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88132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夜盗、偷窃等报警器,尤其是靠入侵者接近引起电路电容或电感变化的多功能报警器。
市面上现行的报警器大多是靠门窗或锁受外力作用产生移位后才开始报警的,这一类报警器一般来说安装时均要与门、窗、锁或其它需报警物体连接或固定在一起,因此安装比较麻烦,而且报警时大多都在门、窗、锁或其它需报警物体遭到一定损坏时才发生的;也有的报警器是利用光线的遮拦引起电路变化来报警的,这些报警器安装时保密性差,因为大多必须有发射和接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报警器感应装置的改进,使得报警器安装方便,保密性好,并无需对门、窗、锁或报警物体进行改装。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报警器是由金属链接高频检波振荡电路,高频检波振荡电路连接开关电路,开关电路连接音频振荡电路和超低频振荡电路,音频振荡电路连接音响报警电路,超低频振荡电路连接灯光电路和音响报警电路所组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①由于该报警器是采用金属链作为感应器件,因此只需将金属链任意悬挂在需报警的物体上,一旦有人接触该报警物体,报警器就产生报警,所以该报警器安装方便,报警灵敏。②由于该报警器是采用电容电感参数变化来启动报警器件的,因此对光线的变化不会有任何影响。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器件为金属链P,即只要把金属链P挂在金属的锁头上。当有人用手把门柄一触,金属链P就会将人体的信号传给高频检波振荡电路,高频检波振荡电路又将信号传给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又传给音频振荡电路和超低频振荡电路,音频振荡电路控制音响报警电路使之发出“嘀”、“嘀”报警声,而超低频振荡电路又控制灯光电路和音响报警电路,使灯泡随着“嘀”、“嘀”的报警声,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
又如图2所示金属链P的两端连接高频检波振荡电路,高频检波振荡电路是由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金属链P的两端和电感L1、电容C2、电阻R1、电阻R8,电感L1的另一端接电容C1,电容C2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及电阻R2,电阻R1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阻R3、IC4069的14脚、三极管Q8的发射极、电容C9的正极及开关电路中电阻R10,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3接二极管D1的负极及三极管Q2的基极,Q2的集电极接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4和开关电路中电阻R4,而电容C1、电阻R2、二极管D1的正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三极管Q8的基极接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和电阻R18,三极管Q8的集电极接电阻R18的另一端、电容C10的正极和电源的正极,电容C9、C10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均接地所组成的。而开关电路是由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阻R5和IC4069的13脚,电阻R5的另一端接IC4069的12脚,电阻R11以及电容C7;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2和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二极管D3、D4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接超低频振荡电路中IC4069的9脚,二极管D4正极接音频振荡电路中电阻R14和IC4069的1脚,而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12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所组成。音频振荡电路是由IC4069的2、3脚与电阻R14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IC4069的1脚、电容C8以及开关电路中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电容C8与IC4069的4脚、电阻R17相连,电阻R17与二极管D5的正极以及音响报警电路中电阻R15、R16相连所组成。音响报警电路是由电阻R15、R16分别连接三极管Q6、Q7的基极,三极管Q6、Q7的发射极均接电源正极,三极管Q6、Q7的集电极分别接电感B2、B1的中心抽头,电感B1、B2的一端分别接蜂鸣器F1、F2的一端,电感B1、B2、F1、F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组成。超低频振荡电路是由CD4069的5脚与8脚及电阻R9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IC4069的9脚、电容C6及开关电路中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电容C6的另一端与IC4069的6脚以及灯光电路中电阻R13相连所组成。电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电源正极,Q5的集电极接灯泡H,灯炮H的另一端和Q4的发射极均接地所组成的。
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P是一段金属链,供悬挂和感应用,三极管Q1、Q2、Q8,电感L1、电容C1、C2、C3、C4、C9、C10和二极管D1,电阻R1、R2、R3等构成一个高频检波振荡电路,平时当人体不接触时,高频信号通过二极管D1的检波,使三极管Q2的基极有正电压,Q2饱和导通,集电极输出低电平到IC4069的13脚,,IC4069的12脚输出高电平,使Q3饱和导通,这样使D1、D2把IC4069的9脚和1脚钳住在低电平,控制IC4069的1、2、3、4脚、电阻R14和电容C8组成的音频振荡电路和IC4069的5、6、8、9脚电阻R9、电容C6组成的超低频振荡电路停荡。蜂呜片F1、F2不响,灯泡H不亮。而当人体接触金属链P时,高频检波振荡电路参数起变化,三极管Q1停振,三极管Q2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到IC4069的13脚,而12脚输出低电平,三极管Q3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二极管D1、D2失去钳位作用,IC4069中的音频振荡电路和超低频振荡电路起振,IC4069的4脚输出音频信号,6脚输出超低频信号,分别控制三极管Q6、Q7和Q4、Q5,使得蜂鸣片发出“嘀”、“嘀”的间断声,同时灯泡H闪烁。
权利要求1.多功能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金属链连接高频检波振荡电路,高频检波振荡电路连接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分别连接音频振荡电路和超低频振荡电路,音频振荡电路连接音响报警电路,超低频振荡电路连接灯光电路和音响报警电路所组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警器,其特征在于高频检波振荡电路是由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金属链P的两端和电感L1、电容C2、电阻R1、电阻R8,电感L1的另一端接电容C1,电容C2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及电阻R2,电阻R1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阻R3、IC4069的14脚、三极管Q8的发射极、电容C9的正极及开关电路中电阻R10,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3接二极管D1的负极及三极管Q2的基极,Q2的集电极接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4和开关电路中电阻R4,而电容C1、电阻R2、二极管D1的正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三极管Q8的基极接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和电阻R18,三极管Q8的集电极接电阻R18的另一端、电容C10的正极和电源的正极,电容C9、C10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均接地所组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开关电路是由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阻R5和IC4069的13脚,电阻R5的另一端接IC4069的12脚,电阻R11以及电容C7;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2、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二极管D3、D4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接超低频振荡电路中IC4069的9脚,二极管D4正极接音频振荡电路中电阻R14和IC4069的1脚,而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12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所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报警器,其特征在于音频振荡电路是由IC4069的2、3脚与电阻R14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IC4069的1脚、电容C8以及开关电路中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电容C8与IC4069的4脚、电阻R17相连,电阻R17与二极管D5的正极以及音响报警电路中电阻R15、R16相连所组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报警器,其特征在于音响报警电路是由电阻R15、R16分别连接三极管Q6、Q7的基极,三极管Q6、Q7的发射极均接电源正极,三极管Q6、Q7的集电极分别接电感B2、B1的中心抽头,电感B1、B2的一端分别接蜂鸣片F1、F2的一端,电感B1、B2、F1、F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组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报警器,其特征在于超低频振荡电路是由CD4069的5脚与8脚及电阻R9相连,而电阻R9的另一端与IC4069的9脚、电容C6及开关电路中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电容C6的另一端与IC4069的6脚以及灯光电路中电阻R13相连所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报警器,其特征在于电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电源正极,Q5的集电极接灯泡H,灯炮H的另一端和Q4的发射极均接地所组成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报警器,它是由金属链连接高频检波振荡电路,高频检波振荡电路连接开关电路,开关电路连接音频振荡电路和超低频振荡电路,音频振荡电路连接音响报警电路,超低频振荡电路连接灯光电路及音响报警电路所组成的。由于该报警器采用了金属链作为感应器件,因此只需将金属链任意悬挂需报警的物体上即可。
文档编号G08B13/02GK2140541SQ9223872
公开日1993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1992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1992年10月27日
发明者王世平, 陈江群 申请人:王世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