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便携式的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4522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便携式的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便携式的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党校学员、工作人员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521080680.9,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包括红外监测设备一、红外监测设备二、计数器、CPU 处理器、GPRS 传输设备、液晶显示设备组成。

现有的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存在着不方便安装,携带不方便和不能够调节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新型便携式的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便携式的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以解决现有的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存在的不方便安装,携带不方便和不能够调节的问题,一种新型便携式的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包括蓄电池,固定壳,显示屏,调节按钮,电源开关,控制器,检测头结构,充电口和挂环,所述的蓄电池和控制器安装在固定壳的内部;所述的显示屏、电源开关和调节按钮分别镶嵌在固定壳的表面;所述的检测头结构安装在固定壳的左下部;所述的充电口开设在固定壳的右上部;所述的检测头结构包括凹槽,固定轴,第一红外线传感器和第二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的第一红外线传感器和第二红外线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固定轴上;所述的固定轴安装在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固定壳包括吸盘和连接块,所述的吸盘通过连接块固定在固定壳的后部。

所述的显示屏、蓄电池、调节按钮和电源开关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所述的吸盘采用真空吸盘,有利于更加容易的吸附到墙壁上,提高安装效率。

所述的挂环固定在固定壳的上部中间位置,可挂接在腰间的钥匙环中,有利于携带检测设备更加方便。

所述的控制器具体采用单片机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轴和凹槽的配合设置,可更方便的调节第一红外线传感器和第二红外线传感器的接收方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挂环的设置,有利于携带检测设备更加方便,通过吸盘的设置,可更加容易的吸附到墙壁上,提高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蓄电池;2-固定壳;21-吸盘;22-连接块;3-显示屏;4-调节按钮;5-电源开关;6-控制器;7-检测头结构;71-凹槽;72-固定轴;73-第一红外线传感器;74-第二红外线传感器;8-充电口;9-挂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便携式的智慧校园用检测设备,包括蓄电池1,固定壳2,显示屏3,调节按钮4,电源开关5,控制器6,检测头结构7,充电口8和挂环9,所述的蓄电池1和控制器6安装在固定壳2的内部;所述的显示屏3、电源开关5和调节按钮4分别镶嵌在固定壳2的表面;所述的检测头结构7安装在固定壳2的左下部;所述的充电口8开设在固定壳2的右上部;所述的检测头结构7包括凹槽71,固定轴72,第一红外线传感器73和第二红外线传感器74,所述的第一红外线传感器73和第二红外线传感器74分别安装在固定轴72上;所述的固定轴72安装在凹槽71内。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固定壳2包括吸盘21和连接块22,所述的吸盘21通过连接块22固定在固定壳2的后部。

所述的显示屏3、蓄电池1、调节按钮4和电源开关5分别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

所述的吸盘21采用真空吸盘,有利于更加容易的吸附到墙壁上,提高安装效率。

所述的挂环9固定在固定壳2的上部中间位置,可挂接在腰间的钥匙环中,有利于携带检测设备更加方便。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吸盘21将固定壳2安装在教室门一侧的墙壁上,打开电源按钮5,然后调节固定轴72使第一红外线传感器73和第二红外线传感器74对准学生在门口经过的方向,当学生进入门口时第一红外线传感器73向控制器6发射信号,然后控制器6再把接收到的信号向给显示屏3,显示屏3显示人数加一,相反学生在走出门口时第二红外线传感器74向控制器6发射信号,然后控制器6再把接收到的信号向给显示屏3,显示屏3显示人数减一,在不使用时关闭电源,然后通过挂环9挂接在钥匙环上。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