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整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4854阅读:7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压整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整流器。
现有技术中,变压整流器的结构类似

图1所示,是由输入端1、变压整流器的本体2、输出端3和导线4构成。由于导线4暴露在外,收藏、携带或使用时,需要先把导线4收起或解开,这样,徒增了一道收、放线操作,较为麻烦;另外,由于导线4的长度固定,在连接电器时,多余的导线4常常与其他导线缠结在一起,给安装或维护带来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整流器,以方便收、放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变压整流器,由输入端、变压整流器的本体、输出端和导线构成;在本体的一侧组设一组插头;一个回转体在轴端形成与本体上插头相配合的插座,回转体置于一个壳体中,插座处于壳体的通孔中,回转体与壳体之间设有弹性复位元件,导线包括输入导线和输出导线两根,两根导线缠绕在回转体的绕线槽上,两根导线的里端对应接至插座、外端由壳体的线孔输出并分别接至输入端和输出端。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由于将导线缠绕在壳体内回转体的绕线槽上,放线时,只需稍微用力拉动导线的外端,就可将导线自回转体上拉下而自壳体内拉出,而收线时,借助回转体与壳体之间的弹性复位元件,可使导线随回转体的自动回转而重新缠绕在回转体上、收藏在壳体内。
这样,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或收藏、携带时,导线可以直接拉出,更可自动收回,十分方便;而且,由于导线在不使用时将自动收回,即外露导线的长度不固定,在连接电器时,并无多余的导线相互缠结之虞,给安装或维护带来方便;另外,由于本体与壳体内回转体之间是通过插头、插座的配合平实现联接,所以,在不使用时,可以将本体与壳体分离,也方便收藏和携带。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
图1系习用品的结构示意图;图2系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合示意图;图4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图。
请参阅图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变压整流器,仍由输入端(图中未示出)、变压整流器的本体2、输出端(图中未示出)和导线4构成。
其中,在本体2的一侧组设一组插头。
一个回转体5在轴端形成插座51,此插座51恰好与本体2上的插头相配合,而回转体5在轴侧径向形成两个绕线槽52(也可以只有一个绕线槽,或如图4所示没有绕线槽)。
一个壳体6由上壳61和下壳62扣合而成。回转体5置于壳体6中,由此形成卷线机构。插座51处于上壳61的通孔63中,回转体5与壳体6之间设有弹性复位元件,此弹性复位元件可为一弹簧7,弹簧7的一端固定在下壳62上,另一端固定在回转体5上。
导线4包括输入导线41和输出导线42两根,两根导线41、42分别缠绕在回转体5的两个绕线槽52上,两根导线4的里端对应接至插座51,使本体2上的插头插置在插座51上时,插头恰好与输入导线41、输出导线42相接,两根导线4的外端均由壳体6的线孔64输出,并分别与输入端和输出端相接。
再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借助本体2上的插头插置在插座51上,将本体2与卷线机构组合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由于导线4缠绕在壳体6内回转体5的绕线槽52上,故,收、放线十分方便,当使用安装变压整流器需放线时,只需稍微用力拉动输入导线41(或输出导线42)的外端,就可将导线4自回转体5上拉下而自壳体6内拉出,且外露导线4始终呈拉直状,使连接电器时并无多余的导线4相互缠结,给安装或维护带来方便;而当收藏、携带变压整流器需收线时,借助回转体5与壳体6之间弹簧7作用,可使导线4随回转体5的自动回转而重新缠绕在回转体5的绕线槽52上、收藏在壳体6内,而且,还可将本体2与卷线机构分离,方便收藏和携带。
又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该实施例中回转体5在轴侧径向没有形成绕线槽,导线4直接缠绕在回转体5上。
权利要求1.变压整流器,由输入端、变压整流器的本体、输出端和导线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本体的一侧组设一组插头;一个回转体在轴端形成与本体上插头相配合的插座,回转体置于一个壳体中,插座处于壳体的通孔中,回转体与壳体之间设有弹性复位元件,导线包括输入导线和输出导线两根,两根导线缠绕在回转体的绕线槽上,两根导线的里端对应接至插座、外端由壳体的线孔输出并分别接至输入端和输出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变压整流器,在变压整流器本体的一侧组设一组插头;一个回转体在轴端形成与本体上插头相配合的插座,回转体置于一个壳体中,插座处于壳体的通孔中,回转体与壳体之间设有弹性复位元件,导线包括输入导线和输出导线两根,两根导线缠绕在回转体的绕线槽上,两根导线的里端对应接至插座、外端由壳体的线孔输出并分别接至输入端和输出端。该变压整流器收、放线十分方便。
文档编号H01R13/00GK2481014SQ01237858
公开日2002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15日
发明者林渊源 申请人:林渊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