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程动态心电实时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51286发布日期:2018-09-04 23:22阅读:80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心电信息监测系统,更具体是涉及一种远程动态心电实时监测系统,属于医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心脏类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因心脏类疾病致死的人数居高不下,可见,心脏类疾病仍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而对心脏类疾病尽早识别、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死亡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心脏类疾病进行预防成为我国医学界迫在眉睫的课题。在对心脏疾病进行检查和分析时,心电图是心脏功能检查方案中最直观、应用最广泛的技术,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电技术已经从简单的静态心电图向动态心电图发展,动态心电图指的是人体在非平静状态下监测、分析心电信号,具有常规心电图所不易发现或没有体现的临床价值。因此,通过相应便携式装置对携带者进行心电信息长时间实时动态监测,同时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来记录和展示患者的心电数据及活动状态,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等心脏类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远程动态心电实时监测系统。

本发明可实现实时获取和匹配使用者的心电信号与运动场景信号,从而实现心电的动态监测,使传统医疗向信息化、移动化、自助化不断发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远程动态心电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安卓智能手机终端和远程服务器,所述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与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进行无线连接,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通过3g信号与所述远程服务器进行无线连接。

进一步,所述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包括心电信号采集模块、心电信号处理模块和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发射标签,所述心电信号采集模块与所述心电信号处理模块通讯连接,所述心电信号处理模块与所述rfid发射标签通讯连接。

进一步,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包括内置rfid阅读器、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终端3g模块、加速度信号采集模块和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所述内置rfid阅读器与所述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通讯连接,所述加速度信号采集模块与所述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通讯连接,所述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以及所述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均与所述终端3g模块通讯连接。

进一步,所述远程服务器包括服务器3g模块和sqlserver数据库。所述服务器3g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的所述终端3g模块发送的心电信号和加速度信号。所述sqlserver数据库用来存储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用户的心电数据和加速度数据文件。

进一步,所述心电信号处理模块由混合信号处理器msp430g2553实现。主要实现系统初始化,串口初始化,a/d寄存器初始化和rfid发射标签初始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一种远程动态心电实时监测的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带在人的左手腕或右手腕,通过按钮开关控制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的工作状态,当开关按下,心电信号采集模块(对人体的心电信号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微软的心电信号至心电信号处理模块;心电信号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心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去噪处理,并存储在rfid发射标签;

2、安卓智能手机终端中的内置rfid阅读器读取rfid发射标签存储的心电信号;

3、安卓智能手机终端自带的加速度信号采集模块采集人体活动时的三轴加速度信号;

4、通过安卓智能手机app查看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和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通过点击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查看分析处理后心电信号图,通过点击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查看分析处理后的加速度信号;电信号、加速度信号异常的时候,手机主界面会出现报警界面,通过关闭报警界面,可以关闭报警;助3g网络将所接收到的心电信号和加速度信号传至自带web远程服务器,通过远程服务器的3g模块传至sqlserver数据库;通过安卓智能手机app里的查询界面可通过自带的web远程服务器实现对sqlserver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查询用户的个人信息,心电数据信息和加速度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程动态心电实时监测系统,可长时间连续获得和匹配智能手机用户的心电信号和运动信息,并能借助中心服务器的大容量存储,可实现心电信息的动态监控,从而有效整合移动医疗和云平台,使传统医疗向信息化、移动化、自助化不断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块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为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2.为安卓智能手机终端,3.为远程服务器,11.为rfid发射标签,12.为心电信号处理模块,13.为心电信号采集模块,21.为内置rfid阅读器,22.为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3.为终端3g模块,24.为加速度信号采集模块,25.为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31.为服务器3g模块,32.为sqlserver数据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方向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远程动态心电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1、安卓智能手机终端2和远程服务器3,所述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1通过无线射频信号与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2进行无线连接,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2通过3g信号与所述远程服务器3进行无线连接。

所述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1包括心电信号采集模块13、心电信号处理模块12和rfid发射标签11,所述心电信号采集模块13与所述心电信号处理模块12通讯连接,所述心电信号处理模块12与所述rfid发射标签11通讯连接。

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2包括内置rfid阅读器21、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2、终端3g模块23、加速度信号采集模块24和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5,所述内置rfid阅读器21与所述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2通讯连接,所述加速度信号采集模块24与所述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5通讯连接,所述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2以及所述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5均与所述终端3g模块23通讯连接。

所述远程服务器3包括服务器3g模块31和sqlserver数据库32。

所述心电信号处理模块12由混合信号处理器msp430g2553实现。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用户佩带所述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1,所述心电信号采集模块13可以采集到用户的心电信号,所述心电信号处理模块12由混合信号处理器msp430g2553来实现,主要实现系统初始化,串口初始化,a/d寄存器初始化和rfid发射标签初始化。所述心电信号处理模块12通过串口将处理好的心电数字信号传递至所述rfid发射标签11。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2的所述内置rfid阅读器21接收来自所述rfid发射标签11的心电信号,并传递至所述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2,所述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2实时显示使用者的心电信号并通过串口连接传递至所述终端3g模块23。所述加速度信号采集模块24采用安卓手机中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来采集人体活动时的三轴加速度信号,并通过串口将所采集的三轴加速度信号传递至所述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5,所述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5可实时显示使用者的三轴加速度信号并通过串口连接传递至所述终端3g模块23。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2的所述终端3g模块23借助3g网络将所接收到的心电信号和加速度信号传至所述远程服务器3的所述服务器3g模块31,所述服务器3g模块31可直接将所收到的心电和加速度数据文件上传至sqlserver数据库32。所述远程服务器采用web服务器模块,所述安卓智能手机终端2通过所述远程服务器3自带的web服务器实现对sqlserver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查询用户的个人信息,心电数据信息和加速度信息。

一种远程动态心电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方法,具体步骤为:

(1)将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带表终端1带在人的左手腕或右手腕,通过按钮开关控制前端便携式心电采集腕表终端1的工作状态,当开关按下,心电信号采集模块13对人体的心电信号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微软的心电信号至心电信号处理模块12,心电信号处理模块12对采集到的心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去噪处理,并存储在rfid发射标签。

(2)安卓智能手机终端2中的内置rfid阅读器21读取rfid发射标签11存储的心电信号。

(3)安卓智能手机终端2自带的加速度采集模块采集人体活动时的三轴加速度信号。

(4)通过安卓智能手机app可以查看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2和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5,通过点击心电信号分析展示模块可以查看分析处理后心电信号图,通过点击加速度信号分析展示模块25可以查看分析处理后的加速度信号。当心电信号、加速度信号异常的时候,手机主界面会出现报警界面,通过关闭报警界面,可以关闭报警。并借助3g网络将所接收到的心电信号和加速度信号传至自带web远程服务器,通过远程服务器的3g模块传至sqlserver数据库;通过安卓智能手机app里的查询界面可以通过自带的web远程服务器实现对sqlserver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查询用户的个人信息,心电数据信息和加速度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等效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