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穿胶壳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4101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自动穿胶壳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穿胶壳机,包括机架、控制器、切刀机构、送线机构、第一线夹、第二线夹、沾助焊剂机构、沾锡机构、拉线机构、打端子机构、穿胶壳机构、第一线夹驱动机构和第二线夹驱动机构。第一线夹移动地装于机架,送线机构装于机架并输送线材。沾助焊剂机构及沾锡机构依次装于机架,第一线夹驱动机构装于机架并驱使第一线夹于送线机构、沾助焊剂机构及沾锡机构三者之间移动;切刀机构及拉线机构依次装于机架,第二线夹移动地装于机架,打端子机构及穿胶壳机构沿第二线夹远离拉线机构的移动方向依次地装于机架;第二线夹驱动机构装于机架并驱使第二线夹于拉线机构、打端子机构及穿胶壳机构三者之间移动,以实现线束自动穿胶壳的目的。
【专利说明】自动穿胶壳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穿胶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穿胶壳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自动化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柱,从而促使自动化行业的蓬勃发展。
[0003]其中,在线缆的市场中,随处可见到带有胶壳的线束,且带胶壳的线束种类多及产量大,故给带胶壳的线束的生产带动巨大的市场的同时,还带来巨大的生产压力。
[0004]而目前,在带胶壳的线束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线材的沾锡处理,完成沾锡处理的线材根据所要的规格而被裁切出所要长度的线束,再往线束上打出端子,最后使打有端子的线材穿上胶壳等众多工序。
[0005]但是,现有的设备不能实现打端子与穿胶壳的自动化生产过程,都是采用机械打端子和人工穿胶壳的配合方式,故增加了操作人员的负担,同时,还存在效率低和成本高的缺陷,尤其对应线束种类多及产量大的场合中,上述的缺陷更显突出。
[0006]因此,急需要一种自动穿胶壳机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操作人员的负担,并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适应于大批量生产的场合中的自动穿胶壳机。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穿胶壳机,包括机架、设于所述机架上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切刀机构、送线机构、第一线夹、第二线夹、沾助焊剂机构、沾锡机构、拉线机构、打端子机构、穿胶壳机构、第一线夹驱动机构和第二线夹驱动机构。线材水平的穿置于所述第一线夹上,所述第一线夹水平移动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线夹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线材的长度方向相交错;所述送线机构安装在所述机架并将所述第一线夹上的线材沿该线材的长度方向往外部输送,所述沾助焊剂机构及沾锡机构沿所述第一线夹远离所述送线机构的移动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线夹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线夹于所述送线机构、沾助焊剂机构及沾锡机构三者之间移动;所述切刀机构及拉线机构沿所述送线机构往外部输送所述第一线夹上的线材的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线夹水平移动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二线夹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线材的长度方向相交错;所述打端子机构及穿胶壳机构沿所述第二线夹远离所述拉线机构的移动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线夹驱动机构装配于所述机架,且所述第二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二线夹于所述拉线机构、打端子机构及穿胶壳机构三者之间移动;所述第一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线夹由所述送线机构开始并依次地通过所述沾助焊剂机构及沾锡机构后回到所述送线机构,则所述第一线夹上的线材之沾锡端被依次沾有助焊剂和锡液而完成沾锡处理;所述送线机构驱使完成沾锡处理的线材穿过所述切刀机构并被拉线机构所夹紧,则所述切刀机构与所述拉线机构相互配合而使该拉线机构所夹紧的线材被切断和拉剥皮以形成出线束;所述第二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二线夹由所述拉线机构开始并依次地往所述打端子机构及穿胶壳机构处移动,则所述第二线夹取走所述拉线机构的线束并使该线束被依次打上端子和穿上胶壳。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控制器、切刀机构、送线机构、第一线夹、第二线夹、沾助焊剂机构、沾锡机构、拉线机构、打端子机构、穿胶壳机构、第一线夹驱动机构和第二线夹驱动机构的配合,在第一线夹驱动机构驱使第一线夹由送线机构开始并依次地通过沾助焊剂机构及沾锡机构后回到送线机构,则第一线夹上的线材之沾锡端被依次沾有助焊剂和锡液而完成沾锡处理;然后,送线机构驱使完成沾锡处理的线材穿过切刀机构并被拉线机构所夹紧,则切刀机构与拉线机构相互配合而使该拉线机构所夹紧的线材被切断和拉剥皮以形成出线束;接着,第二线夹驱动机构驱使第二线夹由拉线机构开始并依次地往打端子机构及穿胶壳机构处移动,则第二线夹取走拉线机构的线束并使该线束被依次打上端子和穿上胶壳,从而实现线材由被自动沾有助焊剂和沾锡后,再被自动地裁切出线束,再使线束上被打有端子,然后使打上端子的线束被穿上胶壳的目的。因此,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能降低操作人员的负担,并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适应于自动化的大批量的生产场合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所示的自动穿胶壳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3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拉线机构、打端子机构、穿胶壳机构、第二线夹及第二线夹驱动机构装配在一起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4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拉线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5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打端子机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5]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16]图7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打端子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8是图7所示的打端子机构在拆卸顶推块及受推块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9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穿胶壳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10是图9所示的穿胶壳机构在拆卸第二水平驱动装置及辅助穿线装置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11是图9所示的穿胶壳机构在拆卸第二水平驱动装置及辅助穿线装置后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12是图9所示的穿胶壳机构的第二水平驱动装置及辅助穿线装置装配在一起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13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切刀机构、送线机构、沾助焊剂机构、沾锡机构、第一线夹及第一线夹驱动机构装配在一起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14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切刀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15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第一线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16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的送线机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图17a和图17b是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第一线夹与送线机构配合送线的状态示意图。
[0027]图18是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沾锡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
一步说明。
[0029]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100包括机架10a、设于机架IOa上的控制器IOb及与控制器IOb电性连接的切刀机构20、送线机构30、第一线夹41、第二线夹42、沾助焊剂机构43、沾锡机构50、拉线机构60、打端子机构70、穿胶壳机构80、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和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线材200 (见图13、图15、图17a或图17b)水平的穿置于第一线夹41上,具体是,线材200的长度方向是沿机架IOa的前后方向布置,以沿机架IOa的前后方向输送线材200,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线夹41水平移动地装配于机架IOa上,且第一线夹41的移动方向与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相交错,即在图1中,第一线夹41的水平移动方向是沿机架IOa的左右方向布置,使第一线夹41的水平移动方向与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交错。送线机构30安装在机架IOa并将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沿该线材200的长度方向(即机架IOa的前后方向)往外部输送。沾助焊剂机构43及沾锡机构50沿第一线夹41远离送线机构30的移动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机架IOa上,即在图1中,沾助焊剂机构43及沾锡机构50沿着机架IOa左端至右端的方向装配于机架IOa上。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安装在机架IOa并驱使第一线夹41于送线机构30、沾助焊剂机构43及沾锡机构50三者之间移动,以承担第一线夹41于送线机构30、沾助焊剂机构43及沾锡机构50三者之间的连贯传送。切刀机构20及拉线机构60沿送线机构30往外部输送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的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机架IOa上,即在图1中,切刀机构20及拉线机构60沿机架IOa的后端至前端的方向装配于机架IOa的上方,较优的是,送线机构30、切刀机构20及拉线机构60呈对接的设置。第二线夹42水平移动地装配于机架IOa上,且第二线夹42的移动方向与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相交错,即在图1中,第二线夹42的水平移动方向是沿机架IOa的左右方向布置,使第二线夹42的水平移动方向与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交错。打端子机构70及穿胶壳机构80沿第二线夹42远离拉线机构60的移动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机架IOa上,即在图1中,打端子机构70及穿胶壳机构80沿机架IOa的右端至左端的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机架IOa上,使呈对接设置的送线机构30、切刀机构20及拉线机构60三者位于沾助焊剂机构43及打端子机构70之间。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装配于机架IOa并驱使第二线夹42于拉线机构60、打端子机构70及穿胶壳机构80三者之间移动。开始时,送线机构30先使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的开始端输送至切刀机构20处,由切刀机构20对线材200的开始端进行剪切,再由送线机构30驱使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的开始端往第一线夹41内输送,以实现对线材200的开始端进行拉皮而形成出沾锡端;形成沾锡端后,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驱使第一线夹41由送线机构30开始并依次地通过沾助焊剂机构43及沾锡机构50后回到送线机构30,则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之沾锡端被依次沾有助焊剂和锡液而完成沾锡处理;送线机构30驱使完成沾锡处理的线材200穿过切刀机构20并被拉线机构60所夹紧,则切刀机构20与拉线机构60相互配合而使该拉线机构60所夹紧的线材200被切断和拉剥皮以形成出线束200a (见图9);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驱使第二线夹42由拉线机构60开始并依次地往打端子机构70及穿胶壳机构80处移动,则第二线夹42取走拉线机构60的线束200a并使线束200a被依次打上端子和穿上胶壳400 (见图9)。为将穿有胶壳400的线束200a取放置承装盒处,故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100还包括设于机架IOa并邻近穿胶壳机构80的卸料机构IOf ;为往穿胶壳机构80处输送胶壳400,故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100还包括与穿胶壳机构80相传输对接的振动盘IOe。更具体地,如下:
[0030]请参阅图1和图2,以及图13和图14,切刀机构20包含上切刀21、下切刀22及驱使上切刀21和下切刀22做张闭配合的切刀驱动器23。上切刀21包含对线材200的外皮进行切断的上线皮切刀211及对整根线材200进行切断的上整线切刀212,上线皮切刀211及上整线切刀212呈并排设置,且上线皮切刀211位于上整线切刀212的两侧外,使上整线切刀212位于两上线皮切刀211之间,较优的是,上整线切刀212呈间隔开的位于两上线皮切刀211之间,以便于线材200的拉皮,且上整线切刀212由机架IOa的上方至下方越过上线皮切刀211,对应地,下切刀22包含与上线皮切刀211配合的下线皮切刀221及与上整线切刀212配合的下整线切刀222,更好地对线材200进行切断及切皮的作动,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具体地,切刀机构20还可包含上切刀移动架24、下切刀移动架25、切刀丝杆26、上切刀丝母27及下切刀丝母28,切刀驱动器23是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布置,较优的是使切刀驱动器23的输出端朝上,切刀丝杆26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布置并与切刀驱动器23的输出端连接;上切刀丝母27及下切刀丝母28套设于切刀丝杆26上,且两者呈异向设置(即切刀丝杆26的旋转能带动上切刀丝母27及下切刀丝母28做相互靠近或远离两者的移动),上切刀移动架24的一端与上切刀丝母27连接,上切刀21安装在上切刀移动架24的另一端上,下切刀移动架25的一端与下切刀丝母28连接,下切刀22安装在下切刀移动架25上,实现在同一切刀驱动器23的驱动下,带动上切刀21及下切刀22做相配合的张闭移动,以简化切刀机构20的结构及成本。
[0031]请参阅图1、图2、图13、图15及图16,第一线夹41包含座体411及枢转抵压件41b。座体411开设有至少两供线材200水平穿置排序用的线材通道4111,线材通道4111呈排状布置;枢转抵压件41b枢接于座体411并压紧线材通道411内的线材200。送线机构30包含送线架体31、第一送线轮32、第二送线轮33、张闭驱动组件34、旋转驱动组件35及与枢转抵压件41b配合的线夹松开组件36。送线架体31装配于机架IOa的上方,较优的是,送线架体31沿竖直方向安装在机架IOa的上方。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呈并排的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出送线区37 (见图16、图17a或图17b),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沿机架IOa的左右方向呈并排的设置,以沿机架IOa的前后方向输送线材200,但不以此为限。张闭驱动组件34装配于送线架体31并驱使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做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活动,使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在做相互靠近的活动时缩小送线区37而夹紧送线区37内的线材200,如图17b所示;在做相互远离的活动时扩大送线区37以便于座体411进入送线区37内,如图17a所示。旋转驱动组件35装配于送线架体31并驱使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做相异方向的旋转(即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的旋转方向相反)。线夹松开组件36装配于送线架体31,较优的是,线夹松开组件36位于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对应的下方。当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驱使座体411上一个线材通道4111内的线材200进入送线区37内时,则线夹松开组件36驱使枢转抵压件41b松开对线材200的压紧,同时,张闭驱动组件34驱使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夹紧送线区37内的线材200,此时的旋转驱动组件35驱使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旋转,从而将夹紧的线材200往线材通道4111外输送,即往切刀机构20及拉线机构60处。因此,送线机构30能将排序后的多个线材200进行输送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使得第一线夹41与送线机构30之间的配合更协调可靠,故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100还包括与控制器IOa电性连接的第一感应组件,第一感应组件包含安装在座体411上的第一感应片15及安装在机架IOa上的第一感应开关16,第一感应开关16位于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对应的下方。更具体地,如下:
[0032]较优者,第一线夹41还包含第一弹性元件414,以使枢转抵压件41b在常态下处于对线材通道4111内的线材200进行压紧的状态,实现自锁的目的,从而使线材200的压紧更方便快捷。线材通道4111沿水平方向贯穿座体411的前后两侧,使线材通道4111的贯穿方向与第一线夹41的移动方向(即图1中机架12的左右方向)相交错。座体411还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座体411的输送腔4112,输送腔4112将线材通道4111分隔出第一线材通道4111a及第二线材通道4111b,第一线材通道4111a及第二线材通道4111b较优呈直线的对接以便于外界线材200进入线材通道4111内及将线材通道4111内的线材200往切刀机构20及拉线机构60处输送。枢转抵压件41b包含第一枢转抵压件412及第二枢转抵压件413,每一第一线材通道4111a对应一个第一枢转抵压件412,每一第二线材通道4111b对应一个第二枢转抵压件413及一个第一弹性元件414,每一第一枢转抵压件412与对应的一个第二枢转抵压件413呈并排的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一供线夹松开组件36移动进入的松开区415 (见图15、图17a或图17b),每一第一弹性元件414连接于对应的一个第一枢转抵压件412和第二枢转抵压件413之间,以借助第一弹性元件414去使第一枢转抵压件412及第二枢转抵压件413在常态下对穿置于第一线材通道4111a及第二线材通道4111b内的同一根的线材200进行压紧;较优的是,座体411的后侧安装有第一枢转轴416,座体411的前侧安装有第二枢转轴417,第一枢转轴416及第二枢转轴417均沿机架IOa的左右方向布置,且第一枢转轴416穿过所有的第一枢转抵压件412,第二枢转轴417穿过所有的第二枢转抵压件413,以使第一枢转抵压件412及第二枢转抵压件413在座体411上的枢接更可靠,并节省第一枢转轴416及第二枢转轴417的使用数量;为了对线材200进行导向,故第一线夹41还包括导线管418。
[0033]同时,张闭驱动组件34包含第一转轴341、第二转轴342、第三转轴343、第四转轴344、枢摆驱动器345、第一枢摆架346及第二枢摆架347,以摆动的方式去驱使第一送线轮
32及第二送线轮33做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以简化张闭驱动组件34的结构。旋转驱动组件35包含第一齿轮351、第二齿轮352、第三齿轮353、第四齿轮354及旋转驱动器355,以使得旋转驱动组件35的结构更紧凑和传动更精准。第一转轴341及第二转轴342沿第一线夹41的移动方向(即图1中机架IOa的左右方向)呈并排的装配于送线架体31上,具体地,第一转轴341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二转轴342对应的下方,但不以此为限。第一枢摆架346的一端安装于第一转轴341上,第一枢摆架346的另一端形成第一枢摆端346a,第三转轴343沿平行于第一转轴341的方向装配于第一枢摆端346a上,第一送线轮32装配于第三转轴343上,使第一枢摆端346a绕第一转轴341摆动时,能带动第一送线轮32跟随第一枢摆端346a —起摆动。第二枢摆架347的一端装配于第二转轴342上,第二枢摆架347的另一端形成第二枢摆端347a,第四转轴344沿平行于第一转轴341的方向装配于第二枢摆端347a上,第二送线轮33装配于第四转轴344上,使第二枢摆端347a绕第二转轴342摆动时,能带动第二送线轮33跟随第二枢摆端347a —起摆动。枢摆驱动器345较优是安装于送线架体31上,且枢摆驱动器345驱使第一枢摆端346a及第二枢摆端347a做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摆动,从而调整送线区37的小大。第一齿轮351安装在第一转轴341上,第二齿轮352安装在第二转轴342上,第三齿轮353安装在第三转轴343上,第四齿轮354安装于第四转轴344上;且第一齿轮351分别与第二齿轮352及第三齿轮353啮合传动(SP第一齿轮351将动力传给第二齿轮352及第三齿轮353,从而带动第二齿轮352及第三齿轮353旋转),第二齿轮352与第四齿轮354啮合传动。旋转驱动器355与第一转轴341及第二转轴342中的一者连接,较优的是,旋转驱动器355是与第一转轴341所连接。其中,为了使旋转驱动器355能对第一转轴341进行远距离的驱动,故旋转驱动组件35还包含旋转主动轮(图中未示)、旋转从动轮356及旋转传送件,旋转主动轮安装在旋转驱动器355的输出端,旋转从动轮356安装于第一转轴341,旋转传送件套设于旋转主动轮及旋转从动轮356上。具体地,第一枢摆架346与第二枢摆架347相互啮合摆动,实现啮合摆动的方式是,第一枢摆架346面对第二枢摆架347的一侧具有一第一啮合齿段,对应地,第二枢摆架347具有第二啮合齿段,以借助第一啮合齿段及第二啮合齿段的啮合传动,可免去枢摆驱动器345因同时驱动第一枢摆架346及第二枢摆架347的麻烦,从而使得第一枢摆架346及第二枢摆架347的摆动更同步协调。
[0034]再者,线夹松开组件36包含第五齿轮361、第六齿轮362、第一松开件363、第二松开件364、第一枢摆受推件365及呈并排设置的第五转轴366和第六转轴367。第五转轴366及第六转轴367均沿平行于第一转轴341的方向装配于送线架体31上,第五齿轮361安装在第五转轴366上,第六齿轮362安装在第六转轴367并与第五齿轮361哨合传动,以确保第五转轴366及第六转轴367之间的同步协调的旋转。第一松开件363的一端安装在第五转轴366上,第一松开件363的另一端形成出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第二松开件364的一端安装在第六转轴367上,第二松开件364的另一端形成与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配合的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第一枢摆受推件365固定在第五转轴366或第六转轴367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摆受推件365是固定于第五转轴366上。枢摆驱动器345通过第一枢摆受推件365驱使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及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做相互远离的摆动,摆动的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及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驱使枢转抵压件41b往座体411的外侧枢转,以松开对线材通道4111内的线材200的压紧,从而为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对线材200的输送做准备。更具体地,枢摆驱动器345可选择为一气缸以简化提供直线驱动动力的枢摆驱动器345的结构,气缸较优是沿竖直方向安装在送线架体31的前侧,且气缸的输出端安装有带动块345a,较优的是带动块345a对应的两侧各安装有一轴承,轴承是沿气缸的伸缩方向位于带动块345a的外侧,以使得带动块345a借助轴承更好地顶推第一枢摆受推件365及第一枢摆架346 ;第一枢摆架346远离第一枢摆端346a的一端朝带动块345a处延伸出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第一枢摆受推件365朝带动块345a处延伸出第一枢摆受驱部365a,带动块345a沿气缸的伸缩方向(即竖直方向)位于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及第一枢摆受驱部365a之间。如图17a所示,当带动块345a在气缸由下至上伸出时,顶推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绕第一转轴341做逆时针的摆动,从而带动第一枢摆端346a跟随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做同步协调的摆动,从而使第一送线轮32远离第二送线轮33,与此同时,由于第二枢摆架347与第一枢摆架346是通过第一啮合齿段及第二啮合齿段的配合,故在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做逆时针的摆动时,会同步地带动第二枢摆端347a做顺时针的摆动,从而带动第二送线轮33做远离第一送线轮32处的摆动,最终扩大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之间的送线区37,状态如图17a所示,为座体411进入送线区37内创造条件。如图17b所示,当带动块345a在气缸由上至下内缩时,顶推第一枢摆受驱部365a绕第五转轴366做顺时针的摆动,从而带动固定于第五转轴366上的第一松开件363跟随第一枢摆受驱部365a做同步协调的摆动,从而使第一松开件363的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远离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与此同时,由于第六转轴367与第五转轴366之间安装有第五齿轮361和第六齿轮362,故在第一枢摆受驱部365a做顺时针的摆动时,会同步地带动第二松开件364做逆时针的摆动,从而带动第二松开件364的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做远离第一松开件363的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处的摆动,最终扩大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与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之间的距离,状态如图17b所示,从而实现顶开座体411两侧的第一枢转抵压件412及第二枢转抵压件413往外张开的目的,使张开的第一枢转抵压件412及第二枢转抵压件413释放对线材200夹紧,从而为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输送线材200作准备。
[0035]其中,为使得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在常态下保持相互靠拢的状态,为旋转驱动器355输送线材200提供方便,故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与送线架体31之间连接有一第二弹性元件349,第二弹性元件349恒具有驱使第一枢摆端346a及第二枢摆端347a做相互靠拢的趋势,从而使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对送线区37内的线材200进行自动且快速的夹紧,为线材200的输送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使得第一松开件363的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与第二松开件364的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在常态下保持相互靠拢的状态,故第一枢摆受驱部365a及送线架体31之间连接有一第三弹性元件368,第三弹性元件368恒具有驱使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及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做相互靠拢的趋势,以缩小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及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之间的空间,而便于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及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进入座体411的松开区415内。为了提高对线径不同的线材200的输送效果,故送线机构30还包含线径调整操作件348,该线径调整操作件348呈螺纹连接的穿设于送线架体31,且线径调整操作件348沿阻挡第二枢摆架347的枢转方向与第二枢摆架347相对应;具体地,第二枢摆架347远离第二枢摆端347a的一端向外延伸出第二枢摆阻挡部347c,而线径调整操作件348是位于第二枢摆阻挡部347c的上方,以使第二枢摆阻挡部347c在绕第二转轴342向上摆动时因与线径调整操作件348的阻挡而限制了送线区37的可调整的范围,从而更能提高线径不同的线材200的输送效果。
[0036]请参阅图2及图13,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包含一第一线夹主动轮、第一线夹从动轮92、第一线夹传送件93、第一线夹驱动器94、第一线夹中间传送件96及两并排设置的第一线夹中间轮95,两第一线夹中间轮95及第一线夹从动轮92呈相对应的枢接于机架IOa上,如图2所示,两第一线夹中间轮95及第一线夹从动轮92沿机架IOa的左右方向布置置并枢接于机架IOa上;第一线夹传送件93套于第一线夹从动轮92及一第一线夹中间轮95上,座体411与第一线夹传送件93固定连接;第一线夹主动轮安装于第一线夹驱动器94的输出端上,第一线夹中间传送件96套于第一线夹主动轮及另一第一线夹中间轮95上,第一线夹驱动器94安装在机架IOa上,以实现第一线夹驱动器94驱使第一线夹41于送线机构30、沾助焊剂机构43及沾锡机构50三者之间移动。具体地,第一线夹主动轮、第一线夹从动轮92及第一线夹中间轮95均为一带轮,对应地,第一线夹传送件93及第一线夹中间传送件96为一传动带,以确保传动的稳定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可将两第一线夹中间轮95及第一线夹中间传送件96去掉,则此时的第一线夹主动轮及第一线夹从动轮92呈对应的枢接于机架IOa上,第一线夹驱动器94安装于机架IOa上并与第一线夹主动轮连接,第一线夹传送件93套设于第一线夹主动轮及第一线夹从动轮92上,一样能驱使第一线夹41于送线机构30、沾助焊剂机构43及沾锡机构50三者之间移动的目的。
[0037]结合图1、图2、图13、图15及图16,对送线机构30对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进行输送的原理进行说明:如图17a所示,由于第三弹性元件368的作用,使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及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处于相互靠拢的状态,而气缸的带动块345a因气缸的输出端处于伸出状态,从而顶推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绕第一转轴341做逆时针的旋转,最终使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处于远离各自的状态,第二弹性元件349因受拉伸而提供一复位力,从而为第一线夹41输送到送线机构30处做好准备;此时,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作动,作动的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使第一线夹41移动至送线机构30处,最终使得相互靠拢的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及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进入松开区415内,并使座体411上的一根线材200进入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所形成的送线区37内,状态如图17a所示。然后,气缸驱使带动块345a向下移动,使带动块345a顶推第一枢摆受驱部365a绕第五转轴366做顺时针的摆动,从而带动固定于第五转轴366上的第一松开件363跟随第一枢摆受驱部365a做同步协调的摆动,从而使第一松开件363的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远离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与此同时,由于第六转轴367与第五转轴366之间安装有第五齿轮361和第六齿轮362,故在第一枢摆受驱部365a做顺时针的摆动时,会同步地带动第二松开件364做逆时针的摆动,从而带动第二松开件364的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做远离第一松开件363的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处的摆动,最终扩大第一松开配合端363a与第二松开配合端364a之间的距离,进而顶推第一枢转抵压件412往座体411的后侧张开,顶推第二枢转抵压件413往座体411的前侧张开,使张开的第一枢转抵压件412及第二枢转抵压件413共同释放所对应的一根线材200的夹紧,为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输送线材200作准备,而第三弹性元件368在上述的过程中因拉伸而提供复位力;又由于气缸驱使带动块345a脱离对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的顶推,故在第二弹性元件349的作用下驱使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绕第一转轴341做顺时针的摆动,从而带动第一枢摆端346a跟随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做同步协调的摆动,从而使第一送线轮32靠近第二送线轮33,与此同时,由于第二枢摆架347与第一枢摆架346是通过第一啮合齿段及第二啮合齿段的配合,故在第一枢摆受推部346c做顺时针的摆动时,会同步地带动第二枢摆端347a做逆时针的摆动,从而带动第二送线轮33做靠近第一送线轮32处的摆动,最终使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夹紧送线区37内的线材200,为线材200的输送做好准备,状态如图17b所示。最后,旋转驱动器355作动,通过旋转主动轮、旋转从动轮356及旋转传送件带动第一转轴341转动,转动的第一转轴341带动第一齿轮351旋转,由于第一齿轮351分别与第二齿轮352及第三齿轮353啮合传动,第二齿轮352与第四齿轮354啮合传动,故旋转的第一齿轮351最终驱使第三齿轮353及第四齿轮354做同步异向的旋转;由于第三齿轮353安装在第三转轴343上,第四齿轮354安装在第四转轴343上,且第一送线轮32安装在第三转轴343上,第二送线轮33安装第四转轴344上,故最终驱使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做同步协调的异向旋转,从而实现对座体411上的一根线材200往切刀机构20及拉线机构60处输送的目的。不断重复上述的过程,即可以完成座体411上所有线材200输送的目的。其中,在上述的过程中,第一感应组件中的第一感应片15与第一感应开关16的配合,用于监控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往送线机构30输送第一线夹41的情况。
[0038]请参阅图1和图2,以及图13和图18,沾锡机构50包括沾锡架体51、沾锡驱动组件52、沾锡移动件53及中空结构的锡炉54。锡炉54安装在沾锡架体51上,沾锡架体51是安装在机架IOa上的,沾锡架体51的中空结构形成供锡料承放用的承装腔541,承装腔541贯穿锡炉54的顶端并形成一开口,以便于沾锡移动件53伸入承装腔541内。沾锡移动件53沿沾锡架体51的上下方向呈移动的设置,沾锡移动件53位于承装腔541对应的上方,较优是位于承装腔541的正上方,且沾锡移动件541的底端穿过开口并伸入承装腔541内。沾锡驱动组件52安装在沾锡架体51并与沾锡移动件53连接。在沾锡驱动组件52驱使沾锡移动件53沿沾锡架体51的上下方向做往复的移动时,往复移动的沾锡移动件53将承装腔541内的锡液沾起。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驱使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之沾锡端通过沾锡移动件52所沾起的锡液而使该锡液涂于该线材200之沾锡端上。具体的是,沾锡移动件53在往复移动过程中一直与承装腔541内的锡液接触,使锡炉54与沾锡移动件53的温度基本相同,又由于融化的锡液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所以,在沾锡移动件53上升时,沾锡移动件53上的锡液不会很快的流回锡炉54内,使得沾锡移动件53所附着的锡液足够线材200所需要的沾锡量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线材200的沾锡质量;更具体地,沾锡移动件53为一铜棒,故铜棒在通电对锡液加热时具有电损少,铜棒更能确保其与锡炉54的基本温度相同以提高沾锡质量;可选择的,沾锡移动件53开设有一沾锡凹槽531,向上移动的沾锡移动件53使沾锡凹槽531通过开口并位于承装腔541外,向下移动的沾锡移动件53使沾锡凹槽531通过开口并伸入承装腔541的锡液内,以使沾锡移动件53能附着更多的锡液,更能确保线材200沾锡的可靠性。
[0039]同时,沾锡驱动组件53包含沾锡驱动器、沾锡转动轴(图中未示)、沾锡转动轮523、沾锡滑块524及沾锡移动座525。沾锡移动座525沿沾锡架体51的上下方向呈移动的设于沾锡架体51上,使得沾锡移动座525在沾锡架体51上做上下的移动,较优的是,沾锡移动座525是位于承装腔541的上方,以便于沾锡移动座525带动沾锡移动件53移动,具体地,沾锡架体51开设有沾锡上下导向槽511,沾锡移动座525的顶端呈配合的嵌于沾锡上下导向槽511内,以使得沾锡移动座525的移动更可靠,而沾锡移动件53是固定于沾锡移动座525上。沾锡转动轴枢接于沾锡架体51上,较优是,沾锡转动轴沿机架IOa的前后方向枢接于沾锡架体51的位于承装腔541上方的部位处。沾锡驱动器较优为一电机以提供旋转的动力,且沾锡驱动器与沾锡转动轴的一端连接,以使得沾锡驱动器能驱动沾锡转动轴旋转;沾锡转动轮523安装在沾锡转动轴的另一端,沾锡滑块524呈偏心的枢接于沾锡转动轮523上,具体是,沾锡转动轮523上安装有一沾锡安装轴526,该沾锡安装轴526的轴心与沾锡转动轴的轴心相偏心,而沾锡滑块524是装配于沾锡安装轴526上,并可绕沾锡安装轴526转动,从而实现沾锡滑块524呈偏心的枢接于沾锡转动轮523上的目的。沾锡滑块524与沾锡移动座525相互嵌设,而实现嵌设的方式为,沾锡移动座525沿第一线夹41的移动方向开设有一沾锡水平导向槽5251,沾锡滑块524呈配合的嵌于沾锡水平导向槽5251内,使得沾锡滑块524可沿交错于沾锡移动座525的移动方向在沾锡移动座525上滑动。其中,借助沾锡移动件53沿沾锡架体51的上下方向呈移动的设置,且沾锡移动件53的底端穿过开口并伸入承装腔541内,故沾锡驱动组件52驱使沾锡移动件53沿沾锡架体51的上下方向做往复的移动而沾起承装腔541内的锡液,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驱使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之沾锡端通过沾锡移动件53所沾起的锡液,进而使该锡液涂于线材200的沾锡端上,实现线材200的沾锡端沾锡的目的,从而提闻效率;又由于沾锡移动件53位于承装腔541对应的上方,在沾锡过程中防止锡液掉于装置上,因此,能提高沾锡效率并能防止锡液浪费。
[0040]请参阅图1至图4,拉线机构60包含拉线线夹61、拉线移动座62、拉线架体63及拉线驱动器64。拉线架体63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安装在机架IOa的上方;拉线线夹61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安装在拉线移动座62上,较优是使拉线线夹61的夹爪处朝下。拉线移动座62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移动的装配于拉线架体63上(即拉线移动座62的移动方向是沿图1中机架IOa的前后方向布置)。拉线驱动器64安装在拉线架体63并驱使拉线移动座62移动,具体是,拉线机构60还可包含拉线主动带轮65、拉线从动带轮66、拉线传动带67、拉线齿轮及拉线齿条,拉线齿条固定于拉线移动座62并与拉线齿轮啮合传动,拉线齿轮及拉线从动带轮通过同一旋转轴装配于拉线架体63上,拉线主动带轮65安装在拉线驱动器64的输出端上,拉线传动带67套于拉线主动带轮65及拉线从动带轮66上,以实现精准可靠的拉线目的。为了便于送线机构30将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往拉线机构60处输送,故拉线架体63还安装有沿水平布置的拉线放置平板68。
[0041]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5至图8,打端子机构70包括水平安装座71、上下安装座72、上下移动架73、上下驱动组件74、顶推块75、受推块76及相互配合成型的上成型件77a和下成型件77b。上下安装座72较优呈龙门结构并安装在水平安装座71的上方,以便于外界部件的安装、布置及对空间的要求。水平安装座71设于机架IOa并具有供料带300穿置并输送的输送通道711,输送通道711沿第二线夹42的移动方向布置(即在图1,输送通道711沿机架IOa的左右方向布置)。受推块76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滑动的设于水平安装座71,使受推块76能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在水平安装座71上滑动,且受推块76具有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线束定位槽761及与输送通道711对接的导引槽762,以对料带300的输送进行导向。下成型件77b安装在水平安装座71并与置于线束定位槽761内的线束200a相正对,具体地,下成型件77b沿水平安装座71的前方至后方位于受推块76的后方,并与受推块76相紧贴而便于成型。上下驱动组件74安装在上下安装座72并与上下移动架73连接,上下移动架73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呈移动的设置,以使上下驱动组件74能驱使上下移动架73做靠近或远离下成型件77b处的移动。上成型件77a滑动的设置于上下移动架73而具有一预压位置(如图7或图8所示)及成型位置,上成型件77a与下成型件77b相对应。顶推块75安装在上下移动架73并与受推块76相对应,以在上下移动架73朝靠近下成型件77b处移动时带动顶推块75去顶推受推块76移动,且上成型件77a在预压位置时超过顶推块75,如图7或图8所示。初始时,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驱使第二线夹42上的线束200a定位于线束定位槽761内,为线束200a的打端子做准备;故此时,在上下驱动组件74通过上下移动架73及顶推块75驱使受推块76移动至与水平安装座71抵触的过程中,上成型件77a先预压受推块76上的料带300后,再与下成型件77b —起将端子片310打在线束200a上。更具体地,如下:
[0042]较优者,打端子机构70还包括上下装配架78,上下装配架78安装在水平安装座71上,较优的是,上下装配架78沿水平安装座71的前方至后方位于下成型件77b的后方,并与下成型件77b相紧贴,上下移动架73呈移动的嵌设于上下装配架78内,使得上下移动架73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的移动更平稳可靠;具体地,安装在上下移动架73上的顶推块75及上成型件77a在上下移动架73嵌设于上下装配架78内时,也位于上下装配架78内,以减少对空间的需求量。同时,实现上成型件77a先预压受推块76上的料带300的方式是,上成型件77a开设有沿水平安装座71上下方向布置的长形孔771,上下移动架73延伸出一呈间隙配合的伸入长形孔771内的配合柱731,且上成型件77a的底端开设有沿水平安装座71上下方向布置的八字形的成型腔772,下成型件77b具有伸入成型腔772内的配合成型部774,以便于下成型件77b与上成型件77a的配合成型。具体地,当移动的上成型件77a使长形孔771的顶壁与配合柱731相抵触时,此时的上成型件77a位于预压位置,当移动的上成型件77a使长形孔771的底壁与配合柱731相抵触时,此时的上成型件77a位于成型位置,较优的是,成型腔772沿水平安装座71上下方向布置的侧壁呈弧形结构,更便于配合成型部774伸入成型腔772内并与成型腔772 —起成型。为使得上成型件77a在自然状态下位于预压位置,除了可借助上成型件77a的重力而自动伸向下成型件77b外,还可在上成型件77a及上下移动架73之间连接有第五弹性元件(图中未示),以借助第五弹性元件的弹力而自动地伸向下成型件77b。
[0043]同时,受推块76沿水平安装座71的左右方向开设有一滑动限位槽763,水平安装座71具有位于滑动限位槽763内的阻挡块712,阻挡块712与滑动限位槽763呈间隔的配合,以使受推块76的滑动存在两个极限位置,即是,当滑动的受推块76使滑动限位槽763的顶壁与阻挡块712相抵触时,此时的受推块76的导引槽763与水平安装座71的输送通道711相错位,以便于将料带300上的端子片310压紧并打于线束200a上;当滑动的受推块76使滑动限位槽763的底壁与阻挡块712相抵触时,此时的受推块76的导引槽763与水平安装座71的输送通道711相对接,以便于料带300的输送。为使受推块76的导引槽763在自然状态下与输送通道711对接,除可借助料带300的弯折提供的复位力外,还可以设置有第六弹性元件(图中未示),该第六弹性元件连接于受推块76及水平安装座71之间。
[0044]再者,打端子机构70还包括驱使输送通道711内的料带300移动的推动组件79,推动组件79包含动力块791、枢转座792及推动块793。枢转座792沿水平安装座71的左右方向(即机架IOa的左右方向)枢摆的枢接于上下装配架78上,且枢转座792具有相互连接的竖直导引部7921及倾斜导引部7922,竖直导引部7921沿水平安装座71的上下方向布置,倾斜导引部7922沿水平安装座71的上下方向呈倾斜的设置;具体地,竖直导引部7921位于倾斜导引部7922的上方,且倾斜导引部7922由水平安装座71的下方至上方朝水平安装座71的左方倾斜。动力块791安装在上下移动架73并在竖直导引部7921及倾斜导引部7922上滑动,推动块793枢接于枢转座792上,且推动块793伸向输送通道711内的料带300。故在上下移动架73驱使动力块791由竖直导引部7921滑动至倾斜导引部7922过程中,动力块791驱使枢转座792做枢摆运动,枢摆运动的枢转座792带动推动块793推动输送通道711内的料带300移动,实现输送料带300的目的。具体作动原理是,当上下移动架73朝靠近下成型件77b处移动时,移动的上下移动架73带动动力块791 —起移动,当动力块791由竖直导引部7921滑到倾斜导引部7922时,会驱使枢转座792朝水平安装座71的左方处枢摆,从而带动推动块793脱离料带300而为下一次推料带300做准备;当上下移动架73朝远离下成型件77b移动时,移动的上下移动架73带动动力块791 —起移动,使动力块791由倾斜导引部7922往竖直导引部7921处滑动,从而使动力块791驱使枢转座792朝水平安装座71的右方处枢摆,再由枢摆的枢转座792带动推动块793推动料带300往前输送一个端子片310的距离。较优的是,竖直导引部7921及倾斜导引部7922均为槽孔结构,动力块791具有一呈配合的伸入槽孔结构内的轮形结构7911,轮形结构7911可在槽孔结构内滑动,以使得动力块791更容易地在竖直导引部7921及倾斜导引部7922内滑动,从而能更可靠地推动枢转座792做枢动运动。更具体地,推动块793包含枢接部7931及竖直部7932,枢接部7931枢接于枢转座792上,竖直部7932呈竖直的设置并安装在枢接部7931上,且竖直部7932的前端安装有一顶推片794,顶推片794的左侧呈倾斜设置,以更好地顶推料带300移动,可选择的是,为使得推动块793在自然状态是处于接触料带300的状态,故推动块793与枢转座792之间设有第七弹性元件。
[0045]最后,上下驱动组件74包含上下驱动器、上下转动轴(图中未示)、上下转动轮743、上下滑块744及上下移动座745。上下移动座745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呈移动的设于上下安装座72上,较优的是,上下移动座745嵌设于上下安装座72内,以节省空间,且上下移动座745与上下移动架73连接。上下转动轴枢接于上下安装座72上,较优的是,上下转动轴沿机架IOa的前后方向布置。上下驱动器与上下转动轴的一端连接,上下转动轮743安装在上下转动轴的另一端,上下滑块744呈偏心的枢接于上下转动轮743上,上下滑块744与上下移动座745相互嵌设,且上下滑块744可沿机架IOa的左右方向在上下移动座745上滑动,目的是,上下驱动器通过上下转动轴驱使上下转动轮743旋转,旋转的上下转动轮743通过上下滑块744带动上下移动座745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做往复的移动,以使上下移动座745的移动具有两个极限位置,一个是上下移动座745最靠近下成型件77b的位置及最远离下成型件77b的位置,并使得上下移动座745向上移动具有急回特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上下驱动组件74最简单的结构就是由直线驱动器所形成,但不以此为限。
[0046]结合图1至图3,以及图5至图8,对打端子机构70的原理进行说明: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先驱使第二线夹42所夹紧的一根线束200a放置于受推块76的线束定位槽761上,且料带300被输送到受推块76的导引槽762处;接着,上下驱动组件74作动,驱使上下移动架73朝靠近下成型件77b处移动,由于上成型件77a超过顶推块75,故朝靠近下成型件77b移动的上下移动架73使上成型件77a先抵触受推块76上的料带300,又由于上成型件77a是通过长形孔771与上下移动架73的配合柱731配合,故上成型件77a在抵触受推块76上的料带300后由于该料带300的反作用力而无法继续移动,直到上下移动架73使配合柱731与长形孔771的底壁抵触为止;当配合柱731与长形孔771的底壁抵触时,此时的顶推块75正顶推受推块76,使受推块76具有向下移动的趋势,且在上下移动架73朝靠近下成型件77b移动的过程中,动力块791因由竖直导引部7921往倾斜导引部7922处滑动,使枢转座792往水平安装座71的左方枢摆,从而为推动块793推送料带300作准备;当顶推块75正好顶推受推块76后上下移动架73继续往靠近下成型件77b处移动,使顶推块75顶推受推块76向下移动,直到受推块76的滑动限位槽763的顶壁与阻挡块712相抵触为此,则此时的上成型件77a与下成型件77b将料带300上的端子片310打于线束200a上,从而实现线束200a打端子的目的。其中,借助受推块76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滑动的设于水平安装座71,且受推块76具有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线束定位槽761及与输送通道711对接的导引槽762,以及上成型件77a滑动的设置于上下移动架73而具有一预压位置及成型位置,且在预压位置时上成型件77a超过顶推块75,故在上下驱动组件74通过上下移动架73及顶推块75驱使受推块76移动至与水平安装座71抵触的过程中,上成型件77a先预压受推块76上的料带300后,上成型件77a再与下成型件77b —起将端子片310打在线束200a上,实现往线束200a上打端子的目的,正由于在打端子时先由上成型件77a与受推块76 一起预压料带300,故使得线束200a的打端子更可靠,且效率更高。
[0047]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9至图12,穿胶壳机构80包含供胶壳400固定的胶壳固定座81、上下驱动装置82及第一水平驱动装置83。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可驱使第二线夹42所夹紧的线束200a移动至与胶壳固定座81相对应的位置。上下驱动装置82设于机架IOa并驱使胶壳固定座81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移动;第一水平驱动装置83设于机架IOa并驱使胶壳固定座81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即图1中的机架IOa的前后方向)移动,使移动的胶壳固定座81驱使该胶壳固定座81上的胶壳400穿置于第二线夹42所夹的线束200a上。为便于对穿胶壳400的情况进行监控,故穿胶壳机构80还包含压力传感器84,压力传感器84安装在胶壳固定座81并对胶壳400在穿置于线束200a时所受到的压力进行检测。为提高穿胶壳400的效率及质量,故穿胶壳机构80还包括辅助穿线装置86,辅助穿线装置86包含辅助驱动器861、压紧块862、导向块863及辅助滑动台864,辅助滑动台864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呈滑动的设置,第一水平驱动装置83还驱使辅助滑动台864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滑动。导向块863的底端安装在辅助滑动台864上,导向块863的顶端伸向线束200a ;辅助驱动器861设于机架IOa并与压紧块862的一端连接,压紧块862的另一端伸向线束200a并与导向块863的顶端压紧线束200a,以借助导向块863及压紧块862的配合对线束200a进行滑动的压紧及导向,从而更便于将胶壳400穿置于线束200a上。为使得辅助穿线装置86能沿交错于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移动,例如在图1中,沿机架IOa的左右方向移动,故穿胶壳机构80还包括第二水平驱动装置87,第二水平驱动装置87包含第二水平滑动台871及第二水平驱动器872 ;第二水平滑动台871沿交错于线材200的长度方向(如图1中机架IOa的左右方向)水平移动地设于机架IOa上,且第二水平滑动台871向上延伸出一安装支撑架8711,安装支撑架8711较优是呈竖直的布置,以便于辅助驱动器861及压紧块862在安装支撑架8711上的装配;第二水平驱动器872较优为一气缸以简化提供直线驱动力的结构,且第二水平驱动器872安装在机架IOa并与第二水平滑动台871连接,以使第二水平驱动器872驱使第二水平滑动台871沿交错于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移动。辅助滑动台864滑动的安装于第二水平滑动台871上。更具体地,如下:
[0048]较优者,辅助穿线装置86还包含第一连杆865及第二连杆866,辅助驱动器861选择为一气缸以简化提供直线驱动动力的结构,且气缸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安装在安装支撑架8711上,较优的使气缸的输出端朝上;第二连杆866呈水平的布置并枢接于安装支撑架8711上,第一连杆865的一端与气缸的输出端枢接,第一连杆865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866的一端枢接;压紧块862较优呈柱形结构,且柱形结构的底端向外延伸出一锥形结构,且柱形结构的顶端向外垂直的延伸出呈杆形的安装部,该安装部安装在第二连杆866的另一端,以使得压紧块862更好地与导向块863配合而对线束200a进行滑动的压紧,且压紧块862位于线束200a的一侧,如图1中的压紧块862位于线束200a的右侧;导向块863的顶端位于线束200a的另一侧,如图1中的导向块863的顶端位于线束200a的左侧,从而使线束200a沿该线束200a的长度方向位于导向块863及压紧块862之间,且气缸通过第一连杆865及第二连杆866带动压紧块862靠近导向块863并与该导向块863共同压紧线束200a ;具体是,气缸的输出端向外伸出,带动第一连杆865运动,而运动的第一连杆865带动第二连杆866向下摆动,向下摆动的第二连杆866带动压紧块862朝导向块863处移动,使移动的压紧块862与导向块863共同夹紧线束200a。更具体地,导向块863的顶端向上延伸出一导向阻挡部8631,导向阻挡部8631与导向块863的顶端形成出供线束200a放置的台阶8632,以便于线束200a的放置。其中,为使得第一水平驱动装置83在顶推辅助滑动台864后能自动复位,故辅助穿线装置86还包含供辅助滑动台864自动复位用的第八弹性元件(图中未示),第八弹性元件连接于第二水平滑动台871及辅助滑动台864上,具体地,如图12所示,辅助滑动台864安装有第一固定连接件869,而第二水平滑动台871安装有第二固定连接件873,第八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连接件869上,第八弹性元件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固定连接件873上;为防止辅助滑动台864沿机架IOa的后方移动过度,故第二水平滑动台871还安装有阻挡件874。
[0049]同时,上下驱动装置82包含上下驱动器821及上下滑动台822,第一水平驱动装置83包含第一水平驱动器831及第一水平滑动台832 ;上下滑动台822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滑动的设于机架IOa上。上下驱动器821安装在机架IOa并与上下滑动台822连接,以驱使上下滑动台822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移动。胶壳固定座81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滑设于上下滑动台822上,而实现胶壳固定座81滑设于上下滑动台822上的方式是,上下滑动台822开设有一水平嵌入导向槽8221,胶壳固定座81具有一嵌入水平嵌入导向槽8221内的嵌入滑动部811,嵌入滑动部811较优为一轮形结构并可在水平嵌入导向槽8221内做水平的滑动,以使得胶壳固定座81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的滑动更可靠。第一水平滑动台832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滑设于机架IOa上。第一水平驱动器831安装在机架IOa并与第一水平滑动台832连接,以驱使第一水平滑动台832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移动。胶壳固定座81还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滑设于第一水平滑动台832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胶壳固定座81设有胶壳滑块812,而第一水平滑动台832上设有与胶壳滑块812相配合的第四上下导轨8321,以使得胶壳固定座81能相对于第一水平滑动台832做上下方向的移动,且第一水平滑动台832的下方安装有顶推辅助滑动台864朝靠近第二线夹42处移动的第一水平顶推块8322,相应地,辅助滑动台864安装有一供第一水平顶推块8322所顶推的辅助受推件868,而上述的阻挡件874是与第一水平顶推块8322相配合的。且借助胶壳固定座81在上下滑动台822上下滑动及胶壳固定座81在第一水平滑动台832上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移动,能实现胶壳固定座81相对机架IOa做上下方向及沿线材IOa的长度进行移动,从而简化它们之间的结构。更具体地,为了简化上下驱动器821驱使上下滑动台822的结构,以及第一水平驱动器831驱使第一水平滑动台832的结构,故上下驱动装置82还包含上下齿条823及驱动齿轮824,上下齿条823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安装在上下滑动台822上,上下驱动器821沿水平方向安装于机架IOa上,驱动齿轮824安装在上下驱动器821的输出端并上下齿条823相啮合;第一水平驱动装置83还包含第一水平齿条833及主动齿轮834,第一水平驱动器831沿机架IOa的上下方向安装在机架IOa上,且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输出端朝上,第一水平齿条833沿线材200的长度方向安装在第一水平滑动台832上,主动齿轮834安装在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输出端上,且主动齿轮834与第一水平齿条833相啮合。
[0050]结合图1至图3,以及图9至图12,对穿胶壳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初始时,第二水平驱动器872驱使第二水平滑动台871向机架IOa的左端移动,使安装于第二水平滑动台871上的导向块863与胶壳固定座81相对应;接着,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驱使第二线夹42向机架IOa的左端移动,直到第二线夹42所夹的被打有端子的线束200a放置于导向块863的台阶8622处;同时,胶壳固定座81在上胶壳400位于设定的位置,当被打有端子的线束200a被送到设定位置后,第一水平滑动台832在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作用下开始向机架IOa的前方移动,移动的第一水平滑动台832使第一水平顶推块8322接触辅助滑动台864上的辅助受推件868,从而顶推辅助滑动台864从机架IOa的后方往前方处移动;当移动到一定的位置后,使被打有端子的线束200a开始穿胶壳400 ;当被打有端子的线束200a穿到一半或是1/3时,压紧块862在辅助驱动器861的作用下压下放置于导向块863的台阶8632上的线束200a,以辅助穿线;由于导向块863是运动的,故压紧块862在辅助驱动器861的作用下不能对线束200a进行压死处理,要保证线束200a能相对于导向块863滑动,就这样完成穿胶壳400的目的。由于线束200a有时并不一定能一次性被穿胶壳400成功,此时可通过压力传感器84来判定是否成功,当压力传感器84到设定值时而停止穿胶壳400,压紧块862打开,第一水平滑动台832在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作用下向机架IOa的后方后退,将穿到一半的线束200a拔出来,然后再一次穿胶壳400,当达到判定的次数还不成功,则放弃这根线束200a的穿胶壳400,让线束200a留在胶壳400内;穿线成功或不成功后,在辅助驱动器861作用下先打开压紧块862,还使第二线夹42松开对线束200a的夹紧;然后,在上下驱动器821的作用下,通过上下滑动台822驱使胶壳固定座81上升,再在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作用下驱使第一水平滑动台832沿机架IOa的后方后退;紧接着,第二线夹42在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的驱动下回位并夹紧被打端子机构70打有端子的第二根线束200a,第二水平滑动台871在第二水平驱动器872的作用下复位,辅助滑动台864在第八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复位,为第二根线束200a的穿胶壳400做准备。不断重复上述的过程,即可完成线束200a批量穿胶壳400的生产,以提高穿胶壳400效率,并能降低操作人员的负担,还能适应于自动化作业的场合中。
[0051]请参阅图1及图3,为了减少第二线夹42于拉线机构60、打端子机构70及穿胶壳机构80三者之间的移动行程,故第二线夹42及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均为两个,即拉线机构60及打端子机构70之间设有一个第二线夹42和一个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打端子机构70和穿胶壳机构80之间设有另一个第二线夹42和另一个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 ;为便于两第二线夹42之间的线束200a的转移,故打端子机构70的上下安装座72的正前方装有中转线夹44。具体地,每一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包含第二线夹驱动器971、第二线夹主动轮972、第二线夹从动轮973、第二线夹传送件974、第二线夹中间传送件976及两并排设置的第二线夹中间轮975,两第二线夹中间轮975和第二线夹从动轮973沿交错于线材200的长度方向布置并枢接于机架IOa上,即在图1中,两第二线夹中间轮975和第二线夹从动轮973沿机架IOa的左右方向布置,并使三者的枢转中心线沿机架IOa的前后方向布置;第二线夹传送件974套设于第二线夹从动轮973及一第二线夹中间轮975上,并与对应的一个第二线夹42固定连接;第二线夹驱动器971安装在机架IOa上,第二线夹主动轮972安装在第二线夹驱动器971的输出端并与第二线夹中间轮975相对应,第二线夹中间传送件976套设于第二线夹主动轮972及另一第二线夹中间轮975上。
[0052]结合图1至图18,对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的原理进行说明:开机前,先将线材200从机架IOa上的导向架(图中未示)中穿过,并穿到第一线夹41对应的线材通道411内,以被对应的枢转抵压件41b所夹紧;开机后各机构回到原位,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
33在张闭驱动组件34的作用下夹住第一线夹41上的最右边一根的线材200,此时的线夹松开组件36使枢转抵压件41b松开对该线材200的夹紧,并在旋转驱动组件35的作用下使该根线材200被输送一定的长度,同时在切刀机构20的作用下被切断和拉剥皮,完成后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又在张闭驱动组件34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的状态,与此同时,线夹松开组件36又松开对枢转抵压件41b的作用而使第一线夹41处于自锁状态;接着,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使第一线夹41移动一个线材200的间距,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又在张闭驱动组件34的作用下夹住第一线夹41上的第二根线材200,而此时的线夹松开组件36使枢转抵压件41b松开对该根线材200的夹紧,并在旋转驱动组件35的作用下将线材200输送到切刀机构20处,由切刀机构20切断和拉剥皮,完成后第一送线轮32及第二送线轮33又在张闭驱动组件34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的状态,而此时的枢转抵压件41b因未受到线夹松开组件36的作用而复位,实现对线材通道4111内的线材200的夹紧目的;不断重复上述的过程,即可完成第一线夹41上的每根线材200的切断及剥皮过程。
[0053]当线材200剥完皮后,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驱使第一线夹41所夹紧的线材200移动到沾助焊剂机构43处,为每根线材200沾上助焊剂;完成后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驱使第一线夹41移向沾锡机构50的锡炉54,沾锡驱动组件52驱使沾锡移动件53向上运动,由于液态的锡有一定的表面张力,故沾锡移动件53的表层上的锡液不会很快流回锡炉54,从而完成一根线材200的沾锡;当全部线材200完成沾锡后,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驱使第一线夹41再移动到送线机构30的送线位置,由送线机构30往切刀机构20输送设定长度的线材200,再被切刀机构20切断后以形成线束200a,拉线机构60的拉线线夹61夹住切断的线束200a后拉剥皮,完成后被位于拉线机构60和打端子机构70之间的第二线夹42所夹紧,而此时的拉线线夹61松开对线束200a的夹紧;紧接着,位于拉线机构60和打端子机构70之间的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驱使所对应的第二线夹42移到安装在打端子机构70的上下安装座72前方的中转线夹44处,由中转线夹44夹住所输送来的线束200a ;同时,位于打端子机构70和穿胶壳机构80之间的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驱使所对应的第二线夹42移动到中转线夹44处,由该第二线夹42夹紧中转线夹44上的线束200a,实现位于拉线机构60和打端子机构70之间的第二线夹42所夹紧的线束200a往位于打端子机构70和穿胶壳机构80之间的第二线夹42处转移;且位于拉线机构60和打端子机构70之间的第二线夹42被对应的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所驱动返回并再次夹紧拉线线夹61上的第二根线束200a ;而位于打端子机构70及穿胶壳机构80之间的第二线夹42被所对应的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输送到打端子机构70处,由打端子机构70对该第二线夹42上的线束200a打端子;完成后位于打端子机构70和穿胶壳机构80的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驱使所对应的第二线夹42沿图1中机架IOb的左端处移动送到穿胶壳机构80处,使穿胶壳机构80的导向块863对第二线夹42上的线束200a进行矫正,与此同时,第二水平驱动器872使第二水平滑动台871向机架IOa的左端移动;当胶壳固定座81在接到振动盘IOe送来的胶壳400并固定后,上下滑动台822在上下驱动器821的驱动下,以及第一水平滑动台832在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驱动下,分别向上及向前运动到设定位置;当线束200a被位于打端子机构70和穿胶壳机构80之间的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输送到位后,第一水平滑动台832在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驱动下开始向前运动,使第一水平滑动台832上的第一水平顶推块8322接触辅助滑动台864上的辅助受推件868,从而带动辅助滑动台864 —起向前移动,并在导向块863作用下,线束200a开始穿线;当线束200a穿到一半或端子进入胶壳400 一定距离后,在辅助驱动器861的作用下,使压紧块862压下放置于导向块863上的线束200a;且在继续穿线过程中,根据压力传感器84判定是否穿线到位,如果没有到位压紧块862在辅助驱动器861的驱动下打开,且第一水平滑动台832在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驱动下后退而拔出穿到一半的线束200a,然后再次穿线,到设定次数后还不到位就放弃本次操作;当穿线完成或放弃操作后,压紧块862和第二线夹42打开,第一水平滑动台832在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驱动下后退,上下滑动台822在上下驱动器821的驱动下上升,且位于打端子机构70和穿胶壳机构80之间的第二线夹42被对应的第二线夹驱动器90b驱动下返回,同时第二水平驱动器872往缩回的方向作动,从而使第二水平滑动台871复位,而为穿第二根线束200a做准备;当开始穿第二根线束200a时,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芽线;且完成后卸料机构IOf作动,从而将芽完线束200a放到成品盒中或半成品盒中,半成品通过人工手动完成;上下滑动台822在上下驱动器821的驱动下下降到位后,第一水平滑动台832在第一水平驱动器831的驱动下退回,振动盘IOe再开始送料,到位后,上下滑动台822和第一水平滑动台832移动到穿胶壳400的设定位置,而开始下一个流程。当将沾锡机构50换成打端子机构70,就可以实现两边打端子,一边自动穿胶壳400 了,其工作流程与上述类似。
[0054]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控制器10b、切刀机构20、送线机构30、第一线夹41、第二线夹42、沾助焊剂机构43、沾锡机构50、拉线机构60、打端子机构70、穿胶壳机构80、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和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的配合,在第一线夹驱动机构90a驱使第一线夹41由送线机构30开始并依次地通过沾助焊剂机构43及沾锡机构50后回到送线机构30,则第一线夹41上的线材200之沾锡端被依次沾有助焊剂和锡液而完成沾锡处理;然后,送线机构30驱使完成沾锡处理的线材200穿过切刀机构20并被拉线机构60所夹紧,则切刀机构20与拉线机构60相互配合而使该拉线机构60所夹紧的线材200被切断和拉剥皮以形成出线束200a ;接着,第二线夹驱动机构90b驱使第二线夹42由拉线机构60开始并依次地往打端子机构70及穿胶壳机构80处移动,则第二线夹42取走拉线机构60的线束200a并使该线束200a被依次打上端子和穿上胶壳400,从而实现线材200由被自动沾有助焊剂和沾锡后,再被自动地裁切出线束200a,再使线束200a上被打有端子,然后使打上端子的线束200a被穿上胶壳400的目的。因此,本发明的自动穿胶壳机100能降低操作人员的负担,并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适应于自动化的大批量的生产场合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于所述机架上的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切刀机构、送线机构、第一线夹、第二线夹、沾助焊剂机构、沾锡机构、拉线机构、打端子机构、穿胶壳机构、第一线夹驱动机构和第二线夹驱动机构,线材水平的穿置于所述第一线夹上,所述第一线夹水平移动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线夹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线材的长度方向相交错,所述送线机构安装在所述机架并将所述第一线夹上的线材沿该线材的长度方向往外部输送,所述沾助焊剂机构及沾锡机构沿所述第一线夹远离所述送线机构的移动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线夹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线夹于所述送线机构、沾助焊剂机构及沾锡机构三者之间移动,所述切刀机构及拉线机构沿所述送线机构往外部输送所述第一线夹上的线材的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线夹水平移动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二线夹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线材的长度方向相交错,所述打端子机构及穿胶壳机构沿所述第二线夹远离所述拉线机构的移动方向依次地装配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线夹驱动机构装配于所述机架,且所述第二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二线夹于所述拉线机构、打端子机构及穿胶壳机构三者之间移动;所述第一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线夹由所述送线机构开始并依次地通过所述沾助焊剂机构及沾锡机构后回到所述送线机构,则所述第一线夹上的线材之沾锡端被依次沾有助焊剂和锡液而完成沾锡处理;所述送线机构驱使完成沾锡处理的线材穿过所述切刀机构并被拉线机构所夹紧,则所述切刀机构与所述拉线机构相互配合而使该拉线机构所夹紧的线材被切断和拉剥皮以形成出线束;所述第二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二线夹由所述拉线机构开始并依次地往所述打端子机构及穿胶壳机构处移动,则所述第二线夹取走所述拉线机构的线束并使该线束被依次打上端子和穿上胶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机构包含上切刀、下切刀及驱使所述上切刀和下切刀做张闭配合的切刀驱动器,所述上切刀包含对线材的外皮进行切断的上线皮切刀及对整根线材进行切断的上整线切刀,所述上线皮切刀及上整线切刀呈并排设置,且所述上线皮切刀位于所述上整线切刀的两侧外,所述上整线切刀由所述机架的上方至下方越过所述上线 皮切刀,所述下切刀包含与所述上线皮切刀配合的下线皮切刀及与所述上整线切刀配合的下整线切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夹包含座体及枢转抵压件,所述座体开设有至少两供线材水平穿置排序用的线材通道,所述线材通道呈排状布置,所述枢转抵压件枢接于所述座体并压紧所述线材通道内的线材,所述送线机构包含送线架体、第一送线轮、第二送线轮、张闭驱动组件、旋转驱动组件及与所述枢转抵压件配合的线夹松开组件,所述送线架体装配于机架的上方,所述第一送线轮及第二送线轮呈并排的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出一送线区,所述张闭驱动组件装配于所述送线架体并驱使所述第一送线轮及第二送线轮做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活动,所述旋转驱动组件装配于所述送线架体并驱使所述第一送线轮及第二送线轮做相异方向的旋转,所述线夹松开组件装配于所述送线架体;当所述第一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座体上一个线材通道内的线材进入所述送线区内时,则所述线夹松开组件驱使所述枢转抵压件松开对线材的压紧,所述张闭驱动组件驱使所述第一送线轮及第二送线轮夹紧所述送线区内的线材,所述旋转驱动组件驱使所述第一送线轮及第二送线轮旋转而将夹紧的线材往线材通道外输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夹还包含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线材通道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座体相对应的两侧,所述座体还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座体的输送腔,所述输送腔将所述线材通道分隔出第一线材通道及第二线材通道,所述枢转抵压件包含第一枢转抵压件及第二枢转抵压件,每一所述第一线材通道对应一个所述第一枢转抵压件,每一所述第二线材通道对应一个所述第二枢转抵压件及一个所述第一弹性元件,每一所述第一枢转抵压件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枢转抵压件呈并排的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一供所述线夹松开组件移动进入的松开区,每一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连接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枢转抵压件和第二枢转抵压件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张闭驱动组件包含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枢摆驱动器、第一枢摆架及第二枢摆架,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含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及旋转驱动器,所述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沿所述第一线夹的移动方向呈并排的装配于所述送线架体上,所述第一枢摆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枢摆架的另一端形成第一枢摆端,所述第三转轴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的方向装配于所述第一枢摆端上,所述第一送线轮装配于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二枢摆架的一端装配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枢摆架的另一端形成第二枢摆端,所述第四转轴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的方向装配于所述第二枢摆端上,所述第二送线轮装配于所述第四转轴上,所述枢摆驱动器驱使所述第一枢摆端及第二枢摆端做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摆动而调整所述送线区的小大,所述第一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三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第四齿轮安装于所述第四转轴上,且所述第一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传动,所述旋转驱动器与所述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中的一者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松开组件包含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一松开件、第二松开件、第一枢摆受推件及呈并排设置的第五转轴和第六转轴,所述第五转轴及第六转轴均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的方向装配于所述送线架体上,所述第五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五转轴上,所述第六齿轮安装在所述第六转轴并与所述第五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一松开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五转轴上,所述第一松开件的另一端形成出一第一松开配合端,所述第二松开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六转轴上,所述第二松开件的另一端形成与所述第一松开配合端配合的第二松开配合端,所述第一枢摆受推件固定在所述第五转轴或第六转轴上,所述枢摆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一枢摆受推件驱使所述第一松开配合端及第二松开配合端做相互远离的摆动,摆动的所述第一松开配合端及第二松开配合端驱使所述枢转抵压件往所述座体的外侧枢转而松开对所述线材通道内的线材的压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沾锡机构包含沾锡架体、沾锡驱动组件、沾锡移动件及中空结构的锡炉,所述锡炉安装在所述沾锡架体上,所述沾锡架体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上方,所述中空结构形成供锡料承放用的承装腔,所述承装腔贯穿所述锡炉的顶端并形成一开口,所述沾锡移动件沿所述沾锡架体的上下方向呈移动的设置,所述沾锡移动件位于所 述承装腔对应的上方,且所述沾锡移动件的底端穿过所述开口并伸入所述承装腔内,所述沾锡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沾锡架体并与所述沾锡移动件连接;所述沾锡驱动组件驱使所述沾锡移动件沿所述沾锡架体的上下方向做往复的移动而沾起所述承装腔内的锡液,所述第一线夹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线夹上的线材之沾锡端通过所述沾锡移动件所沾起的锡液而使该锡液涂于该线材之沾锡端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机构包含拉线线夹、拉线移动座、拉线架体及拉线驱动器,所述拉线架体沿所述机架的上下方向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上方,所述拉线线夹沿所述机架的上下方向安装在所述拉线移动座上,所述拉线移动座沿所述线材的长度方向移动的装配于所述拉线架体上,所述拉线驱动器安装在所述拉线架体并驱使所述拉线移动座移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端子机构包含水平安装座、上下安装座、上下移动架、上下驱动组件、顶推块、受推块及相互配合成型的上成型件和下成型件,所述水平安装座设于所述机架并具有供料带穿置并输送的输送通道,所述输送通道沿所述第二线夹的移动方向布置,所述上下安装座安装在所述水平安装座的上方,所述受推块沿所述机架的上下方向滑动的设于所述水平安装座,且所述受推块具有沿所述线材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线束定位槽及与所述输送通道对接的导引槽,所述下成型件安装在所述水平安装座并与置于所述线束定位槽内的线束相正对,所述上下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上下安装座并与所述上下移动架连接,所述上下移动架沿所述机架的上下方向呈移动的设置,所述上成型件滑动的设置于所述上下移动架而具有一预压位置及成型位置,所述上成型件与所述下成型件相对应,所述顶推块安装在所述上下移动架并与所述受推块相对应,所述上成型件在所述预压位置时超过所述顶推块;在所述上下驱动组件通过所述上下移动架及顶推块驱使所述受推块移动至与所述水平安装座抵触的过程中,所述上成型件先预压所述受推块上的料带后再与所述下成型件一起将端子片打在线束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穿胶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胶壳机构包含供胶壳固定的胶壳固定座、上下驱动装置及第一水平驱动装置,所述第二线夹驱动机构可驱使所述第二线夹所夹紧的线束移动至与所述胶壳固定座相对应的位置,所述上下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机架并驱使所述胶壳固定座沿所述机架的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水平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机架并驱使所述胶壳固定座沿所述线材的长度方向移动,移动的所述胶壳固定座使该胶壳固定座上的胶壳穿置于所述第二线夹所夹紧的线束上。
【文档编号】H01R43/05GK103794965SQ201410036664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4日
【发明者】薛树明, 陈成, 卢世秋 申请人:东莞市胜蓝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