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钞装置及金融自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7203发布日期:2018-07-13 19:3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钞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钞装置及金融自助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金融自助设备(例如自动存款机、自动取款机或自动存取款机)会装配有纸币分钞装置,其中,纸币分钞装置的作用在于:将用户放在金融自助设备的上部机芯的钞口处的整沓钞票分钞成单张,以便传输存储于钱箱内;或,将存储于钱箱内的钞票经过分钞成单张并传输到上部机芯的钞口处叠成整沓,以便用户取款。

现有的纸币分钞装置一般为具有压钞功能的分钞装置。其中,具有压钞功能的分钞装置包括分钞机构及压钞机构,通过压钞机构使拾钞轮转动时对钞票摩擦拾取钞票,以将钞票推送入分钞机构的分钞轮与反转轮之间的分钞间隙,然后在分钞轮和反转轮的配合作用下将钞票分离成单张进入传输通道,以便于进行钞票传输识别和存储。但是压钞机构的结构比较复杂,这样会使得纸币分钞装置的结构很复杂且增加成本。

为了使得纸币分钞装置的结构更简单且降低成本,出现了无压钞机构的分钞装置,其与具有压钞功能的分钞装置的区别点在于不设有压钞机构,其原理是通过拾钞轮与钞票的摩擦来拾取钞票并推送到分钞轮与反转轮之间的分钞间隙。但是,由于不设有压钞机构,这样会使得拾钞轮在转动时与钞票的摩擦力较小,从而会使得分钞装置在以下情况会无法正常分钞:在低速分钞情况下(如分钞速度≤5张/秒),易出现分钞不连续现象;在少量钞票情况下(如整叠钞票或剩余钞票≤20张),因钞票相对拾钞轮的压力小,从而拾钞轮相对钞票的分钞摩擦力小,易引起分钞吸钞失败现象,进而导致分钞装置的故障率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钞装置及金融自助设备,其具有良好的分钞连续性及分钞吸钞效果,从而能够保证正常分钞并避免发生故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钞装置,其包括:

一放钞架;

一分钞轮组,设于所述放钞架上;

一反转轮组,设于所述放钞架上,并与所述分钞轮组配合形成一用于逐张分离钞票的分钞通道;

至少一拨钞体,设于所述放钞架上,并用于受驱动而拨动底钞以推送向所述分钞通道;其中,所述底钞为放于所述放钞架上的钞票中最底部的一张钞票;及,

一拾钞轮组,设于所述放钞架上,并用于受驱动而将拨动后的所述底钞继续推送到所述分钞通道。

较佳地,所述拨钞体为翼轮,所述放钞架上可转动地架设有第一转轴,所述拾钞轮组的拾钞轮及所述翼轮均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翼轮的拨钞部与所述拾钞轮的拾钞部具有转动相位差。

较佳地,所述分钞装置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放钞架上的骑轮;所述骑轮位于所述分钞通道的进钞端,所述骑轮的轮面与所述分钞轮组的分钞轮的轮面接触以用于吸钞。

较佳地,所述分钞装置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放钞架上的加速轮;所述加速轮位于所述分钞通道的出钞端,所述加速轮的轮面与所述分钞轮组的分钞轮的轮面接触以用于加速出钞。

较佳地,所述放钞架上设有与所述分钞轮组的分钞轮同步转动的码盘,并设有用于检测所述码盘的转动的检测传感器。

较佳地,所述放钞架包括放钞板架及设于所述放钞板架的顶部上的挡钞板架;所述拾钞轮组、所述至少一拨钞体和所述分钞轮组均设于所述放钞板架上,且所述拾钞轮组拾钞轮的轮面和所述分钞轮组的分钞轮的轮面均稍微凸出所述放钞板架的顶面;所述反转轮组设于所述挡钞板架上。

较佳地,所述挡钞板架的位于所述分钞通道的进钞端两侧的部位设有至少一用于平整钞票的筋位。

较佳地,所述放钞板架的顶部设有两块导向板,所述两块导向板分别位于所述分钞通道的进钞端的两侧。

较佳地,所述放钞板架的位于所述进钞端的两侧的两个部位分别开设有多个导向板安装槽,每个所述部位上的所述多个导向板安装槽沿所述放钞板架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融自助设备,其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分钞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分钞装置及金融自助设备,通过在所述放钞架上设有所述拨钞体,这样在所述分钞装置在进行分钞工作的过程中,所述拨钞体会受驱动而不断拨动所述底钞,并将所述底钞推送向所述分钞通道,并且在所述拨钞体拨动钞票的过程中,所述拾钞轮组会将拨动后的所述底钞继续推送到所述分钞通道以进行分钞并传输。由上分析可知,由于所述拨钞体可以拨动钞票并推送钞票,这样可以配合所述拾钞轮组的送钞工作并可以增加送钞力及送钞行程,从而可以提高分钞连续性及分钞吸钞效果,进而确保所述分钞装置能够正常分钞并避免发生故障。此外,由于所述拨钞体在拨动钞票的过程中,可以对所述底钞与所述底钞的上面的钞票的贴合状态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得所述底钞更容易被所述拾钞轮组推送,并使得所述底钞进入所述分钞通道的钞票贴合状态更良好,从而可以增强所述拾钞轮组的送钞效果及所述分钞通道的分钞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钞装置的各个轮组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钞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示出的第一转轴装配有拨钞体及拾钞轮组时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放钞架;100.放钞板架;1000.放钞板部;1001.分钞板部;101.挡钞板架;102.导向板;103.筋位;104.导向板安装槽;

2.分钞轮组;20.分钞轮;200.分钞部;3.反转轮组;30.反转轮;4.拨钞体;40.拨钞部;5.拾钞轮组;50.拾钞轮;500.拾钞部;6.分钞通道;60.进钞端;61.出钞端;

7.第一转轴;8.骑轮;9.加速轮;10.码盘;11.检测传感器;12.第二转轴;13.第三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钞装置,其用于金融自助设备中,其包括但不限于:放钞架1、分钞轮组2、反转轮组3、拾钞轮组5及至少一拨钞体4。所述分钞轮组2具有至少一个分钞轮20、所述反转轮组3具有至少一个反转轮30、所述拾钞轮组5具有至少一个拾钞轮50。其中,所述放钞架1用于承载放入到所述金融自助设备中的钞票,而放于所述放钞架1上的整沓钞票中最底部的一张钞票在本实施例中称为底钞。所述分钞轮组2与所述反转轮组3均设于放钞架1上,且所述反转轮组3与所述分钞轮组2配合形成一用于逐张分离钞票的分钞通道6。所述至少一拨钞体4均设于放钞架1上,且所述至少一拨钞体4用于受分钞装置设有的动力源(如电机,图中未显示)的驱动而拨动所述底钞,以将所述底钞推送向所述分钞通道6,这样可以对所述底钞首先提供一定的送钞力。所述拾钞轮组5设于放钞架1上,并用于受所述动力源(如电机,图中未显示)的驱动而将拨动后的所述底钞继续推送到所述分钞通道6,以使得所述分钞通道6对推送过来的钞票进行逐张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至图4,所述拨钞体4为翼轮,所述放钞架1(优选为下文提到的放钞板架100)上可转动地架设有第一转轴7,所述拾钞轮组5的拾钞轮50及所述拨钞体4(翼轮)均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7上,所述第一转轴7受所述分钞装置设有的动力源的驱动而带动所述拾钞轮50与所述拨钞体4(翼轮)同步转动。其中,所述拨钞体4(翼轮)用于拨动钞票的拨钞部40与所述拾钞轮50用于拾取摩擦钞票的拾钞部500具有转动相位差,具体地,在所述第一转轴7的每一个转动周期内,所述拨钞部40的转动相位均在所述拾钞轮50的拾钞部500的转动相位之前,这样所述拨钞部40就可以首先拨动钞票,从而首先对钞票提供一定的送钞力及送钞行程,然后所述拾钞轮50的拾钞部500继续将拨动后的钞票推送到所述分钞通道6中。因此,通过设置所述拨钞体4(翼轮),可以配合所述拾钞轮组5的送钞工作,这样可以增加送钞力及送钞行程,从而可以提高所述分钞装置的分钞连续性及分钞吸钞效果,进而确保所述分钞装置能够正常分钞。

请参见图1至图4,所述拨钞部40优选为一个稍微凸出于所述拾钞轮50的轮面的翼轮叶片,当然也可以为两个翼轮叶片或三个翼轮叶片等,在此不做具体叶片数量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拨钞体4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所述拨钞体4可以为设于所述第一转轴7上的凸轮(图未示),所述凸轮的凸出部稍微凸出于所述拾钞轮50的轮面,且所述凸出部的转动相位在所述拾钞部500的转动相位之前;又例如,所述拨钞体4可以为设于所述第一转轴7上的拨钞杆(图未示),所述拨钞杆的拨钞端稍微凸出于所述拾钞轮50的轮面,且所述拨钞杆的转动相位在所述拾钞部500的转动相位之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拾钞轮组5的拾钞轮50与所述分钞轮组2的分钞轮20的转动同步,且所述拾钞轮50的拾钞部500的转动相位与所述分钞轮20的分钞部200的转动相位相同,这样在所述拾钞轮50的拾钞部500将钞票推送到所述分钞通道6中时,所述分钞轮20的分钞部200就会立即对钞票进行分离,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分钞效果。示例性地,所述拾钞轮组5与所述分钞轮组2由所述分钞装置的同一动力源同步传动。

为了增加对刚进入到所述分钞通道6的进钞端60的钞票的拉钞力,从而使得钞票能够顺利进入所述分钞通道6,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地,请参见图1至图3,所述分钞装置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放钞架1上的骑轮8。所述骑轮8位于所述分钞通道6的进钞端60(即相比于所述反转轮组3,所述骑轮8更靠近所述拾钞轮组5),所述骑轮8的轮面与所述分钞轮组2的分钞轮20的轮面接触,这样当所述拾钞轮组5向所述分钞通道6推送钞票过来时,所述骑轮8会在所述分钞轮20的带动下转动,从而将推送过来的钞票拉入到所述反转轮组3与所述分钞轮组2两者形成的所述分钞通道6中。

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至图3,所述分钞装置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放钞架1上的加速轮9;所述加速轮9位于所述分钞通道6的出钞端61(即相比于所述反转轮组3,所述加速轮9更靠近位于所述分钞通道6后面的传钞通道),所述加速轮9的轮面与所述分钞轮组2的分钞轮20的轮面接触,这样当所述分钞通道6对钞票进行分离后,所述加速轮9会在所述所述分钞轮20的带动下转动,且转速较快,从而可以将分离后的钞票快速地拉出所述分钞通道6。

示例性地,请参见图1至图3,所述反转轮组3的反转轮30可转动地设于第二转轴12上,所述第二转轴12架设于所述放钞架1(优选为下文提到的挡钞板架101)上;所述第二转轴12还可转动地设有所述骑轮8与所述加速轮9。

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所述放钞架1上设有与所述分钞轮组2的分钞轮20同步转动的码盘10,并设有用于检测所述码盘10的转动的检测传感器11,所述检测传感器11通过检测所述码盘10的转动状态来检测所述分钞轮组2的转速及转动相位,从而来有效控制所述分钞轮组2的分钞状态。示例性地,所述码盘10与所述分钞轮组2的分钞轮20均设于第三转轴13上,所述第三转轴13架设于所述放钞架1(优选为下文提到的放钞板架100)上,且所述第三转轴13受所述分钞装置设有的动力源(如电机,图中未显示)的驱动而转动。

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所述放钞架1包括放钞板架100及设于所述放钞板架100的顶部上的挡钞板架101。具体地,所述放钞板架100具有分钞板部1001及与所述分钞板部1001连接的放钞板部1000,所述放钞板部1000用于承载放入到所述金融自助设备中的钞票;所述挡钞板架101用于将放于所述放钞板架100上的钞票限位于所述放钞板部1000上。所述反转轮组3位于所述分钞板部1001的上方并设于所述挡钞板架101上;所述分钞轮组2设于所述分钞板部1001上,所述分钞轮组2的分钞轮20的轮面稍微凸出所述放钞板架100的顶面,以与所述反转轮组3的反转轮30的轮面形成所述分钞通道6。所述拾钞轮组5和所述至少一拨钞体4均设于所述放钞板部1000上,以用于将所述放钞板部1000上的钞票推送到所述分钞通道6中。

优选地,请参见图1,所述挡钞板架101的位于所述分钞通道6的进钞端60的两侧的部位各设有至少一筋位103,这样当所述拾钞轮组5将钞票推送到所述分钞通到的进钞端60时,所述筋位103可以对推送过来的钞票的放置状态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推送过来的钞票能够比较平整地进入所述分钞通道6。

较佳地,请参见图1,所述放钞板架100的顶部设有两块导向板102,所述两块导向板102分别位于所述分钞通道6的进钞端60的两侧,这样所述两块导向板102可以对放于所述放钞板架100上的钞票进行左右限位,从而使得钞票能够被准确地推送到所述分钞通道6中。

更具体地,请参见图1,所述放钞板架100的位于所述进钞端60的两侧的两个部位分别开设有多个导向板安装槽104,每个所述部位上的所述多个导向板安装槽104沿所述放钞板架100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例如钞票的长度)来调整所述两块导向板102的安装位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融自助设备(例如自动存款机、自动取款机或自动存取款机),其包括上述任一种的分钞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分钞装置及所述金融自助设备,通过在所述放钞架1上设有所述拨钞体4,这样在所述分钞装置在进行分钞工作的过程中,所述拨钞体4会受驱动而不断拨动所述底钞,并将所述底钞推送向所述分钞通道6,并且在所述拨钞体4拨动钞票的过程中,所述拾钞轮组5会将拨动后的所述底钞继续推送到所述分钞通道6以进行分钞并传输。由上分析可知,由于所述拨钞体4可以拨动钞票并推送钞票,这样可以配合所述拾钞轮组5的送钞工作并可以增加送钞力及送钞行程,从而可以提高分钞连续性及分钞吸钞效果,进而确保所述分钞装置能够正常分钞并有效避免发生故障。此外,由于所述拨钞体4在拨动钞票的过程中,可以对所述底钞与所述底钞的上面的钞票的贴合状态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得所述底钞更容易被所述拾钞轮组5推送,并使得所述底钞进入所述分钞通道6的钞票贴合状态更良好,从而可以增强所述拾钞轮组5的送钞效果及所述分钞通道6的分钞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