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2279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技术领域该发明"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又称备用电源自动 投入装置或称互投开关,它是供配电系统中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新产 品。属于电气设备装置类背景技术该发明"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又称备用电源自 动投入装置(简称自动转换开关),与现有技术的比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规定,下列负荷属于 一级负荷(l)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者;(2)中断供电将造成重大 政治影响者;(3)中断供电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4)中断供电将造 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者。 一级负荷是不允许中断电源的,它们必须有 备用电源(独立于正常电源的专门馈电的备用电源或是快速自起动的 柴油发电机组)。国标《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重 审了一级负荷必须有有备用电源,特别重要负荷还应设应急电源;在 第206条对二级负荷提出了新的要求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宜由两 回线路供电。在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二级负荷可由一回 6kv及以上专用的架空线路或电缆供电。当采用架空线时,可为一回 架空线供电,当采用电缆线路时,应采用两根电缆组成的线路供电其 每根电缆应能承受100%的二级负菏。在上述的供电回路中两回供电 和三回供电回路中,均需要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来完成两回路 或三回路的转换。我国在额定电流630A及以下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中,仍有不少采用交流接触器或电磁开关作为自动转换的执行部件。由于接触器 和电磁开关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如没有过载和短路保护功 能,运行中耗电大,有噪声或较大的交流声等,因此现在已被具有过 载、短路保护功能且无噪声的塑壳式断路器所替代。目前我国采用塑壳式断路器生产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ATSE),有两种结构型式。第一,大型的(分体式)由一个自动控制器(由各种电子元件构成,对常用和备用电源进行监测,发现故障时即输出信号)、两台 带有电动操作机构(可实现电气连锁)的塑壳式断路器(两台断路器间有极可靠的机械联锁)以及底座;接线插座、连接电缆等组成。两 个主要开关部件及控制器均可单独供应,由用户按需要进行安装,也 可由制造厂做成箱、柜供给用户。第二,中型的(一体式)整个装置安装在一个铁质的大底板上, 一个自动控制器,控制一台小型的低速电动机,利用电动机的正反转 带动两个手柄,来完成两个塑壳式断路器的分、合闸的。小型的既 100A以下的负荷,采用微型断路器(简称微断,下同)目前尚无 合适的产品配套,只能用中型的(一体式)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 置来供货。如设计单位设计一个一、二级负荷的双电源供电回路,有 两种选择 一是选两个箱体,将双电源转换开关装在一个箱体中,将 供电的小型开关装在另一个箱体中二是,需要选一个大的箱体,将 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和供电开关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箱体结构不合理 的状况。上述情况,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经査国外有关资料和产品 均存在上述弊端。该发明出于解决目前产品不合理的这一目的,而发明的"同轨 道模数化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它将控制器小型化、模数化,与微断开关装在同一个轨道上,实现了整体装置的小型化、模数化, 给用户使用带来方便。 发明内容该发明"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又称备用电 源自动投入装置(简称自动转换开关)。它是供配电系统中与"国际 接轨"的一种新产品。属于电气设备装置类。是国标《供配电系统设 计规范》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规定的一、二级负荷中必需 装设的产品。当常用电源失电后,备用电源可自动投入供电;当常用 电源恢复供电后,该装置又可自动恢复到常用电源供电;它是由一个 智能自动控制器,控制一台小型的单相低速电动机,利用电动机的正 反转带动两个手柄,来完成两个微断开关的分、合闸的。为保证安全, 防止非同期并列,设有电气连锁和机械连锁双重保险。其结构尺寸完 全按照国际上常用的以"9腿"为模数,进行结构设计,IOOA以下的 微断开关,完全可与同摸数的梅兰日兰、施耐德、ABB、西门子等国 内、外知名开关产品并列安装在同一个35mra宽标准轨道上。用户可 以将双电源转换开关和供电开关安装在一个标准箱体中,结构紧凑, 使用方便。可广泛用于各种一、二级供电负荷的动力及照明用户中。


图1是平面图;图2是俯视图;图3是左视图;图4是仰视图;图5底视图;图6是双电源驱动机构内部图整体图; 图7是双电源驱动机构内部图局部图;图8是手/自动转换(自动位置);图9是手/自动转换(手动位置)。上述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l一常用电源驱动手柄; 2—备用电源驱动手柄; 3一手/自动转换开关;4一手/自动转换位置开关;5— 双电源驱动机构盖板;6— 手/自动转换开关盖板;7— 常用电源驱动杆;8— 备用电源驱动杆;9— 驱动电动机轴与驱动杆之间的连接器(简称连接器。下同);10— 自动时"连接器"的"卡珠";11— 弹簧;12— 手/自动转换"卡珠"控制环;13— 单相低速电动机;14— 控制电动机的轴; 1G—常用电源开关端盖;1 GC—常用电源开关端盖的轨道槽; 1A—常用电源A相开关; 1B—常用电源B相开关; 1C一常用电源C相开关; 1N—常用电源N相开关;15— 常用电源开关的操作手柄; 2G—备用电源开关端盖;2A—备用电源A相开关;2B—备用电源B相开关;2C—备用电源C相开关;2N—备用电源N相开关; 2S—备用电源开关的操作手柄; Dl—进/出线端子排;DKQ—智能自动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小批量产品试制中,采用了两组梅兰日兰100A以下的4极微 断开关,配上以"9咖"为模数结构设计的控制器,将其控制器和微 断开关并列安装在同一个35mm宽标准轨道上,构成了 "同轨道模数 化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ATSE)"。其执行部件具有过载、短路保 护性能的微型断路器(短路分断能力在380V时^5KA)。现介绍如下 1.用途及基本功能适用于交流50HZ,额定工作电压220/380V 的两组电源(常用和备用电源)因一组电源发生故障或负载本身需要 而进行电源之间的自动转换,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技术条 件能符合IEC60947-6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标准。基本功能是(1) 监视常用和备用电源是正常;(2)常用与备用电源之间的自动转换;(3) 具备良好、可靠的电气和机械联锁,切实防止同时接通常用和备用电 源;(4)对电源、线路和设备具有过载、短路保护功能(如执行部件 采用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时,则还有漏电、触电保护性能。2.结构特点①由一个由各种电子元件构成智能自动电气控制 器(DKQ),对常用和备用电源进行监测,发现故障时即输出信号; ②由电动操作机构的微型断路器可实现两台微型断路器间的电气连 锁和极可靠的机械联锁。③由轨道、接线插座、连接电缆等组成。3.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自动控制器随时对正在运行的常 用电源和准备转换的备用电源进行监测。当常用电源的三相中有任意一相电压出现异常(故障),如过电压(》120X额定电压Un)、欠电压(《 70%Un))或电源消失(Un=0),经过适当的延时时间t, (t,可调, 最大为60s,延时目的是观察此种电压异常有否可能在短时消失,回 复正常状态)。在确认常用电源已无法恢复正常,就将常用电源自动 切断,再经过t2的延时,将备用电源的断路器合上(t2最大为1. 5s,t2包括备用电源断路器接到指令和它的固有合闸时间)。如果用电设备转入备用电源供电,经一段时间后,正常电源的故障已经排除,恢复 了正常,用户又有意于重新使用正常电源,则控制器经一定的延时时 间t3 (t3可调,最长为60s,仍是监测和判断正常电源是否真正恢复); 将备用电源的断路器切断,再经过t4延时(t4最长为l. 5s),然后合 上正常电源的断路器。以上过程称之为自投自复。如果有两路电源(电 源I和电源II)都处于正常状态,自动控制器将不发出任何操作指令, 此时,可用手动操作来选择一个电源供电。当常用供电的电源(例如电源i)发生故障,而另一备用电源(电源n)是正常的话,自动控制器 立即进入延时状态,经t,延时(t,与上述含义相同),将电源i的断路器切断,再经1S延时后;将电源ll的断路器合上。这个过程称为自 投不自复。若备用电源是柴油发电机,其转换过程是当正常电源发 生故障时,经t,的延时,在确认常用电源己无法依复正常后,就将常 用电源的断路器切断.再经t2的延时(t2通常为1. 5S,这是快速自起 动柴油发电机起动、发电的时间),当确认备用电源己处于热备份状 态,再经过t3(t3《1. 5S),将备用电源的断路器合上。对于现代化医院中的手术室、手术准备室、特别监护室;早产婴 儿室等(以及类似的一些场所),其允许电源中断时间为0. 5s, 一些瞬时特别备用电源,在O. 5S甚至更短时间就要投入的用户,可将时 间调的更短。关于过电压,确定120XUn作为最大值,考虑线路及设备(例如 电动机)的崩溃电压(产生堵转的电压),把欠电压的整定值值定为70 Q/^Un。为满足用户需要,产品可以做到欠电压可调,其范围为60% 85X的Un;过电压可调,其范围为110。/。 130X的Un。转换延时、 转换断电延时、返回延时等也为可调。在常用电源运行时,如果备用 电源出现异常,由于自动控制器一直监视这两个电源,此时就会出现 故障报警(由蜂鸣器发出嘟嘟声)以通告操作人员及时修复,使备用 电源在需要时,能安全、可靠地投入使用。 一旦常用和备用电源都 出现故障,自动控制器将令两台断路器全部断开,均处于非合闸的断 开位置。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ATSE),还具有手/自动 转换结构,可实现自动转换和手动转换功能。图1中的常用电源开关 的操作手柄15在断开位置;备用电源开关的操作手柄25在合闸位置。 图6中的常用电源驱动杆7在断开位置;备用电源驱动杆8在合闸位置。图7:双电源驱动机构内部图局部图。两个电源驱动手柄,在驱动手柄的拐臂侧有一个调心孔,调心孔是由常用电源驱动杆和备用电 源驱动杆来驱动的,使两个电源驱动手柄来完成两个微断开关的分、合闸的。图8,手/自动转换(自动位置)此时4一手/自动转换位置开 关的常闭接点在闭合状态,将自动控制回路投入,进行自动控制;"卡 珠"受"控制环"的挤压进入连接器卡珠巢部位,将连接器和电动机 轴连在一起,进入自动位置。图9:手/自动转换(手动位置)时4一 手/自动转换位置开关的常闭接点在断开状态,将自动控制回路断开; "卡珠"受"控制环"的控制,解除挤压进入控制环的珠巢部位,将连接器和电动机轴脱开,进入手动位置,可进行手动操作。该发明"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自动转换装置",又称备用电源自 动投入装置,它是供配电系统中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新产品。属于 电气设备装置类。是国标《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和《民用建筑电气 设计规范》中规定的一、二级负荷中必需装设的产品。当常用电源失 电后,备用电源可自动投入供电;当常用电源恢复供电后,又可自动 恢复到常用电源供电;它是由一个智能自动控制器,控制一台小型的 单相低速电动机,利用电动机的正反转带动两个手柄,来完成两个微 型断路器(简称微断)的分、合闸的;也可手动完成上述动作。为 保证安全,防非同期并列,设有电气连锁和机械连锁双重保险。100A 以下的双电源转换装置结构尺寸按照国际上常用的多9 (mm)模数, 进行结构设计,可与梅兰日兰、ABB、西门子等国内外生产的微断开 关并列安装在同一个35 mm宽标准轨道板上,装设在同一个箱体中。 末端供电、照明箱,箱体可以是墙挂式或内嵌式。结构紧凑,使用方 便,可广泛用于一、二级供电负荷的用户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是,它是由一个智能自动控制器、一台小型的单相低速驱动电动机、驱动电动机轴与驱动杆之间的连接器、两个电源驱动手柄、两个微型断路器、手/自动转换开关、同轨道板等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 其特征是,自动控制器是由各种电子元件构成自动电气控制器DKQ, 对常用和备用电源进行监测,发现故障时即输出信号。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 其特征是, 一台小型的单相低速驱动电动机,利用电动机的正反转带 动两个手柄,来完成两个微断开关的分、合闸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 其特征是,驱动电动机轴与驱动杆之间的连接器,包括自动时"连接 器"的"卡珠"和一只弹簧及常用电源驱动杆和备用电源驱动杆。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 其特征是,两个电源驱动手柄,在驱动手柄的拐臂侧有一个调心孔, 调心孔是由常用电源驱动杆和备用电源驱动杆来驱动的,使两个电源 驱动手柄来完成两个微断开关的分、合闸的。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 其特征是,两个微型断路器是指100A以下的梅兰日兰、ABB、西门 子等国内外生产的微型断路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 其特征是,手/自动转换开关,包括手/自动转换位置开关及手/自动转 换"卡珠"控制环;手/自动转换在自动位置时,手/自动转换位置开 关的常闭接点在闭合状态,将自动控制回路投入,进行自动控制;"卡 珠"受"控制环"的挤压进入连接器卡珠巢部位,将连接器和电动机 轴连在一起,进入自动位置;手/自动转换在手动位置时,手/自动转 换位置开关的常闭接点在断开状态,将自动控制回路断开;"卡珠" 受"控制环"的控制,解除挤压进入控制环的珠巢部位,将连接器和 电动机轴脱开,进入手动位置,可进行手动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其 特征是,同轨道板,是指模数化的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和两个微断开 关共同装在一个35 mm宽标准轨道板上。
全文摘要
该发明“同轨道模数化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属于电气设备装置类。当常用电源失电后,备用电源可自动投入供电;当常用电源恢复供电后,又可自动恢复到常用电源供电;它是由一个智能自动控制器,控制一台小型的低速电动机,利用电动机的正反转带动两个手柄,来完成两个微型断路器的分、合闸的;也可手动完成上述动作。为保证安全,防非同期并列,设有电气连锁和机械连锁双重保护。该发明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100A以下的结构尺寸按照国际上常用的多9mm模数,进行结构设计,可与梅兰日兰、ABB、西门子等国内外生产的微断开关并列安装在同一个35mm宽标准轨道板上,操作面板开孔一致,故可装设在同一个箱体中。
文档编号H02J9/06GK101262144SQ200710080368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7日
发明者李新利 申请人:李新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