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及记录带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938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卷轴及记录带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诸如磁带等记录带卷绕在上面的卷轴,并且涉及装设有卷轴的记录 带盒,其中,记录带主要用作计算机等的记录/重放介质。
背景技术
诸如磁带等作为计算机等的数据记录/重放介质(数据备份)使用的记录带缠绕 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卷轴上。目前已经知道在壳内容纳有一个这种卷轴的记录带盒。该记 录带盒的卷轴可以具有以下结构,例如,外周面上缠绕有记录带的毂、以及保持记录带宽度 方向的端部的上凸缘和下凸缘分别形成为独立体(三件套结构)(例如,参见日本已公开专 利申请(JP-A)No. 2007-335032)。JP-A No. 2007-335032所述的具有三件(三个部件)结构的卷轴具有以下结构, 形成在上凸缘的内周缘部处的环形延伸部和形成在下凸缘的内周缘部处的环形延伸部均 焊接在从毂的内周面伸出的突起部上。然而,在该卷轴中,环形延伸部与毂的内周面紧密配 合。从而,如果毂因缠绕其上的记录带产生的压力而沿径向向内变形,则环形延伸部可能跟 随该变形,并且上凸缘和下凸缘可能变形。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三件结构的卷轴和装设有该卷轴的记 录带盒,即使毂因缠绕有记录带而在压力作用下沿径向向内变形,结合至所述毂上的凸缘 也不变形。关于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卷轴,包括管状的毂,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 突起部,并且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的外周面上;第一凸缘,其包括第一凸缘部和第一延伸 部,所述第一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毂的一个端部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凸缘部沿所 述毂的轴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突起部结合;第二凸缘,其包括第二凸缘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 第二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毂的另一端部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二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 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突起部结合;以及定位部,其限制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末端部和所述第二 延伸部的末端部相对于所述毂的径向位置,其中,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 外周面之间、以及所述毂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外周面之间均形成有间隙。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所述定位部限制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 二凸缘的第二延伸部的各个末端部相对于所述毂的径向位置的状况下,所述第一延伸部和 所述第二延伸部均与形成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上的所述突起部结合,并且所述间隙形成在所 述毂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外周面之间。从而,即使所述毂因缠 绕有记录带而在压力作用下沿径向向内变形时,也不存在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随着该变形 而变形的风险。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卷轴中,所述定位部可以形成为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与 所述突起部之间延伸。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中,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 部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况下,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突起部可以相对于所述毂居中。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中,所述定位部可以包括倾斜面,在所述倾斜面处,所述毂 的内径朝向所述突起部变小。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中,可以朝向所述突起部引导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 延伸部的各个末端部。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卷轴中,所述突起部可以形成在所述毂的轴向上的大致 中部。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中,由于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毂的大致轴向中部,所述 毂在围绕所述突起部的两端部侧均等地变形。从而,在长期储存等期间,可以抑制所述记录 带在所述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上的状态下的变形,并且可以防止记录带的特性的劣化。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中,所述突起部可以形成为环形形状。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中,可以提高所述毂的轴向上的大致中部的刚度。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记录带盒包括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卷轴,记录带缠绕在所述 卷轴上;壳体,其容纳一个所述卷轴;以及引导部件,其安装在所述记录带的端部,所述引 导部件能经由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孔被抽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记录带盒,即使当所述毂因缠绕有记录带而在压力作 用下沿径向向内变形时,也不存在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随着该变形而发生变形的 风险。因此,在长期储存等期间,可以抑制所述记录带在所述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上的状态 下的变形,并且可以防止所述记录带的特性的劣化。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三件结构的卷轴,以便在所述毂因缠绕有记 录带而在压力作用下沿径向向内变形时,与毂结合的凸缘不会发生变形,并且可以提供装 设有所述毂的记录带盒。


图1是记录带盒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是从上方观察时记录带盒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图3是从下方观察时记录带盒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图4是示出卷轴结构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图5是示出卷轴结构的示意性侧剖视图。图6是示出卷轴结构的示意性局部放大侧剖视图。图7是示出驱动齿轮与旋转轴啮合之前的记录带盒的示意性侧剖视图。图8是示出驱动齿轮与旋转轴啮合之后的记录带盒的示意性侧剖视图。图9A是示出卷轴的变型例的结构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图9B是示出卷轴的变型例的结构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为了方便描述,图1所示箭头A 的方向作为记录带盒10的向前方向(装入驱动装置的方向),箭头B的方向作为记录带盒10的向右方向,并且箭头C的方向作为记录带盒10和卷轴20的向上方向。如图1至图3中所示,记录带盒10包括大致矩形的盒状壳体12。壳体12由上壳 体14和下壳体16组成,并且由诸如聚碳酸酯(PC)等合成树脂制成。周壁14B设置成在顶 板14A的周缘上竖起,并且周壁16B设置成在底板16A的周缘上竖起。利用超声焊接法、螺 纹固定法等将上盖14和下盖16在周壁14B和周壁16B彼此抵接的状态下结合在一起。在壳体12的右壁12B上形成有孔18。孔18用于抽出缠绕在卷轴20 (将在下文中 描述)上的记录带T。导销30固定至通过孔18抽出的记录带T的自由端部。导销30被驱 动装置(未示出)的抽出部件接合(抓住),并且被抽出以进行操作。在导销30的两个端 部形成有环形槽32,上述两个端部位于记录带T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之外。环形槽32形成 为可与抽出部件的钩等进行接合。在壳体12的内部,在壳体12的孔18的内侧,即在上壳体14的顶板14A的内表面 和下壳体16的底板16A的内表面设置有一对上下销保持部36。销保持部36对引导销30 进行定位和保持。销保持部36形成为朝向抽出记录带T的一侧敞开的大致半圆形开口。引 导销30的两个端部34可以在竖立状态下经由开口侧进入和离开销保持部36。在销保持部36附近固定地设置有板簧38。板簧38分叉的末端部分别与引导销 3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34接合,以便将引导销30保持在销保持部36中。板簧38的末端部 构造为,产生适当的弹性变形并且当引导销30进入或离开销保持部36时允许引导销30移 动。孔18由门50敞开和封闭。门50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并且具有能够封闭孔18的尺 寸。在孔18内,于顶板14A和底板16A上形成有槽部64,门5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可滑动地 安装在槽部64内,以便门50可以沿壳体12的右壁12B移动。轴52设置成从门50的后端部的中部伸出。围绕该轴52安装有螺旋弹簧58。在 轴52的后部形成有加宽部54,以防止螺旋弹簧58从轴上脱落。支撑板60设置成从下壳体 16伸出。支撑板60包括接合部62,该接合部与围绕轴52安装的螺旋弹簧58的后端接合。从而,门50具有以下结构,轴52被可滑动地支撑在支撑板60上,并且螺旋弹簧58 的后端与接合部62接合。从而,门50在螺旋弹簧58的推力作用下受到沿封闭孔18的方 向的推压。还期望的是,在孔18敞开期间支撑着轴52的支撑板66突出地设置在支撑板60 的后侧。用于进行打开和关闭操作的突出部56设置成从门50的前端部向外伸出。在将记 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时,突出部56与驱动装置(未示出)上的开闭部件接合。从而,该 结构为,克服螺旋弹簧58的推力打开门50。在壳体12的左后部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写保护开关70,该开关设定是否能在记 录带T上进行记录。在壳体12的后壁上形成有孔68。用于手动操作写保护开关70的操作 突出部72伸出孔68。在上壳体14的周壁14B上形成有切口部68A,并且在下壳体16的周 壁16B上形成有切口部68B。在该结构中,当上壳体14和下壳体16结合在一起时,由切口 部68A和切口部68B形成孔68。在下壳体16上切开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孔69。写保护开关70的突起部 74从长孔69露出。当将记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时,在驱动装置上检测写保护开关70的 位置,并且自动判断是否能在记录带T上进行记录。突起部74不伸出至下壳体16的下表 面之外。
由诸如聚碳酸酯(PC)等合成树脂制成的单个卷轴20可旋转地容纳在壳体12内。 如图4至图6所示,卷轴20构造成包括管状卷轴毂22、环形上凸缘M和圆板形下凸缘26。 卷轴毂22构成卷轴20的轴向中部。上凸缘M用作设置在卷轴毂22的上端部侧的第一凸 缘。下凸缘沈用作设置在卷轴毂22的下端部侧的第二凸缘。突起部22A环形地(周向地)设置成从卷轴毂22的内周面的高度方向(轴向)上 的大致中部伸出。突起部22A具有朝向径向内侧(朝向卷轴20的旋转中心)伸出预定长 度的大致梯形横截面。记录带T是用作信息记录和重放介质的磁带等,并且缠绕在卷轴22 的外周面上。上凸缘M的凸缘部24B (将在下文中描述)和下凸缘沈的凸缘部26B (将在 下文中描述)保持缠绕的记录带T的宽度方向端部。上凸缘M包括上凸缘部24B和环形延伸部24A。凸缘部24B用作设置在卷轴毂 22的上端部侧的第一凸缘部。环形延伸部24A设置成从凸缘部MB的内周缘部沿卷轴毂 22的轴向向下延伸。类似地,下凸缘沈包括下凸缘部26B和环形延伸部^A。凸缘部^B 用作设置在卷轴毂22的下端部侧的第二凸缘部。环形延伸部26A设置成,从凸缘部^B的 上表面从环形延伸部26A可以与环形延伸部24A同轴对置的预定位置处,沿卷轴毂22的轴 向向上延伸。用于焊接的多条(例如,3条)肋27 (参见图4)等间距地设置,并且从环形延伸 部^A的上表面伸出。用于焊接的多条(例如,3条)肋25(参见图6)等间距地设置,并且 从环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伸出。因此,在该结构中,利用超声法将环形延伸部26k的上表 面焊接(接合)至突起部22A的下表面,并且利用超声法将环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焊接 (接合)至突起部22k的上表面。换句话说,环形延伸部24A和环形延伸部^A的高度(轴向长度)大约为卷轴毂 22的高度减去突起部22A的高度(厚度)H(参见图幻后的一半。卷轴毂22在环形延伸部 24A和环形延伸部2队的外周面上设置成不能相对旋转。此处,在卷轴毂22的上端面与上凸缘M的下表面之间,以及在卷轴毂22的下端 面与下凸缘沈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K(参见图6)。换句话说,各部分的尺寸确定 为,卷轴毂22的上端面不与上凸缘M的下表面接触,并且卷轴毂22的下端面不与下凸缘 26的上表面接触(S卩,以使它们不会触碰)。如图6中所示,限制环形延伸部24Α和环形延伸部的径向位置的定位部23形 成为,在卷轴毂22的内周面与突起部22Α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延伸(跨置)。各个定位部23构造有例如倾斜面23Α和位置限制面23Β。在倾斜面23Α上,卷轴 毂22的内径朝向突起部22Α逐渐变小。位置限制面2 与倾斜面23A接续,并且形成为与 卷轴毂22的内周面平行。定位限制面23B限制环形延伸部24A和环形延伸部的径向 位置,并且使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均相对于卷轴毂22居中(对齐)。定位限制面2 与环形延伸部24A的外周面和环形延伸部26λ的外周面之间的 间隙约为0. 03mm。分别在卷轴毂22的相对于突起部22A(位置限制面23B)位于上侧的内 周面与环形延伸部24A的外周面之间,以及在卷轴毂22的相对于突起部22A(位置限制面 23B)位于下侧的内周面与环形延伸部26A的外周面之间,由定位部23(倾斜面23A)形成预 定空隙(间隙)S (例如,S = 0. 2mm或者更大)。突起部22A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长度(宽度)与下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A
6的壁厚(厚度)D2(参见图幻相同。在突起部22A的径向内侧上部形成有具有预定角度的 倾斜面22B。环形延伸部24A的壁厚(厚度)D1 (参见图幻与突起部22A的除倾斜面22B 之外的上表面的径向宽度相同。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当设置在卷轴毂22内部的制动部件80 (将在下文中描述)向 上移动至锁定解除位置时,制动部件80因斜面22B的存在而不干涉突起部22A(参见图8)。 突起部22A的高度(厚度)H小于卷轴毂22的壁厚W(参见图幻。在卷轴毂22成型期间用 作树脂材料注入孔的浇口(未示出)单个地或多个地设置在突起部22A的远端面(径向内 表面)。如图1至图3中所示,在下凸缘沈的下表面环形地形成有卷轴齿轮44。在下壳体 16的大致中部切开齿轮孔40,以便将卷轴齿轮44露出在外。当从该齿轮孔40露出的卷轴 齿轮44与形成在驱动装置的旋转轴100上的驱动齿轮102(参见图7和图8)啮合并受驱 动而旋转时,卷轴20在壳体12内相对于壳体12旋转。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环形卷轴板46借助嵌入成型法等在卷轴齿轮44的径向内侧固 定至下凸缘沈的下表面。设置在驱动装置的旋转轴100上的环形磁体(未示出)吸引并 保持卷轴板46。卷轴20受游隙限制壁42限制而不能自由移动,游隙限制壁42设置成从上 壳体14和下壳体16的各个内表面的一部分伸出,并且用作沿着与齿轮孔40同轴的圆形轨 迹的内壁。如图4和图5中所示,在下凸缘沈的相对于环形延伸部2队的径向内侧等间距地 设置有多个啮合齿轮48 (例如,间隔120°的三个齿轮),啮合齿轮48竖立在与下凸缘沈 同轴的圆形轨迹上的预定位置处。在啮合齿轮48之间等间距地(例如,间隔120°的三个 孔)切开有多个通孔四,通孔四在仰视平面图中位于卷轴齿轮44的预定位置处。制动部 件80插入卷轴毂22内,制动部件80具有例如由诸如聚缩醛树脂(POM)等树脂材料形成的 圆盘形状。如图1至图3中所示,在制动部件80的下表面80A的周缘部环形地形成有可与啮 合齿轮48啮合的制动齿轮84。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十字形形状的旋转限制肋76设置成, 从上壳体14的顶板14A的内表面向下伸出。在制动部件80的上表面,接合壁部86包括在 平面图中具有大致十字形形状的槽部86A,旋转限制肋76插入该槽部86A内。接合壁部86 设置为竖立成高度比旋转限制肋76的高度高。从而,在具有该结构的情况下,使得制动部 件80不能相对于壳体12 (上壳体14)旋转,并且制动部件80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引导 制动部件80以防止其在卷轴毂22内倾斜。在上壳体14与制动部件80之间设置有压缩螺旋弹簧98。即,压缩螺旋弹簧98设 置在以下状态其一端紧靠在突出地设置在上壳体14的旋转限制肋76的外侧的环形突出 部78内(即,紧靠在旋转限制肋76与环形突出部78之间);并且压缩螺旋弹簧98的另一 端紧靠在形成于制动部件88的内表面上的环形槽88内。从而,该结构为,压缩螺旋弹簧98 的位置不会沿径向移动,并且制动部件88持续受到压缩螺旋弹簧98的推力的向下推压。因此,在不使用时(当未装入驱动装置时),使记录带盒10处于制动齿轮84与啮 合齿轮48啮合的状态,并且处于将卷轴20相对于壳体12的旋转锁定的锁定状态。在推力 作用下卷轴20被压向下壳体16,并且使卷轴齿轮44从齿轮孔40露出。为了防止卷轴毂 22内的制动部件80松动(径向错位),可以在环形延伸部^A的内周面上等间距地布置多个限位肋观,该限位肋观的长度延伸至内周面的整个高度(参见图4和图5)。在卷轴毂22内,在制动部件80的下侧(即,在下凸缘沈与制动部件80之间)设 置有解除部件90。解除部件90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等边三角形的形状,并由例如聚对苯二 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材料形成。在解除部件90上的适当位置处切开多个具有预定 形状的通孔92 (在示出的情况下为具有六边形形状的三个孔),从而能减小解除部件90的 质量。在解除部件的下表面的角部设置有大致圆柱形腿部94,该腿部94从解除部件90 的下表面伸出。腿部94插入通孔四并且向下伸出预定高度至凸缘沈的卷轴齿轮44之外。 从而,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伴随着旋转轴100的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啮合的操作,腿 部94受到向上推动,从而解除部件90向上推动制动部件80。这里,该结构构造成,即使解除部件90升至最高位置(通常上升约2mm至3mm)时, 腿部94也不能完全移出通孔四。在解除部件90的上表面的中部形成有平面部96,该平面 部在平面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具有大致半球形形状的解除突出部82紧靠在平面部96上, 该接触突出部82设置成从制动部件80的下表面80A的中部伸出。从而,减小了制动部件 80与解除部件90之间紧靠的面积,并且减小了卷轴22在旋转期间的滑动阻力。下面,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记录带盒10和卷轴20的操作。当不使用具有上述结 构的记录带盒10时(储存期间和运输期间等),孔18被门50封闭。而当要使用记录带T 时,使前壁12A朝前,并且朝箭头A的方向将记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中。因此,首先使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开闭部件与门50的突出部56接合。在该情况 下,当使记录带盒10朝箭头A的方向进一步移动时,开闭部件克服螺旋弹簧58的推力使突 出部56相对地向后移动。从而,上面有突出部56伸出的门50沿右壁12B在槽部64中向 后滑动,并且将孔18敞开。当将记录带盒10装入至驱动装置中的预定深度处且孔18按上述方式被完全敞开 时,驱动装置的定位部件(未示出)相对地进入形成在下壳体16中的定位孔部(未示出)。 这里,术语“相对地”的意思包括记录带盒10下降的情况和定位部件上升的情况,并且术语 “相对地”类似地适用于下面的情况。于是,记录带盒10被精确地定位在驱动装置中的预定 位置,并且限制门50的进一步滑动(向后移动)。当记录带盒10被定位于预定位置时,旋转轴100经由齿轮孔40相对地进入记录 带盒10,并且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啮合。由此,伴随着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 啮合的操作,克服压缩螺旋弹簧98的推力向上推动从卷轴齿轮44伸出的腿部94,解除部件 90向上推动制动部件80,进而解除制动齿轮84与啮合齿轮48之间的啮合。在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完全啮合的状态下,设置在驱动齿轮102内侧的环 形磁体(未示出)的磁力吸引并保持卷轴板46。从而,使卷轴20进入锁定解除状态(参见 图8),同时保持卷轴齿轮44与驱动齿轮102的啮合,其中,在锁定解除状态下卷轴20可相 对于壳体12在壳体12中相对地旋转。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抽出部件经由敞开的孔18进入壳体12,抓紧置于并保持在 销保持部36上的引导销30,并且抽出引导销30。这里,由于记录带盒10被精确地定位于 驱动装置中,因此抽出部件可以可靠地将其钩与引导销30的环形槽32啮合。此外,由于解 除了卷轴20的锁定状态,卷轴20随着抽出操作而旋转。
8
将按上述方式从孔18中取出的引导销30被收纳在缠绕卷轴(未示出)上。然后, 缠绕卷轴和卷轴20受驱动同步旋转。从而,记录带T在从壳体12中连续抽出的同时被缠 绕在缠绕卷轴上。设置在预定的带路径上的记录/重放头(未示出)执行信息的记录和/ 或重放。当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结束并且记录带盒10从驱动装置中弹出时,首先,旋转 轴100反向旋转。从而,将记录带T回绕在卷轴20上。然后,当记录带T被完全地回绕在 卷轴20上并且引导销30被保持在销保持部36处时,从定位孔部相对地移走定位部件,从 齿轮孔40相对地移走旋转轴100,并且解除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的啮合。因此,压缩螺旋弹簧98的推力向下按压制动部件80和解除部件90,插入通孔四 中的腿部94从下凸缘沈的底面向下伸出至预定高度而越过卷轴齿轮44,并且制动齿轮84 与啮合齿轮48啮合。从而,使卷轴20进入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卷轴20的相对旋转被锁 定(参见图7)。其后,弹出机构(未示出)使记录带盒10朝与箭头A相反的方向移动。于是,随 着该移动,门50在螺旋弹簧58的推力的作用下朝将孔18封闭的方向滑动,从而将孔18完 全封闭(恢复到其初始状态)。在卷轴20相对于壳体12的相对旋转被锁定且孔18按上述 方式封闭的情况下,记录带盒10从驱动装置内完全弹出。这里,容纳在记录带盒10中的卷轴20具有由卷轴毂22、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形 成的三件结构。具体而言,朝向卷轴毂22的径向内侧(朝向卷轴20的旋转中心)伸出预 定长度的突起部22A设置成,从卷轴毂22的内周面的高度方向(轴向)上的大致中部环形 地伸出。另外,插入卷轴毂22中的具有预定长度的环形延伸部24A和26A分别与上凸缘部 24和下凸缘部沈形成一体。从而,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和下凸缘洸的环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轴毂22 内,环形延伸部2认的上表面焊接(结合)至突起部22A的下表面,并且环形延伸部24A的 下表面焊接(结合)至突起部22A的上表面。从而,将具有三件结构的卷轴20与布置在环 形延伸部24A和2队的外周面侧的卷轴毂22装配在一起。从而,涉及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卷轴22具有以下构造,分别与上凸缘对和下凸缘沈 形成一体的环形延伸部24A和26A焊接(结合)至从卷轴毂22的内周面伸出的突起部22A 上。因此,易于将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焊接至卷轴毂22,并且可以提高焊接强度。此外,当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和下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轴毂 22中时,形成在卷轴毂22的内周面上的定位部23限制环形延伸部24A和26A的径向位置。也就是说,当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和下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26A插入卷 轴毂22中时,环形延伸部24A的下端部(末端部或远端部)24C和环形延伸部2认的上端 部(末端部)26C(参见图6)在定位部23的倾斜面23A的引导下到达位置限制面2 并且 由位置限制部23B限制径向位置。由此,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相对于卷轴毂22适当地居 中(对齐),并且可以提高在将环形延伸部24A和26A焊接至突起部22A期间的装配的简易 性。在卷轴20完成装配时,在卷轴毂22的上端面与上凸缘M的下表面之间,以及在 卷轴毂22的下端面与下凸缘沈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K。另外,通过定位部23,在 卷轴毂22的内周面与环形延伸部24A和环形延伸部26k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S。
因此,如果记录带T的缠绕量增加进而由缠绕着的带产生的压力增大并使卷轴毂 22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翘曲),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也不会随着变形。也就是说,由 于除了间隙K之外还设置了间隙S,所以可以防止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的变形。因此,卷 轴20可以设置为能适应记录容量的增大。由于突起部22A形成在卷轴毂22的高度方向(轴向)上的大致中部,因此卷轴毂 22围绕突起部22A向上方和下方均等地弹性变形(呈上部和下部之间对称的形状)。因此, 不管记录带盒10的储存环境如何,都可以抑制记录带T在带缠绕在卷轴20上的状态下的 变形,并且可以防止记录带T在长期储存记录带盒10等时的特性劣化。具体地说,突起部22k沿卷轴毂22的内周面形成环形形状,从而突起部22A可以 提高卷轴毂22的高度方向(轴向)上的大致中部的刚度。因而,卷轴毂22围绕突起部22A 向上方和下方均等地弹性变形,并且可以进一步抑制或防止记录带T在带缠绕在卷轴20上 的状态下的变形。突起部22k的延伸长度与下凸缘沈侧的环形延伸部2队的壁厚(厚度)D2相同, 并且倾斜面22B形成在突起部22A的径向内侧上部。从而,在锁定位置,可以良好地限制制 动部件80的径向位置(制动部件80可以相对于卷轴20的旋转中心定位),而在锁定解除 位置,制动部件80不会干涉突起部22A。突起部22A的高度(厚度)H小于卷轴毂22的壁厚W,并且在突起部22A的远端面 (径向内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浇口(未示出),该浇口用作在将卷轴毂22成型时的树 脂材料注入孔。因此,在将卷轴毂22成型时,经由浇口注入的树脂材料从突起部22A良好 地流至卷轴毂2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因此,即使在突起部22A从卷轴毂22的内周面上伸出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出现 以下情况发生因树脂材料的冷却时间存在差异而引起收缩变形。也就是说,甚至是从卷轴 毂22的内周面上伸出的突起部22k也可以精确地形成。虽然期望突起部22A和定位部23形成如图所示的环形形状,但是它们也可以例如 以等间距的形式间隔开地形成。具体地说,只要定位部23等间距地形成在至少三个位置 (三个点),就可以使上凸缘M和下凸缘26相对于卷轴毂22居中(对齐)。各个定位部23的形状不限于图6中所示的形状。具有下述形状是足够的在卷轴 毂22的内周面与环形延伸部24A或环形延伸部2队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S,同时使环形 延伸部24A或26A相对于卷轴毂22居中。例如,如图9A和图9B所示的形状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如图9A中所示,各个定位部23可以仅仅由倾斜面23A构成,从而由倾 斜面23A与突起部22A的边界部(线)限制环形延伸部24A或的径向位置。可选地, 如图9B中所示,可以不设置倾斜面23A,从而突起部23仅仅由定位限制面2 构成。然而, 更希望设置倾斜面23A,因为它可以在环形延伸部24A或26A插入卷轴毂22中的期间引导 环形延伸部24A或^A。从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卷轴20中,定位部23可以相对于卷轴毂22在径向上 定位环形延伸部24A和^A的末端部(下端部24C和上端部沈0。因此,可以形成具有预 定尺寸的间隙S。此外,由于在环形延伸部24A或26A的末端部(下端部24C和上端部沈0 实现该径向定位,因此不会限制卷轴毂22在上端侧和下端部侧的变形。除图6、图9A和图9B所示的形状之外,定位部23还可以是如下构造形成在环形延伸部24A和26A的末端部(下端部24C和上端部^C)以及突起部22A上。例如,如下构 造是可行的在环形延伸部24A或2队的末端部(下端部24C或上端部^C)和突起部22A 中一者上设置突出部(未示出),并且在另一者上设置与突出部对应的沟部(未示出),并 且通过使突出部进入该沟部等来实现定位。虽然期望突起部22A设置成从卷轴毂22的高度方向(轴向)上的正中部伸出,但 是如果突起部22A沿上下方向(轴向)稍微偏移,也是可以的。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 突起部22A的位置示例成高度方向(轴向)上的大致中部。对环形延伸部的高 度作相应的适度调整,也是可以的。当要将环形延伸部24A和环形延伸部26A焊接至突起部22A时,期望首先焊接下 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A,接着焊接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从而,可以将卷轴齿轮 44与卷轴毂22精确对齐(定位成与旋转中心一致)。此外,虽然期望构造成利用焊接法将 环形延伸部24A和2队与突起部22k结合起来,但也可以采用例如粘合法将它们结合在一 起的构造。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包括用作引导部件的引导销的构造。然而,包括引导块 (未示出)和引导带(未示出)等的构造也是可行的。将孔18封闭的门50还可以构造成, 例如沿预定圆弧(未示出)移动。记录带T可以理解为能够记录信息并重放所记录信息的细长带形的信息记录和 重放介质。显然,记录带盒10可应用于任何记录/重放系统的记录带T。
权利要求
1.一种卷轴,包括管状的毂,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突起部,并且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的外 周面上;第一凸缘,其包括第一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毂的一个端部侧;以及第一延伸部,其从所述第一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突起部结合; 第二凸缘,其包括第二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毂的另一端部侧;以及第二延伸部,其从所述第二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突起部结合;以及 定位部,其限制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末端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末端部相对于所述毂的 径向位置,其中,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周面之间、以及所述毂的内周面与所 述第二延伸部的外周面之间均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轴,其中,所述定位部形成为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与所述突起部之间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轴,其中,所述定位部包括倾斜面,在所述倾斜面处,所述毂的内径朝向所述突起部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轴,其中,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毂的轴向上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轴,其中, 所述突起部形成为环形形状。
6.一种记录带盒,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轴,记录带缠绕在所述卷轴上; 壳体,其容纳一个所述卷轴;以及引导部件,其安装在所述记录带的端部,所述引导部件能经由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孔 被抽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卷轴和记录带盒。所述卷轴设置有管状的毂、第一凸缘、第二凸缘和定位部。沿径向伸出的突起部形成在毂的内周面。第一凸缘包括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从第一凸缘部沿毂的轴向延伸并与突起部结合。第二凸缘部包括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从第二凸缘部沿毂的轴向延伸并与突起部结合。定位部限制第一延伸部的末端部和第二延伸部的末端部相对于毂的径向位置。在毂的内周面与第一延伸部的外周面之间、以及毂的内周面与第二延伸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文档编号G11B23/037GK102129874SQ20101061475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14日
发明者森康裕 申请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