20为智能设备中的系统主板结构,起到各项功能的运算处理功能。
42.电源单元10与主控单元20之间连接有接触式连接组件30,接触式连接组件30用于未拆机时电连接电源单元10与主控单元20;需要理解的是,当智能设备拆机后,接触式连接组件30会断开电源单元10与主控单元20的连接。电源单元10与主控单元20之间还连接有触发式导通组件40,触发式导通组件40与接触式连接组件30并联连接,触发式导通组件40用于被触发时电连接电源单元10与主控单元20。需要理解的是,当触发式导通组件40未被触发时,电源单元10不能通过触发式导通组件40与主控单元20电连接。
43.具体地,本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包括由电源单元10、接触式连接组件30到主
控单元20的主电路,还包括由电源单元10、触发式导通组件40到主控单元20的辅电路;当需要对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拆机检测时,先触动触发式导通组件40使得触发式导通组件40电连接电源单元10与主控单元20,使得辅电路导通,再拆除设备的壳体,使得接触式连接组件30从回路中断开,使得主电路断开;显然,在上述的过程中主控单元20始终未断电,此时能够直接地对智能设备(包括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拆机及硬件信号分析,使得问题能得到快速分析与定位,提高了检测效率。
44.进一步地,接触式连接组件30包括第一接触片组件50和第二接触片组件60;第一接触片组件50串联于电源单元10的正极与主控单元20的输入端之间,第二接触片组件60串联于主控单元20的输出端与电源单元10的负极之间。通过第一接触片组件50和第二接触片组件60的设置,在拆机时,能够同步地将主电路中的主控单元20的两端断开,适用于壳体为上下壳体分段式的结构;具体地,当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后,电源单元10能够通过第一接触片组件50和第二接触片组件60电连接主控单元20,当上壳体与下壳体分离后,第一接触片组件50及第二接触片组件60分别断路。
45.进一步地,第一接触片组件50包括串联于电源单元10的正极上的第一连接片51和串联于主控单元20的输入端上的第二连接片52;当未拆机时,第一连接片51与第二连接片52接触;第二接触片组件60包括串联于主控单元20的输出端上的第三连接片53和串联于电源单元10的负极上的第四连接片54;当未拆机时,第三连接片53与第四连接片54电连接。需要理解的是,在拆机后,第一连接片51不与第二连接片52接触,第三连接片53不与第四连接片54接触。其中,需要理解的是,采用上述的连接结构由于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板等结构,且不需要如现有技术中的断板式结构一般额外地设置浪涌管(常规的方案中,电池01与系统主板02通过负载开关和fpc btb连接时,实际上是设置两块电路板,一块配置有电池01的电路板安装于壳体的上壳部分,另一块配置有系统主板02的电路板安装于壳体的下壳部分,也就是说其为断板设计,需要设置浪涌管);因此,上述的结构能够降低元器件的使用数量,起到降低阻抗和成本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对比验证,降低阻抗的方案较现有技术的充电时长减少了7min,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连接片51、第二连接片52、第三连接片53与第四连接片54均为簧片。
47.进一步地,触发式导通组件40包括按键触发单元41和晶体管单元42;晶体管单元42的输入端与电源单元10的正极电连接,晶体管单元42的输出端与主控单元20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晶体管单元42的控制端与按键触发单元41电连接;其中,该晶体管单元42起到控制辅电路开合的作用。按键触发单元41能被智能设备的功能按键触发,当功能按键被触发时,按键触发单元41使得晶体管单元42的控制端被触发,令晶体管单元42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导通;需要理解的是,本方案通过利用智能设备上所原有功能按键,并增加一晶体管单元42,从而以低成本的形式实现对辅电路的控制功能。
4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晶体管单元42为p-mos管,p-mos管的s极与电源单元10的正极电连接,p-mos管的d极与主控单元20的输出端电连接,p-mos管的g极与按键触发单元41的一端电连接,且按键触发单元41的另一端接地。示例性的,在按键触发单元41被触发后,p-mos管的g极接地,使得d极与g极的压差大于p-mos管的截止电压,使得p-mos管的s极与d极导通,进而令辅电路导通。
49.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晶体管单元42可以为三极管,该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源单元10的正极电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与主控单元20的输入端电连接,而按键触发单元41电连接于电源单元10与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示例性的,在按键触发单元41被触发后,基极通电,使得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从而令辅电路导通。
50.进一步地,晶体管单元42与主控单元20之间还连接有btb连接单元70。
51.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选用簧片结构及p-mos管结合使用的方案,能够通过p-mos管的导通给主控单元20供电,以降低成本及充电时长。
52.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具备拆机主控单元20不掉电的优点,还具备成本低且充电时长短的优点。
53.实施例二
54.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和如实施例一中的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实施例一中叙述了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的具体结构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引用了该结构,同样具有其技术效果。
5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部和第二子壳体部,电源单元10安装于第一子壳体部上,主控单元20安装于第二子壳体部上。其中第一子壳体部可以为智能手表的上壳体,第二子壳体部可以为智能手表的下壳体。
56.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具备拆机主控单元20不掉电的优点,还具备成本低且充电时长短的优点。
57.实施例三
5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测试方法应用于如实施例二的智能穿戴设备上,具体包括:
59.s100、触发接触式连接组件30,并拆除壳体;
60.s200、对主控单元20进行问题检测。
61.实施例一中叙述了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的具体结构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介绍了一种将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后的测试方法,同样具有智能设备用分体电路结构的技术效果。
62.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测试方法,能够使智能穿戴设备具备拆机主控单元20不掉电的优点,还具备成本低且充电时长短的优点。
63.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