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式无人包裹收纳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23132发布日期:2020-06-09 19:48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式无人包裹收纳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快递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式无人包裹收纳站。



背景技术:

现有的快递柜一般是设置在地表上的,比较占用地表空间,同时快递柜中一个个快递柜是呈传统的横纵排列的,每个隔断的空间一般是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空间。为了适应包裹箱的大小,快递柜隔断中一般也有不同的大小区分,但是如果小尺寸的包裹箱被塞入大尺寸的快递柜隔断中,那就造成的一定程度的空间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式无人包裹收纳站,通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不同程度的交错重叠,改变合并开口的大小,限定所塞的包裹箱的高度、宽度尺寸。防止人员误操作,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式无人包裹收纳站,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式无人包裹收纳站,包括:地上调节筒,包括相互嵌套且竖向布置的上套筒、下圆筒,上套筒、下圆筒同轴布置且具备向下的轴向开口,上套筒、下圆筒的圆周面上分别具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各自边沿的径向投影为矩形,上套筒具备相对下圆筒的竖向直线运动自由度,上套筒还具备绕自身轴线的转动自由度,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重叠处构成变化的合并开口;地下储存室,与下圆筒的底部连接,地下储存室具备与下圆筒轴向开口连通的竖井。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上套筒与下圆筒的竖向相对位置、周向的相对位置,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错重叠,从而能够得到多种不同尺寸的合并开口,合并开口的高度和宽度可以自由选择,从而限定了所塞的包裹箱的高度、宽度尺寸。防止人员误操作。能根据需要调节包裹箱最大尺寸限定,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并且合并窗口沿径向的投影始终是矩形,适合包裹箱的外轮廓。合并开口的尺寸变化多样,但是所需的运动机构复杂度要求不高,结构设计巧妙。地上调节筒作为包裹箱的进出端口,露出地表的只是相对尺寸小的地上调节筒,主要承担存储的地下存储室位于地下,减少地面的占用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各自的上边沿、下边沿为弧线,上边沿、下边沿各自所在空间平面与上套筒或下圆筒的自身轴线垂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合并开口不是歪斜的,方便包裹箱的水平进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各自上边沿长度相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各自高度相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实际尺寸相同,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可以完全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上套筒的轴端与下圆筒的顶部轴端连接有升降旋转件,升降旋转件给上套筒施加升降与旋转运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套筒单独运动,下圆筒固定,这样上套筒也具备了相对下圆筒的运动自由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升降旋转件为相互装配的转角气缸、第一竖向直线气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转角气缸、第一竖向直线气缸分别输出旋转运动、竖向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下圆筒、竖井内设有升降平移件,升降平移件具备在下圆筒、竖井内的竖向直线运动自由度,还具备在地下储存室内的水平径向运动自由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升降平移件的自由度足够实现包裹箱从合并开口到地下储存室之间的来回周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升降平移件包括上下连接的圆平台、第二竖向直线气缸,圆平台与第二竖向直线气缸之间还连接有水平直线气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圆平台用于承托包裹箱,水平直线气缸用于输出径向的运动,将竖井内的包裹箱径向输送到地下储存室内,或者将地下储存室内的包裹箱移到竖井内,等待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圆平台与第二直线气缸之间设有重力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圆平台承托包裹箱时,重力秤可以同时测得其上包裹箱的重量,在合并开口限定了包裹箱的尺寸后,也得知了包裹箱的质量,丰富了数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地下储存室的外轮廓为圆柱形,竖井的自身轴线与地下储存室的自身轴线重合,地下储存室的直径是竖井直径的三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地下储存室一圈各局部的径向空间均等于竖井的径向空间,保证能够存放包裹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地下储存室内除竖井外的空间设有若干个货架单元,同一水平高度上的货架单元呈环形阵列,不同水平高度上也具备若干个货架单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地下存储室径向尺寸较大,进入竖井后的包裹箱可以停在不同高度、向不同径向平移,最终实现收纳,整体空间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应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应用示意图。

1-上套筒;1a-第一开口;2-升降旋转件;3-下圆筒;3a-第二开口;4-升降平移件;4a-圆平台;4b-第二竖向直线气缸;5-地下储存室;5a-竖井;6-地表;7-包裹箱;8-合并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地下式无人包裹收纳站,包括:地上调节筒,包括相互嵌套且竖向布置的上套筒1、下圆筒3,上套筒1、下圆筒3同轴布置且具备向下的轴向开口,上套筒1、下圆筒3的圆周面上分别具备第一开口1a、第二开口3a,第一开口1a、第二开口3a各自边沿的径向投影为矩形,上套筒1具备相对下圆筒3的竖向直线运动自由度,上套筒1还具备绕自身轴线的转动自由度,第一开口1a与第二开口3a重叠处构成变化的合并开口8;地下储存室5,与下圆筒3的底部连接,地下储存室5具备与下圆筒3轴向开口连通的竖井5a。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上套筒与下圆筒的竖向相对位置、周向的相对位置,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错重叠,从而能够得到多种不同尺寸的合并开口,合并开口的高度和宽度可以自由选择,从而限定了所塞的包裹箱的高度、宽度尺寸。防止人员误操作。能根据需要调节包裹箱最大尺寸限定,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并且合并窗口沿径向的投影始终是矩形,适合包裹箱的外轮廓。合并开口的尺寸变化多样,但是所需的运动机构复杂度要求不高,结构设计巧妙。地上调节筒作为包裹箱的进出端口,露出地表的只是相对尺寸小的地上调节筒,主要承担存储的地下存储室位于地下,减少地面的占用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a、第二开口3a各自的上边沿、下边沿为弧线,上边沿、下边沿各自所在空间平面与上套筒1或下圆筒3的自身轴线垂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合并开口不是歪斜的,方便包裹箱的水平进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a、第二开口3a各自上边沿长度相等,第一开口1a、第二开口3a各自高度相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实际尺寸相同,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可以完全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套筒1的轴端与下圆筒3的顶部轴端连接有升降旋转件2,升降旋转件2给上套筒1施加升降与旋转运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套筒单独运动,下圆筒固定,这样上套筒也具备了相对下圆筒的运动自由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旋转件2为相互装配的转角气缸、第一竖向直线气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转角气缸、第一竖向直线气缸分别输出旋转运动、竖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下圆筒3、竖井5a内设有升降平移件4,升降平移件4具备在下圆筒3、竖井内5a的竖向直线运动自由度,还具备在地下储存室5内的水平径向运动自由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升降平移件的自由度足够实现包裹箱从合并开口到地下储存室之间的来回周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平移件4包括上下连接的圆平台4a、第二竖向直线气缸4b,圆平台4a与第二竖向直线气缸4b之间还连接有水平直线气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圆平台用于承托包裹箱,水平直线气缸用于输出径向的运动,将竖井内的包裹箱径向输送到地下储存室内,或者将地下储存室内的包裹箱移到竖井内,等待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圆平台4a与第二直线气缸4b之间设有重力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圆平台承托包裹箱时,重力秤可以同时测得其上包裹箱的重量,在合并开口限定了包裹箱的尺寸后,也得知了包裹箱的质量,丰富了数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地下储存室5的外轮廓为圆柱形,竖井5a的自身轴线与地下储存室5的自身轴线重合,地下储存室5的直径是竖井5a直径的三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地下储存室一圈各局部的径向空间均等于竖井的径向空间,保证能够存放包裹箱。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地下储存室5内除竖井5a外的空间设有若干个货架单元,同一水平高度上的货架单元呈环形阵列,不同水平高度上也具备若干个货架单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地下存储室径向尺寸较大,进入竖井后的包裹箱可以停在不同高度、向不同径向平移,最终实现收纳,整体空间利用率高。

如图2、图3所示,上套筒1的位置形态是不同的,图2中第一开口1a、第二开口3a完全重叠,构成的合并开口8最大,可以供较大尺寸的包裹箱7进出,图3中的第一开口1a、第二开口3a部分重叠,构成的合并开口8较小,限定不超过此时合并开口8尺寸的包裹箱7进出。地表6位于下圆筒3与地下储存室5的交界处。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