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超声速风洞半柔壁喷管设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527097发布日期:2022-09-14 14:4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跨超声速风洞半柔壁喷管设计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洞半柔壁喷管的设计方法,属于空气动力学风洞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当今主流的超声速风洞普遍采用柔壁喷管代替固块喷管。柔壁喷管的优点是马赫数调节范围宽,马赫数间隔小,型面数量多,马赫数精准度高,喷管型面更换效率高,可以通过调节型面优化流场品质。由于喷管的初始膨胀区内的马赫数波强度低,此区域内的流动符合径向流特征,型面的微小变化对流动特征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换言之,初始膨胀区的型面不需要特别精确模拟,因此喉道区域的型面可以使用刚性的喉道块代替。这种柔板和喉道块组合的喷管形式即为半柔壁喷管。
3.相较于全柔壁喷管,半柔壁喷管基本继承了柔壁喷管的优点,而且减少了支撑机构数量,节省建设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运行维护成本。但是,半柔壁喷管的约束条件多,设计难度大。半柔壁喷管的主要设计难点是不仅要像全柔壁喷管一样保证型面各处斜率和曲率连续,还要保证喉道块型面适合不同的马赫数。
4.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型的风洞半柔壁喷管设计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研发目的是为了解决半柔壁喷管不仅能像全柔壁喷管一样保证型面各处斜率和曲率连续,还保证喉道块型面适合不同的马赫数的问题,能够保证流场品质与全柔壁喷管的流场品质一致,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跨超声速风洞半柔壁喷管设计方法,包括:步骤1:给定喷管的基本几何参数,设计喉道块型面;给定喷管出口高度的目标值和喷管宽度(即平行壁间距);喷管的柔板长度参考最大马赫数的全柔壁喷管转折点后的型面长度确定;以最小马赫数作为喉道块的设计马赫数,即以此马赫数的初始膨胀区的型面作为喉道块的设计型面。
7.选择无粘型面的初始膨胀多项式曲线的幂系数n,代入公式(1)得到无粘型面的初始膨胀曲线:公式(1)式中,h
t
为无粘型面喉道处半高度,喉道的坐标为(0,h
t
),xa为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横坐标,θa为转折角,即无粘型面转折点a处型面对喷管轴线的倾斜角;假设无粘型面转折点a处的流动为径向泉流,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坐标(xa,ya)按照一维管流流量守恒关系式给
出,表达式如公式(2):公式(2)式中,γ为空气的比热比,γ=1.4,ma为转折点当地的马赫数;喉道到转折点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通过3次多项式近似表示:喉道到转折点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通过3次多项式近似表示:公式(3)式中为无粘型面转折点横坐标,是由tucker法计算得到的无粘型面转折点a处的附面层位移厚度。
8.喷管无粘型面与附面层位移厚度根据下式叠加得到喷管型面沿程的坐标(x,y):公式(4)式中x、y为无粘型面坐标,为无粘型面的倾斜角。
9.步骤2:确定喉道块的旋转中心d的坐标(xd,yd);喷管出口截面的中心点为坐标系原点(0,0),喷管喉道块的旋转中心d的坐标为(xd,yd),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为(x
p
,y
p
),喉道块转折点p点的型面倾斜角为;旋转中心位于喷管出口附近,旋转中心到喷管轴线的距离yd是喷管出口高度y
out
的1.5~2倍;旋转中心d与喉道块转折点p的连线与喉道块转折点p点切线的夹角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式(5)由此计算旋转中心d与喉道块转折点p之间的距离pd和旋转中心的xd如下:公式(6)公式(7)。
10.步骤3:旋转喉道块,在喷管坐标系中确定旋转后的喉道块的坐标和曲率半径;在步骤1中所述的设计点马赫数下,绕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喉道块,所述绕旋转中心逆时针即减小喉道尺寸的方向;旋转后得到新喉道的坐标(x
t
,y
t
)和喉道处的曲率半径rt;喉道处曲率半径r
t
与喉道高度y
t
之比大于10,并且喉道块始终保持收缩型面。
11.步骤4:设计喉道块区域内的无粘型面和附面层位移厚度,使两者叠加得到的喷管型面与喉道块型面在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趋于一致;
给定无粘型面的初始膨胀多项式曲线的幂系数n=3;以设计型面的喉道附面层位移厚度作为当前喉道处附面层位移厚度的初值,由公式八得到无粘型面的喉道半高度;公式(8)式中,w是喷管的宽度;给定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倾斜角的初始值,初始值小于,由公式九和公式十计算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坐标为(xa,ya);公式(9)公式(10)通过特征线法和tucker附面层修正方法计算喉道处t和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和,由此计算得到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公式(11)公式(12)检验计算在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x
p
,y
p
)与(,)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调整无粘型面转折点的倾斜角,重复步骤4,迭代计算直到两者一致为止;在此过程中喉道处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逐渐收敛。
12.步骤5:计算柔板的型面,使柔板与喉道块在喉道块转折点p处的坐标一致;给定无粘型面出口高度的初值,根据公式十三计算得到出口马赫数的初始值;公式(13)通过特征线法和tucker附面层修正方法计算柔板的无粘型面坐标、喷管出口高度和出口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采用新的无粘型面出口高度作为初值进行迭代计算,直到喷管出口目标高度与喷管出口高度的计算值的偏差缩小到0.1mm以内。
13.使用三次曲线和直线拟合喉道到出口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再求出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和斜率;如果无粘型面转折点a处的附面层厚度和步骤4中的附面层位移厚度不一致,按照新的转折点附面层位移厚度,回到步骤4重新计算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直到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x
p
,y
p
)与(,)基本一致。
14.步骤6:喉道块绕喉道块转折点p旋转,喉道块和柔板在喉道块转折点p处的斜率一致;按照下式计算柔板在转折点p处的斜率和倾斜角;
公式(14)公式(15)对比壁面转折点两边的斜率,即喉道段下游端点的斜率和柔壁上游端点的斜率,两者的斜率存在0.05
°
以内的偏差;通过喉道块绕壁面转折点旋转弥补此斜率偏差,为弥补喉道高度的变化,喉道块沿柔板在喉道块转折点p处的倾斜角方向平移,平移量使喉道高度保持不变,位移量由柔板长度补偿,喉道块上的坐标(x,y)在旋转和平移后的坐标()按下式计算:公式(16)公式(17)公式(18)公式(19)式中,是喉道块上的点与喉道块转折点p的距离,是喉道块上的点与喉道块转折点p的连线的倾斜角。
15.步骤7:喷管出口高度计算和修正;无粘型面和附面层位移厚度叠加计算喷管柔板沿程的坐标、粘性型面出口高度、粘性型面所需的柔板长度;柔壁的总长度在步骤1中已经确定,扣除补偿喉道块平移的伸长量和喉道块转折点p下游型面所需的柔板长度,剩余一部分柔板,该部分柔板以斜直线形式存在,倾斜角与粘性型面出口的斜率一致,延伸到喷管的实际出口;若喷管出口高度的计算值与喷管出口目标高度存在偏差,则采用二分法修改步骤5中的无粘型面出口高度的初始值,重新计算步骤5~步骤7,直到喷管出口高度的计算值与喷管出口目标高度的偏差缩小到0.1mm以内。
16.步骤8:针对每个马赫数设计喉道块上游曲线,采用曲率连续的分段多项式曲线组成,采用5次曲线与直线的组合,5次曲线能够保证连接点处的坐标、斜率和曲率连续,直线在连接点处曲率为零;由于这段型线的长度不一致,为补偿型线长度差量,在喷管入口采用滑槽机构形式;滑槽绕喷管入口旋转,变换马赫数时柔板在滑槽内伸缩;滑槽内的柔板型线采用直线。
17.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采用两次旋转喉道块、一次平移喉道块,使喉道块匹配各种设计马赫数的理论型面,采用自适应迭代计算生成柔板型面,适用于半柔壁柔壁喷管设计;2.本发明的半柔壁喷管设计方法具有马赫数范围宽、喷管流场均匀性优良、喷管比例尺寸可调节等优点;3.本发明易于实现、喷管型面生产效率高,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型面,具有好
的发展前景。
附图说明
18.图1是一种跨超声速风洞半柔壁喷管设计方法的设计方案示意图,图中a为无粘型面转折点,d为旋转中心,p为喉道块转折点,h
t
为无粘型面喉道处半高度,为无粘型面出口高度;图2是一种跨超声速风洞半柔壁喷管设计方法的设计流程图;图3是一种跨超声速风洞半柔壁喷管设计方法的柔板型面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20.本发明所提到的连接分为固定连接和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即为不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折边连接、铆钉连接、粘结连接和焊接连接等常规固定连接方式,所述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扣连接、销钉连接和铰链连接等常规拆卸方式,未明确限定具体连接方式时,默认为总能在现有连接方式中找到至少一种连接方式能够实现该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例如:固定连接选择焊接连接,可拆卸连接选择铰链连接。
21.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跨超声速风洞半柔壁喷管设计方法,以0.6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fl-61)为例,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1:给定喷管的基本几何参数,设计喉道块型面。
22.(1)给定半柔壁喷管的基本几何参数。
23.fl-61风洞半柔壁喷管的设计马赫数是1.15、1.2、1.3、1.4、1.5、1.6。喷管出口高度即试验段入口高度600mm。喷管宽度为600mm。转折点到喷管出口的型线长度可以参考全柔壁喷管m=1.6转折点下游的型线长度,长度900mm满足m=1.6的需求。
24.(2)给定喉道块设计马赫数,设计喉道块型面。
25.为了获得一个较短的喉道块,选择设计马赫数m=1.15在转折点之前的型面作为喉道块型面。选择无粘型面的初始膨胀多项式曲线的幂系数n=3,代入下式得到无粘型面的初始膨胀曲线:公式(1)式中,ht为无粘型面喉道处半高度,xa为转折点的横坐标,为转折角,即转折点处型面对喷管轴线的倾斜角;假设转折点处的流动为径向泉流,xa、ya按照一维管流流量守恒关系式给出,表达式如下:
公式(2)式中,γ为空气的比热比,γ=1.4,ma为转折点当地的马赫数;喉道到转折点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通过3次多项式近似表示:喉道到转折点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通过3次多项式近似表示:公式(3)式中为无粘型面转折点横坐标,是由tucker法计算得到的无粘型面转折点a处的附面层位移厚度,为喉道到转折点之间的附面层位移厚度,是横坐标x的函数。
26.喷管无粘型面与附面层位移厚度根据下式叠加得到喷管型面沿程的坐标(x,y):公式(4)式中x、y为无粘型面坐标,为无粘型面的倾斜角。
27.由此得到喉道块的型面坐标,此时喉道距离喉道块转折点的轴向距离为231mm,=0.947
°
,=0
°
,=20.99,=6537.617mm,dx=0.0mm,dy=0.0mm。
28.步骤2:确定喉道块的旋转中心d的坐标(xd,yd);喷管出口截面的中心点为坐标系原点(0,0),喷管喉道块的旋转中心d的坐标为(xd,yd),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为(x
p
,y
p
),喉道块转折点p点的型面倾斜角为;旋转中心位于喷管出口附近,旋转中心到喷管轴线的距离yd是喷管出口高度y
out
的1.5~2倍;旋转中心d与喉道块转折点p的连线与喉道块转折点p点切线的夹角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式(5)由此计算旋转中心d与喉道块转折点p之间的距离pd和旋转中心的xd如下:公式(6)公式(7)。
29.fl-61风洞半柔壁喷管的旋转中心坐标=525mm,=509.795mm,距离喉道截面为621.5mm。
30.步骤3:旋转喉道块,在喷管坐标系中确定旋转后的喉道块的坐标和曲率半径;在步骤1中所述的各设计马赫数下,绕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喉道块,所述绕旋转中心逆时针即减小喉道尺寸的方向;旋转后得到新喉道的坐标(x
t
,y
t
)和喉道处的曲率半径
rt;喉道处曲率半径r
t
与喉道高度y
t
之比大于10,并且喉道块始终保持收缩型面。
31.综上得出其他设计马赫数和初始膨胀曲线。
32.m=1.2,,,=5630.807mm。
33.m=1.3,,=15.9,=4411.12mm。
34.m=1.4,,=13.94,=3702.096mm。
35.m=1.5,,=12.85,=3233.001mm。
36.m=1.6,,=12.27,=2900.246mm。
37.步骤4:设计喉道块区域内的无粘型面和附面层位移厚度,使两者叠加得到的喷管型面与喉道块型面在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趋于一致;给定无粘型面的初始膨胀多项式曲线的幂系数n=3;以设计型面的喉道附面层位移厚度作为当前喉道处附面层位移厚度的初值,由公式八得到无粘型面的喉道半高度;公式(8)式中,w是喷管的宽度;给定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倾斜角的初始值,初始值小于,由公式九和公式十计算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坐标为(xa,ya);公式(9)公式(10)通过特征线法和tucker附面层修正方法计算喉道处t和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和,由此计算得到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公式(11)公式(12)检验计算在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x
p
,y
p
)与(,)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调整无粘型面转折点的倾斜角,重复步骤4,迭代计算直到两者一致为止;在此过程中喉道处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逐渐收敛。
38.步骤5:计算柔板的型面,使柔板与喉道块在喉道块转折点p处的坐标一致;给定无粘型面出口高度的初值,根据公式十三计算得到出口马赫数的初始值;公式(13)
通过特征线法和tucker附面层修正方法计算柔板的无粘型面坐标、喷管出口高度和出口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采用新的无粘型面出口高度作为初值进行迭代计算,直到喷管出口目标高度与喷管出口高度的计算值的偏差缩小到0.1mm以内。
39.使用三次曲线和直线拟合喉道到出口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再求出无粘型面转折点a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和斜率;如果无粘型面转折点a处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和步骤4中的附面层位移厚度不一致,按照新的转折点附面层位移厚度,回到步骤4重新计算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直到喉道块转折点p的坐标(x
p
,y
p
)与(,)基本一致。
40.所述通过特征线法和tucker附面层修正方法计算喷管型面坐标以及喉道处t、无粘型面转折点a、喷管出口的附面层位移厚度:(1)特征线法的计算步骤:1)初始膨胀段和转折点的流场参数计算。在初始膨胀段内,从入口边界条件(喉道处跨音速解右申特征线)发出一系列左伸特征线,这些特征线在碰到初始膨胀段型面曲线后以右伸特征线的形式反射,在碰到喷管中心线后再以左伸特征线的形式反射,如此往复,直到左伸特征线到达转折点之前。利用以下公式,求解这一区域内的流场参数。
41.喷管流场流动方向与轴线的夹角定义为气流角,特征线切线与流动方向的夹角定义为马赫数角,满足以下公式:马赫角公式:公式(5.1)面朝流动方向,左侧的特征线称为左伸特征线,右侧的特征线称为右申特征线。普朗特-迈耶角是马赫角的函数,满足以下公式:公式(5.2)假设喷管中存在左伸特征函数和右伸特征函数,右伸特征函数表示为普朗特-迈耶角v与气流角之和的一半,;左伸特征函数表示为普朗特-迈耶角与气流角之差的一半,;右伸特征线上满足以下关系:,公式(5.3)左伸特征线上满足以下关系式:公式(5.4)因此,公式(5.5)公式(5.6)。
42.喷管无粘型面区域内的气动参数满足以下方程:相容方程:
公式(5.7)即公式(5.8)转折点上的流场参数需要通过插值计算给出,并且利用线性回归求出转折点的值。
43.2)部分消波区和特征点的流场参数计算。已知条件是转折点的和、特征点的边界条件:和,共4个已知条件,假设一个多项式函数,a、b、c和共4个未知量,联立求解得到的表达式和特征点的横坐标。然后,从转折点所在的右伸特征线上的部分结点向半消波区型面发出左伸特征线,利用公式(1)~(8)求解除型面纵坐标y以外的流场参数,纵坐标y的求解可以利用线性插值获得,如下式:公式(5.9)半消波区内部的流场参数仍使用公式(1)~(8)求解。
44.3)完全消波区内的流场参数计算。从特征点前的右伸特征线上的所有结点发出的左伸特征线投射到型面上,并不再反射右伸特征线。型面上满足边界条件和,利用公式(1)~(9),计算型面上的所有流场参数。
45.(2)附面层位移厚度分布的计算步骤:1)喉道处附面层位移厚度喉道处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通过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46.公式(5.10)式中h
t
是无粘型面喉道半高度,t0是总温,是喉道处曲率半径,是基于参考温度t
am
的运动粘性系数。
47.2)喷管沿程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喷管沿程的附面层位移厚度由tucker法计算得到。
48.tucker法计算附面层位移厚度的原理如下:对于无激波、定常、可压缩粘性流的动量积分方程式,如下式:公式(5.11)转化成以下形式:公式(5.12)式中,,f是附面层动量厚度和附面层厚度之比,g是附面层位移厚度和附面层厚度之比,h是g和f的比值。
49.假设附面层内的速度型呈指数分布,如下式:公式(5.13)那么利用附面层厚度、附面层位移厚度、附面层动量厚度的定义代入式f、g的表达式,得到公式(5.14)公式(5.15)对于雷诺数范围大的情况,选择速度型参数n=7作为标准数值。tucker给出的关系式是公式(5.16)可按下式计算公式(5.17)摩擦力系数的表达式如下
公式(5.18)式中,因此公式(5.19)将参数g、f、n的表达式代入动量积分方程,得到动量方程的新表达式,如下公式(5.20)式中,公式(5.21)公式(5.22)公式(5.23)为了兼顾波系和附面层干扰的修正,采用位移附面层厚度进行修正,对于顺压梯度,在积分区间(a,b)上动量方程的积分解的表达式如下:公式(5.24)式中,公式(5.25)
公式(5.26)公式(5.27)在已知a点的坐标xa、马赫数ma、附面层位移厚度和b点的坐标xb、马赫数mb,计算得到b点的附面层位移厚度。上述公式计算得到喷管上沿程各点的附面层位移厚度。
50.3)附面层位移厚度多项式拟合附面层厚度曲线的斜率和曲率是连续的,喉道到转折点的附面层位移厚度通过3次多项式近似表示:次多项式近似表示:公式(5.28)式中为无粘型面转折点横坐标,是由tucker法计算得到的无粘型面转折点a处的附面层位移厚度。
51.转折点到喷管出口之间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基本上呈线性增长规律,从转折点到喷管出口的附面层位移厚度用线性关系式表示:出口的附面层位移厚度用线性关系式表示:公式(5.29)是由tucker法计算得到的喷管出口的附面层位移厚度。
52.4)平行壁附面层位移厚度折算平行壁附面层位移厚度通过以下公式折算到型面壁上。
53.公式(5.30)式中w是平行壁间距的一半,y(x)是喷管截面的半高度。
54.所述的采用新的无粘型面出口高度作为初值进行迭代计算,直到喷管出口目标高度与喷管出口高度的计算值的偏差缩小到0.1mm以内,方法如下:假设喷管无粘型面出口高度,为喷管出口半高度目标值。根据一维管流理论计算无粘型面喉道高度,如下式:公式(5.31)式中比热比。
55.以此无粘喉道高度作为初始值,按照特征线法和tucker附面层修正方法计算得到第一轮的喷管无粘型面和附面层位移厚度分布。喷管无粘型面与附面层位移厚度根据下式
叠加得到喷管型面沿程的坐标(x,y):公式(5.32)式中x、y为无粘型面坐标,为无粘型面的倾斜角。由此可知喷管出口高度的计算值如下式:公式(5.33)由于喷管出口高度计算值与喷管出口目标高度存在偏差,需要用喷管出口目标高度和附面层位移厚度反解无粘型面的出口高度,公式(5.34)以此无粘型面出口高度重新计算无粘型面喉道高度及喷管型面,再次得到喷管出口高度计算值。上述过程反复迭代,直到喷管出口高度的计算值与喷管出口目标高度的差量。
56.步骤6:喉道块绕喉道块转折点p旋转,喉道块和柔板在喉道块转折点p处的斜率一致;按照下式计算柔板在喉道块转折点p处的斜率和倾斜角;公式(14)公式(15)对比壁面转折点两边的斜率,即喉道段下游端点的斜率和柔壁上游端点的斜率,两者的斜率存在0.05
°
以内的偏差;通过喉道块绕壁面转折点旋转弥补此斜率偏差,为弥补喉道高度的变化,喉道块沿柔板在喉道块转折点p处的倾斜角方向平移,平移量使喉道高度保持不变,位移量由柔板长度补偿,喉道块上的坐标(x,y)在旋转和平移后的坐标()按下式计算:公式(16)公式(17)公式(18)公式(19)式中,是喉道块上的点与喉道块转折点p的距离,是喉道块上的点与喉道块转折点p的连线的倾斜角。
57.综上通过绕转折点旋转喉道块保证设计马赫数型面和喉道块在转折点处的斜率一致即可得出:m=1.2,=1.278
°
,=0.00513
°

58.m=1.3,=2.132
°
,=-0.00265
°

59.m=1.4,=3.057
°
,=-0.00361
°

60.m=1.5,=4.047
°
,=-0.0132
°

61.m=1.6,=5.077
°
,=-0.0184
°

62.综上通过平移喉道块保证喉道高度与设计马赫数匹配即可得出:m=1.2,=5630.807mm,dx=0.6534mm,dy=0.0108mm。
63.m=1.3,=4411.12mm,dx=0.403mm,dy=0.015mm。
64.m=1.4,=3702.096mm,dx=0.4602mm,dy=0.0245mm。
65.m=1.5,=3233.001mm,dx=1.4685mm,dy=0.1032mm。
66.m=1.6,=2900.246mm,dx=1.8315mm,dy=0.1613mm。
67.步骤7:喷管出口高度计算和修正;无粘型面和附面层位移厚度叠加计算喷管柔板沿程的坐标、粘性型面出口高度、粘性型面所需的柔板长度;柔壁的总长度在步骤1中已经确定,扣除补偿喉道块平移的伸长量和喉道块转折点p下游型面所需的柔板长度,剩余一部分柔板,该部分柔板以斜直线形式存在,倾斜角与粘性型面出口的斜率一致,延伸到喷管的实际出口;若喷管出口高度的计算值与喷管出口高度的目标值存在偏差,则采用二分法修改步骤5中的无粘型面出口高度的初始值,重新计算步骤5~步骤7,直到喷管出口高度的计算值与喷管出口目标高度偏差缩小到0.1mm以内,综上根据喷管出口高度和柔板长度自适应生成柔板型面曲线,如图3所示。
68.步骤8:针对每个马赫数设计喉道块上游曲线,采用曲率连续的分段多项式曲线组成,采用5次曲线与直线的组合,5次曲线能够保证连接点处的坐标、斜率和曲率连续,直线在连接点处曲率为零;由于这段型线的长度不一致,为补偿型线长度差量,在喷管入口采用滑槽机构形式;滑槽绕喷管入口旋转,变换马赫数时柔板在滑槽内伸缩;滑槽内的柔板型线采用直线。
69.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70.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7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
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72.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7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74.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实施例中,只要不矛盾的技术方案都能够进行排列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排列组合的数学知识穷尽所有可能,因此本发明不再对排列组合后的技术方案进行一一说明,但应该理解为排列组合后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本发明所公开。
7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