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液冷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50361发布日期:2022-05-26 03:2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墨烯液冷板的制作方法
1.5mm。
15.进一步地,每个流道单元分别与出液管道连通设置。
16.进一步地,多个流道单元的出液部分汇合后与出液管道连通设置。
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本实用新型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包括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下液冷板上设置有进液口、进液管道、出液口、出液管道和若干个流道单元,流道单元沿进液管道远离进液口的一端周向布设,每个流道单元内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分隔块;
19.通过冷却液流入至进液管道内,再分散至各个流道单元内,由于分隔块的设置可增加冷却面积,相对于现有液冷板仅设置有一条冷却液通道来说,相邻两个流道单元内的冷却液可降低热交换,每个流道单元内的冷却液初始温度均相同,不会发生由于流道过长而导致的靠近出液口部分流道内的冷却液冷却效果较低或完全没有冷却效果,本方案可显著提高散热效果,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石墨烯液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石墨烯液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液冷板的主视图一;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液冷板的主视图二。
24.图中箭头方向为冷却液的流动方向。
25.附图标记
26.1-下液冷板,2-出液口,3-进液口,4-流道单元,5-分隔块,6-上液冷板,7-出液管道, 8-进液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9.具体实施方案一: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包括轧制连接的上液冷板6和下液冷板1,所述下液冷板1设置有进液口3、进液管道8、出液口2、出液管道7和若干个流道单元4,所述进液管道8一端在下液冷板1的端部开口为进液口3,进液管道8的另一端与若干个流道单元4连通设置,所述流道单元4的一端均与进液管道8 连通,流道单元4的另一端均与出液管道7连通,所述流道单元4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分隔块 5,所述下液冷板2除进液管道8、出液管道7和若干个流道单元4均与上液冷板6紧密连接,所述分隔块5与上液冷板6紧密连接。
30.通过冷却液流入至进液管道8内,再分散至各个流道单元4内,由于分隔块5的设置可增加冷却面积,相对于现有液冷板仅设置有一条冷却液通道来说,设置有多个不相通的
流道单元4,相邻两个流道单元4内的冷却液可降低热交换,每个流道单元4内的冷却液初始温度均相同,不会发生由于流道过长而导致的靠近出液口2部分流道内的冷却液冷却效果较低或完全没有冷却效果,本方案可显著提高散热效果,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31.具体实施方案二: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流道单元4为三角形或扇形结构,所述流道单元4沿进液管道8远离进液口3的一端周向布设且连通设置,所述流道单元4的数量为 4-6个。本实施方案的其他组合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案一相同。
32.具体实施方案三: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上液冷板6为铝合金上液冷板,所述下液冷板1为铝合金下液冷板,铝合金上液冷板和铝合金下液冷板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且成本较低,具有实用性。本实施方案的其他组合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案二相同。
33.具体实施方案四: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上液冷板6和下液冷板2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石墨烯层,石墨烯层可进一步提高液冷板的耐腐蚀性。本实施方案的其他组合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案三相同。
34.具体实施方案五: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上液冷板6和下液冷板1的厚度均为 0.1mm-3mm,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上液冷板6和下液冷板1的厚度。本实施方案的其他组合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案四相同。
35.具体实施方案六: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分隔块5为柱体结构,所述分隔块5的直径为1cm-2cm,冷却液遇到分隔块5后分流,可在流道单元4内分散。本实施方案的其他组合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案五相同。
36.优选地,所属分隔块5为圆柱体结构,圆柱体结构具有光滑的侧壁,冷却液遇到分隔块 5后可沿分隔块5的曲线流过,降低冲击力,降低对分隔块5的破坏,提高液冷板的使用寿命。
37.具体实施方案七: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进液口3、进液管道8、出液口2、出液管道7和若干个流道单元4的高度均为0.5mm-1.5mm。本实施方案的其他组合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案六相同。
38.具体实施方案八:结合图1至图4所示,每个流道单元4分别与出液管道7连通设置。本实施方案的其他组合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案七相同。
39.具体实施方案九:结合图1至图4所示,多个流道单元4的出液部分汇合后与出液管道 7连通设置。本实施方案的其他组合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案七相同。
40.虽然本实用新型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实用新型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轧制连接的上液冷板(6)和下液冷板(1),所述下液冷板(1)设置有进液口(3)、进液管道(8)、出液口(2)、出液管道(7)和若干个流道单元(4),所述进液管道(8)一端在下液冷板(1)的端部开口为进液口(3),进液管道(8)的另一端与若干个流道单元(4)连通设置,所述流道单元(4)的一端均与进液管道(8)连通,流道单元(4)的另一端均与出液管道(7)连通,所述流道单元(4)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分隔块(5),所述下液冷板(1)除进液管道(8)、出液管道(7)和若干个流道单元(4)均与上液冷板(6)紧密连接,所述分隔块(5)与上液冷板(6)紧密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单元(4)为三角形或扇形结构,所述流道单元(4)沿进液管道(8)远离进液口(3)的一端周向布设且连通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单元(4)的数量为4-6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液冷板(6)为铝合金上液冷板,所述下液冷板(1)为铝合金下液冷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液冷板(6)和下液冷板(1)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石墨烯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液冷板(6)和下液冷板(1)的厚度均为0.1mm-3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块(5)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分隔块(5)的直径为1cm-2cm,冷却液可在流道单元(4)内分散。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道(8)、出液口(2)、出液管道(7)和若干个流道单元(4)的高度均为0.5mm-1.5mm。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流道单元(4)分别与出液管道(7)连通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流道单元(4)的出液部分汇合后与出液管道(7)连通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墨烯液冷板,属于液冷板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液冷板多为一条冷却液通道,冷却液通道过长时后段冷却效果不佳,散热性能低的问题。石墨烯液冷板包括轧制连接的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下液冷板设置有进液口、进液管道、出液口、出液管道和多个流道单元,流道单元沿进液管道周向设置,流道单元内设有多个分隔块。分隔块的设置可增加冷却面积,相对于现有液冷板仅设置有一条冷却液通道来说,相邻两个流道单元内的冷却液可降低热交换,每个流道单元内的冷却液初始温度均相同,不会发生由于流道过长而导致的靠近出液口部分流道内的冷却液冷却效果较低或完全没有冷却效果,本方案可显著提高散热效果,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的安全性能。的安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闫善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哈尔滨盛世康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