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46439发布日期:2021-07-13 15:3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所用的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所用技术主要为在传统太阳能板之间利用透明组件增大间隙,同时利用透明组件提高透光率;此种设计虽能提高太阳能板的透光率,但是其本质是减少了单位面积内的太阳能板比例,增加了透明组件的比例,从而提高了透光率,这样的设计会导致太阳能板单位面积的转化率降低,不利于正常使用;因此需要一种不降低太阳能板单位面积的转化率的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整体从下自上依次为背板、背电极层、钙钛矿层、上电极层、上盖板;上电极层分为上电极平铺层与上电极突出部两部分,背电极层分为背电极平铺层与背电极突出部两部分;上电极平铺层与上盖板接触固定,背电极平铺层与背板接触固定;上电极突出部倾斜向下突出,背电极突出部倾斜向上突出,上电极突出部与背电极突出部相互之间平行交错分布,上电极层、背电极层所用材料为石墨烯;上电极层与背电极层之间的空间为连续的弯折空间,钙钛矿层填充于该空间中。

作为优选,上盖板、背板所用材料为钢化玻璃。

作为优选,上电极层、背电极层其厚度为1.9nm-2.1nm。

作为优选,上电极突出部与背电极突出部的突出长度为70-140nm,上电极突出部、背电极突出部与水平面的突出部倾斜角其角度为30°-90°。

作为优选,钙钛矿层与上电极平铺层的接触部位为钙钛矿层上缘,钙钛矿层与背电极平铺层的接触部位为钙钛矿层下缘。

作为优选,钙钛矿层其厚度为30nm-35nm,钙钛矿层上缘与钙钛矿层下缘之间的距离为100nm-110nm。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石墨烯、钙钛矿与透光性,通过石墨烯制成的上电极层、背电极层,同时在上电极层、背电极层设置突出部,上电极突出部与背电极突出部相互之间平行交错分布,在其交错的空间内填充钙钛矿层作为电池层,使得本实用新型获得较高的透光性;同时交错分布的上电极、背电极与钙钛矿层,增加单位面积内钙钛矿层吸收光子的有效面积,且可根据安装位置光照角度的需求,变换选择上电极、背电极与钙钛矿层的倾斜角度,以获得更高的转化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横切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注:1、上盖板;2、上电极层;3、钙钛矿层;4、背电极层;5、背板;6、突出部倾斜角;21、上电极突出部;22、上电极平铺层;31、钙钛矿层上缘;32、钙钛矿层下缘;41、背电极突出部;42、背电极平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宽度”、“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参照图1-2,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整体从下自上依次为背板5、背电极层4、钙钛矿层3、上电极层2、上盖板1;上电极层2分为上电极平铺层22与上电极突出部21两部分,背电极层4分为背电极平铺层42与背电极突出部41两部分;上电极平铺层22与上盖板1接触固定,背电极平铺层42与背板5接触固定;上电极突出部21倾斜向下突出,背电极突出部41倾斜向上突出,上电极突出部21与背电极突出部41相互之间平行交错分布,上电极层2、背电极层4所用材料为石墨烯;上电极层2与背电极层4之间的空间为连续的弯折空间,钙钛矿层3填充于该空间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盖板1、背板5所用材料为钢化玻璃。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电极层2、背电极层4其厚度为1.9n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电极突出部21与背电极突出部41的突出长度为140nm,上电极突出部21、背电极突出部41与水平面的突出部倾斜角6其角度为30°。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钙钛矿层3与上电极平铺层22的接触部位为钙钛矿层上缘31,钙钛矿层3与背电极平铺层42的接触部位为钙钛矿层下缘32。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钙钛矿层3其厚度为30nm,钙钛矿层上缘31与钙钛矿层下缘32之间的距离为100nm。

本实用新型利用石墨烯、钙钛矿与透光性,通过石墨烯制成的上电极层、背电极层,同时在上电极层、背电极层设置突出部,上电极突出部与背电极突出部相互之间平行交错分布,在其交错的空间内填充钙钛矿层作为电池层,使得本实用新型获得较高的透光性;同时交错分布的上电极、背电极与钙钛矿层,增加单位面积内钙钛矿层吸收光子的有效面积,且可根据安装位置光照角度的需求,变换选择上电极、背电极与钙钛矿层的倾斜角度,以获得更高的转化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本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设计出其他结构的产品,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整体从下自上依次为背板(5)、背电极层(4)、钙钛矿层(3)、上电极层(2)、上盖板(1);所述上电极层(2)分为上电极平铺层(22)与上电极突出部(21)两部分,所述背电极层(4)分为背电极平铺层(42)与背电极突出部(41)两部分;所述上电极平铺层(22)与上盖板(1)接触固定,所述背电极平铺层(42)与背板(5)接触固定;所述上电极突出部(21)倾斜向下突出,所述背电极突出部(41)倾斜向上突出,所述上电极突出部(21)与背电极突出部(41)相互之间平行交错分布,所述上电极层(2)、背电极层(4)所用材料为石墨烯;所述上电极层(2)与背电极层(4)之间的空间为连续的弯折空间,所述钙钛矿层(3)填充于该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背板(5)所用材料为钢化玻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层(2)、背电极层(4)其厚度为1.9nm-2.1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突出部(21)与背电极突出部(41)的突出长度为70-140nm,所述上电极突出部(21)、背电极突出部(41)与水平面的突出部倾斜角(6)其角度为30°-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钙钛矿层(3)与上电极平铺层(22)的接触部位为钙钛矿层上缘(31),所述钙钛矿层(3)与背电极平铺层(42)的接触部位为钙钛矿层下缘(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钙钛矿层(3)其厚度为30nm-35nm,所述钙钛矿层上缘(31)与钙钛矿层下缘(32)之间的距离为100nm-110n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光型太阳能板装置,利用石墨烯、钙钛矿与透光性,使得本实用新型获得较高的透光性;同时交错分布的上电极、背电极与钙钛矿层,增加单位面积内钙钛矿层吸收光子的有效面积,且可根据安装位置光照角度的需求,变换选择上电极、背电极与钙钛矿层的倾斜角度,以获得更高的转化率。

技术研发人员:谈秋一;陈卫;王怀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晶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9
技术公布日:2021.07.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