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92768发布日期:2021-02-20 14:07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运输和物流、工业制造、健康医疗、智能环境(家庭、办公、工厂)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0003]
现有的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大多采用电池进行供电使用,避免断电导致装置无法进行正常报警,但缺点在于,电池能源有限,在一定时间后需由人工拆卸更换,较为繁琐,且更换下的电池对环境存在极大隐患,同时现有的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将外壳击碎后按压其内部的警报按钮,不够便捷影响报警及时性,且装置长时间安置,灰尘容易进入其中对发声零件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部的底端设置有电磁腔,所述主体内部位于电磁腔的一侧设置有空腔,所述电磁腔的内部设置有发电机构,所述主体内部位于电磁腔的上方设置有蓄电池,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主体的顶端设置有传动机构。
[0007]
优选的,所述发电机构包括辊轮,所述辊轮外侧的中部设置有卷线座,所述卷线座的外侧设置有盘线槽,所述盘线槽的内部盘卷有钢丝,所述钢丝的末端延伸至主体的外侧并连接有把手,所述辊轮外侧位于卷线座的两侧设置有叶片,所述叶片的顶端设置有活动辊,所述辊轮的一侧延伸至空腔的内部并连接有回力弹簧,所述发电机构包括磁铁。
[0008]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开槽,所述开槽的内侧设置有接点,所述开槽的内部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的外侧设置有铜片,所述开关的一侧延伸至主体的外侧并设置有主齿。
[0009]
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警报器,所述警报器的底端设置有放声孔,所述警报器的一侧设置有正极座,所述警报器的另一侧设置有辅齿,且警报器另一侧的外侧设置有负极座。
[0010]
优选的,所述辊轮和活动辊采用的材质为铁,两组所述磁铁磁场相反,所述辊轮与主体转动连接,所述活动辊与叶片转动连接,所述盘线槽呈螺旋状结构,所述叶片的数量为四组,所述活动辊与磁铁相接触,所述磁铁的顶端与蓄电池电性连接。
[0011]
优选的,所述开槽的大小与开关相匹配,所述开关与主体转动连接,所述开关的外侧设置有磨砂层。
[0012]
优选的,所述警报器的大小与凹槽相匹配,所述正极座的底端与蓄电池一侧电性
连接,所述负极座的底端与开关的一侧电性连接,所述辅齿与主齿相互啮合。
[0013]
优选的,所述辊轮中部设置有螺旋纹路,所述警报器与开关均呈圆柱体结构,所述接点与蓄电池的另一侧电性连接,所述警报器与正极座和负极座转动连接。
[0014]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有益效果在于:
[0015]
1、通过设置的辊轮4、磁铁7、盘线槽25和活动辊27,根据辊轮4与主体1转动连接的关系,当使用者利用把手6拉出钢丝5时,便会使辊轮4旋转,并连同叶片26外侧的多组活动辊27一同旋转,根据辊轮4和活动辊27呈铁的材质,在磁生电的原理下其不断的旋转将切割两组磁铁之间的磁场,在此过程中,根据活动辊27呈圆柱体结构,且与磁铁7接触,使得活动辊27不仅能围绕辊轮4公转,也能实现自转,大大提高电力的发生量,产生的电力将由蓄电池9进行存储,以供装置使用,与现有装置相比,免除更换电池的操作,节约成本更加环保。
[0016]
2、通过设置的主齿和辅齿,根据主齿和辅齿相互啮合的关系,并且开关与警报器均呈圆柱体结构,当转动开关时,警报器便会一同旋转,当铜片与接点接触时,警报器底部的放声孔便会暴露出,相反,当铜片与接点断开,放声孔则没入凹槽内,与现有装置相比,一方面启用装置操作更为便捷,大大缩短拉响警报的时间,另一方面,有效避免灰尘对装置的侵入,使装置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的开槽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的侧视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的辊轮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的主齿结构示意图。
[0022]
图中:1、主体;2、电磁腔;3、空腔;4、辊轮;5、钢丝;6、把手;7、磁铁;8、回力弹簧;9、蓄电池;10、开槽;11、接点;12、开关;13、铜片;14、主齿;15、凹槽;16、警报器;17、放声孔;18、正极座;19、辅齿;20、负极座;21、发电机构;22、连接机构;23、传动机构;24、卷线座;25、盘线槽;26、叶片;27、活动辊。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
参照图1-5,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报警装置,包括主体1,主体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电磁腔2,主体1内部位于电磁腔2的一侧设置有空腔3,电磁腔2的内部设置有发电机构21,主体1内部位于电磁腔2的上方设置有蓄电池9,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23,主体1的顶端设置有传动机构23。
[0025]
通过设置的辊轮4、磁铁7、盘线槽25和活动辊27,根据辊轮4与主体1转动连接的关系,当使用者利用把手6拉出钢丝5时,便会使辊轮4旋转,并连同叶片26外侧的多组活动辊27一同旋转,根据辊轮4和活动辊27呈铁的材质,在磁生电的原理下其不断的旋转将切割两组磁铁之间的磁场,在此过程中,根据活动辊27呈圆柱体结构,且与磁铁7接触,使得活动辊27不仅能围绕辊轮4公转,也能实现自转,大大提高电力的发生量,产生的电力将由蓄电池9
进行存储,以供装置使用,与现有装置相比,免除更换电池的操作,节约成本更加环保。
[0026]
其中,发电机构21包括辊轮4,辊轮4外侧的中部设置有卷线座24,卷线座24的外侧设置有盘线槽25,盘线槽25的内部盘卷有钢丝5,钢丝5的末端延伸至主体1的外侧并连接有把手6,辊轮4外侧位于卷线座24的两侧设置有叶片26,叶片26的顶端设置有活动辊27,辊轮4的一侧延伸至空腔3的内部并连接有回力弹簧8,发电机构21包括磁铁7,连接机构22包括开槽10,开槽10的内侧设置有接点11,开槽10的内部设置有开关12,开关12的外侧设置有铜片13,开关12的一侧延伸至主体1的外侧并设置有主齿14。
[0027]
通过设置的主齿14,当转动开关12时,警报器16便会一同旋转,当铜片13与接点11接触时,警报器16底部的放声孔17便会暴露出,相反,当铜片13与接点11断开,放声孔17则没入凹槽15内。
[0028]
其中,传动机构23包括凹槽15,凹槽15的内部设置有警报器16,警报器16的底端设置有放声孔17,警报器16的一侧设置有正极座18,警报器16的另一侧设置有辅齿19,且警报器16另一侧的外侧设置有负极座20,辊轮4和活动辊27采用的材质为铁,两组磁铁7磁场相反,辊轮4与主体1转动连接,活动辊27与叶片26转动连接,盘线槽25呈螺旋状结构,叶片26的数量为四组,活动辊27与磁铁7相接触,磁铁7的顶端与蓄电池9电性连接。
[0029]
通过设置的辊轮4,根据辊轮4与主体1转动连接的关系,以及辊轮4呈铁的材质,当使用者利用把手6拉出钢丝5时,便会使辊轮4旋转,使辊轮4不断切割两组磁铁7之间的磁场,依据磁生电的原理,产生的电力由蓄电池9进行存储,以供装置使用。
[0030]
其中,开槽10的大小与开关12相匹配,开关12与主体1转动连接,开关12的外侧设置有磨砂层,警报器16的大小与凹槽15相匹配,正极座18的底端与蓄电池9一侧电性连接,负极座20的底端与开关12的一侧电性连接,辅齿19与主齿14相互啮合,辊轮4中部设置有螺旋纹路,警报器16与开关12均呈圆柱体结构,接点11与蓄电池9的另一侧电性连接,警报器16与正极座18和负极座20转动连接。
[0031]
通过设置的蓄电池9,产生的电力由蓄电池9进行存储,以供装置使用。
[0032]
工作原理:通过设置的辊轮4、、磁铁7、盘线槽25和活动辊27,根据辊轮4与主体1转动连接的关系,当使用者利用把手6拉出钢丝5时,便会使辊轮4旋转,并连同叶片26外侧的多组活动辊27一同旋转,根据辊轮4和活动辊27呈铁的材质,在磁生电的原理下其不断的旋转将切割两组磁铁之间的磁场,在此过程中,根据活动辊27呈圆柱体结构,且与磁铁7接触,使得活动辊27不仅能围绕辊轮4公转,也能实现自转,大大提高电力的发生量,产生的电力将由蓄电池9进行存储,以供装置使用,与现有装置相比,免除更换电池的操作,节约成本更加环保,根据主齿14和辅齿19相互啮合的关系,并且开关12与警报器16均呈圆柱体结构,当转动开关12时,警报器16便会一同旋转,当铜片13与接点11接触时,警报器16底部的放声孔17便会暴露出,相反,当铜片13与接点11断开,放声孔17则没入凹槽15内,与现有装置相比,一方面启用装置操作更为便捷,大大缩短拉响警报的时间,另一方面,有效避免灰尘对装置的侵入,使装置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003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