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5175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可滑动地设于导轨部上的基部且还包括用于促动该基部朝向该导轨部的滑动端的促动构件的滑动式便携终端,例如便携电话、PDA、相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量便携电话已经发展并使用。各种类型的便携电话已被发展,除了形状类似简单棒状的直板类型之外,还包括通过旋转铰接可以打开/关闭的折叠式便携电话以及通过滑动装置可以打开/关闭的滑动式便携电话。滑动式便携电话具有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在第一和第二壳体相互堆叠的状态执行该第一和第二壳体的相对滑动。滑动机构是由下述构成滑动壳,附着到第一和第二壳体之一;滑块,可滑动地附着到该滑动壳且附着到该第一和第二壳体的另一个;以及弹性件,设置于该滑块和滑动壳之间以及沿关闭方向和沿打开方向滑动促动(slide-urge)该滑块离开预定滑动位置。再者,多个阴螺丝部设置于该滑动壳内。该滑动机构通过附着到第一壳体的阳螺紋部而附着到第一壳体(例如,见专利文献l)。此外,滑动机构配置成在第一和第二壳体相互堆叠的状态下执行第一和第二壳体的相对滑动,具有该滑动机构的滑动式便携电话设置成天线置于第二壳体的底部(例如,见专利文献2)。另外,这种类型的便携终端经常使用专用构件分别覆盖每个螺丝的头部和前端部来增强可设计性,从而增强时尚性(例如,见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l:JP-A-2005-210649专利文献2:JP-A-2005-244679专利文献3:JP-A-2002-305569
发明内容本发明解决的问题这种滑动机构需要期望的促动力,以防止当使用者将便携电话持在手中时无意地打开该滑动式便携电话,以及防止当使用者在该便携电话上处理电子邮件或者通电话时该滑动式便携电话容易关闭。因此,弹性件安装在其中。具有该弹性件的滑动机构使用螺丝附着到第一壳体,如上所述。对于这种滑动式便携电话置于打开状态的情形,附着到第一壳体的阴螺丝部露出。每个阳螺紋部的头部或者前端部暴露到阴螺丝部的相关联之一。因此,对于专利文献l中披露的滑动机构用于滑动式便携终端的情形,需要通过将专利文献3所披露的相关障眼罩(专用构件)添加到该滑动式便携终端来隐藏每个阴螺丝部,从而增强其可设计性以及时尚性。因此致使其成本增力口。此外,对于其中设置有专用构件的情形,其顺利的滑动操作受到阻碍,除非专用构件和随滑动操作进行而位移的弹性构件之间的干涉被避免。对于该专用构件占据的面积和高度大的情形,该专用构件与该弹性构件相干涉。因此,弹性构件需要减小尺寸。对于难以减小专用构件和弹性构件的尺寸的情形,该滑动机构不可避免地遭受促动力的增大并导致尺寸增大。此外,前述滑动构件附着到第一壳体的后侧(与显示部相对的表面)从而与第一壳体交叠。只要该便携终端采用这种附着结构,则第一壳体厚度的减小存在限制,即使是在减小构成该壳体的构件的厚度的情形下。再者,前述滑动机构使用许多金属部件。当吸收电磁波时,未接地金属部件的电势变化(带电)。例如,对于专利文献2披露的便携信息终端的滑动机构通过专利文献1披露的滑动机构来实施的情形,具有配置成通过电压来控制的发射器的无线电电路部置于靠近该滑动机构。相应地,某些时候,正确的频率变化操作受到扰乱。此外,根据专利文献2,天线置于第二壳体的底部。在电话通话期间,天线远离使用者的头。因此避免了天线增益的减小。另一方面,当使用者通过握持其第二壳体来输入代表电子邮件的字符到便携电话内时,使用者也握持其天线部。相应地,在待机模式下其接收器灵敏度有点牺牲。因此,作为即使当使用者输入字符时增强便携电话的接收器灵敏度的方法,提供了下述手段,即,在使用者握住第二壳体时该使用者不把持的部位(例如,在第一壳体内)增设天线。然而,该便携电话的成本同时增加。设置于第一壳体上的电路板通过布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带状布线(wiring)构件来连接。该带状布线部截面积小。因此,该带状布线部导致发送损耗(电压降落)。因此存在使用线材(wiremember)的需求。然而,线材的截面积大。因此,当应力反复作用于各个线材的曲率小的弯折时,线材容易折断。对于这种线材布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同时每个线材的弯折的曲率增大的情形,每个线材的厚度增大。相应地,使用线材的滑动式便携终端未被提出。鉴于前述情形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许多优点的滑动式便携终端,例如如下所述。也就是说,第一,可以实施这样的附着结构,该附着结构可以尽可能地防止第一壳体厚度的增加。第二,使用简单结构将金属形成的滑块部接地,可以防止出现故障。第三,即使在便携终端内设置天线的情形,可以实现天线的高增益。第四,线材可以制成难以折断,即使是使用该线材作为布线构件的情形。第五,挠性印刷电路板和线材可以制成难以折断,即使是使用该挠性印刷电路板和线材作为布线构件的情形。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滑块部,该滑块部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面对地相对滑动。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位于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的表面内的开口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表面上的固定部。所述滑块部包括基部、导轨部和促动部。所述基部述导轨部上可滑动的引导部,且还具有通过延伸所述导轨部从而从所述引导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延伸部。所述促动部被设置以促动所述基部至所述引导部的滑动端。所述滑块部附着在所述开口部内从而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侧指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侧。所述滑块部允许所述基部和所述促动部穿过所述开口部。所述滑块部致使所述延伸部邻抵所述开口部的外围且被所述开口部的外围紧固。采用这种配置,导轨部可以不使用螺丝地附着到第一壳体。因此,在打开状态下露出的第一壳体的后表面侧的外观可以改善,无需使用例如障眼罩的专用构件。同时可以防止成本增加。此外,由于延伸部形成于引导部的外侧上,第一壳体的厚度不由于延伸部而增大。结果可以实现一种满足减小厚度和尺寸的需求的便携终端。本发明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特征在于,除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的组成之外,还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该第一印刷电路板收纳在所述第一壳体内并具有第一接地图案。本发明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特征在于,所述滑块部的露出表面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接地图案以将所述滑块部接地,所述露出表面暴露到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采用这种配置,可以防止金属形成的滑块部带电。因此可以避免发生故障。此外,对于露出表面和第一接地图案直接相互连接的情形,无需专用构件。因此可以防止成本增加。此外,对于使用专用构件例如安装于第一接地图案内的弹簧的情形,该专用构件形成为仅邻抵导轨部的表面。相应地,可以使用具有简单形状的专用构件来将滑块部接地。结果可以简化专用构件的成型方法。可以进一步减小便携终端的制造成本。前者从成本考虑而言是优选的。然而,选择各种构造设计备选是有用的。本发明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特征在于,除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的组成之外,还包括收纳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天线。本发明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位于当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打开时所述第一壳体的移动方向的端部,以及所述天线设置于所述突出部内。采用这种配置,滑块部接地。结果通过该滑动式便携终端以实现能够获得高天线增益的单极天线。本发明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特征在于,除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的组成之外,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线材。本发明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的两端沿着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相互隔开,从而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看上去相互交叠的状态下形成U形弯折部。本发明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特征在于,除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的组成之外,还包括通过自我折叠而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挠性印刷电路板。本发明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线材设置于折叠的挠性印刷电路板的内侧上。采用这种配置,使得功能发射和接收大量信号的挠性电路板也可以置于便携终端内。也就是说,挠性印刷电路板和线材可以共存于其中。本发明的优点根据本发明,在具有用于产生促动力的弹性件的附着滑块部的结构中,每个螺丝的头部和前端不露出。因此可以减小第一壳体的厚度。通过将结构简单的金属形成的滑块部接地,可以避免发生故障。结果,即使对于在便携终端内设置天线的情形,仍可以得到高增益。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下述优点。也就是说,即使在好似用线材作为布线构件的情形,线材难以折断。此外,即使在挠性印刷电路板和线材均设为布线构件的情形,线材难以折断。图1包括透视图,分别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外观。图2为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分解图。图3为图1(a)的纵向断面图。图4为图1(a)的横向断面图。图5为说明设置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壳体内的电学构造的方框图。图6(a)为说明第一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torsioncoilspring)的分解透视图,以及图6(b)为说明第一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的透视图。图7包括平面图,分别说明第一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的布置状态。图8包括视图,分别说明通过壳体透视的挠性布线构件的状态。图8(a)为说明主体部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的平面图。图8(b)为图8(a)的侧视图。图8(c)为说明主体部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形的平面图。图8(d)为图8(c)的侧视图。图9包括视图,说明天线的操作。图9(a)为说明主体部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的透视图。图9(b)为说明主体部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的纵向断面图。图9(c)为说明主体部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形的纵向断面图。图10包括视图,分别说明流过第一和第二接地图案的每一个的高频电流的分布,该第一和第二接地图案分别设置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中使用的第一和第二印刷电路板上。图11包括视图,分别说明流过第一和第二接地图案的每一个的高频电流的分布,该第一和第二接地图案分别设置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中使用的第一和第二印刷电路板上。图12包括视图,分别说明流过第一和第二接地图案的每一个的高频电流的分布,该第一和第二接地图案分别设置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中使用的第一和第二印刷电路板上。图13包括曲线图,分别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滑动式便携电话中使用的天线的VSWR特性。图14为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滑块部的分解透视图。图15为说明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滑块部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横向断面图。图16为说明本发明的滑块部的变型例的分解透视图。图17为说明第一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的附加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图18为说明第一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的附加构造的布置状态的平面图。参考数字和符号说明1、85滑动式便携电话(便携终端)的主体部2上壳体(第一壳体)3下壳体(第二壳体)4、80滑块部(slideportion)6显示部9第一印刷电路板10天线23操作部28第二印刷电路板31、81导4九部32、82基部36挠性印刷电路板37线材40附着开口部46、90引导部47、91支4寺部52、95延伸部53、99中心部56滑动部(slidingpart)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附带地,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滑动式便携电话作为本发明的滑动式便携电话,进行如下描述。图1包括透视图,分别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外观。图1(a)说明滑动式便携电话的关闭状态。图1(b)说明该滑动式便携电话的打开状态。图2为图1的分解图。图3为图1(a)的纵向断面图。图4为图1(a)的横向断面图。图5为说明设置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壳体内的电学构造的方框图。图6(a)和图6(b)为分别说明第一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的分解透视图。图7包括平面图,分别说明第一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的布置状态。图7(a)说明主体部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图7(b)说明导轨部相对于基部32仅滑移Ll的情形。图7(c)说明导轨部相对于基部32仅滑移L2的情形。图7(d)说明导轨部相对于基部32仅滑移L3的情形。图7(e)说明导轨部相对于基部32仅滑移L4且主体部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形。图8包括视图,分别说明通过壳体透视的挠性布线构件的状态。图8U)为说明主体部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的平面图。图8(b)为图8(a)的侧视图。图8(c)为说明主体部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形的平面图。图8(d)为图8(c)的侧视图。图9包括视图,说明天线的操作。图9(a)为说明主体部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的透视图。图9(b)为说明主体部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的纵向断面图。图9(c)为说明主体部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形的纵向断面图。图10至12的视图分别说明流过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的每一个的电流的分布,该第一和第二接地图案分别设置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中使用的第一和第二印刷电路板上。图13包括曲线图,分别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滑动式便携电话中使用的天线的VSWR特性。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下文中称为主体部)1大略包括第一壳体(上壳体)2、第二壳体(下壳体)3、以及可滑动地固定上壳体2和下壳体3的滑块部4。也就是说,这些部件大略构成主体部1。主体部1的壳体相互连接,从而通过滑块部4的滑动操作而可滑动。对于使用者携带便携电话以及使用者检查来信的情形,便携电话是在主体部1关闭的关闭状态下使用,如图1(a)所示。另一方面,对于当使用者进行通话时输入字符、数字和电话号码的情形,便携电话是在主体部l打开的打开状态下使用,如图1(b)所示。上壳体2通过组合构成主表面2A的上盖2B和构成后表面的上框架2C而呈类似箱状。上壳体2收纳接收器5、显示部6、第一相机部7、永磁体8、第一印刷电鴻^反9和天线10。在这些部件中,显示部6在上壳体2的主表面2A内露出。上壳体2的与主表面2A相对的后表面2D包括突出部ll(其厚度为Wl),其在关闭状态不与下壳体3交叠;以及重叠部12(其厚度为W2),其从突出部11朝下设置且在关闭状态下与下壳体3交叠。后表面2D与主表面2A具有高度差W3(=W1-W2)。突出部11的最前端的厚度为W4。突出部11的后表面为厚度与后表面2D相差(W4-W3)的斜面IIA。此外,上壳体2沿纵向的长度U1为突出部11沿纵向的长度U2和重叠部12沿纵向的长度U3的总和。无线电电路部13、匹配电路部14、数据转换部15、声音处理部16、图像处理部17、信息记录部18、控制部19等安装在第一印刷电路板9上。此外,第一印刷电路板9由电源供给部20形成,弹簧端子21(包含压缩弹簧的探针销类型)安装在电源供给部20上。另一方面,下壳体3通过组合构成主表面3A的下盖3B和构成后表面的上框架3C而呈类似箱状,且上壳体3收纳发射器(麦克风)22、操作部23、振动部24、扬声器25、霍尔元件26、第二相机部27、第二印刷电路板28和可拆卸电池29。在这些部件中,麦克风22和显示部6置于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上。在电池29安装在下壳体3内之后,电池29覆盖有附着到其的电池盖30。此外,下壳体3的厚度等于上壳体2的高度差W3。此外,下壳体3沿纵向的长度Ul等于上壳体2的重叠部12的U3。滑块部4可滑动地固定上壳体2和下壳体3,且主要包括导轨部31、基部32和促动部(即,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为了将主体部l的状态从关闭状态改变到打开状态,使用四个螺丝35固定到下li壳体3的基部32形成为相对于固定到上壳体2的导轨部31是可移动的。此外,在滑块部4附近,为挠性布线构件的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线材37通过折叠而置于上壳体2和下壳体3之间。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一端插入设置于第一印刷电路板9的表面上的连接器38A内,连接器38A向下指向下壳体3侧。线材37的一端插入与连接器38A相邻的连接器38B内。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另一端插入设于第二印刷电路板28的表面上的连接器39A内,连接器39A向上指向上壳体2侧。线材37的另一端插入与连接器39A相邻的连接器39B内。因此,第一印刷电路板9和第二印刷电路板28相互电连才妄。如图3所示,在打开状态,大部分的挠性印刷电路板36收纳在上壳体2内。在关闭状态,大部分的挠性印刷电路板36与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交叠并用双点虛线表示。线材37类似地与其交叠。线材37的图示在图3中略去。此外,附着开口部40形成于上框架2C内,滑块部4附着于附着开口部40中。定位部40A凹状地形成于附着开口部40周围从而收纳下述的延伸部,以及从而相对于上框架2C定位该滑块部4。便携电话配置成使得当定位部40A进行滑块部4的定位时,滑块部4安装在附着开口部40周围。因此,对于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外部弯折力和外部扭力施加到其的情形,或者对于使用者意外落下便携终端的情形,应力可能集中在附着开口部40周围。有时,力施加到显示部6,致j吏玻璃石皮损。因此,附着开口部40形成于显示部6的后侧。增强肋40B立设于附着开口部40的整个周围上。此外,金属的滑块部4附着在附着开口部40内。因此,整个上壳体2的刚性提高。附带地,将滑块部4定位到上框架2C的装置的形状不限于前述形状。例如,可以如此实施该定位在滑块部4周围形成切口部和孔,并在附着开口部40周围的切口部和孔相对应的部分i殳置肋和凸台(boss),以及将肋或凸台分别嵌合到切口部或孔。这种定位可以将上壳体2和下壳体3之间的交叠处于正常状态,即使是在主体部1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的任意其一下。也就是说是,上壳体2和下壳体3二者在外部形状上对齐(即,外部形状一致)。不会导致壳体未对齐的状态。固定部41和第一狭缝42设置于下盖3B主表面3A上的在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与主体部1交叠的位置,其中螺丝35穿过该固定部41,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线材37穿过该第一狭缝42。多个突出3D形成于主表面3A上,其中该多个突出3D用于形成上壳体2和下壳体3之间的预定间隙。主表面3A具有锪孔3E,锪孔3E设置于固定部41附近从而避免第一扭转线圈弹簧和主表面3A之间的干涉。上盖2B、上框架2C、下盖3B和下框架3C是由例如ABS和PC的树脂构件形成。在关闭状态,包括这些组成部件的主体部1大致上厚度为Wl且长度为Ul。上壳体2的重叠部12重叠在下壳体3上。因此,主体部1大致上呈矩形状。在打开状态,主体部l处于下述状态,即,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A方向移动L4。接着,在下文中更具体地描述本实施例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主体部1的各个组成部件。下面描述上壳体2。接收器5为第一声音输出部,输出通信对方的声音。在来电话时,使用者将其耳朵靠近接收器5并听到对方的声音。显示部6连同接收器5置于上壳体2的主表面2A上,并设置为比接收器5更靠近底端(大致上在中心)。表示接收电场强度的标记、剩余电量信息、时间信息、来电信息、以及输入字符和符号显示在显示部6内。在主体部1的打开和关闭状态任何之一中,使用者可以认识在显示部6内显示的显示信息。显示部6是由液晶显示器(LCD)、有机EL等构成。显示部6通过显示布线构件6A连接到第一印刷电路板9,显示布线构件6A是由具有挠性的挠性印刷电路板构成。显示部6设有透明窗口6B。透明窗口6B构成主表面2A的一部分。第一相机部7设置为邻接接收器5。当进行电视电话时,使用者的图像被采集。所采集的使用者的图像作为镜像显示在显示部6内。使用者的该图像以及声音发送到另一端的一方。永^t体8置为靠近位于上壳体2底侧上的显示部6。第一印刷电路板9置于显示部6下方。天线10置于位于接收器5下的突出部11内。下面描述下壳体3。操作部23包括呼叫接收按钮、呼叫终止按钮、以及能够调整从接收器5和扬声器25输出的音量、改变操作模式到静音模式(mannermode)并在菜单窗口内进行选择/确定的操作按钮。为了输入电话号码和字符,数字、字符和符号印刷在搡作部23的外表面上。麦克风22和操作部23设置在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上,从而在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时与上壳体2的后表面2D相对并被后表面2D覆盖,以及在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露出。因此,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麦克风22和操作部23露出,且使用者可以输入例如字符、符号和数字,且可以通过操纵该操作部23来操纵第一相机部7和第二相机部27等。当使用者操纵操作部23时,上壳体2的底端位于使用者手指的前方。对于手指曱长的使用者操纵操作部23的情形,操作部23的操作性下降。因此,在上壳体2的底端和操作部23之间应设置有预定距离。因此,对于主体部I的状态从关闭状态改变到打开状态的情形,上壳体2移动的距离越长,操作部23的操作性越好。附带地,对于即使在关闭状态下仍可以实现呼叫接收、呼叫终止、从接收器5和扬声器25输出音量的调整、从操作模式到静音模式的改变、或者在菜单窗口选择/确定的情形,将专用操作按钮的位置添加或者改变到在关闭状态下暴露到外部的显示部6的底端或者上壳体2或下壳体3的侧表面是有用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实现了滑动运动数量的增加。因此,通过将所有操作部23形成于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上,手指移动的距离减小且输入字符的操作性增强;同时,通过尽可能增大显示部6的尺寸,在字符或图像的可见性提高。振动部24响应于每一个来电而振动,以通过振动向卩吏用者通知该来电。对于操作模式设置在静音模式的情形,振动部24响应于来电而振动,以无声地向使用者告知该来电。扬声器25为第二声音输出部并输出铃声以及在免提模式下输出的声音。霍尔元件26设置于第二印刷电路板28上从而在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时面向永石兹体8。主体部l处于关闭状态时,永》兹体8靠近霍尔元件26。因此,永磁体8的磁场被检测。霍尔元件26输出检测信号到控制部19。此外,对于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永磁体8移动离开霍尔元件26。结果,无法检测到永磁体8引起的磁场。相应地,霍尔元件26不输出检测信号。14也就是说,当霍尔元件26才全测到永;兹体8时,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当霍尔元件26无法;险测到永;兹体8时,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对于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用于照明操作部23的光源关闭从而降低耗费的电力。对于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形,用于照明操作部23的光源打开,使得印刷在操作部23外表面上的字符和符号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相机部27是重叠在主体部1上的区域。第二相才几部27置为邻接振动部24和扬声器25。因此,第二相机部27可以捕获显示部6后方的图像。第二相机部27和前述第一相机部7均配置成使得从对象入射在其上的光穿过一组透镜并通过光电转换器例如CCD(电荷耦合装置)转换成电信号,从而产生图像信息。该图像信息由图像处理部17处理。结果,在显示部6产生图像。因此,显示部6、第一相冲几部7和第二相才几部27连4妻到图像处理部17。在捕获预定图像完成时,与由第一相机部7和第二相机部27捕获的图像有关的图像信息记录在信息记录部18内。附带地,信息记录部18可以记录电话号码信息、声音信息、与捕获图像以外的图像(例如接收图像)有关的图息等。一5、V、、'、第二印刷电路板28设置于操作部23下方。电池29设置于第二印刷电路板28的对立面一侧上。控制部19连接到并控制操作部23、振动部24、霍尔元件26、无线电电路部13、数据转换部15、图像处理部1和信息记录部18。此外,控制部19也连"l妄到电池29。无线电电路部13通过匹配电路部14连接到天线10。无线电电路部13配置成处理由天线10接收的数据以及将所处理的数据输出到数据转换部15。匹配电^各部14将天线10的阻抗与无线电电^各部13的l叙入阻抗匹配。另一方面,数据转换部15连接到声音处理部16。声音处理部16连接到接收器5、扬声器25和麦克风22。相应地,数据转换部15将从天线IO接收的数据通过匹配电路部14、无线电电路部13和控制部19转换成声音数据。随后,数据转换部15输出该声音数据到声音处理部16。同时,声音处理部16对声音数据解码以产生声音信号。随后,声音处理部16输出该声音信号到接收器5和扬声器25。另一方面,接收器5和扬声器25输出与从声音处理部16发射的该声音信号相对应的声音。此外,声音处理部16对麦克风22接收的声音编码以产生声音数据。随后,声音处理部16输出所产生的声音数据到数据转换部15。数据转换部15将输入的声音信号转换成通信数据。随后,数据转换部15输出该通信数据到无线电电路部13。无线电电路部13处理所接收的通信数据并从天线10作为无线电信号发射所处理的数据。下面描述滑块部4。导轨部31和基部32是由金属薄板形成。导轨部31包括位于其中心的凹部43。导轨部31还包括用于支持两个引导部46A和46B的支持部47,引导部46A和46B的每一个由第一角部44和第二角部45形成类似字母U。引导部46A和46B形成于支持部47的两端从而朝下壳体3的主表面3A突出。位于支持部47中心的凹部43设置有形成于引导部46A附近的通孔48(位于沿凹部43纵向的预定位置)、形成于引导部46B附近的通孔49(位于沿凹部43纵向的预定位置)、以及挠性布线构件穿过其的第二狭缝50。对于支持部47置为邻抵第一印刷电路板9的情形,在第一印刷电路板9和支持部47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凹部43使得可以将装置安装在第一印刷电路板9上。例如,连接器38A和38B安装于第一印刷电路板9上。第一通孔48和第二通孔49配置成彼此之间沿箭头A方向具有略微相差,从而在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之间形成间隙。滑块部具有分别形成于支持部47的四个角落的切口部51。当第一角部44形成时,延伸部52通过延伸支纟寺部47形成于此,而不一皮弯4斤。基部32包括平坦中心部53和两个滑动部56A和56B,其中滑动部56A和56B按下述方式形成,即,通过由于第三角部54来立起平坦中心部53的两端并且由于第四角部55而配置成大致上平4亍于中心部53并Aiv中心部53向外延伸。在中心部53中,第三通孔57形成(于基部32的预定位置),且第四通孔58分别大致上形成于四个角部。此外,螺丝拧入这些通孔。下面参考图6描述由相同材料形成且具有相同线直径(wirediameter)的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如图6所示,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具有通过顺时针缠绕形成的第一线圈部(线圈部)59、形成于其一个端侧(一端)的环部60、以及通过折叠大致上呈字母U的形成于其另一端侧(另一端)的第一折叠部61。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具有通过逆时针缠绕形成的第二线圏部(线圈部)62、通过折叠大致上呈字母U的形成于其一个端侧(一端)的第二折叠部63、以及通过折叠大致上呈字母U的形成于其另一端侧(另一端)的第三折叠部64。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的第二折叠部63穿过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的环部60。随后,第二折叠部63被紧固(caught)在基部32的第三通孔57内并连接到基部32。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附着到其的基部32沿箭头A的方向插入导轨部31的引导部46A和46B,卩吏得滑动部56和56B的每一个的两个表面被引导部46A和46B的相关之一夹住。因此,基部32穿过第一通孔48和第二通孔49。结果,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的第一折叠部61被紧固在第一通孔48内并附着到其。滑动部56A和56B的非切割面形成为分别邻4氐引导部46A和46B的相关之一。结果,导^L部31和基部324皮此电连才妾。此外,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的第三折叠部64被紧固在第二通孔49内并附着到其。在基部32组装到导轨部31的状态下,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夹置于基部32的中心部53和导轨部31的支持部47之间。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的第一线圈部59设置为右旋,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的第二线圈部62设置为左旋。因此,构成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的一个端侧部的臂部65置于第一线圏部59的下部(靠近中心部53)。构成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的另一端侧部的臂部66置于第一线圈部59的上部。构成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的一个端侧部的臂部67置于第二线圈部62的下部(远离中心部53)。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另一端侧部的臂部68置于第二线圏部62的上部。因此,在第一扭转线圈弹簧的一端59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的一端60均连接到基部32的第三通孔57的状态下,不需要将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抬离基部32。结果,可以防止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每一个的厚度增大,以及防止用于允许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的每一个介于其间的空间的高度增大。接着,下面描述主体部1的组装方法。首先,通过附着开口部40从箭头B方向,滑块部4组装到上框架2C,其中天线10附着到该上框架2C。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以及基部32穿过附着开口部40并被紧固于其中,同时延伸部52收纳在设于附着开口部40周围的定位部40A内。也就是说,定位部40A和延伸部52也具有阻挡件功能,防止滑块部4穿过附着开口部40。接着,操作部23组装到其的下盖3B与上框架2C相对,以由此通过下盖3B和2C形成间隙,该间隙具有每个突出3D的高度。当螺丝35在该状态下从箭头C方向拧入时,基部32固定到固定部41。即使在尝试从下盖3B除去上框架2C的情形下,基部32被固定。此外,导轨部31无法穿过附着开口部40。因此,上框架2C无法从下盖3B除去。此外,即使在尝试将上框架2C附着为更加靠近下盖3B的情形下,上框架2C由于突出3D的存在而无法紧密地附着到下盖3B。相应地,下盖3B和上框架之间的间隙可以总是维持在固定值。接着,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一端和线材37的一端穿过第二狭缝50并安装到第一印刷电路板9的连接器38A和39B内。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线材37的每一个的另一端朝上壳体2的底侧延伸,并被弯折从而缠绕滑块部4的中心部53的外侧。随后,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线材37的另一端穿过第一狭缝42并分别安装到连接器39A和39B内。结果,第一印刷电路板9和第二印刷电路板28相互电连接。接着,接收器5和第一相机部7附着到其的上盖2B组装到上框架2C。因此,上壳体2完成。此外,振动部24、扬声器25和第二相机部27组装到其的下框架3C组装到下盖3B。因此,下壳体3完成。最后,电池29和电池盖30安装于其中。因此,主体部1完成。延伸部52安装在定位部40A上。引导部46A和46B构成上壳体2的后表面2D,并与第一印刷电路板接触。从第一印刷电路板9到后表面2D的厚度仅由引导部46A和46B的每一个的厚度决定。附带地,如果侧表面(其由第二角部45形成且为基部32的滑动部56A和56B安装于其上的侧表面的后表面)安装在上框架2C上,则从第一印刷电路板9到后表面2D的厚度进一步增大。因此,4艮据延伸部52安装在定位部40A上从而最小化前述厚度(从第一印刷电路板9到后表面2D的厚度)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通过致使基部32和两个扭转线圏弹簧33和34穿过开口部可以实现上壳体2的厚度的最小化。也就是说,由于上框架2C不与引导部46A和46B交叠,从第一印刷电路板9到后表面2D的距离是由引导部46A和46B的每一个的厚度决定。导轨部31的支持部47与第一印刷电路板9相对。接地图案形成于相对的第一印刷电路板的表面上并形成为邻抵导轨部31的表面。因此,基部32电连接到导轨部31。结果,滑块部4接地到第一印刷电路板9。附带地,通过将例如导电弹簧件增设到第一印刷电路板9的表面从而使第一印刷电路板9和导轨部31相互电连接,可以促动暴露到第一印刷电路板9的该第一印刷电路板9表面。备选地,通过使用切立部在导轨部的一部分形成具有弹簧性能的弹簧件,可以促动第一印刷电路板9。根据第一实施例,为了低成本地容易实施第一印刷电路板和导轨部之间的电连接,导轨部31暴露于第一印刷电路板9且不使用螺丝来固定到下框架3C。因此,可以防止螺丝暴露于外部。实现了不需要障眼罩的构造。接着,参考图7描述滑块部4的操作。图7(a)至7(e)说明通过壳体观察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以及第一至第三通孔57、48和49的状态。图7(a)说明基部32移动到位于导轨部31的右端侧(一个端侧)的第一位置的状态。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置于第三通孔57的右侧。如上所述,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第二折叠部63插过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的环部60。此外,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的第二折叠部通过贯穿第三通孔57而附着到其。因此,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绕第三通孔57的中心轴可旋转。此时,第一线圏部59的回转半径(radiusofturn)为距离回转中心的半径R1,该回转中心为第三通孔57的轴中心。第一线圈部59的回转半径为距离回转中心的半径R2(R2>R1),该回转中心为第三通孔57的轴的中心。半径Rl和R2形成于基部32的中心部53上。此外,构成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的一个端部的臂部65和构成其另一端19部的臂部66形成预定扭转角a(附带地,在该弹簧附着到基部32之前,扭转角为a+A)。与该扭转角a对应的弹簧33的顶角绕第三通孔57顺时针地设置(即,从上方观察,弹簧的剖面的V形状的人形部顺时针布置)。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一个端部的臂部67和构成其另一端部的臂部68形成预定扭转角(3(附带地,在该弹簧附着到基部32之前,扭转角为卩+A)。与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类似地,与该扭转角对应的弹簧34的顶角绕第三通孔57顺时针地设置(即,从上方观察,弹簧的剖面的V形状的人形部顺时针布置)。如图7U)所示,构成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的一个端部的臂部65大致上朝左下从第一线圏部59倾斜到第三通孔57附近。构成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的另一端部的臂部66大致上朝左下从第一线圈部59倾斜到第一通孔48。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一个端部的臂部67大致上朝右下从第二线图部62倾斜到第三通孔57的中心。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另一端部的臂部68大致上朝左下从第二线圏部62倾斜到第二通孔49。图7(b)说明基部32相对于导轨部31向左移动Ll(导轨部31相对于基部32向右移动Ll)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三通孔57沿滑动方向(箭头A所示方向和与之相反的方向)更靠近第一和第二通孔48、49距离L1。因此,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绕第三通孔57的中心轴顺时针回转。初始扭转角a改变为a-al。初始扭转角卩改变为(3-bl。构成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的一个端部的臂部65大致上朝左下从第一线圈部59倾斜到第三通孔57附近。构成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的另一端部的臂部66大致上朝左下从第一线圏部59倾斜到第一通孔48。与图7(a)的状态相比,每个臂部的倾斜增加。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一个端部的臂部67大致上朝右下从第二线圈部62倾斜到第三通孔57的中心。与图7(a)的状态相比,该臂部的倾斜增力口。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另一端部的臂部68从第二线圈部62直地朝下降落到第二通孔49,并垂直于滑动方向(箭头A所示方向和与之相反的方向)。在图7(b)所示状态中,与图7(a)所示状态相比,用于将扭转角改变为更小值的弯折力矩施加到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当扭转角减小(初始扭转角a改变为扭转角a-al),初始扭转角|3改变为扭转角(3-bl。与之相对应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基部32和导轨部31。因此,通过该反作用力沿滑动方向的分力,图7(b)所示的状态返回到图7(a)所示的状态。用于返回该状态的力在下文中称为促动力。对于促动力小的情形,将主体部1从打开状态改变到关闭状态的动作容易发生。备选地,与之相反的逆操作容易发生。本实施例调适为使得通过使用两个弹簧可以容易地获得期望的促动力。结果,例如,对于力无意地施加到位于使用者衣服口袋内的便携终端的情形,以及其中基部移动Ll的主体部1从关闭状态改变到打开状态的情形,主体部1的状态通过前述促动力返回到关闭状态。因此,主体部调适为在口袋内不容易改变到打开状态。此外,在图7(b)中,处于图7(a)所示状态的第一线圏部59用双点虛线表示。第二线圈部62的截面与该双点虛线所示部分地交叠。也就是说,距离Ll的前述位移致使第二线圏部62移动更靠近第一线圏部59。然而,第一线圈部59沿与第二线圈部62相同的方向(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回转。因此避免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之间的碰撞。第二线圈部62沿箭头方向回转到一位置,第二线圈部62的截面在此部分交叠在距离Ll的位移之前置于该位置的第一线圈部59的截面。因此,构成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的另一端部的臂部66和构成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的另一端部的臂部68的每一个可以构造成具有预定长度。臂部66和68越长,基部32滑动的距离可以增大。如果在臂部的长度短的状态下得到与本实施例中得到的相同数量,则扭转角的改变大。因此,在每个弹簧中产生的应力增大。存在扭转线圏弹簧折损之虞。下面描述用于布置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的每一个的布置空间。当用于得到促动力的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从主体部1上表面露出时,使用者在主体部1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任何其一之下可以容易地接触扭转线圈弹簧。因此存在使用者会不注意地使扭转线圈弹簧变形之虞。结果,即使在主体部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任何之一下,扭转线圏弹簧应置于一区域内,其中上壳体2重叠在下壳体3上,从而防止扭转线圏弹簧露出。此外,优选地,该空间尽可能小,因为在该空间大的情形下,操作部23的面积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第二线圏部62所需的区域形成为交叠移动第一线圈部59所需的空间。结果,移动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分别所需的区域的总和被减小,而移动弹簣33和34所需的区域得以保证。也就是说,所需的区域的总和被减小区域S1(图7(b)中的阴影区),其中第一线圏部59的截面部分交叠第二线圏部62的截面。相应地,无需增加上壳体2和下壳体3重叠的区域。因此,布置操作部23的空间得到保证。图7(c)说明导轨部31相对于基部32从关闭状态向右移动L2的状态。初始扭转角a改变为(a-a2)(a2>al)。初始扭转角(3改变为(卩-b2)(b2〉bl)。在第二通孔49和第三通孔57之间的距离最短的状态下,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的扭转角大致上最小化。该状态最接近图7(a)至7(e)所示状态中的图7(c)所示状态。位于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个端侧的臂部65大致上朝左上从第一线圏部59倾斜到第三通孔57附近。与图7(b)所示状态中的臂部相比,该状态下臂部的倾斜增大。第二线圏部62的顺时针回转反转到其逆时针回转(沿箭头方向的回转)。构成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个端侧的臂部67大致上朝右下从第二线圏部62倾斜到第三通孔57的中心。构成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另一端侧的臂部68大致上朝右下从第二线圈部62倾斜到第二通孔49。也就是说,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另一端部的臂部68在图7(a)所示状态中是倾斜的,在图7(b)所示状态中是垂直的,且在图7(c)所示状态中沿与图7(a)所示状态中臂部68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同时,第二线圏部62的回转方向反转到箭头方向。此外,对于导轨部31移动距离接近图7(c)所示状态中导轨部31移动距离的情形,由每个扭转线圏弹簧33、34产生的力沿滑动方向的分力接近0。也就是说,由两个扭转线圈弹簧33和34产生的力的大部分作用于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沿滑动方向的小的分力抵消。结果,导轨部31不沿任一滑动端侧相对于基部32移动。图7(d)说明导轨部31相对于基部32从关闭状态向右移动L3的状态。第一线圏部59和第二线圈部62分别继续顺时针和逆时针回转。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的初始扭转角a为a-al。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初始扭转角|3近似等于P-b2。构成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个端侧的臂部65从第一线圈部59朝左上和近似垂直地倾斜到第三通孔57的中心。与图7(c)所示状态相比,该臂部的倾斜进一步增大。构成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另一端侧的臂部66从第一线圈部59直地向上延伸到第一通孔48,且垂直于滑动方向。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个端侧的臂部67大致上朝右下从第二线圏部62倾斜到第三通孔57。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另一端侧的臂部68大致上朝右下从第二线圈部62倾斜到第二通孔49。臂部68的倾斜小于图7(c)所示状态。在图7(d)所示状态中,通过由两个扭转线圈弹簧产生的促动力,相对于基部32向右(沿箭头A方向)促动导轨部31。也就是说,得到下述图7(e)所示状态。图7(e)说明导轨部31相对于基部32向右移动L4的状态。该状态也是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其中基部32移动到导轨部31的左端侧(相对端侧)。第一线圏部59从图7(d)所示状态逆时针回转。也就是说,在图7(a)至7(d)分别所示状态中,第一线圈部59顺时针回转。随后,第一线圏部59反向回转。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的扭转角大致上为a。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扭转角大致上为|3,约等于图7(a)所示状态的扭转角。构成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个端侧的臂部65朝左上和近似垂直地从第一线圈部59倾斜到第三通孔57附近。与图7(d)所示状态中该臂部的倾斜相比,臂部的倾斜减小。构成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另一端侧的臂部66朝右上从第一线圏部59延伸到第一通孔48。构成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个端侧的臂部67大致上朝右上从第二线圈部62倾斜到第三通孔57的中心。构成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另一端侧的臂部68大致上朝右下从第二线圏部62倾斜到第二通孔49。与图7(d)所示状态相比,臂部68的倾斜更小。下面扭克述l足动力。对于第一通孔48和第二通孔49位于第三通孔57左侧的情形,导轨部31被向左(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促动抵住基部32。当第一通孔48和第二通孔49从左侧接近第三通孔57时,促动力逐渐增大。当第一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沿箭头A方向的分力相互平衡时,促动力大致上为零。此外,当第一通孔48和第二通孔49穿过第三通孔57使得分力不平衡时,促动力的取向相反。促动力向右促动(沿箭头方向)导轨部31朝向基部32。对于当第一通孔48和第二通孔49位于第三通孔57右侧,第一和第二通孔48和49接近第三通孔57的情形,导轨部31被向右(箭头A的方向)促动朝向基部32。在图7(e)中用双点虚线表示图7(d)所示状态中的第一线圈部59。第二线圏部62的截面与该双点虛线所示部分地交叠(阴影区S2)。也就是说,对于在距离L3的前述位移之后位移该距离L4的情形,第二线圈部62移动更靠近第一线圈部59。然而,第一线圏部59沿与第二线圈部62相同的方向(逆时针方向)回转。因此避免第一线圈部59和第二线圈部62之间的碰撞。结果,当位移该距离L4时,第二线圏部62回转到一位置,第二线圏部62的截面在该位置与置于位移该距离L4之前的位置的第一线圈部59的截面部分交叠。因此,专用构件在该位置的前述占据面积减小。也就是说,对于导轨部31沿滑动方向相对于基部32移动的情形,当基部32更靠近导轨部31的滑动端时,扭转线圈弹簧之一的截面与置于其位置的另一扭转线圏弹簧交叠,由此避免其间的碰撞。结果,移动两个扭转线圏弹簧分别所需的操作区域的总和最小化。再者,附着到第一通孔48和第二通孔49的扭转线圏弹簧的臂部的长度可以增加。结果,滑动长度和促动力大小可以增加。相应地,可以防止便携终端无意地打开和关闭,同时保证了布置^t喿作部23的空间。下面描述前述臂部的长度以及线圈部的回转半径的补充说明。例如,对于位于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另一侧的臂部68设置为短,且第二通孔49置于如图7(a)所示布置状态中的设定位置的情形,第二线圈部62置于一位置,第二线圈部62从图7(a)所示状态中其设定位置逆时针地回转到该位置。此时,扭转角的改变(即,与初始值(3+A的差异)小于图724(a)所示状态中的扭转角的改变。因此,所产生的促动力的大小减小。此外,对于臂部68设置为长,且第二通孔49置于如图7(a)所示布置状态中的设定位置的情形,第二线圈部62置于一位置,第二线圈部62从图7(a)所示状态中其设定位置顺时针地回转到该位置。因此,第一线圈部59与第二线圈部62石並撞。此外,例如,对于回转半径R2等于图7(a)所示状态中回转半径Rl的情形,扭转角(3增大至接近预定扭转角(3+A的值。因此,所产生的促动力的大小减小。结果,两个线圏部的回转半径不同,同时两个扭转线圏弹簧的臂部加长。因此,实现了滑动运动的数量的增加以及占据面积的最小化,同时增加了促动力的大小。如上所述,用于可滑动地引导基部32到导轨部31的滑动端的滑块部4配置成使得,当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在基部在其上滑动期间回转时,这些扭转线圈弹簧具有相同的回转中心。当基部32从导轨部31的滑动端之一移动Ll到其中心时,第一线圏部59的回转方向设置为与第二线圏部62的回转方向相同。在基部32移动Ll完成时,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反转。在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相互碰撞之前位移L4时,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的回转停止。在位移L3和位移L4之间的期间,第一线圈部59的回转方向再次设置为与第二线圏部62的回4争方向相同。相应地,使得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回转所需的占据面积可以减小。该占据面积为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上壳体2和下壳体3相互交叠的区域的面积。因此,通过减小该占据面积,可以减小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上壳体2和下壳体3相互交叠的区域的面积。同时,连接到第一和第二通孔48、49的第一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3、34的臂部66、68可以加长。结果可以增加滑动运动的数量。相应地,形成操作部23的区域的面积可以增加。因此,布置于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上的按钮的尺寸和间隔可以增大。结果,即使手大和指曱长的使用者可以容易地操纵该便携终端。此外,操作部23的部件可以形成于同一表面上。因此可以改善操作性。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被紧固于并连接到基部32,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的第二折叠部63插入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的环部60。因此,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可以附着到其而不使用专用部件(同时防止成本增加)。再者,滑块部4位于主体部1内。因此,可以防止用于;j文置^l喿作部23的区域的尺寸(或其面积)减小,同时增加用于相对于上壳体2移动下壳体3的(促动)力。附带地,根据第一实施例,使用了普通扭转线圏弹簧,每一个扭转线圈弹簧的线圏中心直径对于其所有线回转是相同的。根据本实施例另一模式,通过将每个线圈部形成为螺旋形状例如螺旋线圈,设置用于将螺旋中心侧端部与扭转线圈弹簧内的螺旋部交叠的弯折部,并将线圈部成型于螺旋部外侧上,如此制作每个扭转线圈弹簧,可以减小扭转应力。也就是说,使用如下结构的弹簧是有用的,该弹簧具有缠绕部,其一端连接到基部32且其另一端连接到导轨部31,使得该缠绕部的该一端和另一端构成V形部,该V形部的顶角为扭转角且指向围绕回转轴的回转方向。接着,下面参考图8描述挠性布线构件。如说明主体部1的关闭状态的图8(a)和8(b)所示,挠性印刷电路板36连接到连接器38A并连接到置为高于连接器38A的连接器39A。线材37连接到连接器38B并连接到置为高于连接器38B的连接器39B。结果,挠性印刷电路板36在截面形成为圓弧,圓弧的中心位于Of且沿主体部1的厚度方向(上壳体2和下壳体3相互交叠的方向)具有半径R3。线材37置于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内侧。线材37折叠以形成圓弧,该圓弧的中心位于Oc且沿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半径为R3的圆弧的中心轴的方向)具有半径R4。如图8(b)所示,线材37处于如下状态,即,该圓弧,镜向地倾斜第一印刷电路板9和第二印刷电路板28之间的距离。图8(c)和8(d)说明打开状态,其中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A方向移动L4。挠性印刷电路板36连接到连接器38A并连接到置为低于连接器38A的连接器39A。线材37连接到连接器38B并连接到置为低于连接器38B的连接器39B。结果,挠性印刷电路板36在截面形成为圓弧,圓弧的中心位于Of,且沿主体部1的厚度方向具有半径R3。线材37保持置于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内侧的同时,线材37折叠以形成圆弧,该圓弧的中心位于Oc,且沿主体部1的宽度方向具有半径R4,且该圆弧大致上为U形。附带地,线材37处于如下状态,即,圆弧R4横向地倾斜第一印刷电路板9和第二印刷电路板28之间的距离。圆弧R4的倾斜与图8(b)所示圆弧R4的倾斜相同。接着,下面描述挠性布线构件的操作。当主体部1相对于下壳体3移动L4时(图8说明连接器38A沿箭头A方向移动L4),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圓弧移动,使得中心Of沿箭头A方向移动L4/2到中心Of,。线材37的圓弧移动,使得中心Oc沿相同方向移动L4/2到中心Of。也就是说,当主体部1的状态从关闭状态改变到打开状态时,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中心Of和线材37的中心Oc位移L4/2。因此,可以防止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线材37形成额外长度。结果可以防止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线材37从主体部1向外突出。备选地,可以防止由于主体部1未^皮线材的突出部分完全打开而S1起的线材折断,突出部分跨过处于张紧状态下的主体部l。此外,可以防止线材到连接器的安装被解除。此夕卜,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中心Of和线材37的中心Oc沿相同方向移动相同距离。因此,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圆弧和线材37的圓弧既不会相互^i撞,也不会相互施加应力。此外,线材37的圓弧形成的方向大致上垂直于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圆弧形成的方向。因此,与沿相同方向形成线材37的圆弧和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圓弧的情形相比,每个圆弧的曲率可以增大。一4殳而言,通过增加其圆弧的曲率,可以减小线材37内产生的应力的大小,其中线材37的厚度大于(厚于)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厚度。对于通过弯折线材37而沿与挠性印刷电路板36相同的方向布置线材37的情形,其圓弧的曲率小。结果,所产生的应力的大小大。相应地,线材37的弯折部沿与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弯折部形成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因此,线材37内产生的应力的大小减小。滑动式便携电话被使用,使得在例如接收电话操作、发送电话搡作以及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操作的每一个操作,主体部l被打开和关闭,并且通过滑动,应力反复地施加到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线材37。采用前述构造,布线构件的寿命特性可以改善(可以防止布线构件折断)。尽管第一实施例已经描述成为一个构造示例,其中挠性印刷电路板36用于在第一印刷电路板9和第二印刷电路板28之间发送和接收信号,且线然而,线的宽度和厚度小。因此导致电压降落。相应地,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挠性印刷电路板36之外,设置有专用线。然而,在本实施例另一模式中,不一定同时使用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该专用线。便携电话可以仅使用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该专用线其中之一。对于仅使用线材37的情形,没有挠性印刷电路板36。因此,用于将线材37安置于挠性印刷电路板36内侧的条件被消除。然而,设置圓弧R3形成方向,使得圓弧R3在平面图中按前述方式形成,这是足够的。也就是说,对于同时使用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线材37的情形,第一实施例具有前述构造。因此,主体部1的寿命特性不退化。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挠性印刷电路板和线材共存的这种结构。附带地,对于将线材37布置在挠性印刷电路板36外侧的情形,这种情形下产生的应力和在将线材37布置于其内侧的情形下产生的应力之间的差异非常小。然而,与将线材37布置在挠性印刷电路板36内侧的情形中线材37的倾斜相比,将线材37布置在挠性印刷电路板36外侧的情形中线材37的倾斜大。因此,用于布置倾斜大的线材37的空间应得到保证。相应地,主体部1的厚度增加。因此,对于仅考虑寿命特性的情形,线材37或者可以置于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外侧,或者可以置于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内侧。相应地,对于减小主体部1的厚度的倾斜,将线材37置于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内侧是更为有利的。此外,对于使用多个线材的情形,线材相互平行地设置,使得所有线材中形成的圓弧的中心可以大致上位于同一位置。结果,可以防止寿命特性极度退化。也就是说,与沿主体部1厚度方向形成圓弧的情形相比,对于线材的所有圓弧同心地形成于图8(a)所示状态的情形,每个圓弧的曲率可以足够大。因此可以防止主体部1的厚度以及其中产生的应力增加。此外,通过将无线电电^各部13和匹配电^各部14安置于其中的两个壳体之一与天线安置于其中的另一壳体分离,布置无线电电路部13、匹配电路部14和天线。对于第一实施例中外部接口连接器设置于下壳体3内且该连接器连接到连接器无线电电路部的情形,该线材可以用作信号发送/接收线,用于在两个壳体之间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从而防止天线的增益减小。附带地,前述滑动部56A和56B前端(切割面)配置成分别面向引导部46A和46B的内表面。当切割面相对于上壳体2沿与下壳体3移动方向(箭头A方向)垂直的方向略微移动时,切割面摩擦抵着引导部的内表面。为了消除由于该略微移动引起的微小不稳定移动,例如,第一肋和第二肋可以分别设置于下壳体3的主表面3A和上壳体2的后表面2D上。备选地,与下述第二实施例类似地,弯折部可以分别形成于基部的两端以与其面邻接。接着参考图9描述天线10。如图9(a)所示,除了电源供给部20之外,收纳在上壳体2内的第一印刷电路板9具有大致上设置于其整个表面上的第一接地图案71,如阴影部分所示,且该第一接地图案71位于电路的接地电势。此外,收纳在下壳体3内的第二印刷电路板28具有大致上设置于其整个表面上的第二接地图案72,如阴影部分所示,且该第二接地图案72位于电路的接地电势。弹簧端子21安装于其中的第一印刷电路板9的电源供给部20安置于突出部11内。电源供给部20通过匹配电路部14连接到无线电电路部13。无线电电路部13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且连接到控制部19。第一接地图案71不设置于突出部11内并设置于重叠部12内从而不与天线10交叠。此外,滑块部4连接到第一印刷电路板9的第一接地图案71。因此,第一接地图案71和滑块部4相互电学一体。第二印刷电路板28置于一位置,在该位置,当主体部l处于关闭状态时,天线IO和第二接地图案72之间的距离Pl大于天线IO和第一接地图案71之间的距离P2。挠性印刷电路板36具有用于将麦克风22、操作部23和第二相机部27连接到形成于第一印刷电路板9上的控制部19的信号线(未示出),且还具有用于将第二接地图案72连接到第一接地图案71的接地线,其中该第二接地图案72连接到电池29的负极。然而,需要在具有预定宽度的挠性印刷电路板36上形成一组多条信号线和该接地线。此外,挠性印刷电路板36的厚度小。因此,设置于挠性印刷电路板36上的接地线为窄电路线,使得仅少量的高频电流在接地线内被天线IO结合在突出部11内且具有与斜面部IIA平行的平面元件部IOA。平面元件部10A的端部被弹簧端子21促动。平面元件部IOA通过电抗元件部(未示出)实施具有第一共振频率fl和第二共振频率f2的多频率天线。本发明的发明人的JP-A-2004-134975中披露的多频率天线用作本实施例的该多频率天线。因此,平面元件部10A的端部连接到电源供给部20以由此实施内嵌式单极天线。附带地,频率fl在830MHz至960MHz范围。频率f2在1710MHz至2170MHz范围。天线10具有在包括频率fl和f2的频带内的共振频率。因此,本实施例的便携终端适合于日本和欧洲的GSM、DCS、PCS和W-CDMA。接着,下面描述天线10的操作。如图9(b)所示,当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时,高频电流在第一接地图案71内沿箭头J方向(电流离开电源供给部20的方向)流动。第二接地图案72通过挠性印刷电路板36连接到第一接地图案71。然而,如上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36仅馈送少量高频电流。相应地,仅少量高频电流流入连接到其的第二接地图案72。如图9(c)所示,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天线10从第二接地图案72沿天线IO移动离开第二接地图案72的方向而平行地位移L4。附带地,当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接地图案72和天线IO布置成相互靠近。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移动而使得第二接地图案72和天线相互远离。结果,用于将天线IO外围接地的条件视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关闭状态而改变,使得天线10增益减小。因此,控制部19应检测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关闭状态,并根据检测结果改变匹配电路部14内用于匹配的条件。也就是说,匹配电路部14以及用于其的控制程序复杂化。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距离Pl和距离P2之间的前述关系被建立,使得即使当主体部1的模式改变时,第二接地图案72对天线10的影响被最小化。因此,防止由于第二接地图案72引起的天线IO增益减小。结果,匹配电路部和程序可以简化。相应地,在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和改变状态任意之一中,在第一接地图30案71内流动的高频电流占主导。接着,下面参考图10至12描述第一接地图案71内的电流分布和第二接地图案72内的电流分布。图10至12说明模拟结果。模拟条件如下。也就是说,第一接地图案沿横向方向的长度设置为40mm,而第一接地图案沿纵向方向的长度设置为90mm。第二接地图案沿横向方向的长度设置为40mm,而第二接地图案沿纵向方向的长度设置为70mm。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的滑动量L4设置为50mm。为了确认第一实施例的优点,本实施例的滑块部4与滑块部4也接地到第二接地图案72的结构进行比较。(a-f1)在该情形中,当在800MHz频率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时,滑块部4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见图10(a))。(b-fl)在该情形中,当在800MHz频率主体部1在第一实施例构造中处于关闭状态时,滑块部4仅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见图10(b))。(a-f2)在该情形中,当在2000MHz频率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时,滑块部4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见图10(c))。(b-f2)在该情形中,当在2000MHz频率主体部1在第一实施例构造中处于关闭状态时,滑块部4仅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见图10(d))。(c-fl)在该情形中,当在800MHz频率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滑块部4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见图11(a))。(d-fl)在该情形中,当在800MHz频率主体部1在第一实施例构造中处于打开状态时,滑块部4仅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见图11(b))。(c-f2)在该情形中,当在2000MHz(2GHz)频率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滑块部4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见图12(a))。(d-G)在该情形中,当在2000MHz(2GHz)频率主体部1在第一实施例构造中处于打开状态时,滑块部4仅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见图12(b))。图13(a)说明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且滑块部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和第二接地图案的情形。图13(b)说明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且滑块部4仅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的情形。图13(c)说明主体部1处于关闭状态且滑块部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和第二接地图案的情形。图13(d)说明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且滑块部4仅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的情形。<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2</column></row><table>根据表1,下面描述电流分布。在800MHz频率,高密度电流区h3存在于第一接地图案71中心附近。原因为,当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相互电连接(强耦合)时,高频电流在电势低的第二接地图案72内流动,且该电流集中在第一接地图案71的接地接点部。在便携电话通话期间,使用者的脸颊可能接触高密度电流区(h3)。因此,高密度电流区(h3)可能受到人体影响。附带地,在2GHz频率,在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任意之一,电流分布的变化很小。因此,电流分布基本上不受壳体状态影响。下面描述通过冲莫拟得到的VSWR特性。在800MHz频率,在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任意之一,滑块部仅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的情形中频率fl的频带宽于滑块部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的情形中频率fl的频带。原因为,对于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通过滑块部4相互电连接(强耦合)的情形,总电气长度为第一接地图案71的电气长度和第二接地图案72的电气长度之和。因此,电流的相位在第一接地图案71的端部反转。在第二接地图案72内产生反相高频电流。反相高频电流抵消了在第一接地图案71内产生的高频电流。结果,频率fl的频带窄。在2GHz频率,在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任意之一,波长短。因此,高频电流集中在第一接地图案71。结果,电流分布难以受到第二接地图案影响。相应地,基本上不产生差异。根据前述电流分布和前述VSWR特性理解,对于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松散耦合的情形,天线的增益可以增加,例如,频率fl的频带可以加宽,且人体的影响可以尽可能消除。下面概括天线10。天线10置于突出部11。滑块部4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相互+〉散耦合。因此,流过第二接地图案72的高频电流可以减小。结果,即使在握持下壳体3以操作操作部23的状态下,天线性能的退化可以得到抑制。此外,在高密度电流区存在于第一接地图案71内的状态下,接收器5靠近使用者头部以通过便携电话通话时,该区域接触使用者的脸颊。因此,第一接地图案71可能受到人体影响。结果,不包括在第一接地图案中心附近发现的高密度电流区的第一实施例终端对于防止天线性能退化时优选的。因此,对于滑块部4接地到上壳体2的情形,在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任意之一,得到天线的高性能。在第一实施例中,滑动量L4设置为50mm。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该滑动量不影响天线的性能,即<吏当该滑动量进一步增加或减小。尽管第一实施例已经描述为实施单极天线的结构,将滑块部4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是有效的,即使在天线10移设到下壳体3或第二天线10布置在下壳体3用作实施单极天线之外类型的天线的手段的情形。对于天线设置于下壳体3内的情形,当第一接地图案和第二接地图案相互强耦合时,主体部1的电气长度根据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而改变。此外,即使在滑块部接地到具有天线的下壳体的情形,主体部l的电气长度根据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而改变。因此,天线性能退化。另一方面,将滑块部接地到壳体之一来防止滑块部4的带电是有用的。此外,本发明的天线类型不限于单极天线。即使在本实施例的天线使用倒转F天线或者倒转L天线来替代的情形,仍可以实施不容易受到第二接地图案72影响的结构,只要该结构配置成使得滑块部4接地到上壳体2的第一接地图案71。相应地,即使在天线置于上壳体2和下壳体3之一或二者内的情形下,即使当主体部1模式改变时,通过在前述构造中将滑块部4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71并且将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相互松散耦合,该终端可以调适为受到接地图案的影响。因此,本实施例的终端适合用于具有天线的滑动式便携电话。附带地,前述"松散耦合"状态指下述状态,其中LC陷波电路加载在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之间,且其中第一接地图案71和第二接地图案72直流相互耦合且在高频下具有高阻抗。前述第一实施例概括如下。首先,对于滑块部从上壳体的内表面侧附着到上壳体的情形,引导部允许从其穿过。然而,不允许导轨部从其穿过。结果,导轨部可以附着到上壳体而不使用螺丝。附带地,展开的延伸部形成于用于导轨部的支持部的一部分,从而防止导轨部穿过。延伸部形成为邻抵附着开口部的外围。备选地,附加部件可以通过与支持部交叠而固定到该支持部,以由此防止该附加部件穿过。此外,延伸部的形状不限于前述形状。第二,导轨部暴露于上壳体的内表面。因此,导轨部可以容易电连接到面向该导轨部的第一印刷电路板。第三,天线置于上壳体的顶端以与其主表面分离。因此,当使用者通过将接收器置于使用者的头部来使用该便携电话时,天线与使用者的头部分离。对于使用者在观察显示部时输入字符的情形,使用者用手握住操作部。因此,天线和第一印刷电路板不被使用者的手覆盖。因此,天线设置于人体的影响被尽可能消除的位置。此时,金属的滑块部接地到第一接地图案。因此,第二印刷电路板的影响被尽可能减小。结果,实现了高增益单极天线。附带地,通过倒转F天线或者倒转L天线来实施该天线,可以获得类似的优34第四,线材安置成当上壳体和第二壳体看上去相互交叠时形成U形弯折。因此,线材中产生的应力减小。结果,即使对于反复地致使壳体滑动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情形,实现了线材难以折断的结构。第五,前述线材置于由挠性印刷电路板形成的弯折的内侧。因此,实现了线材和挠性印刷电^^板共存难以折断的结构。附带地,滑块部接地到第一印刷电路板的第一接地图案。然而,对于该结构配置成使得不需要第一印刷电路板的情形,滑块部可以接地到显示布线构件6A以连接到显示部6。第二实施例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滑块部为在第一实施例中已经描述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滑块部的变型例。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电话的壳体内设置的电学构造相同且使用与表示第一实施例相同部件的相同参考数字来表示的部件,其描述予以省略。图14为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滑块部的分解透视图。图15为说明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滑块部的滑动式便携电话的横向断面图。滑块部80可滑动地固定上壳体2和下壳体3,如在第一实施例的前述说明中已经描述,且主要包括导轨部81、基部82A和82B、压缩弹簧83A和83B、以及管部84A和84B。导轨部81以及基部82A和82B的每一个是由金属薄膜形成。将固定到下壳体3的基部82A和82B相对于将固定到上壳体2的导轨部81是可滑动的,从而将主体部85的状态从关闭状态改变到打开状态。导轨部81具有凹部86,且包括两个引导部90A和90B;每一个引导部设置于导轨部81两端且包括第四角部87A和87B、第五角部88A和88B、第六角部89A和89B的相应角部的非切割面且形成为类似箱状。导轨部81还包括支持部91用于一体支持引导部90A和90B。凹部86设有第三狭缝92,挠性布线构件穿过该第三狭缝92。与第六角部89A和89B的每一个相比设置于更前端的前端部与支持部91交叠,且通过四个填缝部93的相应填缝部而紧密附着和固定到支持部91。当支持部91置为邻抵第一印刷电路板9时,凹部86在第一印刷电路板9和支持部91之间产生空间。因此,装置可以安装在第一印刷电路板9上。例如,连接器38A和38B安装于第一印刷电路板9上。切口部94设置在支持部91的四个角。当第四角部87A和87B形成时,展开的延伸部95A、95B、95C和95D通过延伸支持部91而分别与第四角部相对应地形成。爪部96A、96B、96C和96D形成于沿引导部90A和90B纵向的端部,使得爪部96A和96B面对面地折叠且爪部96C和96D面对面地折叠。长孔97A和97B(图14虚线所示)分别形成于引导部90A和90B内。分别固定到将插入S1导部90A和90B内的基部82A和82B的螺丝98A和98B一皮插入长孔97A和97B内。基部82A和82B的每一个具有平坦中心部99A和99B的相关耳关一个,以及通过竖立中心部99A和99B每个的两端而形成的侧表面100A、100B、100C和100D的相关联两个。此外,基部82A的前端面(切割面)折叠而彼此面对,从而形成与中心部99A和99B平行的顶面101A、101B、101C和101D。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滑动部56A和56B时通过折叠形成的,不过在第二实施例中,滑动部时通过中'"、部99A和99B、两个侧表面100A、100B、100C和100D、以及顶面101A、101B、101C和101D形成。第五通孔102A和102B分别形成于中心部99A和99B内。螺丝98A和98B分别拧入第五通孔102A和102B。中心部99A和99B分别具有接收部103A和103B。每个接收部103A和103B支持管部84A和84B的相关联之一。压缩弹簧83A和83B的每一个的端面邻4氐接收部103A和103B的相关联之一,接收部103A和103B分别承受从压缩弹簧83A和83B施加的促动力。中空管部84A和84B分别插入压缩弹簧83A和83B的线圈部。随后,管部84A和84B分别穿过接收部103A和103B并由接收部103A和103B支持。管部84A和84B的每一个连同压缩弹簧83A和83B的相关联之一收纳在引导部90A和90B的相关联之一内。爪部96A、96B、96C和96D的相关联两个插入并保持在引导部90A和90B的每一个的两个端部内。压缩弹簧83A和83B通过这些管部防止在受到压缩时弯曲。这些管部将弹簧系数维持在固定值。此外,这些管部还具有防止压缩弹簧83A和83B分别从长孔97A和97B弹出的功能。按此方式形成的基部82A和82B、压缩弹簧83A和83B以及管部84A和84B分别插入引导部90A和90B。基部82A和82B的每一个承受来自压缩弹簧83A和83B的相关联之一的促动力,并沿箭头D方向被促动。然而,基部82A和82B在箭头D侧通过爪部96B和96D防止分别从长孔97A和97B弹出。基部82A和82B的中心部99A和99B、侧表面100A、100B、100C和100D、以及顶面101A、101B、101C和101D可滑动地分别表面邻抵引导部90A和90B的内表面。也就是说,51导部90A和90B均配置成在非切割面摩擦抵住引导部内表面时滑动。结果,摩擦阻力减小。附带地,基部82A和82B可以由不具有切割面的产品构成,且可以形成为表面邻抵引导部。第二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使用廉价板材构成。下盖3B包括固定部104A和104B以及保持部106,基部82A和82B的相关联之一固定到每一个该固定部104A和104B,保持部106可滑动地保才寺杠杆105并设于一个固定部104B附近。杠杆105具有突片部107,突片部107设于杠杆105—端且突出到下壳体3的左侧面;杠杆105还具有紧固在一个引导部90B的侧表面IOOC上的紧固爪108。固定部104A和104B为立设于主表面3A上的中空凸台,螺丝98A和98B分别插过该中空凸台。接着,下面描述主体部85的组装方法。附带地,第二实施例的滑块部用于替代第一实施例的滑块部。当滑块部80组装到形成于上框架2C内的附着开口部40时,引导部90A和90B插过附着开口部40。延伸部95A、95B、95C和95D安装在附着开口部40周围的增强肋40B上的定位部40A上以由此来定位。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延伸部95A、95B、95C和95D安装在增强肋40B上,使得滑块部80无法穿过附着开口部40。接着,杠杆105附着到其的下盖3B形成为面对上框架2C。因此,由下盖3B和上框架2C形成一空间,该空间的高度与突出3D相同。在这种状态下,固定部104A和104B形成邻抵基部82A和82B的中心部99A和99B。随后,螺丝98A和98B分别拧入通孔102A和102B。因此,基部82A和82B可以固定到下盖3B。即使当使用者尝试从下盖3B除去上框架2C时,由于基部82A和82B固定到下盖3B,且导轨部81无法穿过附着开口部40,因此无法从下盖3B除去上框架2C。此外,即使当使用者尝试将上框架2C附着为更靠近下盖3B,上框架2C由于突出3D而无法附着为更加靠近下盖3B。相应地,下盖3B和上框架之间的空间总是维持固定。随后,挠性印刷电路板36和线材37穿过第三狭缝92。随后,与第一实37施例类似地组装上盖2B和下框架3C。因此完成主体部85。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导轨部81的支持部91露出到第一印刷电路板9。仅使该露出表面邻抵第一印刷电路板9,支持部91和第一印刷电路板9即可相互电连接。附带地,第一印刷电路板9和上壳体2的后表面2D之间的距离仅由引导部的厚度决定。此外,如第一实施例的前述说明所述,支持部91和第一印刷电路板9可以使用专用弹簧或者弹簧件而不是电连接方法来相互连接。接着,下面描述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当主体部85处于关闭状态时,压缩弹簧83A和83B在上壳体2的重叠部12区域内伸长。对于上壳体2通过施加力相对于下壳体3移动,该力作用于箭头D方向的情形,压缩弹簧83A和83B被压缩。在位移预定长度之后,杠杆105的紧固爪108与侧表面100C接合。因此抑制压缩弹簧83A和83B复位。也就是说,主体部置于关闭状态。当执行突片部107的推操作时,紧固爪108的紧固被解除。随后开始压缩弹簧83A和83B的伸长。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滑动预定距离。因此,基部82A和82B分别邻4氐爪部96B和96D。因此,主体部置于打开状态。当主体部的状态从关闭状态改变到打开状态,基部82A和82B滑动,同时摩擦抵住引导部90A和90B的内表面。然而,由于非切割面彼此邻抵,滑动摩擦小。因此实现平滑操作。此外,使用廉价板材构成这些部件。因此可以降低便携终端的成本。对于便携终端具有下述结构,即切割面形成为邻抵长孔97A和97B周围的引导部90A和90B的内表面的情形,切割面的边缘滑动同时邻抵引导部90A和90B的内表面。因此发生边缘磨损。结果无法实现稳定的滑动运动。因此,通过第二实施例的表面形成为相互邻抵的形状,可以实现可稳定操作的结构。此外,引导部90A和90B相互一体耦合。因此,在导轨部81制造阶段,两个引导部的平行度(沿基部移动的移动方向)得到保证。此外,即使当由导轨部81构成的滑块部80组装到上壳体2的时,该平行度在部件制造阶段继续得以维持。因此,可以平滑地实现下壳体3的滑动运动的引导操作。对于引导部分离的情形,下框架3C需要严格的尺度精确度,使得引导部在附着到下框架3C时相互平行。对于未获得足够平行度的情形,例如沿移动方向一侧的间隔小于对立侧的间隔时,下述情形会发生。例如,基部无法引导至引导端,因为固定部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此外,对于变形到上框架2C弯曲的程度的情形,平行度随产品变化。再者,促动力改变。再者,主体部未被充分打开而置于打开状态。另外,主体部无法置于关闭状态。附带地,使用压缩弹簧的例子来描述本实施例。然而,可以使用拉伸弹簧来替代压缩弹簧。对于使用拉伸弹簧的情形,将每个拉伸弹簧的一端固定到滑动端并将每个拉伸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到基部,这是有用的。对于使用压缩弹簧的情形,下述状态为打开状态,其中压缩弹簧在上壳体2的重叠部12区域内伸长。然而,对于使用拉伸弹簧的情形,下述状态为关闭状态,其中拉伸弹簧在上壳体2的重叠部12区域内伸长。附带地,对于使用拉伸弹簧的情形,弹簧总是处于伸长状态。每个弹簧不发生弯曲。因此不需要管部。可以根据每个引导部的尺寸以及终端的厚度来恰当地选择弹簧。因此,第二实施例概括述如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如下。(1)第二实施例的引导部类似箱状。(2)第二实施例的基部是分离的。(3)第二实施例的促动机构是压缩弹簧。引导部之间的边界为长孔,该引导部是支持基部两端的中心叶轮类型。因此,即使当力施加到其时,其中该力致使两个壳体2和3相互远离,该力施加到第五角部和第六角部。因此,引导部的变形可以最小化。第一实施例具有力仅施加到第二角部的结构(所谓的悬臂结构)。相应地,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对于致使两个壳体相互远离的力更加有效。此外,尽管第二实施例的基部是分离的,引导部由单个支持构件一体地支持,使得两个引导部的平行度得到保证。结果,引导部可以平行滑动。相应地,第二实施例缺点少于第一实施例。因此,尽管已经详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存在前述差异,第二实施例的滑块部可以实现的优点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前述说明中所概括的优点。附带地,本发明不限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可以选择和实施滑块部的各种模式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例如,图16所示的滑块部4A构造成使得为分离构件的框架31B附着到导轨部31A。平面图中框架31B的形状与平面图中导轨部31的形状大致上一致。两个延伸部52A设于导轨部31A的每条长边上。因此,共4个延伸部52A"i殳于其上。根据该滑块部4a,可以不在引导部内设置切口来形成延伸部。因此,可以完全排除水从切口渗入。使用者通过把持电话来使用这种类型的便携电话。因此,使用者有时意外落下便携电话。有时候,便携电话落到水池内。根据第一实施例,切口的尺寸充分地减小。此外,滑块部紧密地附着到附着开口部的外围以由此防止水容易地进入终端。这种手^1作为防止^f更携终端#皮水淹没的对策是有效的。附带地,框架31b构造成具有比导轨部31大的平面形状,而不在其特定位置设置突出的延伸部52a。因此,框架31b的整个边缘部分可以用作延伸部。也就是说,延伸部设置在比导轨部的引导部的外侧。因此,滑块部不会穿过上壳体的附着开口。由导轨部可滑动地保持的基部固定到下壳体,而滑块部的一部分露出到上壳体的内表面侧。因此,上壳体和下课题可以执行稳定的滑动操作。此外,已经参考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这些实施例构造成使得u形引导部或箱状引导部形成于导轨部内。然而,基部的引导部以及滑动部的形状不限于前述形状,只要该终端具有下述结构,即,通过在基部内形成引导部并在导轨部内形成滑动部,备选地在基部和导轨部的一个内形成引导槽并在基部和导轨部的另一个内形成滑块支承部,由导轨部来可滑动地^j导该基部。导轨部的一部分可以露出到上壳体的内表面侧。此外,由滑动特性良好的材料形成的滑动构件可以恰当地设置于滑动面上。此外,第一扭转线圈弹簧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的形状不限于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示例性所述。可以采用图17和18所示的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a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a。如图17所示,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a具有形成为顺时针缠绕的第一线圈部(线圈部)59a,且还具有形成于其两个端部的环部60a、60a。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a具有形成为逆时针缠绕的第二线圈部(线圈部)62a,且还具有通过折叠成大致字母u形状而形成于其两个端部的折叠部63a、63a。与前述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类似地,第一扭转线圏弹簧"a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a如下所述附着到第二通孔49。也就是说,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a的折叠部63a穿过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a的环部60a。因此,折叠部63a被紧固在并连接到基部32的通孔57。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A的折叠部64A穿过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A的环部60A。随后,折叠部64A被紧固在并附着到第二通孔49。此外,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A的第一线圏部59A顺时针缠绕。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A的第二线圈部62A逆时针缠绕。因此,与前述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类似,抑制了用于使得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A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A介于其间的空间(由中心部53和凹部43形成的空间)的高度增大。如图18U)所示,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A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A绕通孔57的中心轴可回转。此外,随着主体部从关闭状态改变到打开状态,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A和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A绕通孔57的中心轴回转时,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A顺时针回转,如图18(b)所示。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A临时顺时针回转,如图18(b)所示。也就是说,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A移离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A。随后,第二扭转线圈弹簧34A顺时针回转,如图18(c)所示,且跟随第一扭转线圏弹簧33A从而行进到第一扭转线圈弹簧已到达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扭转线圈弹簧33A通过将环部60A、60A之间的尺度设置为回转半径来回转。此外,第二扭转线圏弹簧34A通过将折叠部63A和64A之间的尺度设置为回转半径来回转。因此,与第一扭转线圏弹簧和第二扭转线圈弹簧相比,主体部的滑动沖程可设置成长的。工业应用性本发明的滑动式便携终端构造成具有弹簧,该弹簧赋予促动力到滑块部。对于构成滑块部的导轨部附着到上壳体的情形,导轨部构造成不穿过其。因此不需要紧固螺丝。此外,滑块部可以用简单结构来接地。因此,对于天线置于上壳体的顶部的情形,高增益的天线可以实现。此外,本发明具有可以避免装置的尺寸及成本增加的优点。例如,可以概述挠性布线构件的寿命特性。本发明优选应用到诸如便携电话、PDA、移动PC以及轻质笔记本尺寸PC的滑动式紧凑电子装置的滑动装置。4权利要求1.一种滑动式便携终端,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滑块部,所述滑块部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面对地相对滑动,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位于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的表面内的开口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表面上的固定部;所述滑块部包括基部、导轨部和促动部;所述基部固定到所述固定部;所述导轨部具有构造成引导所述基部使得所述基部在所述导轨部上可滑动的引导部,且还具有通过延伸所述导轨部从而从所述引导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延伸部;所述促动部被设置以促动所述基部至所述引导部的滑动端;以及所述滑块部附着在所述开口部内从而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侧指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侧,允许所述基部和所述促动部穿过所述开口部,以及致使所述延伸部邻抵所述开口部的外围且被所述开口部的外围紧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还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收纳在所述第一壳体内并具有第一接地图案,以及其中所述滑块部的露出表面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接地图案以将所述滑块部接地,所述露出表面暴露到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还包括收纳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天线;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位于当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打开时所述第一壳体的移动方向的端部;以及所述天线设置于所述突出部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线材,其中所述线材的两端沿着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相互隔开,从而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看上去相互交叠的状态下形成U形弯折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式便携终端,还包括通过自我折叠而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挠性印刷电路板,以及其中所述线材设置于折叠的挠性印刷电路板的内侧上。全文摘要一种滑动式便携终端,具有用于防止螺丝的头部和前端在该终端处于打开状态时露出的滑块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通过滑块部(4)可滑动地连接。第一壳体(2)在面向第二壳体(3)的表面内具有开口部(40)。第二壳体(3)在面向第一壳体(2)的表面具有固定部(41)。滑块部(4)由基部(32)、导轨部(31)和促动部(33、34)构成。基部(32)固定到固定部(41),且由导轨部(31)可滑动地引导。导轨部(31)具有可滑动地引导基部(32)并朝第二壳体(3)突出的基部(32),且还具有通过延伸导轨部(31)从而从引导部(46)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延伸部(52)。促动部(33、34)被设置以促动基部(32)至引导部(46)的滑动端。当滑块部(4)附着到开口部(40)使得滑块部(4)从第一壳体的内表面侧指向外表面侧时,延伸部(52)形成为与开口部(40)外围接触,且基部(32)和促动部(33、34)通过导轨部(31)而被允许穿过开口部(40)以及被防止穿过开口部(40)。文档编号H01Q9/04GK101433062SQ200680054438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申请日期2006年3月2日优先权日2006年3月2日发明者佐藤健一,佐藤则喜,高桥哲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