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14581发布日期:2021-11-16 01:0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检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检修的变电设备上装设接地线,是保证检修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措施,接地线的装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对检修人员的防护水平,传统的接地线在操作时往往由于导体端与所需装设接地部分的型号、尺寸不匹配,使得运维人员来回往返驻地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耗费人力物力,且存在较大交通隐患风险。
3.所以,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发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兼容所有变电站装设接地线场景,避免由于型号、尺寸不匹配造成的麻烦。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包括导体端、接地导线和接地端,所述导体端通过接地导线连接有接地端,所述导体端包括第一导线线夹、第二导线线夹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导线线夹和第二导线线夹,所述连接部底端设置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连接接地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线夹包括与连接部固定连接的倒u型夹,所述倒u型夹内两内侧壁上分别铰接有弧形的弹性线夹,所述第二导线线夹包括与连接部固定连接的线夹座,所述线夹座外侧水平固定设置有上导线夹板和下导线夹板,所述上导线夹板和下导线夹板之间设置有活动导线夹板,所述下导线夹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贯穿设置有螺杆一,所述螺杆一顶端连接活动导线夹板底端,所述接地端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接地线夹和第二接地线夹,所述第一接地线夹包括与接地导线连接的夹线板,所述夹线板另一端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上通过螺纹设置有蝶形螺母,所述螺柱上远离夹线板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接地线夹包括与第一接地线夹连接的地线夹座,所述地线夹座上设置有双眼通孔,所述第一接地线夹的通孔与第二接地线夹上的双眼通孔通过固定件连接,所述地线夹座另一侧设置有上地线夹板和下地线夹板,所述上地线夹板和下地线夹板之间设置有活动地线夹板,所述下地线夹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贯穿设置有螺杆二,所述螺杆二顶端连接活动地线夹板底端。
6.所述第一接地线夹上的通孔与第二接地线夹上的双眼通孔直径相同。
7.所述接地导线采用铜制软线合相式接地导线。
8.所述导体端、接地导线和接地端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9.所述上导线夹板和上地线夹板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向上凹的线槽。
10.所述导体端设置为三个,分别连接接地导线。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根据接地端的材料将导体端线夹设置为多种,使得导体端线夹可以兼容所有变电站装设接地线的场景,同时解决了由于型号、尺寸不匹配造成的麻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降低风险;总的,本实用新型具
有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泛、节省人力物力、降低风险的优点。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体端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接地端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导体端2、接地导线3、接地端11、第一导线线夹12、第二导线线夹13、连接部14、接线端子111、倒u型夹112、弹性线夹121、导线夹座122、上导线夹板123、下导线夹板124、活动导线夹板125、螺杆一31、第一接地线夹32、第二接地线夹311、夹线板312、螺柱313、蝶形螺母314、通孔321、地线夹座322、双眼通孔323、上地线夹板324、下地线夹板325、活动地线夹板326、螺杆二。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17.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包括导体端1、接地导线2和接地端3,所述导体端1通过接地导线2连接有接地端3,所述接地导线2采用铜制软线合相式接地导线,所述导体端1、接地导线2和接地端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导体端1设置为三个,分别连接接地导线。
18.其中,所述导体端1包括第一导线线夹11、第二导线线夹12和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导线线夹11和第二导线线夹12,所述连接部13底端设置有接线端子14,所述接线端子14连接接地导线2。
19.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线夹11包括与连接部13固定连接的倒u型夹111,所述倒u型夹111内两内侧壁上分别铰接有弧形的弹性线夹112;所述第二导线线夹12包括与连接部13固定连接的导线夹座121,所述导线夹座121外侧水平固定设置有上导线夹板122和下导线夹板123,所述上导线夹板122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向上凹的线槽,所述上导线夹板122和下导线夹板123之间设置有活动导线夹板124,所述下导线夹板123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贯穿设置有螺杆一125,所述螺杆一125顶端连接活动导线夹板124底端。
20.其中,所述接地端3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接地线夹31和第二接地线夹32;所述第一接地线夹31包括与接地导线2连接的夹线板311,所述夹线板311另一端设置有螺柱312,所述螺柱312上通过螺纹设置有蝶形螺母313,所述螺柱312上远离夹线板311一端设置有通孔314。
21.其中,所述第二接地线夹32包括与第一接地线夹31连接的地线夹座321,所述地线夹座321上设置有双眼通孔322,所述第一接地线夹31上的通孔314与第二接地线夹32上的双眼通孔322直径相同,所述第一接地线夹31的通孔314与第二接地线夹32上的双眼通孔322通过固定件连接,所述固定件可以采用螺栓等来实现,所述地线夹座321另一侧设置有上地线夹板323和下地线夹板324,所述上地线夹板323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向上凹的线槽,所述上地线夹板323和下地线夹板324之间设置有活动地线夹板325,所述下地线夹板324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贯穿设置有螺杆二326,所述螺杆二326顶端连接活动地线夹板325底端。
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端(1)、接地导线(2)和接地端(3),所述导体端(1)通过接地导线(2)连接有接地端(3);其中,所述导体端(1)包括第一导线线夹(11)、第二导线线夹(12)和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导线线夹(11)和第二导线线夹(12),所述连接部(13)底端设置有接线端子(14),所述接线端子(14)连接接地导线(2);所述第一导线线夹(11)包括与连接部(13)固定连接的倒u型夹(111),所述倒u型夹(111)内两内侧壁上分别铰接有弧形的弹性线夹(112);所述第二导线线夹(12)包括与连接部(13)固定连接的导线夹座(121),所述导线夹座(121)外侧水平固定设置有上导线夹板(122)和下导线夹板(123),所述上导线夹板(122)和下导线夹板(123)之间设置有活动导线夹板(124),所述下导线夹板(123)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贯穿设置有螺杆一(125),所述螺杆一(125)顶端连接活动导线夹板(124)底端;所述接地端(3)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接地线夹(31)和第二接地线夹(32),所述第一接地线夹(31)包括与接地导线(2)连接的夹线板(311),所述夹线板(311)另一端设置有螺柱(312),所述螺柱(312)上通过螺纹设置有蝶形螺母(313),所述螺柱(312)上远离夹线板(311)一端设置有通孔(314);所述第二接地线夹(32)包括与第一接地线夹(31)连接的地线夹座(321),所述地线夹座(321)上设置有双眼通孔(322),所述第一接地线夹(31)的通孔(314)与第二接地线夹(32)上的双眼通孔(322)通过固定件连接,所述地线夹座(321)另一侧设置有上地线夹板(323)和下地线夹板(324),所述上地线夹板(323)和下地线夹板(324)之间设置有活动地线夹板(325),所述下地线夹板(324)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贯穿设置有螺杆二(326),所述螺杆二(326)顶端连接活动地线夹板(325)底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线夹(31)上的通孔(314)与第二接地线夹(32)上的双眼通孔(322)直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导线(2)采用铜制软线合相式接地导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端(1)、接地导线(2)和接地端(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线夹板(122)和上地线夹板(323)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向上凹的线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端(1)设置为三个,分别连接接地导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电站便携式接地线装置,包括导体端、接地导线和接地端,导体端通过接地导线连接有接地端,导体端包括第一导线线夹、第二导线线夹和连接部,连接部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导线线夹和第二导线线夹,连接部底端设置有接线端子,接线端子连接接地导线,接地端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接地线夹和第二接地线夹;总的,本实用新型具有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泛、节省人力物力、降低风险的优点。降低风险的优点。降低风险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寇理臣 汪阳 陶涛 陈琳 李刚 朱端阳 屠一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许昌供电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22
技术公布日:2021/1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