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723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紧缺、石油涨价、城市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在新能源体系中,电池系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电池为动力的电动自行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受到了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动力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对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大气污染以及新能源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锂电池以高能量密度、高重复循环使用次数、重量轻以及绿色环保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便携式手持设备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已经开始进入电动车、电动汽车等大功率的应用中,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的热点。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通常由多个电芯构成,为了确保电池能够有效工作,需要通过外部电路对电池进行管理控制。现有技术中,电池管理系统的电路通常无法根据输入电压情况进行输出电压限制,从而不能有效保护电器。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该电压控制输出电路能够限制输出电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设置有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1、二极管D2、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场效应管Q3 ;电阻Rl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与端子J3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l的集电极、二极管Dl的负极、电阻Rl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源极、二极管Dl的正极、三极管Ql的发射极、电阻R4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与端子J4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端子J2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端子J3、J4构成输入端,端子J2、J3构成为输出端,二极管D2的电压为VD2,当输入端的电压大于VD2时,输出端VJ23无输出;当输入端的电压小于VD2时,输出端的输出与输入端相等的电压,故该电压控制输出电路可以根据输入端的输入电压限制输出端的电压输出情况。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如图1所示,设置有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l、二极管D2、三极管Ql、三极管Q2和场效应管Q3。电阻Rl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与端子J3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l的集电极、二极管Dl的负极、电阻Rl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源极、二极管Dl的正极、三极管Ql的发射极、电阻R4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与端子J4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端子J2连接。该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端子J3、J4构成输入端,其输入电压为VJ43。端子J2、J3构成为输出端,其输出端电压为VJ23。二极管D2的电压为VD2,当输入端的电压大于VD2时,三极管Q2和三极管Ql导通,场效应管Q3关闭,端子J2悬空VJ23无输出。当输入端的电压小于VD2时,三极管Q2和三极管Ql不导通,输入端的电压VJ43经过电阻R1、二极管Dl分压稳压,场效应管Q3导通,此时输入端电压VJ34与输出端电压VJ23相等,即输出端的输出与输入端相等的电压。故,该电压控制输出电路可以根据输入电压情况限制电压输出,从而实现对器件的有效保护。此外,该电源限制输出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压控制输出电路的各个元器件的规格参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常规技术进行选择调整,在此不再赘述。故该电压控制输出电路可以根据输入端的输入电压限制输出端的电压输出情况。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l、二极管D2、三极管Ql、三极管Q2和场效应管Q3 ; 电阻Rl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与端子J3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l的集电极、二极管Dl的负极、电阻Rl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源极、二极管Dl的正极、三极管Ql的发射极、电阻R4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与端子J4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端子J2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电压控制输出电路,设置有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1、二极管D2、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场效应管Q3;电阻R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与端子J3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1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源极、二极管D1的正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阻R4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与端子J4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端子J2连接。
文档编号H02H3/20GK202949206SQ20122061705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1日
发明者邓世栋 申请人:东莞市西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