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反射式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04944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红外反射式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器。
现有技术中,用于儿童踢被子时的报警器大多采用温度传感器,其缺点是延时效应,报警时必须等传感器温度下降后才能动作;另外报警时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使温度下限设定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发光装置和接收装置的红外反射式报警器,在正常情况下发光装置的光线通过反射物进入接收装置,而非正常情况下接收装置接收不到发光装置的光线而进行报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外反射式报警器,它包括发光二极管VD、光敏三极管VT、设置于所述的发光二极管VD和光敏三极管VT之间的遮光块、报警电路,所述的报警电路包括接收信号放大电路、信号识别电路、第一振荡电路、第二振荡电路,所述的第二振荡电路的输出端接所述的发光二极管VD,所述的光敏三极管VT的输出端接至接收信号放大电路,所述的接收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接信号识别电路,所述的信号识别电路的输出端接第一振荡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的第一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蜂鸣器FM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由于第二振荡电路连接发光二极管,使得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为光敏三极管可以识别的信号,反应速度快,增加了信号识别电路,因此受外界干扰少。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其中[2]、遮光块;[4]、外壳;实施例参见附图1,非门D、非门E和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9作为振荡器输出周期为T的方波,经电容C10、电阻R17微分后,由非门F整形输出低电平占空比极小的同频方波,此方波经限流电阻R18驱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VD发射红外线。所反射的红外线由光敏三级管VT接收,其中的电阻R1、电容C1主要是消除红外线发射带来的电源干扰。接收到的信号经电容C2后由运算放大器IC1反相放大,再由运算放大器IC2同相放大,放大后的红外信号输出到由电容C4、电阻R9组成的微分电路,触发非门A,形成最大时间宽度为半个T的低电平波。此波分两路,一路经非门B转换成时间宽度为半个T的高电平波;另一路经二极管D1、电容C5、电阻R10、非门C形成时间宽度为二分之三个T的高电平波,再由电阻R11、电容C6积分电路形成落后T时间、宽度为半个T的高电平波。二路信号输出到与非门F,与非门F输出低电平波,经二极管D2、电阻12、电容C7滤波后,使得与非门G一端输入维持低电平,则与非门G、与非门H和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8组成的振荡电路停振,输至与非门L的一个输入端为低电平,蜂鸣器FM不叫。如果光敏三极管VT不能接收红外信号,则与非门F的输入端为周期大于T的其它低频环境杂波,与非门F无低电平波输出,与非门G的一个输入端为高电平,与非门G、与非门H构成的振荡电路起振,经与非门L向蜂鸣器FM输出报警声。
权利要求1.一种红外反射式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发光二极管VD、光敏三极管VT、设置于所述的发光二极管VD和光敏三极管VT之间的遮光块[2]、报警电路,所述的报警电路包括接收信号放大电路、信号识别电路、第一振荡电路、第二振荡电路,所述的第二振荡电路的输出端接所述的发光二极管VD,所述的光敏三极管VT的输出端接至接收信号放大电路,所述的接收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接信号识别电路,所述的信号识别电路的输出端接第一振荡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的第一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蜂鸣器FM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反射式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发光二极管VD、光敏三极管VT、设置于所述的发光二极管VD和光敏三极管VT之间的遮光块(2)、报警电路,所述的报警电路包括接收信号放大电路、信号识别电路、第一振荡电路、第二振荡电路。由于第二振荡电路连接发光二极管,使得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为光敏三极管可以识别的信号,反应速度快,增加了信号识别电路,因此受外界干扰少。
文档编号G08B13/181GK2417508SQ0021994
公开日2001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7日
发明者赵洪明 申请人:赵洪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