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重力感应的自适应行人过街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5341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重力感应的自适应行人过街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交通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重力感应的自适应行人过街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城市道路基本都是车流不息。为了解决行人过街的需求,在平面交叉路口处通常设置有一条或多条人行横道。

通常在人行横道两端设置信号灯,并采用定时式信号控制的方式来控制行人和车辆在人行横道上的通行。定时式信号控制是一种周期性切换信号灯的技术,当信号灯为绿灯时,行人放行而车辆禁止通行,在一定时间后,绿灯切换为红灯,则行人禁行而车辆通行,在固定的时间后又切换为绿灯,以此往复。然而,由于信号灯的智能程度有限,往往会出现在信号灯变绿时无行人过马路,或者在信号灯变红时行人等着过马路的现象。因此,如何改进信号灯的控制来提高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效率以及安全可控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重力感应的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指示行人通行的交通信号灯组阵列、用于感测行人的重力感应装置、用于为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进行供电的供电电路以及用于控制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的控制器,其中,所述重力感应装置的信号输出端口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口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口与所述供电电路的信号输入端口连接,所述供电电路的信号输出端口与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连接;

其中,所述重力感应装置设置于人行横道xi与人行横道yi一端的交汇区域,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包括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xi两端的第一信号灯组和设置于所述人行横道yi两端的第二信号灯组,所述第一信号灯组与所述第二信号灯组独立受控于所述控制器,所述第一信号灯组和所述第二信号灯组均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灯,所述人行横道xi和所述人行横道yi为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

所述重力感应装置包括基板、分布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一感应模块和第二感应模块以及用于罩盖所述基板、所述第一感应模块和所述第二感应模块的第一保护罩,所述第一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交汇区域中靠近所述人行横道xi的位置,所述第二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交汇区域中靠近所述人行横道yi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感应模块和所述第二感应模块均包括至少一个重力传感器,每一个重力传感器均具有信号输入端口,且该信号输入端口与所述基板耦合连接,每一个重力传感器均独立受控于所述基板。

例如,第一信号灯组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灯,每一个信号灯可由若干个LED灯珠或者LED灯带或者石墨烯灯组成。

例如,第二信号灯组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灯,每一个信号灯可由若干个LED灯珠或者LED灯带或者石墨烯灯组成。

可选的,罩盖有第一保护罩的重力感应装置形成密封防水结构。

可选的,第一保护罩可以为钢化玻璃材料(例如钢化磨砂玻璃材料或钢化非磨砂玻璃材料)制成的保护罩,也可为其他硬度较高的材质(例如聚乙烯、树脂等材料)制成的保护罩。

可选的,所述基板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对外走线的防水走线孔。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重力感应装置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上表面,所述重力感应装置还具有电源输入端口,所述电源输入端口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耦合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罩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滑层。

例如,第一保护罩的上表面可以设有防滑橡胶层或者防滑凸起等。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a能够在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所述信号灯ia还能够在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或者,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a能够在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所述信号灯ia还能够在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所述信号灯ia还能够在第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警示通行光信号;其中,所述信号灯ia为所述信号灯组i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所述信号灯组i为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a能够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所述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b能够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其中,所述信号灯ia和所述信号灯ib为所述信号灯组i中的其中两个或任意两个信号灯,所述信号灯组i为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

或者,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a能够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所述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b能够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所述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c能够发出警示行人通行光信号;其中,所述信号灯ia、所述信号灯ib和所述信号灯ic为所述信号灯组i中的其中三个或者任意三个信号灯,所述信号灯组i为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被部分或者全部掩埋于路面之下;或者,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被贴装于道路表面;或者,所述交通信号灯组阵列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被支撑设置于空中。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重力感应装置被部分或者全部掩埋于路面之下;或者,所述重力感应装置被贴装于道路表面。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感应模块所包括的至少一个重力传感器中任意两个相邻重力传感器之间的间距相等或者部分相等或者互不相等,所述第二感应模块所包括的至少一个重力传感器中任意两个相邻重力传感器之间的间距相等或者部分相等或者互不相等。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还包括延时装置,所述延时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延时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电电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延时装置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显示屏,所述第一显示屏上罩设有第二保护罩,所述延时装置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屏上罩设有第三保护罩,所述第一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信息能够透射所述第二保护罩被行人所识别,所述第二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信息能够透射所述第三保护罩被行人所识别;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为相邻的两个侧面,或者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为相对的两个侧面。

可选的,第二保护罩和/或第三保护罩可以为钢化玻璃材料(例如钢化磨砂玻璃材料或钢化非磨砂玻璃材料)制成的保护罩,也可为其他硬度较高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制成的保护罩。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指示行人通行的交通信号灯组阵列、用于感测行人的重力感应装置、用于为交通信号灯组阵列供电的供电电路以及用于控制交通信号灯组阵列的控制器,其中,重力感应装置设置于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xi与人行横道yi一端的交汇区域,交通信号灯组阵列包括设置于人行横道xi两端的第一信号灯组和设置于人行横道yi两端的第二信号灯组,第一信号灯组与第二信号灯组独立受控于控制器;重力感应装置包括基板、分布于基板上的第一感应模块和第二感应模块以及用于罩盖基板、第一感应模块和第二感应模块的第一保护罩,第一感应模块和第二感应模块均包括至少一个重力传感器,且每一个重力传感器均独立受控于基板。由于重力感应装置能够实时感测行人等待过人行横道的待行进方向和该待行进方向所对应的行人数量,即利用靠近人行横道xi的第一感应模块感测等待过人行横道xi的行人数量,利用靠近人行横道yi的第二感应模块感测等待过人行横道yi的行人数量,并将感测到的信息发送至控制器,使得控制器根据该待行进方向和该待行进方向所对应的行人数量,控制该待行进方向上的人行横道两端的信号灯组的工作状态的切换,例如,当重力感应装置感测到有待行进方向为朝向人行横道xi的行人且人数较多时,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信号灯组变绿,以允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xi而禁止车辆通行;当重力感应装置感测到朝向人行横道xi无行人时,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信号灯组一直红灯,以允许车辆通过人行横道xi。由于重力感应装置可以同时监控两条相邻人行横道的行人信息,并上传至控制器,由控制器对两条人行横道两侧的信号灯组进行控制,因此可以为同时控制两条人行横道上的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奠定一定的硬件基础,尤其将上述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应用于平面交叉路口的人行横道上,将会有助于提高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效率和安全可控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交叉路口的布局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面交叉路口一些车道上车辆行驶轨迹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举例所示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中的重力感应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举例所示重力感应装置去除第一保护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举例所示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中的重力感应装置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举例所示重力感应装置去除第一保护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重力感应装置在平面交叉路口的布局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行横道的通行控制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人行横道的通行控制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

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出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未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并非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下面先对一些相关术语进行举例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在平面交叉路口的某些入口道上设置的路口安全线和停车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如图1举例所示。其中,图1所示举例中,是以平面交叉路口的某些入口道/出口道与路口之间设置有人行横道,而另一些入口道/出口道与路口之间未设置人行横道为例的。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平面交叉路口的部分或全部入口道/出口道与路口之间可设置有人行横道,有些平面交叉路口的部分或全部入口道/出口道与路口之间可不设置有人行横道。图1中是以十字形平面交叉路口为例的,然而平面交叉路口也还可能是T字形的平面交叉路口或是其它形状的平面交叉路口,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其中,平面交叉路口的入口道也可以称之为进口道。平面交叉路口的一条入口道可包括一条或多条入口车道,入口车道也可称为进口车道。平面交叉路口的出口道也可以称之为下游道。平面交叉路口的一条出口道可包括一条或多条出口车道,出口车道也可称为下游车道。本申请实施例的相关附图中主要是以入口道位于相应出口道右侧为例的,而有些国家的入口道也可能是位于相应出口道的左侧,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依此类推。可以理解的是,入口道和出口道的定义是相对路口而言的,一个平面交叉路口的入口道可以为下一个平面交叉路口的出口道,而一个平面交叉路口的出口道可以为下一个平面交叉路口的入口道。

其中,若一条入口道包括多条入口车道,那么这多条入口车道的导向可能相同、部分相同或者互不相同。入口车道的导向可分为直行、左转、右转和掉头等。例如,某入口道X包括6条入口车道,假设上述6条入口车道的其中2条入口车道的导向为左转,那么,这两条入口车道可称之为入口道X的左转入口车道,左转入口车道可简称左转车道。假设上述6条入口车道中的另外3条入口车道的导向为直行,那么这3条入口车道可称之为入口道X的直行入口车道,直行入口车道可简称直行车道。假设上述6条入口车道中的剩余1条入口车道的导向为右转,那么这1条入口车道可称之为入口道X的右转入口车道,右转入口车道可简称右转车道,以此类推。

举例来说,一个十字形平面交叉路口一般可包括4条入口道和4条出口道,每条入口道可包括一条或多条入口车道,每条出口道可包括一条或多条出口车道。T字形平面交叉路口一般包括3条入口道和3条出口道,每条入口道可包括一条或多条入口车道,每条出口道可包括一条或多条出口车道。当然有些平面交叉路口的入口道和出口道的数量也可能不相等,例如,某十字形平面交叉路口也可能只包括3条入口道和4条出口道。

在某些情况下,某些入口车道的导向可能是可变化的(即非固定的),例如,在一些时段某入口车道为左转车道,而在另一些时段其可能为直行车道,而这种车道可称之为导向可变车道,其它类似情况以此类推。某些情况下,某些入口车道的导向可能是多重的,例如某入口车道既可是直行车道,同时其也还可为右转车道。具体例如,某入口道最右边的入口车道可能既为直行车道,同时也为右转车道,而这种车道可称之为多重导向车道或复合导向车道,其它类似情况可以此类推。

车道的行驶方向一般是固定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车道的行驶方向也可能是可变的(即非固定的),行驶方向可变化的车道可称之为行驶方向可变车道,行驶方向可变车道俗称潮汐车道,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有时为潮向行驶方向,有时为汐向行驶方向,也就是说,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可在潮向行驶方向与汐向行驶方向之间切换。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是可变的,因此对于某两个路口(假设表示为路口LK1和路口LK2)之间的某潮汐车道而言,当该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为潮向行驶方向时,假设该潮汐车道相对于路口LK1为入口车道,则其相对于路口LK2为出口车道,反之,当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为汐向行驶方向时,该潮汐车道相对于路口LK2为入口车道,而其相对于路口LK1则为出口车道,以此类推。其中,车道的行驶方向例如可为东向(即东行)、西向(即西行)、南向(即南行)或北向(即北行)等。例如,如图2所示,某入口道的行驶方向为东向,那么该入口道中的左转车道也称之为东向左转车道,在有些场景下,东向左转车道也称之为东行左转车道,该入口道中的直行车道也称之为东向直行车道,在有一些场景下,东向直行车道也称之为东行直行车道,依此类推。

本申请实施例中,平面交叉路口的车道(如入口车道、出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是指与路口相邻或交汇的车道边界线,或者是指与人行横道相邻或交汇的车道边界线。其中,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可以设置在该入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位置。或者相对于入口车道的行驶方向,该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也可设置在该入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之后。在传统技术中,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一般都是设置在该入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位置的,即将停车线和路口安全线在空间位置上合二为一。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主要以相对于入口车道的行驶方向,该入口车道的停车线设置在该入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之后为例来探讨,也就是说本申请某些实施例的方案突破了将停车线设置在入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位置的惯性思维,大胆创新的将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和路口安全线在空间位置上分离,入口车道的停车线相对于该入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向后移,进而形成全新的停车线布局方式。入口车道的停车线的设置位置可以是相对固定的,即入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与该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之间的间距可相对固定,当然也可基于环境因素和场景需要等因素对入口车道的停车线的设置位置进行相适应性的调整。其中,入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与停车线之间划定的车道段可称为该入口车道的引导区,入口车道的引导区也可看作预加速区,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可看作是相应引导区的入口端线,入口车道的路口安全线可看作是相应引导区的出口端线。特别的,对于潮汐车道而言,可存在与潮向行驶方向对应的潮向路口安全线、潮向停车线和潮向引导区,还可存在与汐向行驶方向对应的汐向路口安全线、汐向停车线和汐向引导区。其中,潮向引导区的出口端线为潮向路口安全线,潮向引导区的入口端线为潮向停车线。其中,汐向引导区的出口端线为汐向路口安全线,汐向引导区的入口端线为汐向停车线。

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当某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和路口安全线在空间位置上分离之时,则该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和路口安全线之间划定的车道段便可形成该入口车道的引导区。而当某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和路口安全线在空间位置上合二为一之时,则该入口车道的引导区便不存在了。图1中举例示出,平面交叉路口的某些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和路口安全线在空间位置上是分离的(即,该入口车道存在引导区),图1中还举例示出平面交叉路口的某些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和路口安全线在空间位置上是合二为一的(即,该入口车道不存在引导区)。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平面交叉路口的其中部分入口车道存在引导区,剩下的另一部分入口车道不存在引导区。有些平面交叉路口的全部入口车道也可能均不存在引导区,而有些平面交叉路口的全部入口车道也可能均存在引导区。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和路口安全线在空间位置是否分离设置可根据实际场景需要确定。

平面交叉路口的各条人行横道可以在本申请提供的人行横道的通行控制系统的控制之下实现车辆与行人在人行横道处合理的通行。目前,传统技术中一般是采用定时式信号控制的方式来控制行人和车辆在人行横道上的通行,是一种周期性切换信号灯的技术,当信号灯为绿灯时,行人放行而车辆禁止通行,在一定时间后,绿灯切换为红灯,则行人禁行而车辆通行,在固定的时间后又切换为绿灯,以此往复。这样往往会出现在信号灯变绿时无行人过马路,或者在信号灯变红时行人等着过马路的现象。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采用重力传感装置实时采集任意相邻两条人行横道处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数量,根据行人数量的多少来控制人行横道两端的信号灯的工作状态。例如,在行人数量较多时,人行横道两端的信号灯快闪并快速切换为绿灯,允许行人通行人行横道而禁止车辆通行;在行人数量较少时,则经过一定的延时后将人行横道两端的信号灯切换为绿灯,允许行人通行人行横道而禁止车辆通行;在行人数量为零时,则人行横道两端的信号灯一直为红灯,允许车辆通行人行横道而禁止行人通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

请一并参阅图3~图7,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举例所示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中的重力感应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举例所示重力感应装置去除第一保护罩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举例所示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中的重力感应装置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举例所示重力感应装置去除第一保护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该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可以包括:用于指示行人通行的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用于感测行人的重力感应装置20、用于为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进行供电的供电电路30以及用于控制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的控制器40,其中,重力感应装置20的信号输出端口与控制器40的信号输入端口连接,控制器40的信号输出端口与供电电路30的信号输入端口连接,供电电路30的信号输出端口与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连接;

其中,重力感应装置20设置于人行横道xi与人行横道yi一端的交汇区域,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包括设置于人行横道xi两端的第一信号灯组110和设置于人行横道yi两端的第二信号灯组120,第一信号灯组110与第二信号灯组120独立受控于控制器40,第一信号灯组110和第二信号灯组120均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灯,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为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

重力感应装置20可以包括基板230、分布于基板230上的第一感应模块210和第二感应模块220以及用于罩盖基板230、第一感应模块210和第二感应模块220的第一保护罩240,第一感应模块210设置于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的交汇区域中靠近人行横道xi的位置,第二感应模块220设置于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的交汇区域中且靠近人行横道yi的位置;其中,第一感应模块210和第二感应模块220均包括至少一个重力传感器211,每一个重力传感器211均具有信号输入端口,且该信号输入端口与基板230耦合连接,每一个重力传感器211均独立受控于基板23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包括的第一信号灯组110和第二信号灯组120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灯,每一个信号灯可由若干个LED灯珠或者LED灯带或者石墨烯灯组成。罩盖有第一保护罩240的重力感应装置20形成密封防水结构。第一保护罩240可以为钢化玻璃材料(例如钢化磨砂玻璃材料或钢化非磨砂玻璃材料)制成的保护罩,也可为其他硬度较高的材质(例如聚乙烯、树脂等材料)制成的保护罩。重力感应装置20中的基板230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对外走线的防水走线孔。重力感应装置20中的第一感应模块210和第二感应模块220均可以包括多个重力传感器211,罩设在基板230和重力传感器211上的第一保护罩240可以看作是脚踏板,当行人站立在脚踏板上时,通过下面的重力传感器211来感测到行人。其中,第一保护罩240可以是一整块保护罩,也可以是如图4和图6所示的分块设置的,各个分块的大小可以设置成一样大的,也可以根据应用场景和实际需求设置成不同大小的。分块设置的好处在于当部分位置有损坏时可以进行针对性更换,降低成本。第一感应模块210可以用于采集等待过马路的行人的待行进方向为朝向人行横道xi所对应的行人数量;第二感应模块220可以用于采集等待过马路的行人的待行进方向为朝向人行横道yi所对应的行人数量。重力感应装置20可以通过第一感应模块210中的重力传感器211感测到等待过人行横道xi的行人的总重量来估算出等待过人行横道xi的行人数量,以及通过第二感应模块220中的重力传感器211感测到等待过人行横道yi的行人的总重量来估算出等待过人行横道yi的行人数量;或者,重力感应装置20可以通过第一感应模块210中的重力传感器211感测到的触碰点数来估算出等待过人行横道xi的行人数量,以及通过第二感应模块220中的重力传感器211感测到的触碰点数来估算出等待过人行横道yi的行人数量,例如,一只脚可以看作是一个触碰点。

可选的,重力感应装置20还可以包括太阳能电池板250,该太阳能电池板250设置于基板230的上表面,重力感应装置20还具有电源输入端口,该电源输入端口与太阳能电池板250耦合连接。其中,重力感应装置20可以包括至少一块太阳能电池板250,如包括一块、两块、三块、四块太阳能电池板250等等,利用太阳能电池板250将外部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从而能够保证重力感应装置20正常工作所需电能。

可选的,重力感应装置2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线式和/或有线式电源输入端口,通过无线式和/或有线式电源输入端口与外部供电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利用外部供电设备为重力感应装置20进行供电,该外部供电设备可以为供电电路30,也可以为其他供电电路。

可选的,第一保护罩240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滑层。例如,第一保护罩240的上表面可以设有防滑橡胶层或者防滑凸起等,或者可以设置其他的能够起到防滑作用的结构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a能够在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信号灯ia还能够在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或者,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a能够在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信号灯ia还能够在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信号灯ia还能够在第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警示通行光信号;其中,信号灯ia为信号灯组i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信号灯组i为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也就是说,单个信号灯可以在不同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不同的光信号。其中,不同的光信号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例如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为绿色光信号、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为红色光信号和/或警示行人通行光信号为黄色光信号。具体例如,信号灯组i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能够在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绿色光信号,且信号灯组i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能够在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红色光信号,且信号灯组i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能够在第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出黄色光信号。

举例来说,重力感应装置20利用第一感应模块210实时采集等待过人行横道xi的行人数量以及利用第二感应模块220实时采集等待过人行横道yi的行人数量,并通过第一感应模块210对应的信号输出端口和第二感应模块220对应的信号输出端口分别将自身采集到的行人数量传送至控制器40,控制器40分别解析获取到的行人数量,当第一感应模块210采集到的行人数量较多(如行人数量超过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器40可以控制第一信号灯组110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快速由红灯切换为绿灯,此时人行横道xi允许行人通行而禁止车辆通行,和/或第二感应模块220采集到的行人数量较多(如行人数量超过第二预设值)时,控制器40可以控制第二信号灯组120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快速由红灯切换为绿灯,此时人行横道yi允许行人通行而禁止车辆通行;当第一感应模块210采集到的行人数量较少(如行人数量大于零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器40可以控制第一信号灯组110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由红灯切换为黄灯,再经由一定延时后切换为绿灯,此时人行横道xi允许行人通行而禁止车辆通行,和/或第二感应模块220采集到的行人数量较少(如行人数量大于零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器40可以控制第二信号灯组120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由红灯切换为黄灯,再经由一定延时后切换为绿灯,此时人行横道yi允许行人通行而禁止车辆通行;当第一感应模块210采集到的行人数量为零时,控制器40可以控制第一信号灯组110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一直为红灯,此时人行横道xi允许车辆通行而禁止行人通行,和/或第二感应模块220采集到的行人数量为零时,控制器40可以控制第二信号灯组120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一直为红灯,此时人行横道yi允许车辆通行而禁止行人通行。其中,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为预先设置的两个临界值,两者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a能够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b能够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其中,信号灯ia和信号灯ib为信号灯组i中的其中两个或任意两个信号灯,信号灯组i为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或者,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a能够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b能够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信号灯组i中的信号灯ic能够发出警示行人通行光信号;其中,信号灯ia、信号灯ib和信号灯ic为信号灯组i中的其中三个或者任意三个信号灯,信号灯组i为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

也就是说,信号灯组i中包括能够发出不同光信号的信号灯。信号灯ia、信号灯ib和信号灯ic可以为信号灯组i中任意三个位置相邻的信号灯,也可以是三个位置任意排列的信号灯。即,信号灯组i中包括的能够发出不同光信号的信号灯之间可以是相互穿插设置的,或者发出不同光信号的信号灯的分布区域可不重叠或部分重叠或全部重叠。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信号灯组i中的i1个信号灯为能够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信号灯组i中的i2个信号灯为能够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或者,信号灯组i中的i1个信号灯为能够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信号灯组i中的i2个信号灯为能够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信号灯组i中的i3个信号灯为能够发出警示行人通行光信号;其中,i1、i2、i3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可以理解的是,用于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的i1个信号灯、用于发出禁止行人通行光信号的i2个信号灯以及用于发出警示行人通行光信号的i3个信号灯可以均不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相同。

可选的,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被部分或者全部掩埋于路面之下;或者,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被贴装于道路表面;或者,交通信号灯组阵列10中的其中一个或任意一个信号灯组被支撑设置于空中。也就是说,第一信号灯组110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的灯体可以突出于地面,也可以完全不突出于地面;第二信号灯组120中的部分或全部信号灯的灯体可以突出于地面,也可以完全不突出于地面。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重力感应装置20可以被部分或者全部掩埋于路面之下;或者,重力感应装置20可以被贴装于道路表面。也就是说,重力感应装置20的壳体可以突出于地面,也可以完全不突出于地面。

可选的,第一感应模块210所包括的至少一个重力传感器211中任意两个相邻重力传感器之间的间距可以相等或者部分相等或者互不相等,第二感应模块220所包括的至少一个重力传感器211中任意两个相邻重力传感器之间的间距可以相等或者部分相等或者互不相等。

可选的,重力感应装置20的形状可以为L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扇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一些不规则形状,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重力感应装置20在平面交叉路口的分布情况可以如图8所示,这里示出了两种情况,当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相交处构成一角度(如直角或钝角)时,重力感应装置20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如图4所示的L型;当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相交处平滑过渡构成一弧形时,重力感应装置20的形状可以设置成扇形、圆形等。

可选的,该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延时装置50,延时装置50的一端与控制器40连接,延时装置50的另一端与供电电路30连接。

可选的,延时装置50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显示屏,第一显示屏上罩设有第二保护罩,延时装置50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罩设有第三保护罩,第一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信息能够透射第二保护罩被行人所识别,第二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信息能够透射第三保护罩被行人所识别;其中,延时装置50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为相邻的两个侧面,或者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为相对的两个侧面。

其中,第二保护罩和/或第三保护罩可以为钢化玻璃材料(例如钢化磨砂玻璃材料或钢化非磨砂玻璃材料)制成的保护罩,也可为其他硬度较高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制成的保护罩。

举例来说,当控制器40接收到重力感应装置20中的第一感应模块210采集到的行人数量较少时,此时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再切换第一信号灯组110的工作状态。具体的,在控制器40解析出人行横道xi处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数量较少时,可以启动延时装置50,由延时装置50进行预设时长(如10秒、20秒、30秒、60秒等等)的延时,并通过延时装置50的第一侧面上的第一显示屏显示延时剩余时长,以方便行人查看,在延时结束后,再控制第一信号灯组110的工作状态切换为绿灯。和/或,当控制器40接收到重力感应装置20中的第二感应模块220采集到的行人数量较少时,此时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再切换第二信号灯组120的工作状态。具体的,在控制器40解析出人行横道yi处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数量较少时,可以启动延时装置50,由延时装置50进行预设时长(如10秒、20秒、30秒、60秒等等)的延时,并通过延时装置50的第二侧面上的第二显示屏显示延时剩余时长,以方便行人查看,在延时结束后,再控制第二信号灯组120的工作状态切换为绿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灯组110和/或第二信号灯组120中的信号灯发出允许行人通行光信号的维持时长(即行人放行时长)可以是预先设置的固定时长,也可以根据对应感应模块感测到的人行横道端口处的行人数量估算出的一个时长,即行人放行时长可以根据行人数量自适应调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指示行人通行的交通信号灯组阵列、用于感测行人的重力感应装置、用于为交通信号灯组阵列供电的供电电路以及用于控制交通信号灯组阵列的控制器,其中,重力感应装置设置于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xi与人行横道yi一端的交汇区域,交通信号灯组阵列包括设置于人行横道xi两端的第一信号灯组和设置于人行横道yi两端的第二信号灯组,第一信号灯组与第二信号灯组独立受控于控制器;重力感应装置包括基板、分布于基板上的第一感应模块和第二感应模块以及用于罩盖基板、第一感应模块和第二感应模块的第一保护罩,第一感应模块和第二感应模块均包括至少一个重力传感器,且每一个重力传感器均独立受控于基板。由于重力感应装置能够实时感测行人等待过人行横道的待行进方向和该待行进方向所对应的行人数量,即利用靠近人行横道xi的第一感应模块感测等待过人行横道xi的行人数量,利用靠近人行横道yi的第二感应模块感测等待过人行横道yi的行人数量,并将感测到的信息发送至控制器,使得控制器根据该待行进方向和该待行进方向所对应的行人数量,控制该待行进方向上的人行横道两端的信号灯组的工作状态的切换,例如,当重力感应装置感测到有待行进方向为朝向人行横道xi的行人且人数较多时,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信号灯组变绿,以允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xi而禁止车辆通行;当重力感应装置感测到朝向人行横道xi无行人时,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信号灯组一直红灯,以允许车辆通过人行横道xi。由于重力感应装置可以同时监控两条相邻人行横道的行人信息,并上传至控制器,由控制器对两条人行横道两侧的信号灯组进行控制,因此可以为同时控制两条人行横道上的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奠定一定的硬件基础,尤其将上述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应用于平面交叉路口的人行横道上,将会有助于提高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效率和安全可控性。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可以设置在平面交叉路口的其中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处或任意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处。此外,某些入口道和出口道之间是通过车道隔离带进行分开的,车道隔离带一般较宽,行人可以驻留。在某些入口道和出口道较长时,为方便行人过马路,一般会在入口道和出口道路段之间设置若干条人行横道,因此该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也可以设置在相邻入口道和出口道的人行横道之间的车道隔离带处。

其中,一种可能的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的应用场景可以如图9举例所示。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为一平面交叉路口的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重力感应装置20设置在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一端的交汇区域。具体的,重力感应装置20的第一感应模块210设置在该交汇区域中靠近人行横道xi的位置,第二感应模块220设置在该交汇区域中靠近人行横道yi的位置,人行横道xi的两端设置有第一信号灯组110以及人行横道yi的两端设置有第二信号灯组120,供电电路30可以同时为第一信号灯组110和第二信号灯组120供电,控制器40可以同时控制第一信号灯组110和第二信号灯组120的工作状态,在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的两端均可设置一延时装置50,为方便用于查看,此时延时装置50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为相邻的两个侧面。另外,在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的两端口处可以分别设置一横杆机构60,该横杆机构60可以由一横杆和横杆控制部件,由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的升降。当该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抬起时,可以阻止行人通行;当该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放下时,横杆可以下降至与地面平齐,以对行人进行放行。具体的,当第一信号灯组110中的信号灯发出允许行人通行的光信号时,设置于人行横道xi两端处的横杆机构60中的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下降至与地面平齐,此时行人可以通过人行横道xi;当第一信号灯组110中的信号灯发出禁止行人通行的光信号时,设置于人行横道xi两端处的横杆机构60中的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抬起,此时禁止行人通过人行横道xi。和/或,当第二信号灯组120中的信号灯发出允许行人通行的光信号时,设置于人行横道yi两端处的横杆机构60中的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下降至与地面平齐,此时行人可以通过人行横道yi;当第二信号灯组120中的信号灯发出禁止行人通行的光信号时,设置于人行横道yi两端处的横杆机构60中的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抬起,此时禁止行人通过人行横道yi。进一步地,还可以在与人行横道xi相交的部分或全部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位置处设置横杆机构60以及在与人行横道yi相交的部分或全部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位置处设置横杆机构60。具体的,当第一信号灯组110中的信号灯发出允许行人通行的光信号时,设置在与人行横道xi相交的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位置处的横杆机构60中的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抬起,以阻止车辆通过人行横道xi;当第一信号灯组110中的信号灯发出禁止行人通行的光信号时,设置在与人行横道xi相交的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位置处的横杆机构60中的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下降至与地面平齐,以允许车辆通过人行横道xi。和/或,当第二信号灯组120中的信号灯发出允许行人通行的光信号时,设置在与人行横道yi相交的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位置处的横杆机构60中的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抬起,以阻止车辆通过人行横道yi;当第二信号灯组120中的信号灯发出禁止行人通行的光信号时,设置在与人行横道yi相交的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位置处的横杆机构60中的横杆控制部件控制横杆下降至与地面平齐,以允许车辆通过人行横道yi。上述各个位置设置的横杆机构60均与控制器40连接,每个横杆机构60可以独立受控于控制器40。可以理解的是,横杆机构60除可以为上述描述的升降结构外,也可以是模拟开门关门的类似结构等。

此外,另一种可能的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的应用场景可以如图10举例所示。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为某一相邻的入口道和出口道的路段之间的两条相邻的人行横道。重力感应装置20设置在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一端的交汇区域,该交汇区域位于入口道与出口道之间的车道隔离带处。具体的,重力感应装置20的第一感应模块210设置在该交汇区域中靠近人行横道xi的位置,第二感应模块220设置在该交汇区域中靠近人行横道yi的位置,人行横道xi的两端设置有第一信号灯组110以及人行横道yi的两端设置有第二信号灯组120,供电电路30可以同时为第一信号灯组110和第二信号灯组120供电,控制器40可以同时控制第一信号灯组110和第二信号灯组120的工作状态,在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的两端均可设置一延时装置50,为方便用于查看,此时延时装置50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为相对的两个侧面。另外,在人行横道xi和人行横道yi的两端口处可以分别设置一横杆机构60,还可以在与人行横道xi相交的部分或全部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位置处设置横杆机构60以及在与人行横道yi相交的部分或全部入口车道的停车线位置处设置横杆机构60。每个横杆机构60均与控制器40连接且独立受控于控制器40。其中,横杆机构60的工作原理可以参考上述图9所描述的内容,这里将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一条入口道中的不同入口车道的停车线可以平齐,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不平齐。

图4~图7对重力感应装置的形状和尺寸等的举例都是示意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可能示意性调整重力感应装置的形状和尺寸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可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中的组成部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