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备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455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设备线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备线夹。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容量和输电线路等级的提高,我国的变电站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由原有的220kV逐次过渡到330kV、500kV、750kV及至特高压的士800kV直流和1000kV。在以往的工程中,由于受工程技术要求限制,设备线夹多采用软导线的压接式连接方法。但是在某些特高压变电站工程中,要求采用大面积导线,导线间的分裂间距也比以往的导线分裂间距大,这是以往的软导线压接式连接中不曾出现的。而且,由于软导线压接式连接的自身条件所限,在安装上,软导线压接式的连接方式较为复杂,并且机械强度较差,使得线夹受力不均,易导致线夹的断裂和损坏。压接式的连接方式使得线夹在防电晕和节能方面的性能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线夹,以适应特高压变电站工程需求,并解决软导线压接式的连接方式安装复杂、机械强度差的问题。具体实施方案如下[0004] —种设备线夹,该设备线夹包括四组组装线夹;每一组组装线夹中包括一套二变一整体线夹和一套设备压接线夹;二变一整体线夹与设备压接线夹间采用螺栓式连接结构;四组组装线夹呈矩形分布。 优选的,所述二变一整体线夹由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连接组成;所述第一线夹包括压盖和一端与压盖相连的线夹本体,所述第二线夹包括压盖和一端与压盖相连的线夹本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均为螺栓式线夹;所述设备压接线夹为焊接设备压接线夹。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的连接方式为,第一线夹内的线夹本体不与压盖相连的一端与第二线夹内的线夹本体不与压盖相连的一端焊接。 优选的,所述组装线夹内的二变一整体线夹与设备压接线夹间采用螺栓式连接结构具体为,第一线夹与第二线夹中任意一个线夹的压盖与设备压接线夹采用螺栓式连接结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组装线夹各部件连接后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螺栓式连接结构使用的螺栓为高强度铝合金螺栓。 优选的,所述螺栓式连接结构为内埋螺栓式连接结构。 优选的,所述设备线夹还包括在所述螺栓式连接结构处设置有防晕墙。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设备线夹,采用螺栓式连接结
构,满足了特高压变电站工程需求,而且使线夹的安装和检修工作变得简单,增大了线夹的
机械强度,使线夹受力均匀,避免了因受力不均导致的线夹破裂和损坏。
3[0014] 本实用新型选用了高强度铝合金螺栓,并增加了防晕墙,有效的控制了电晕的产生及磁涡流造成的电能损失。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四变四线夹的结构主视示意图;[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四变四线夹的结构侧视示意图;[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四变四线夹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变电需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备线夹,本线夹采用螺栓式连接结构,具体实施例如下[0021]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中的设备线夹包括四组组装线夹,每一组组装线夹中包括一套二变一整体线夹和一套设备压接线夹(简称SY设备线夹)。二变一整体线夹与设备压接线夹间采用螺栓式连接结构。四组组装线夹呈矩形分布。这里将这种设备线夹称为四变四线夹。[0023] 图1为四变四线夹的组装图的主视图。从图1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中的两组组装线夹,以左边一组为例,包括第一线夹压盖11、第一线夹本体12、第二线夹本体13、第二线夹压盖14、线夹接线端子15、焊接设备压接线夹16。 第一线夹本体12与第二线夹本体13端对端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二变一整体线夹。线夹接线端子15处采用内埋式螺栓连接结构,将上述二变一整体线夹中的第二线夹压盖14与焊接设备压接线夹16连接在一起,组成一组组装线夹。 图1所示的右边一组的组装线夹与左边一组的组装线夹的结构相同,两组组装线夹间的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调节。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四变四线夹的侧视图,同样可以看到两组组装线夹,任意一组组装线夹的结构与上述组装线夹相同,包括第一线夹压盖21、第一线夹本体22、第二线夹本体23、第二线夹压盖24、线夹接线端子25、焊接设备压接线夹26。组装线夹的间距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综合图1和图2可以看到,四变四线夹共包括四组组装线夹,分布在矩形的四个端点上,组装线夹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环境的要求。[0028] 实施例1中的设备线夹采用内埋螺栓式连接结构,具有下述优点[0029] (1)简化了导线的安装工作,使得线夹的检修和拆卸工作变得十分方便;[OOSO] (2)增大了线夹的机械强度,使线夹受力均匀,避免了线夹因受力不均发生破裂和损坏的现象; (3)消除了因螺栓裸露在线夹表面对防电晕性的影响。[0032] 实施例2 图3为实施例2中的设备线夹组装图的主视图。由图3可以看到,任意一组组装线夹均包括螺栓式第一线夹压盖31、螺栓式第一线夹本体32、螺栓式第二线夹本体33、螺栓式第二线夹压盖34、线夹接线端子35、焊接设备压接线夹36、防晕墙37。[0034] 螺栓式第一线夹本体32与螺栓式第二线夹本体33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二变一整体线夹。线夹接线端子35处选用高强度铝合金螺栓,并采用内埋螺栓式连接结构,将上述二变一整体线夹与焊接设备压接线夹36连接在一起。在接线端子25处安装防晕墙27。[0035] 组装线夹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但是必须保证四组线夹呈矩形排列。 实施例2中的四变四线夹较实施例1中的四变四线夹,除具有实施例1中四变四线夹的优点外,还具有下述优点 (1)选用了高强度铝合金螺栓,并增加了防晕墙,有效的控制了电晕的产生及磁涡流造成的损失; (2)选用高强度铝合金螺栓,在机械强度方面明显好于普通螺栓,能更好的抵抗风摆、覆冰等自然灾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二变一整体线夹与设备压接线夹连接时具体是哪一个螺栓式线夹压盖与设备压接线夹相连,因为第一线夹与第二线夹的结构完全相同,无论选用哪一个,都可以实现与设备压接线夹的连接。同样,本实用新型也不限定组成二变一整体线夹的线夹类型,可以是螺栓式线夹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线夹,只要能够保证设备线夹的正常工作,达到本实用新型中设备线夹的技术要求即可。再次,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必须使用防晕墙作为防电晕的手段,例如在线夹制作过程中使线夹棱角圆滑过渡,加大线夹的曲率半径,也能起到防电晕的效果,或者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式,也能实现防电晕的效果。[0040]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设备线夹,其特征在于,该设备线夹包括四组组装线夹;每一组组装线夹中包括一套二变一整体线夹和一套设备压接线夹;二变一整体线夹与设备压接线夹间采用螺栓式连接结构;四组组装线夹呈矩形分布。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变一整体线夹由第一线夹和 第二线夹连接组成;所述第一线夹包括压盖和一端与压盖相连的线夹本体,所述第二线夹 包括压盖和一端与压盖相连的线夹本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均为螺栓 式线夹;所述设备压接线夹为焊接设备压接线夹。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的连接方 式为,第一线夹内的线夹本体不与压盖相连的一端与第二线夹内的线夹本体不与压盖相连 的一端焊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线夹内的二变一整体线夹 与设备压接线夹间采用螺栓式连接结构具体为,第一线夹与第二线夹中任意一个线夹的压 盖与设备压接线夹采用螺栓式连接结构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线夹各部件连接后在同一 直线上。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式连接结构使用的螺栓为 高强度铝合金螺栓。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式连接结构为内埋螺栓式 连接结构。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线夹还包括在所述螺栓式 连接结构处设置有防晕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设备线夹,该设备线夹包括四组组装线夹;每一组组装线夹中包括一套二变一整体线夹和一套设备压接线夹;二变一整体线夹与设备压接线夹间采用螺栓式连接结构;四组组装线夹呈矩形分布。该设备线夹具有下述优点简化了四变四软导线安装工作,使得线夹的检修和拆卸工作变得十分方便;增大了导线的机械强度,使导线受力均匀,避免了线夹因受力不均发生断裂的现象;消除了因螺栓裸露在线夹表面对防电晕性的影响;有效的控制了电晕的产生及磁涡流造成的损失。
文档编号H01R4/38GK201515027SQ20092016255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0日
发明者张伟, 房涛, 李宝强, 杜卓, 王红星, 王绍武, 董建平, 贾长勇, 邱宁, 郭春光 申请人:辽宁锦兴电力金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