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5405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盘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盘盒,包括:壳体,在其中多个盘状记录介质被配置为可平行地容纳在中心轴的轴线方向上,并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通过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分离和连接而被耦接和分离,所述第一外壳具有与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平行的基体表面部,而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与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平行的基底面部。
【专利说明】盘盒[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11月14日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12-250099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0003]本技术涉及盘盒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包括具有可分离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壳体和被配置为按压盘状记录介质的按压弹簧的盘盒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4]提供有配置为在其中心轴的轴线方向上能够平行地容纳多个盘状记录介质的盘盒(disk cartridge)ο这样的盘盒用于诸如再生音乐的盘再生设备,并且通过提取机构提取期望的盘状记录介质以播放记录在盘状记录介质上的音乐数据。
[0005]此外,近些年来,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显著地增加,并且用于数据中心等的盘盒的需求已经增加,其中在数据中心中,具有大记录容量的多个盘状记录介质被配置成平行地容纳于中心轴的轴线方向上。
[0006]在如上所述的盘盒之中,存在这样一种类型:每个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圆周部被插入并容纳在一对保持槽中。因为此类盘盒可以不提供被配置为保持盘状记录介质的托盘,所以可以减少容纳空间以提供紧凑的结构并且可以增加容纳介质的数目以提高存储数据的量。
[0007]此外,在该盘盒中,存在其中具有可分离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壳体的类型,并且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的状态下,对壳体执行盘状记录介质的接收和提取(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108312号)。
[0008]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108312号中公开的盘盒中,在盘盒被插入盘更换器(disk changer)中的状态下,当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保持在盘更换器的壳体保持部中并且一个壳体保持部和另一个壳体保持部在相对分离和连接的方向移动时,所以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耦接和分离。
[0009]被配置为在耦接状态下将第一外壳锁定至第二外壳的可枢转或移动的锁定杆被安装在盘盒上,并且随着锁定杆在偏置弹簧的作用下在锁定方向被偏置以枢转至锁止位置,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锁定。
[0010]此外,被配置为保持锁定杆在非锁止位置的杆保持片(锁定解除片)形成在盘更换器的壳体保持部处。在盘盒中,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的状态下,在锁定杆被杆保持片保持在与偏置弹簧的偏置力相对抗的非锁止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保持在壳体保持部中。

【发明内容】

[0011]然而,在上述壳体可分离的盘盒中,可能出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保持在壳体保持部中的状态下的位置偏差。
[0012]此位置偏差可能是由于各部件的加工精度或位置精度而产生的,例如:壳体及壳体保持部的加工精密度和壳体保持部相对于其他部分位置精度或者第一外壳或第二外壳相对于壳体保持部的位置精度。
[0013]此外,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因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保持在锁定杆被杆保持片保持在与偏置弹簧的偏置力相对抗的非锁止位置的状态下的壳体保持部,所以与偏置弹簧的偏置力相反的力经由锁定杆从杆保持片被传输到第一外壳或第二外壳。
[0014]因此,在壳体保持部的保持被解除的方向上的力可被施加于第一外壳或者第二外壳,并且由于该力,第一外壳或第二外壳可引起相对于壳体保持部的位置偏差。
[0015]如果上述位置偏差出现在第一外壳和/或第二外壳,那么当壳体保持部被移动以执行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耦接操作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可能无法彼此耦接。
[0016]这里,提供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盘盒以确保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恰当耦接状态。
[0017]第一,优选地提供一种盘盒,包括:壳体,在其中多个盘状记录介质被配置为可并行地容纳在中心轴的轴线方向上;并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通过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分离和连接而被耦接和分离,所述第一外壳具有与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平行的基体表面部(base surface section),第二外壳具有与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平行的基底面部(basalsurface section)。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保持在可以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各个壳体保持部中,其中在所述分离和连接方向上,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耦接或分离;垂直于分离和连接方向的一个方向称为第一方向,且垂直于分离和连接方向以及第一方向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以及,定位部形成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中,其被配置为在分离时允许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两者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在I禹接时确定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二者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0018]因此,在盘盒中,通过定位部,允许在分离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在其稱接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确定。
[0019]第二,优选定位凸起被形成作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定位部中的一个,并且插入定位凸起的定位凹部被形成作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定位部中的另一个。
[0020]由于定位凸起被形成作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定位部之一,并且设置有被插入定位凸起的定位凹部,所以通过简单的配置即可实现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耦接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相对定位。
[0021]第三,优选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均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被设置在定位凹部附近的定位凸起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凹部而减小。
[0022]因为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被设置在定位凹部附近的定位凸起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凹部而减小,因此将定位凸起插入定位凹部变得容易。
[0023]第四,优选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都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以及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在定位凹部附近的定位凸起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凹部而减小。
[0024]因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被设置在定位凹部附近的定位凸起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凹部而减小,因此将定位凸起插入定位凹部变得容易。
[0025]第五,优选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都形成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设置在定位凸起附近的定位凹部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凸起而增大。
[0026]因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被设置在定位凸起附近的定位凹部的至少端部形成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凸起而增大,所以将定位凸起插入定位凹部变得容易。
[0027]第六,优选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都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设置在定位凸起附近的定位凹部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凸起而增大。
[0028]因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被设置在定位凸起附近的定位凹部的至少端部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凸起而增大,所以将定位凸起插入定位凹部变得容易。
[0029]第七,优选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分离,并且插入或排出盘状记录介质的盘插取口被安装在壳体上;被配置为打开或关闭盘插取口的开闭面板安装在第一外壳上;吸附部安装在壳体保持部;以及,在第一外壳被保持在壳体保持部的状态下,被吸附至吸附部的磁体或者磁性板被附接至开闭面板。
[0030]因为所述吸附部安装在壳体保持部上,并且在第一外壳被保持在壳体保持部中的状态下吸附至吸附部的磁体或者磁性板被附接至开闭面板,所以磁体或磁性板被吸附部吸附,并且第一外壳被保持在壳体保持部中而不产生晃动。
[0031]第八,优选磁体或者磁性板被附接至开闭面板的内表面。
[0032]由于磁体或者磁性板被附接至开闭面板的内表面,在第一外壳从壳体保持部中抽出时的力会比较小。
[003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盘盒,包括:壳体,其中多个盘状记录介质被配置为可平行地容纳在中心轴的轴线方向上;并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通过在轴线方向上的分离和连接而被耦接(结合)和分离,第一外壳具有与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平行的基体表面部,以及第二外壳具有与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平行的基底面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保持在能在分尚和连接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各个壳体保持部中,其中在分尚和连接方向上,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耦接或分离;垂直于分离和连接方向的一个方向称为第一方向,且垂直于分离和连接方向和第一方向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以及,定位部形成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上,其被配置为在分离时允许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两者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在I禹接时确定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两者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0034]因此,即使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保持在壳体保持部中的状态下出现位置背离,在执行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稱接操作时通过定位部可实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相对定位,并且可以确保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恰当的耦接状态。[003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定位凸起可被形成作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定位部中的一个,并且插入所述定位凸起的定位凹部可被形成作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定位部中的另一个。
[0036]因此,通过简单的配置,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耦接时的相对定位成为可能,并且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可以实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相对定位。
[003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都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设置在定位凹部附近的定位凸起的至少端部可形成为使得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凹部而减小。
[0038]因此,当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在彼此接触的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可通过简单的配置可靠地耦接。
[0039]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都可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定位凹部附近的定位凸起的至少端部可形成为使得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凹部而减小。
[0040]因此,当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在彼此接触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可通过简单的配置可靠地耦接。
[0041]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都可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设置在定位凸起附近的定位凹部的至少端部可形成为使得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凸起而增大。
[0042]因此,当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在彼此接触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可通过简单的配置可靠地耦接。
[004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都可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设置在定位凸起附近的定位凹部的至少端部可形成为使得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凸起而增大。
[0044]因此,当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在彼此接触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可通过简单的配置可靠地耦接。
[004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可被分离,并且插入或排出盘状记录介质的盘插取口被安装在壳体处;被配置为打开或关闭盘插取口的开闭面板可安装在第一外壳;吸附部可安装在壳体保持部;以及,在第一外壳被保持在壳体保持部的状态下被吸附至吸附部的磁体或者磁性板被附接至开闭面板。
[0046]因此,可确保第一外壳相对于壳体保持部的稳定保持状态,并且可改善在保持状态下第一外壳相对于壳体保持部的位置精度。
[004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磁体或者磁性板可被附接至开闭面板的内表面。
[0048]因此,可减小在从壳体保持部抽取第一外壳时的力,并且很容易解除第一外壳相对于壳体保持部的保持状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9]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图2至32的盘盒的透视图;
[0050]图2是示出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的状态下的盘盒的透视图;
[0051]图3是示出了当以与图2不同的方向观看时,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的状态下的盘盒的透视图;
[0052]图4是盘盒的分解透视图;
[0053]图5是与图4不同的方向观看的盘盒的分解透视图。
[0054]图6是示出了在第一壳体的定位凹部的放大透视图;
[0055]图7是锁定杆的放大透视图;
[0056]图8是示出了与偏置弹簧在一起的被支撑轴支撑的锁定杆的放大透视图;
[0057]图9是锁定滑动件的放大透视图;
[0058]图10是示出了第二外壳、桥接件、按压弹簧和盘状记录介质的分解透视图;
[0059]图11是示出了形成在第二壳体上的一个定位凸起的放大透视图;
[0060]图12是示出了形成在第二壳体上的另一个定位凸起的放大透视图;
[0061]图13是定位凸起的放大侧面视图;
[0062]图14是定位凸起的放大后视图;
[0063]图15是按压弹簧的放大透视图;
[0064]图16是示出了桥接件附接至第二外壳的状态下的放大截面图;
[0065]图17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被定位并保持在正规位置上的状态下的放大截面图;
[0066]图18是示出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通过锁定杆被锁定的状态下的放大截面图;
[0067]图19是示出了其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通过锁定滑动件被锁定的状态下的放大截面图;
[0068]图20是示出了其中按压弹簧的按压部与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圆周表面接触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0069]图21是示出了盘盒和保持机构的透视图;
[0070]图22是示出了盘盒和保持机构的底视图;
[0071]图23是示出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锁定被保持机构解除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0072]图24是示出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锁定被保持机构解除之前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0073]图25是示出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锁定被保持机构解除的状态的截面图;
[0074]图26是示出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锁定被保持机构解除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0075]图27是示出了通过锁定滑动件的锁定被保持机构解除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0076]图28是示出了通过锁定滑动件的锁定被保持机构解除并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0077]图29是示出了定位凸起被插入定位凹部中的初始状态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
[0078]图30是示出了定位凸起被插入定位凹部中之后的状态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
[0079]图31是示出了定位凸起被插入定位凹部中的状态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以及
[0080]图32是示出了定位凸起被插入定位凹部中的状态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0081]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注意,在此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结构元件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且省略这些结构元件的重复说明。
[0082]在以下描述中,通过将从盘更换器的盘盒插取口插入盘盒的方向作为向前的方向来表示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此外,在下文中,根据必要性,上下方向被描述为第一方向,且左右方向被描述为第二方向。
[0083]此外,下文将描述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为便于描述而设的,但是本技术的实施不限于这些方向。
[0084][整体配置]
[0085]盘盒I具有设置在壳体2中的必要部件,并且壳体2具有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多个盘状记录介质100、100...可被配置为以等间隔在上下方向上被容纳在壳体2中。
[0086]例如,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被耦接或分离(参见图1至3)。此外,当壳体2被配置为具有拉长的形状时,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在左右方向上被I禹接或者分离。
[0087]第一外壳3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基体5和附接至基体5的后端部的辅助基部6,基体5和辅助基部6在上下方向上耦接。
[0088]如图4和5所不,基体5具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基体表面部7、从基体表面部7的左右两端部向下凸出的侧面部8和8、从基体表面部7的后端部向下凸出的后面部9和形成在基体表面部7下表面附近位于基体表面部7的后端部的加强部10。
[0089]向下延伸且具有圆柱轴状的中心销11形成在基体表面部7的中部。向下凸出且彼此向左和向右隔开的按压凸起(Pressing boss)12和12形成在基体表面部7的前端部。
[0090]向下凸出且彼此向左和向右隔开的支撑轴13和13形成在基体表面部7的前端附近的位置处,支撑轴13和13的上端部形成作为弹簧支撑部13a和13a,并且除上端部之外的部分形成作为具有直径小于弹簧支撑部13a和13a的杆支撑部13b和13b。支撑轴13具有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圆形横截面。
[0091]弹簧钩凸起14和14形成在基体表面部7的下表面的支撑轴13和13附近的位置。
[0092]向下开口的支撑凹部8a和8a形成在侧面部8和8的后端部附近的位置。
[0093]加强部10由设置在前侧且基本上指向前方的外壁15以及从外壁15的左右两端部向下凸出且向下开口的侧壁16组成。侧壁16的后端部与后面部9的左右两端附近的部分连接。
[0094]在外壁15中,左右两端部形成为朝向前方的平面部15a和15a,以及除平面部以夕卜,平面部15a和15a之间的部分形成作为以弧形的限制部15b,该弧形缓和地在前方凹陷。限制部15b的曲率半径基本上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外圆周表面的曲率半径相同。
[0095]加强部10中,向前或者侧前(forward and laterally,向前并向侧方)开口的凹部IOa和IOa形成在平面部15a处。
[0096]辅助基部6具有长方形的底面板17、从底面板17的左右两端部向上凸出的侧面板18和18、从底面板17的后端部向上凸出的后面板19和从底面板17的前端部向上凸出的前面板20,并且辅助基部6向上开口。与加强部10类似,辅助基部6的功能是作为加固第一外壳3及增加第一外壳3的强度的加强部。[0097]浅凹状部17a形成在底面板17下表面附近的后端部。
[0098]在前面板20中,除了一部分外,左右两端部形成朝向前方的平面部20a和20a,平面部20a之间的部分形成作为以弧形形成的限制部20b,该弧形缓和地在前方凹陷。前面板20具有基本上与第一外壳3的基体5的加强部10的外壁15相同的大小与形状。
[0099]在辅助基部6中,向前或者侧前开口的凹部6a和6a形成在平面部20a处。具有槽状且侧向及向下开口的把手部6b形成在辅助基部6的左右两端部的下端部。
[0100]设置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侧向)且在上下方向开口的定位凹部21和21形成在辅助基部6的左右两端周围的位置,并且定位凹部21和21以向上及向下延伸的槽状形成(参见图4至6)。定位凹部21在凹部6a开口,除了下端部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具有相同槽宽的等宽部22,并且下端部形成为具有槽宽大于等宽部22的槽宽的宽度位移部23。
[0101]形成宽度位移部23使得定位凹部21的下开口边缘21a的宽度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增加。
[0102]辅助基部6通过紧固螺钉等附接至基体5。在辅助基部6附接至基体5的状态下,辅助基部6、加强部10、侧面部8和8以及后面部9重叠以在其中形成空间。这里,基体5的外壁15和辅助基部6的前面板20重叠。
[0103]此外,在辅助基部6附接至基体5的状态下,基体5的支撑凹部8a和8a形成为滑动件支撑部3a和3a(参见图2及3)。此外,插入凹部3b和3b形成在基体5的凹部IOa和IOa与辅助基部6的凹部6a和6a之间的相应位置。
[0104]锁定杆24和24被第一外壳3的支撑轴13和13枢转地支撑(参见图3至5)。
[0105]如图7中所示,锁定杆24由插入支撑轴13并被支撑轴13支撑的圆柱状被支撑部25、大致上从被支撑部25的上半部凸出的锁定部26、基本上从被支撑部25的下半部凸出的锁定解除部27、从锁定部26凸出的弹簧支撑凸起28和从锁定部26的前端部凸出的啮合凸起29组成。
[0106]被支撑部25具有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椭圆形截面,且具有插入孔25a。插入孔25a具有垂直于轴线方向且以椭圆形形成的截面状。
[0107]锁定部分26基本上从被支撑部25向前突出。锁定部26具有锁定凸起26a,锁定凸起26a具有以围绕被支撑部25的中心轴的弧面状形成的外圆周面(前侧表面)并在其顶部横向地凸出。锁定凸起26a形成为朝向其顶端减少的锥状。
[0108]锁定解除部27突出以从被支撑部25向前倾斜。
[0109]弹簧支撑凸起28从锁定部26向上突出,并且形成在设置锁定解除部27的一侧处。
[0110]啮合凸起29从锁定凸起26a的外圆周面突出。
[0111]锁定杆24和24被配置为绕具有被插入被支撑部25和25中的杆支撑部13b和13b的支撑轴13和13的中心轴枢转(参见图8)。在锁定杆24和24通过支撑轴13和13支撑的状态下,锁定杆24和24在锁定部26和26的锁定凸起26a和26a由于偏置弹簧30和30而向接近侧面部8和8的方向偏置。
[0112]例如,偏置弹簧30是扭转卷簧,并由线圈部30a和从线圈部30a凸出的一对臂部30b及30c组成。在偏置弹簧30中,线圈部30a由支撑轴13的弹簧支撑部13a支撑,一个臂部30b与安装在第一外壳3的基体表面部7的弹簧钩凸起14相啮合,并且另一个臂部30c与锁定杆24的弹簧支撑凸起28相啮合。
[0113]锁定滑动件31和31在前后方向上被可滑动地支撑在第一外壳3的滑动件支撑部3a和3a (参见图3至5)。
[0114]如图9中所示,锁定滑动件31由前后延伸的被支撑部32、从被支撑部32的后端部向内凸出的锁定部33、从锁定部33的后表面向后凸出的弹簧支撑轴部34以及从锁定部33的后半部向上及向下凸出的凸起状部35和35组成。
[0115]在锁定滑动件31和31中,被支撑部32和32以及锁定部33和33由第一外壳3的滑动件支撑部3a和3a可滑动地支撑,并且卷簧36和36由弹簧支撑轴部34和34支撑。卷簧36的末端与锁定部33的后表面以及形成滑动件支撑部3a的后表面相接触。因此,锁定滑动件31通过卷簧36向前偏置。
[0116]开闭面板37通过紧固螺钉附接至第一外壳3的前端部(参见图1至3)。如图4及5所示,开闭面板37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以朝向前后方向的长方形板状形成的面板部38、从面板部38的后表面的下端部向后凸出的附接凸起39和39、以及形成在面板部38的后表面的推压部40和40。
[0117]向后开口的插入凹部38a和38a形成在面板部38的后表面彼此左右分离地布置。插入凹部38a和38a形成为弧状凹部。向外开口的插入凹口 38b和38b形成在面板部38的左右两端部。向后凸出的插入凸起38c和38c形成在面板部38。当在上下方向观察时,插入凸起38c以三角形状形成,并且形成在随着其顶面从外向内移动而向前位移的斜面上。
[0118]向前开口的啮合槽38d和38d形成在插入凹部38a和38a外的面板部38中。
[0119]附接凸起39和39彼此左右分隔地形成,并且推压部40和40形成在附接凸起39和39的内侧并且彼此左右分隔。附接凸起39和39形成在插入凸起38c和38c下面。
[0120]插入孔37a和37a形成在开闭面板37中彼此左右分离。插入孔37a和37a形成在插入凸起38c和38c的内部。
[0121]磁性板41附接至面板部38的后表面(内表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部。此外,磁性板41可具有磁性,例如可为磁体。
[0122]通过将附接凸起39和39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至形成在基体表面部7的支撑轴13和13的底面并且在基体表面部7的按压凸起12和12的下面上推压的推压部40和40,从而将开闭面板37附接至第一外壳3。
[0123]在开闭面板37被附接至第一外壳3的状态下,附接凸起39和39被螺丝固定至支撑轴13和13的下侧,并且其被防止与锁定杆24和24的支撑轴13和13和由支撑轴13和13支撑的偏置弹簧30和30分离。在附接凸起39和39被附接至支撑轴13和13的状态下,附接凸起39和39的上表面被设置在锁定杆24和24的锁定部26和26的下表面附近。
[0124]在开闭面板37被附接至第一外壳3的状态下,锁定杆24和24的锁定解除部27和27被设置在插入孔37a和37a正后方。
[0125]第二外壳4由树脂材料形成,并由一体成型的上下朝向的基底面部42和从基底面部42的左右两端部向上凸出的侧面部43和43构成(参见图3、5及10)。
[0126]基底面部4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部形成厚度稍小于其他部分的薄部42a。薄部42a形成作为在上方凹陷的台阶面。
[0127]侧面部43由外侧壁部分44和设置在外侧壁部44内侧的内侧壁部45组成,并且多个恒定间隙在外侧壁部44与内侧壁部45之间形成并彼此前后分隔。
[0128]外侧壁部44具有大致上是内侧壁部45的高度一半的高度和低于内侧壁部45的上表面的上表面。
[0129]内侧壁部45具有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部46和弧状部47,该弧状部47连接到直线部46的后端的附近的位置并具有随着向后推移而向内位移的弧状。
[0130]向前开口并左右贯通的第一锁定凹部45a形成在内侧壁部45的前端部中。向后及向外开口的第二锁定凹部45b形成在内侧壁部45的直线部46的后端附近的位置。
[0131]向上开口的附接孔45c形成在内侧壁部45的后端附近的位置。形成在附接孔45c附近部分并具有略小于其他部分的高度的台阶面45d形成在内侧壁部45的上表面。
[0132]彼此前后分隔并上下延伸的肋条部46a,46a...形成在内侧壁部45的直线部46的外表面处,并且内侧壁部45的肋条部46a,46a…的外表面被连接到外侧壁部44的内表面。
[0133]保持槽45e,45e...形成在内侧壁部45的内表面中,并且保持槽45e,45e...以等间隔被设置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内侧壁部45的后端部形成向后凸出的插入凸起45f。
[0134]向外(侧向)凸出的定位凸起48和48形成在插入凸起45f和45f的后端部或者后端附近的位置(参见图11及12)。
[0135]定位凸起48形成有第一斜面49a和49a,随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上半部49的前后两表面向上推移,第一斜面49a和49a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位移。(参见图13)。因此,上半部49形成为随着它向上推移厚度(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减少。定位凸起48的下半部50的厚度与上半部49的下端的厚度相同并且变得恒定。
[0136]此外,定位凸起48形成随着上半部49的外表面向上推移而逐渐地向内位移的第二斜面49b (参见图13)。因此,上半部49被形成为随着它向上推移宽度(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减少。定位凸起48的下半部50的宽度与上半部49的下端的宽度相同并且变得恒定。
[0137]倾斜成随着其向上推移而向前位移的导轨面43a和43a形成在与第二外壳4的侧面部43和43之一的第一斜面49a和49a相对的位置。
[0138]弹簧附接凹部51形成在内侧壁部45之一上。弹簧附接凹部51由向上开口的插入附接部51a和向上开口并形成在直线部46的内表面的凸起凹部51b组成,并且凸起凹部51b与插入附接部51a的后端部连通。
[0139]按压弹簧52被插入并附接至弹簧附接凹部51 (参见图2及4)。如图10及图15中所示,按压弹簧52是由一体成型的拉长的板状形状的被附接部53和使用树脂材料从被附接部53的后缘凸出的按压部54,54…组成。按压部54,54…以与保持槽45e,45e…相同的上下间隔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并且因此形成与保持槽45e,45e...相同的数目的按压部54,54 …。
[0140]按压弹簧52通过将被附接部53插入到插入附接部51a并将按压部54,54...插入凸起凹部51b而附接至弹簧附接凹部51。
[0141]桥接件55被附接在第二外壳4的侧面部43和43之间(参见图2及10)。
[0142]桥接件55通过将板状金属材料弯曲成预定形状形成,并且由左右延伸的桥接部55a、通过向下弯曲桥接部55a的左右两端部形成的弯曲部55b和55b以及通过将弯曲部55b的下边缘向外弯曲形成的附接面部55c和55c组成。
[0143]在桥接件55中,桥接部55a的厚度等于形成在第二外壳4的内侧壁部45和45的台阶面45d和45d的深度。
[0144]在桥接件55中,弯曲部55b和55b以及附接面部55c和55c被插入内侧壁部45和45的附接孔45c和45c中,并且附接面部55c和55c通过紧固螺钉等被附接至第二外壳
4。在桥接件55被附接至第二外壳4的状态下,如图11及16所示,桥接部55a的左右两端部都设置在内侧壁部45和45的台阶面45d和45d处,并且桥接部55a的上表面及除台阶面45d和45d之外的内侧壁部45和45的上表面被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0145]如上所述,第二外壳4具有形成在基底面部42左右方向上的中部的薄部42a,并且桥接件55被附接在侧面部43和43之间。
[0146]由于如上所述薄部42a形成在基底面部42左右方向上的中部,所以尽管除薄部42a之外的基底面部42的其他部分的高强度被确保不容易引起变形并且应力容易地集中在薄部42a上时,但是侧面部43和43通过桥接件55连接,因此,可确保整个第二外壳4的
高强度。
[0147]此外,因为侧面部43和43通过桥接件55连接,侧面部43和43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并且提高形成在侧面部43和43的保持槽45e,45e…的位置精度。因此,可提高保持在保持槽45e中的盘状记录介质100,100…的位置精度,并且可确保盘状记录介质100的良好的保持状态。
[0148]此外,第二外壳4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桥接件55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可提高第二外壳4的可成形性,并且可试图进一步增加整个第二外壳4的强度以及进一步提高侧面部43的位置精度。
[0149]在如上所述组成的盘盒I中,盘状记录介质100,100…被保持在壳体2中(参见图2)。在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分离的状态下,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外圆周部从其前侧被插入形成在第二外壳4的侧面部43和43的保持槽45e和45e并被保持在壳体2中。因此,设置在第二外壳4的前端的开口形成作为盘插取口 4a,盘插取口 4a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二外壳4执行盘状记录介质100的插入及抽取。
[0150]在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被耦接且开闭面板37附接至第一外壳3以组成壳体2的状态下,前后方向延伸的插入槽2a和2a形成在第一外壳3的侧面部8和8的下表面和第二外壳4的外侧壁部44的上表面(参见图1)。在插入槽2a和2a中,后端连接到第一外壳3的滑动件支撑部3a和3a,并且前端连接到形成在开闭面板37的面板部38中的插入凹口 38b 和 38b.
[0151][盘盒的啮合操作及分离操作]
[0152]在下文中将描述盘盒I的啮合操作及分离操作(参见图17至32)。
[0153]首先,将描述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被耦接的状态(参见图17至19)。
[0154]在基体5的基体表面部7与基底面部42彼此上下相对的状态下,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耦接。
[0155]在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耦接的状态下,形成在第二外壳4的内侧壁部45的插入凸起45f和45f被插入到插入凹部3b和3b中,插入凹部3b和3b由第一外壳3的凹部1Oa和1Oa以及凹部6a和6a形成。这里,第二外壳4的定位凸起48和48被插入第一外壳3的定位凹部21和21中,并且执行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的定位。
[0156]在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耦接的状态下,通过锁定杆24和24以及锁定滑动件31和31锁定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
[0157]锁定杆24和24设置在在锁定凸起26a和26a通过偏置弹簧30和30的偏置力彼此分隔的(向外的)方向上的枢转端(参见图17及18),并且锁定凸起26a和26a被插入形成在第二外壳4的侧面部43和43中的第一锁定凹部45a和45a中并与之啮合。这里,第一锁定凹部45a和45a被锁定凸起26a和26a闭合而没有间隙。
[0158]锁定滑动件31和31被卷簧36和36的偏置力偏置,并且凸起状部35和35的前表面与侧面部43的朝向后方的表面接触以设置在前侧的移动端处(参见图17及19)。在锁定滑动件31和31中,锁定部33和33被插入形成在第二外壳4的侧面部43和43处的第二锁定凹部45b和45b中并与之啮合。
[0159]如上所述,在第一外壳3与第二外壳4耦接并锁定且盘状记录介质100、100...被保持在壳体2中的状态下,按压弹簧52的按压部54、54...被与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外圆周表面的部分接触地按压(参见图17)。这里,在保持槽45e、45e…中,盘状记录介质100、100...的外圆周表面中的其他部分在形成在侧面部43和43的弧状表面部47和47的部分上被推压,并且盘状记录介质100、100...被定位在壳体2中的正规位置。
[0160]在盘状记录介质100、100...定位在正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在第一外壳3的加强部10处的外壁15的限定部15b或者形成在辅助基部6处的前面板20的限定部20b设置在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外圆周表面接近后端的部分附近。
[0161]在第一外壳3及第 二外壳4耦接的状态下,通过偏置弹簧30和30的偏置力在开闭面板37的插入凸起38c和38c的斜面上从其后侧推压锁定杆24和24的锁定解除部27和27 (参见图18)。
[0162]此外,在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耦接的状态下,锁定杆24和24的锁定部26和26的锁定凸起26a和26a被插入形成在第二外壳4的侧面部43和43处的第一锁定凹部45a和45a中,并且第一锁定凹部45a和45a被锁定凸起26a和26a闭合。
[0163]这里,啮合凸起29和29与形成在开闭面板37的面板部38中的啮合槽38d和38d的开口边缘啮合。因此,即使当从第一锁定凹部45a和45a抽出锁定凸起26a和26a方向上的力通过振动等施加于锁定杆24和24时,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的锁定状态可得到保持而避免锁定杆24不必要的枢转运动。
[0164]因为锁定部26和26具有形成锥状的锁定凸起26a和26a,锁定凸起26a和26a可被轻易地附接至第一锁定凹部45a和45a的开口边缘,并且可提高壳体2的密封性。
[0165]在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耦接的状态下,形成在第一外壳3的中心销11被插入盘状记录介质100、100…的中心孔100a、IOOa…中(参见图17)。这里,开闭面板37的面板部38的内表面设置在盘状记录介质100、100...的前端附近。
[0166]如上所述,在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耦接的状态中,例如,盘盒I从盘更换器的盘盒插取口(未示出)插入以保持安装在盘更换器的保持机构60 (参见图21)。
[0167]保持机构60具有第一壳体保持部70及第二壳体保持部80。此外,图21等示出第一壳体保持部70及第二壳体保持部80的示意性配置。
[0168]第一壳体保持部70配置为使得必要的部件形成在保持基底71处,保持基底71朝向上下方向并具有矩形板状。
[0169]向下凸出且彼此左右隔开的解除按压片72和72形成在保持基底71的前缘处。解除按压片72由连接到保持基底71且前后朝向的耦接部72a和从耦接部72a的下边缘向后凸出的按压部72b组成。
[0170]向下凸出的锁定解除片73和73形成在设置于保持基底71的左右两边的后端附近的位置。锁定解除片73由连接到保持基底71且左右朝向的耦接部73a和从耦接部73a的下边缘向内凸出的解除部73b组成。
[0171]向下凸出的辅助片74和74形成在保持基底71的左右两边缘前端附近的位置。辅助片74由连接到保持基底71且左右朝向的耦接部74a和从耦接部74a的下边缘向内凸出的插入部74b组成。
[0172]向下凸出的凸起面部75形成在保持基底71的前缘。凸起面部75设置在解除按压片72和72之间,并且具有平板形状的吸附部76附接至凸起面部75的后表面。此外,当磁性板41附接至盘盒I的开闭面板37时,磁体被用作吸附部76,并且当磁体附接至开闭面板37时,磁性板或者磁体用作吸附部76。
[0173]例如,第二壳体保持部80具有上下朝向且具有矩形板状的底壁部81和从底壁部81的左右两边缘向上凸出的侧壁部82和82。多个保持片(未示出)形成在第二壳体保持部80处。
[0174]如图21中所示,当盘盒I从盘更换器的盘盒插取口插入时,在第一壳体保持部70的锁定解除片73和73的解除部73b和73b及辅助片74和74的插入部74b和74b被插入插入槽2a中。此外,在图22之后的附图中,未示出第二壳体保持部80。
[0175]此外,当盘盒I从盘交换器的盘盒插取口插入时,第一壳体保持部70中的解除按压片72和72的按压部72b和72b被插入开闭面板37的插入孔37a和37a中(参见图23及 24)。
[0176]当解除按压片72的按压部72b被插入开闭面板37的插入孔37a中时,锁定杆24的锁定解除部27被按压部72b向后按压(参见图25及26)。
[0177]锁定杆24具有垂直于插入孔25a的轴线方向的椭圆形的截面状,并且支撑轴13具有垂直于该轴线方向的圆形截面。因此,当锁定杆24的锁定解除部27被按压部72b向后按压时,锁定杆24相对于支撑轴13向后移动并且啮合凸起29相对于形成在开闭面板37中的啮合槽38d的啮合被解除使得锁定杆24被配置为可枢转状态。
[0178]锁定杆24通过按压部72b与抗偏置弹簧30的偏置力相反地枢转,锁定部26的锁定凸起26a被从第二外壳4的锁定凹部45a抽出,并且解除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通过锁定杆24的锁定。
[0179]此外,当锁定解除片73被插入到插入槽2a中并且锁定滑动件31的被支撑部32由解除部73b按压时,锁定滑动件31与卷簧36的偏置力相反地向后移动并且锁定部33被从第二外壳4的第二锁定凹部45b抽出(参见图27)。当从第二锁定凹部45b抽出锁定部33时,第一外壳3与第二外壳4通过锁定滑动件31的锁定被解除。同时执行第一外壳3与第二外壳4通过锁定滑动件31的锁定的解除以及第一个外壳3与第二外壳4通过锁定杆24的锁定的解除。
[0180]当解除第一外壳3与第二外壳4通过锁定杆24和24以及锁定滑动件31和31的锁定时,第一外壳3保持在第一壳体保持部70中。此外,在此同时,第二壳体保持部80的保持片与第二外壳4的每一个预设部分啮合从而第二外壳4保持在第二壳体保持部80中。[0181]在第一外壳3中,附接至开闭面板37的磁性板41被吸附至附接在第一壳体保持部70的凸起面部75的吸附部76,并且盘盒I保持在第一壳体保持部70前面的插入端中。
[0182]如上所述,由于磁性板41附接至开闭面板37,磁性板41被吸附至吸附部76,并且第一外壳3被保持在第一壳体保持部70而不产生晃动。因此,可确保第一外壳3相对于第一壳体保持部70稳定的保持状态,并且在保持状态中可改善相对于弟一壳体保持部70的第一外壳3的位置精度。
[0183]此外,磁性板41对吸附部76的吸附力与其间距离的平方成比例地减少。因此,如上所述,由于磁性板41附接至开闭面板37的内表面,当从第一壳体保持部70抽取第一外壳3时的力可被减少,并且相对于第一外壳保持部70的第一外壳3的保持状态可被轻易地解除。
[0184]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外壳3与第二外壳4通过锁定杆24和24以及锁定滑动件31和31的锁定被解除,第一外壳3保持在第一外壳保持部70并且第二外壳4保持在第二外壳保持部80,所以第一外壳3与第二外壳4从向上及向下的方向可分离。
[0185]在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在上下方向可分离的状态下,例如,当第二外壳4根据第二壳体保持部80向下运动而向下移动时(参见图28),通过提取机构(未示出)从壳体2中抽出容纳的盘状记录介质100。
[0186]如上所述,在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分离的状态下,例如,由于第二外壳4根据第二壳体保持部80的向上运动而向上移动以接近第一外壳3,第一外壳3与第二外壳4可彼此耦接。
[0187]当第二外壳4向上移动时,第二外壳4的定位凸起48被插入第一外壳3的定位凹部21中,如下所述,并且形成在第二外壳4的内侧壁部45的插入凸起45f和45f被插入到插入凹部3b和3b中,插入凹部3b和3b由第一外壳3的凹部IOa和IOa以及凹部6a和6a形成(参见图29至32)。
[0188]如上所述,宽度位移部(width displacement section)23形成在第一外壳3的定位凹部21的下端部,该宽度位移部23具有随着接近下开口边缘21a而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增加的宽度;并且随着向上推移而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位移的第一斜面49a和随着向上推移而向内位移的第二斜面49b形成在第二外壳4的定位凸起48处。
[0189]因此,当第二外壳4向上移动以接近第一外壳3时,宽度位移部23和第一斜面49a和49a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第一方向)(参见图29),宽度位移部23和第二斜面49b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第二方向)(参见图30),从而定位凸起48安全地插入定位凹部21中。
[0190]此外,在这里,辅助基部6的一部分可被滑动并引导至形成在第二外壳4的侧面部43和43的导轨面43a和43a。
[0191]当第二外壳4被进一步向上移动至接近第一外壳3时,定位凸起48被插入定位凹部21的上端中,并且执行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的相对定位以耦接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 (参见图31及32)。
[0192]如上所述,在盘盒I中,形成定位凸起48作为被用来对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定位的定位部之一,并且形成定位凹部21作为另一个定位部。因此,通过简单的配置实现在其耦接时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的相对定位成为可能,并且在减少成本时可以执行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的相对定位。[0193]此外,如上所述,尽管已经描述其中定位凹部21和21形成在第一外壳3且定位凸起48和48形成在第二外壳4作为配置成对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相对定位的定位部的实例,但是定位凸起可形成在第一外壳,而定位凹部可形成在第二外壳作为定位部。
[0194]此外,因为形成第一斜面49a和49a使得随着沿定位凸起48向上推移而在前后方向(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减小,所以通过简单的配置,当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以向彼此接触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可靠地f禹接。
[0195]此外,因为形成第二斜面49b使得随着沿定位凸起48向上推移而在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减少,所以通过简单的配置,当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以向彼此接触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能可靠地f禹接。
[0196]此外,因为形成宽度位移部23使得随着它沿定位凹部21的下端部向下推移在前后方向(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增加,所以经由简单的配置,当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以向彼此接触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能可靠地耦接。
[0197]此外,因为形成宽度位移部23使得随着它沿定位凹部21的下端部向下推移在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增加,所以当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以向彼此接触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可通过简单的配置可靠地耦接。
[0198]当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耦接时,锁定杆24和24保持在锁定解除的枢转位置,并且锁定滑动件31和31保持在锁定解除的移动位置(参见图26及27)。
[0199]当第二外壳4向上移动以与第一外壳3接触从而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均向后移动时,由解除按压片72和72的按压部72b和72b施加在锁定解除部27和27上的按压被解除,并且锁定杆24和24被偏置弹簧30和30的偏置力枢转。因此,锁定部26和26的锁定凸起26a和26a被插入第二外壳4的第一锁定凹部45a和45a中并与之卩齿合,从而实现通过锁定杆24和24对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的锁定。
[0200]此外,当第二外壳4向上移动以与第一外壳3接触从而向后移动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 二者时,通过锁定解除片73和73的解除部73b和73b施加在被支撑部32和32上的按压被解除,并且锁定滑动件31和31通过卷簧36和36的偏置力而向前移动。因此,锁定部33和33被插入第二外壳4的第二锁定凹部45b和45b中并与之啮合,并且实现通过锁定滑动件31和31对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的锁定。
[0201][结论]
[0202]如上所述,在盘盒I中,当分离时的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被允许且I禹接时,被配置为确定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定位凹部21和定位凸起48分别形成在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处。
[0203]因此,即使当在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分别被保持在第一壳体保持部70及第二壳体保持部80中的状态下出现位置背离,当执行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的啮合操作时,定位凸起48仍然可被插入定位凹部21中以实现第一外壳3及第二外壳4 二者的相对定位,并且可以确保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的恰当的耦接状态。
[0204][本技术]
[0205]此外,本技术也可按以下方式配置。
[0206](I) 一种盘盒包括:
[0207]壳体,其中多个盘状记录介质被配置为可平行地容纳在中心轴的轴线方向中;第一外壳,具有与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平行的基体表面部,以及第二外壳,具有与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平行的基底面部,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通过在轴线方向上的分离与连接被耦接或分离,
[0208]其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保持在可以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各个壳体保持部中,其中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耦接或分离的分离,
[0209]其中,一垂直于分离和连接方向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且与分离和连接方向和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以及
[0210]定位部形成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中,其被配置为在分离时允许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两者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在I禹接时确定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两者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0211](2)根据(I)所述的盘盒,
[0212]其中,定位凸起被形成作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定位部中的一个,并且其中插入定位凸起的定位凹部形成作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定位部中的另一个。
[0213]( 3 )根据(I)或者(2 )所述的盘盒,
[0214]其中,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均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以及
[0215]其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被设置在定位凹部附近的定位凸起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凹部而减小。
[0216]( 4 )根据(I)或者(2 )所述的盘盒,
[0217]其中,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均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以及
[0218]其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定位凹部附近的定位凸起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宽度接近定位凹部而减小。
[0219]( 5 )根据(I)或者(2 )所述的盘盒,
[0220]其中,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均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以及
[0221]其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被设置在定位凸起附近的定位凹部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宽度接近定位凸起而增大。
[0222](6)根据(I)或者(2)所述的盘盒,
[0223]其中,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部二者均形成为在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以及
[0224]其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分离时被设置在定位凸起附近的定位凹部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该宽度接近定位凸起而增大。
[0225](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任何一项所述的盘盒,
[0226]其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被分离,并且插入或排出盘状记录介质的盘插取口被安装在壳体上,
[0227]其中,被配置为打开或关闭盘插取口的开闭面板安装在第一外壳,
[0228]其中,吸附部安装在壳体保持部,以及
[0229]其中,在第一外壳被保持在壳体保持部的状态下被吸附至吸附部的磁体或者磁性板被附接至开闭面板。
[023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盒,
[0231]其中,磁体或者磁性板被附接至开闭面板的内表面。
[0232]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需求和其它因素,只要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价范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组合、子组合以及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盘盒,包括: 壳体,其中多个盘状记录介质被配置为能平行地容纳在中心轴的轴线方向上,并且具有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平行的基体表面部的第一外壳和具有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面平行的基底面部的第二外壳通过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分离和连接而被耦接和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被保持在能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被耦接或分离的分离和连接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各个壳体保持部中, 其中,垂直于所述分离和连接方向的一个方向称为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分离和连接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上形成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两者在分离时的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确定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两者在耦接时的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 其中,形成有定位凸起作为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定位部中的一个,并且形成有所述定位凸起被插入其中的定位凹部作为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定位部中的另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 其中,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部二者均形成为在所述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分离时所述定位凸起的设置在所述定位凹部附近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所述宽度接近所述定位凹部而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 其中,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部二者均形成为在所述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分离时所述定位凸起的在所述定位凹部附近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所述宽度接近所述定位凹部而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 其中,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部二者均形成为在所述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分离时所述定位凹部的设置在所述定位凸起附近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所述宽度接近所述定位凸起而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 其中,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部二者均形成为在所述分离和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分离时所述定位凹部的设置在所述定位凸起附近的至少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所述宽度接近所述定位凸起而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被分离,并且插入或排出所述盘状记录介质所通过的盘插取口被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其中,被配置为打开或关闭所述盘插取口的开闭面板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壳上, 其中,在所述壳体保持部安装有吸附部,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外壳被保持在所述壳体保持部的状态下被吸附至所述吸附部的磁体或者磁性板被附接至所述开闭面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盒, 其中,所述磁体或者所述磁性 板被附接至所述开闭面板的内表面。
【文档编号】G11B23/03GK103811036SQ201310552136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4日
【发明者】三瓶孝明, 谷田部一元, 小林大树, 赤坂千知, 菊地修一, 藤原二郎, 中村卓儿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