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方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3101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方法、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方法、系 统。
【背景技术】
[0002] 二战后,西方城市纷纷进入大规模的物质空间重建期,针对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 题,以及规划、建筑、地理等学科研宄的片面化,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A.D〇xiadis)提出 并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以所有人类聚居为研宄对象,包含 乡村,集镇,城市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但一直以来,"城市形态"被认为是"人类住区发展的 高级阶段"和"必然趋势",备受国际组织、政府和学术界的青睐。随着西方大量城市中产阶 级从城市向郊区、农村地区迀移,逆城市化推动乡村正在演变成新型的城市社区,各类设施 的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并在农业林业用地、绿色资源、乡村建筑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 极大地提升了乡村地区的宜居水平。全球发展趋势表明,提升人居环境的"宜居性"已经日 益成为城乡居民的共同关注重点,已经成为构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0003] 我国宜居建设研宄与实践同样以"宜居城市"为起点。但,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 进程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导致村镇地区积累了非常严峻的问题。新世纪年以来,社 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发展理念相继提出,充分体现了国家推动城乡二元化发展向城 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转变。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下,以村镇地区为主体的县域单元将成 为优化发展的主战场,立足差异提升村镇地区的人居环境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研宄和实践方 向。建立科学的村镇区域宜居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4] 在"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日益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 建设主题下,改善和提升城市、集镇、乡村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已经逐步成为政府的政策选 择和工作目标之一。但总体而言,人居环境研宄虽然呈现出从城市向乡村渗入的趋势,但针 对村镇区域的研宄成果较少,因对乡村人居环境内涵的差异认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住宅一建筑环境倾向、村落一景观环境倾向、自然-生态环境倾向、制度一文化环境倾向、 综合指标倾向。村镇区域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村镇区域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发展 质量和发展能力的指标集合,作为连接发展现实与发展目标的桥梁,具有测量、评价、比较、 预警的功能。在具体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围绕村镇地区人居环境主题,开展了生态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社区建设、农民生活质量不同视角的研宄,形成了一系列的测试 指标体系。
[0005] 立足于评价主体、评价目的的差异,形成以官方、机构为主体和以学界为主体的两 类评价指标体系。前者以上层级政府对下层级政府考核评选为目的,代表性的评价体系有 《广东省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考核指导指标(2010-2012)》、《湖北省宜居村庄示范 项目建设评价标准》、《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 系》等等为代表。根据研宄人员对于村镇宜居内涵的不同理解,形成层次化的指标体系,例 如李建娜等(2007)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陈鸿彬(2007)构建了农村建制镇 宜居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李军红(2013)构建了乡镇级农村宜居指标体系等。
[0006] 立足于资源观和人本观的不同视角,形成了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和主观评价指标体 系。前者将宜居的相关要素视作资源,从资源供给视角关注人们满足需求的能力,相应的指 标多来自于统计年鉴;后者从人本观的视角出发,基于个体需求满足的程度逐步汇总成整 体满足需求的程度,相应的指标数据来自于社会调查。但从艳国等(2010)以广州市为研宄 对象,发现满意度(主观指标)与建设状况(客观指标)呈现趋同与趋异两种状况,部分指 标的客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居民却不甚满意。事实证明,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才 能够将居民主观诉求与改善客观供给能力的行为相衔接,不断缩小宜居供给(建设行为) 与需求(满意度)之间的差距,更有效地提高宜居水平。
[0007] 当前,立足于"宜居村镇区域"的研宄并不多,但也形成了多样化的指标体系,这恰 恰是对"宜居"内涵理解和价值取向不一的反应。在要素和指标选择方面,体现出了微观、 中观和宏观方面的差异。
[0008] 微观层面,以住房及周边环境为核心关注点。王竹等(2011)以江南乡村为范例探 索"生态人居"模式,尝试构建"乡村基本生活单元",突出强调地方特色的院、墙等要素的回 归。俞义等(2004)以古慈城为样区,选择了基址、明堂、水系、山系、区位条件4个一级指标, 71个评价因子,建立了水网平原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0009] 中观层面,重点关注居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要素。程立诺等(2007)开展了小城镇 人居环境调查,认为地方特色、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环卫设施等是主要考虑的 因素,并由此构建了由居住环境、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医疗保障及交通治安5个 分项18个单项评价因子组成的指标体系。李伯华等(2009)从自然生态环境满意度、基础 设施满意度、建筑质量与设计满意度、社会关系及服务满意度4个领域构建了包括25个指 标在内的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考核 指导指标》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居住环境"舒适性、健康性、便利性.安全性"的表述,建 立了考核体系。
[0010] 宏观层面,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广义宜居"的特征在"宜居村镇"的研宄中也有 所体现,关注经济、社会、环境、支持系统等广泛的领域,认为"宜居"应满足工作、生活和居 住的多重需求。李健娜等(2006)从乡村生态环境、乡村聚居环境、乡村聚居条件、乡村社区 社会环境、乡村社区经济条件、乡村聚居能力、乡村成长性、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8个层面, 选择33个单项指标建立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李军红(2013)从经济富裕、社会和 谐、生活便捷、环境适宜、乡风文明、公共卫生安全6个方面构建了包括44个指标的评价体 系。黄祖辉等(2008)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导向,客观指标与主观 评价相结合,建立了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政治5个准则层、11个领域层、71个单项指 标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0011] 然而,上述建立的宜居指标,还是不够全面,因此通过这些宜居指标计算得到的宜 居指标得分值不能从不同视角,不同目标全面的反映县域或者村镇区域的宜居水平。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方法、系统,旨在解决现 有技术提供的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方法,建立的宜居指标,不够全面,因此通过这 些宜居指标计算得到的宜居指标得分值不能从不同视角,不同目标全面的反映县域或者村 镇区域的宜居水平的问题。
[0013] 一方面,提供一种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1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所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33个评价指标,所述33个评价指标 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成环境5个层面;
[0015] 接收录入的村镇区域基本信息,根据所述基本信息确定县域人口及村镇人口分布 信息;
[0016] 根据选择的精度以及所述县域人口及村镇人口分布信息确定调查问卷的样本容 量,并根据所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的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
[0017] 接收录入的调查问卷结果信息,根据所述调查问卷结果信息得到县域层面和村镇 层面指标总得分并输出。
[0018]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0019] 指标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所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33个评价指 标,所述33个评价指标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成环境5个层 面;
[0020] 人口分布确定单元,用于接收录入的村镇区域基本信息,根据所述基本信息确定 县域人口及村镇人口分布信息;
[0021] 问卷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选择的精度以及所述县域人口及村镇人口分布信息确定 调查问卷的样本容量,并根据所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的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
[0022] 第一输出单元,用于接收录入的调查问卷结果信息,根据所述调查问卷结果信息 得到县域层面和村镇层面指标总得分并输出。
[0023] 在本发明实施例,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33个评价指标,所述33个评价指标 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成环境5个层面,相比现有技术提供 的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方法,所选取的宜居指标更加全面,因此通过这些宜居指 标计算得到的宜居指标得分值能从不同视角,不同目标全面的反映县域或者村镇区域的宜 居水平。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0025]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示意图;
[0026]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 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所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33个评价指 标,所述33个评价指标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成环境5个层 面;接收录入的村镇区域基本信息,根据所述基本信息确定县域人口及村镇人口分布信息; 根据选择的精度以及所述县域人口及村镇人口分布信息确定调查问卷的样本容量,并根据 所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的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接收录入的调查问卷结果信息,根据 所述调查问卷结果信息得到县域层面和村镇层面指标总得分并输出。
[0029]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30] 实施例一
[0031]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村镇区域宜居基准测试的评价方法的实现流 程,详述如下:
[0032] 在步骤S101中,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所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33个评价指标,所 述33个评价指标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成环境5个层面。
[003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预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包 括33个评价指标,所述33个评价指标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 成环境5个层面。
[0034] 以下分别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成环境5个层面来介绍 每个层面所包括的评价指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