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97139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刷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刷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电路板的无刷马达被公知。在该无刷马达中,借助电路板向线圈提供驱动电流。关于在无刷马达固定电路板的结构,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0-098817号和日本公开公报第2011-166857号中被公开。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0-098817号中,记载有将马达基板螺纹固定于设置在托架开口底部的突起部的螺丝孔(第0021段落,图1)。并且,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1-166857号中,记载有使弹性部件介于卡合爪和电路板之间,并将电路板保持在下侧绝缘体的底面侧(第0025段落,图2)。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0-098817号的结构中,有螺丝由于搬运时或驱动时的振动而松动的担心。并且,在制造托架时,利用除铸造法以外的制造方法形成局部壁厚较厚的突起部是困难的。但是,采用铸造法与采用冲压加工的情况相比,制造成本高。并且,铸造品与冲压加工品相比,重量容易变重。并且,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1-166857号的结构中,电路板和壳体并不接近。因此,将在电路板处产生的热量借助壳体向外部放出被认为是困难的。并且,假设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1-166857号的结构中,即使使电路板和壳体接近,当在马达处发生振动时,电路板的相对于壳体的位置也易发生变化。因此,认为获得稳定的散热性是困难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须螺纹固定就能够相对于壳体高精度地定位基板的无刷马达。本申请所例示的实用新型是一种无刷马达,其具有静止部和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可旋转的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其与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同轴配置;多个齿,其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绝缘体,其安装于所述铁芯背部以及所述齿;线圈,其由隔着所述绝缘体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线构成;基板,其配置在所述线圈的上方;以及有盖大致圆筒状的壳体,其将配置在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电子部件容纳在内部,所述无刷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具有:壁部,其配置在所述铁芯背部的上方;以及弹性部,其从所述壁部朝向上方延伸,在俯视时,所述弹性部的基端部的位置和所述弹性部的末端部的位置不同,所述基板的上表面被所述壳体支撑,所述基板的下表面被所述弹性部支撑。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实用新型,基板保持在壳体和弹性部之间。弹性部通过与基板接触而一边挠曲一边继续向上方推压基板的下表面。因此,无须螺纹固定,就能够相对于壳体高精度地定位基板。
图1是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图2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马达的纵剖视图。图3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以及电路板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以及圆筒部件的局部纵剖视图。图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止部的局部纵剖视图。图6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枢以及电路板的局部纵剖视图。图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的上侧的树脂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以及电路板的接触部附近的局部纵剖视图。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壳体以及电路板的接触部附近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体的上侧的树脂部件的局部俯视图。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体的上侧的树脂部件的局部侧视图。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无刷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无刷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无刷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以无刷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线圈将基板侧作为上,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但是,这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定义的上下方向,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无刷马达在使用时的方向。< 1.第I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马达IA的局部纵剖视图。如图1所示,无刷马达IA具有静止部2A和旋转部3A。旋转部3A被支撑为相对于静止部2A可旋转。静止部2A具有铁芯背部511A、多个齿512A、绝缘体52A、线圈53A、基板26A以及壳体21A。铁芯背部511A呈环状,且与中心轴线大致同轴配置。多个齿512A分别从铁芯背部511A沿径向延伸。绝缘体52A安装于铁芯背部511A以及齿512A。线圈53A由隔着绝缘体52A卷绕于齿512A的导线构成。基板26A配置在线圈53A的上方。有盖大致圆筒状的壳体2IA将配置在基板26A的上表面的电子部件容纳在其内部。如图1所示,绝缘体52A具有壁部61A和弹性部64A。壁部61A配置在铁芯背部511A的上方。弹性部64A从壁部61A朝向上方延伸。并且,在俯视时,弹性部64A的基端部的位置和弹性部64A的末端部的位置不同。在该无刷马达I中,基板26A的上表面被壳体21A支撑。并且,基板26A的下表面被弹性部64A支撑。这样,基板26A保持在壳体21A和弹性部64A之间。弹性部64A通过与基板26A接触而一边挠曲一边继续向上方推压基板26A的下表面。因此,无须螺纹固定,就能够高精度地相对于壳体21A定位基板26A。< 2.第2实施方式>< 2-1.无刷马达的整体结构>[0029]图2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马达I的纵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无刷马达I是使叶轮34旋转来产生气流的风扇马达。无刷马达I例如搭载于汽车,用于冷却电源或发动机。但本实用新型的无刷马达也可用于除风扇以外的用途。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无刷马达也可搭载于除汽车以外的输送器械、家电产品、OA器械、医疗器械等。如图2所示,无刷马达I具有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固定于搭载有无刷马达I的机器的框体。旋转部3被支撑为相对于静止部2可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具有壳体21、基底22、圆筒部件23、轴承部24、电枢25以及电路板26。壳体21为配置在基底22的上部的有盖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壳体21例如通过冲压加工镀锌钢板等金属而得到。基底22在壳体21的下方,沿径向以及周向呈大致平板状地延展。使用例如树脂作为基底22的材料。圆筒部件23、轴承部24、电枢25、电路板26、后述的转子保持架32以及后述的多个磁铁33被容纳在由壳体21和基底22包围的内部空间。因此,配置在电路板26的上表面的电子部件也被容纳在壳体21的内部。图3是壳体21以及电路板26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壳体21的中央,设置了用于使后述的轴31穿过的圆孔40。并且,壳体21具有第I顶板部41、第I侧壁部42、第2顶板部43、第2侧壁部44以及轮圈部45。第I顶板部41从圆孔40的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呈大致圆板状地延展。第I侧壁部42从第I顶板部41的外周部向下侧呈大致圆筒状地延伸。第2顶板部43从第I侧壁部42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第2侧壁部44从第2顶板部43的外周部向下侧呈大致圆筒状地延伸。第2顶板部43比第I顶板部41接近电路板26的上表面。并且,第I侧壁部42以及第2侧壁部44与中心轴线9大致同轴配置。轮圈部45从第2侧壁部44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也就是说,轮圈部45在比电枢2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径向以及周向延展。如图2所示,由弹性树脂制成的呈环状的密封部件27介于基底22和轮圈部45之间。密封部件27将基底22和轮圈部45之间密封起来。由此,可抑制水滴从基底22和轮圈部45之间进入壳体21的内部。其结果是,可保护电路板26不受水滴的侵蚀。圆筒部件23为在轴31以及轴承部24的径向外侧、且电枢25以及电路板26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的呈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圆筒部件23的上端部通过螺纹固定被固定在第I顶板部41的下表面。轴承部24以及电枢25借助圆筒部件23被壳体21支撑。图4是壳体21以及圆筒部件23的局部纵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填充材料的粘结剂71介于第I顶板部41的下表面和圆筒部件23的上端部之间。这样的话,第I顶板部41的下表面和圆筒部件23的上端部之间的空气层减少。因此,在电枢25产生的热量沿圆筒部件23以及壳体21高效地向外部放出。并且,利用该粘结剂71,可抑制水滴从壳体21和圆筒部件23之间进入壳体21的内部。其结果是,可保护电路板26不受水滴的侵蚀。回到图2。轴承部24是用于将轴31支撑为可旋转的机构。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24为借助球体使外圈和内圈相对旋转的滚珠轴承。轴承部24的外圈固定在圆筒部件23的内周面。另一方面,轴承部24的内圈固定于轴31。但是,不限定于滚珠轴承,也可为滑动轴承或液体轴承等其他方式的轴承。[0040]电枢25具有定子铁芯51、绝缘体52以及线圈53。定子铁芯51为硅钢板等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压而成的层压体。定子铁芯51具有呈圆环状的铁芯背部511和多个齿512。铁芯背部511与中心轴线9大致同轴配置。铁芯背部511固定在圆筒部件23的外周面。齿512从铁芯背部511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齿512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在周向。各个齿512相对于中心轴线9呈放射状地延伸。绝缘体52安装于铁芯背部511以及齿512。绝缘体52由为绝缘体的树脂形成。各个齿512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周向的两个侧面被绝缘体52覆盖。线圈53由卷绕于绝缘体52的导线构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隔着绝缘体52卷绕在齿512的周围。由于绝缘体52介于齿512和线圈53之间,绝缘体52将齿512和线圈53电绝缘。电路板26为安装有用于向线圈53提供驱动电流的电子回路的基板。电路板26在线圈53的上方、第I顶板部41以及第2顶板部43的下方、且轴31以及圆筒部件23的径向外侧,沿径向以及周向呈大致圆板状地延展。在电路板26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配置有构成电子回路的多个电子部件。在多个电子部件中,包含有驱动时发热的FET(Field EffectTransistor:场效应管)等电子部件。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部3具有轴31、转子保持架32、叶轮34以及多个磁铁33。轴31为沿轴向延伸的呈柱状的部件。轴31由例如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轴31 —边被轴承部24支撑一边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轴31的下端部位于比圆筒部件23的下端部靠下侧、且比基底22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并且,轴31的上端部比壳体21的第I顶板部41向上侧突出。转子保持架32 —边保持磁铁33 —边与轴31 —同旋转。转子保持架32具有底板部321以及圆筒部322。底板部321在电枢25的下侧、且基底22的上侧,沿径向以及周向呈大致圆板状地延展。底板部321的内周部固定在轴31的下端部。圆筒部322从底板部321的外周部朝向上方呈大致圆筒状地延伸。多个磁铁33固定在圆筒部322的内周面。多个磁铁33位于电枢25的径向外侧。各个磁铁33的径向内侧的面为与齿512的端面在径向对置的磁极面。多个磁铁33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成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交替排列。另外,不限定于多个磁铁33,也可以是N极和S极在周向交替磁化的一个圆环状的磁铁。叶轮34与轴31、转子保持架32以及多个磁铁33 —起旋转。叶轮34具有幕部341和多个扇叶342。眷部341的内周部固定在轴31的上端部。并且,眷部341从轴31的上端部的周围朝向径向外侧且朝向下侧呈圆锥状地延展。多个扇叶342分别从幕部341朝向上方延伸。并且,各个扇叶342相对于径向以及周向倾斜地延展。在这样的无刷马达I中,当借助电路板26向线圈53提供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51的多个齿512处产生磁通。然后,由于齿512和磁铁33之间的磁通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当旋转部3旋转时,通过叶轮34的多个扇叶342产生气流。也就是说,叶轮34的上方的气体在向叶轮34侧被吸引的同时,向径向外侧排出。< 2-2.关于电路板的固定结构>图5是静止部2的局部纵剖视图。图6是电枢25以及电路板26的局部纵剖视图。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体52由上下一对树脂部件构成。图7是绝缘体52的上侧的树脂部件60的立体图。如图5至图7所示,绝缘体52的上侧的树脂部件60具有壁部61、多个半筒部62、多个钩部63以及多个弹性部64。壁部61为与中心轴线9大致同轴配置的呈圆筒状的部位。壁部61具有配置在铁芯背部511的上方的部分。壁部61从半筒部6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多个半筒部62从壁部6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各个半筒部62覆盖齿512的上表面和齿512的周向两个侧面的上部区域。并且,各个半筒部62的上表面以及周向的两个侧面接触线圈53。多个钩部63具有突出部631和爪部632。突出部631从壁部61向上方延伸。爪部632从突出部63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各个爪部632卡合在电路板26的上表面。也就是说,爪部632的下表面与电路板26的上表面接触或者隔着间隙在轴向对置。多个弹性部64从壁部61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以及上方延伸。如图6以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64具有挠性部641和突起部642。挠性部641从壁部61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突起部642从挠性部6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因此,在俯视时,弹性部64的基端部即挠性部6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位置与弹性部64的末端部即突起部642的上端部的位置不同。突起部642的上端部接触电路板26的下表面。由此,可抑制电路板26向下方的位置偏移。另一方面,如图5所不,电路板26的上表面接触壳体21。由此,可抑制电路板26向上方的位置偏移。也就是说,在该无刷马达I中,电路板26在轴向被夹持并保持在壳体21和弹性部64之间。由此,电路板26在轴向被支撑。当电路板26和突起部642接触时,由于在该接触部产生的阻力,挠性部641向下侧挠曲。由于在弹性部64产生的弹力,弹性部64继续向上方推压电路板26的下表面。因此,无须螺纹固定,就可维持电路板26和壳体21的接触状态。并且,电路板26相对于壳体21被高精度定位。因此,在搬运时或驱动时,即使在无刷马达I产生振动,电路板26也不易发生位置偏移。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路板26和突起部642的接触而产生的阻力在与挠性部641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作用于挠性部641。因此,挠性部641容易向下方挠曲。因此,能够使由于挠性部641的挠曲而产生的弹力更加稳定地作用于电路板26。并且,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挠性部641从壁部61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然后,突起部642的末端支撑电路板26的下表面的内周部。这样的话,不容易由于突起部642和电路板26的接触部而使电路板26的下表面的可安装电子部件的面积变窄。并且,在将导线卷绕于绝缘体52的时候,弹性部64不易成为阻碍。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6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铁芯背部511的内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时,突起部642的上端部位于铁芯背部511的内周面和铁芯背部的外周面之间。因此,可互不干扰地配置圆筒部件23和弹性部64。并且,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挠性部641挠曲的状态下,突起部642的上端部位于比壁部61的上端部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壁部61的上端部和电路板26的下表面之间,存在轴向的间隙7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壁部61以及弹性部64中,仅弹性部64接触电路板26。由此,可减小从绝缘体52向电路板26传导的振动。并且,能够使由于挠性部641的挠曲而产生的弹力更加稳定地作用于电路板26。并且,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线圈53的导线531的端部从线圈53向上方延伸。然后,该导线531的端部通过焊接等与配置在电路板26的上表面的端子261连接。在后述的无刷马达I的制造工序中,在将导线531与端子261连接之后,使壳体21接触电路板26的上表面。由此,电路板26被向下侧推压,线圈53和端子261的轴向距离接近。其结果是,可减小作用于导线531的张力。若作用于导线531的张力减小,就可抑制导线531的损伤。图8是壳体21以及电路板26的接触部附近的局部纵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支撑电路板26的上表面的外周部。这样的话,不易引起由于壳体21和电路板26的接触部而使电路板26的上表面的可安装电子部件的面积变窄的情况。并且,如图3、图5以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21具有多个凸部46。各个凸部46从第2顶板部43向下方突出。然后,这些凸部46接触电路板26的上表面。因此,在第2侧壁部44的径向内侧,在第2顶板部43的下表面和电路板26的上表面之间,存在轴向的间隙73。由此,电路板26的上表面和壳体21的接触部被凸部46限制。其结果是,电路板26的上表面的可安装电子部件的面积被进一步拓宽。并且,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凸部46具有第I凸部461和第2凸部462。第I凸部461从第2顶板部43向下方突出。第I凸部461的下表面隔着作为填充材料的粘结剂72而接触电路板26的上表面。并且,第2凸部462从第I凸部461进一步向下方突出。第2凸部462的下端部被堵住,并不贯通。因此,不会有水滴经由第2凸部462浸入壳体21内部的危险。多个第2凸部462分别插入到设置于电路板26的多个贯通孔260。由此,电路板26相对于壳体21在周向以及径向被定位。另外,也可在电路板26的上表面设置凹部来代替贯通孔260,在该凹部插入第2凸部462。并且,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时发热的至少一个电子部件262位于第2顶板部43的下侧。因此,能够将从电子部件262产生的热量借助第2顶板部43向壳体21的外部高效率地放出。另外,电子部件26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2顶板部43的下侧即可。并且,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填充材料的粘结剂72位于间隙73中。由此,电路板26的上表面和第2顶板部43的下表面之间的空气层减少。因此,热量更加高效率地从电路板26向壳体21传导,并向壳体21的外部放出。并且,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叶轮34的幕部341设有多个贯通孔340。各个贯通孔340在第2顶板部43的上方,沿轴向贯通幕部341。因此,如图2中的空心箭头所示,由叶轮34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穿过贯通孔340而接触第2顶板部43。由此,第2顶板部43被冷却。其结果是,借助第2顶板部43的散热效率会进一步提高。壳体21的材料既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树脂。但是,在壳体21为金属制成的情况下,在安装于电路板26的电子回路和壳体21之间,有必要确保用于绝缘的间隙。另一方面,为了电路板26的散热,优选使壳体21尽量接近电路板26。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则能够相对于壳体21高精度地定位电路板26。因此,能够使微小的间隙73稳定地介于壳体21和电路板26之间,使绝缘和散热两立。[0069]并且,如果利用冲压加工来制造壳体21的话,与铸造相比,能够降低壳体21的制造成本。并且,因为能够将壳体21形成为薄壁,所以易实现轻量化,并且壳体21的内部空间变宽。但是,由于作为冲压加工品的壳体21相比铸造品厚度薄,所以,假设要将电路板26通过螺纹固定来固定于壳体21的话,水滴容易从螺丝孔进入。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为了固定电路板26,进行螺纹固定不是必须的。因此,能够使冲压加工的优点和防水性两者两立。<3.变形例〉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图9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壳体21B以及电路板26B的接触部附近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9的示例中,在电路板26B设置有孔,并在该孔中插入壳体21B的第2凸部462B。第2凸部462B的下端部在电路板26B的下表面侧被凿密。也就是说,第2凸部462B的下端部在电路板26B的下表面侧被挤压并扩展。其结果是,第2凸部462B的周缘部和电路板26B的下表面接触。这样的话,能够抑制凸部46B向上方脱落。因此,能够相对于壳体21B更高精度地定位电路板26B。图10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体52C的局部俯视图。图11是该绝缘体52C的上侧的树脂部件60C的局部侧视图。在图10以及图11的示例中,弹性部64C从壁部61C的上端部沿周向或切线方向延伸。但是,在图10以及图11的示例中,弹性部64C的基端部643C的位置和弹性部64C的末端部644C的位置在俯视时也不同。因此,弹性部64C能够一边向下方挠曲一边支撑电路板。图12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无刷马达ID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2的无刷马达ID中,磁铁33D配置在电枢2 的径向内侧。在这种情况下,弹性部64D从壁部6ID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弹性部64D支撑电路板26D的下表面的外周部。也就是说,为了在使弹性部和电路板接触的同时,更广阔地确保电路板的安装面积,优选弹性部从壁部向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中的远离齿的方向延伸。并且,为了相互不接触地配置突起部和与铁芯背部相邻的部件,优选弹性部的末端部在俯视时位于铁芯背部的内周面和铁芯背部的外周面之间。基板的上表面和壳体也可隔着其他部件间接地接触。并且,基板的下表面和弹性部也可隔着其他的部件间接地接触。也就是说,基板的上表面被壳体直接地或间接地支撑即可。并且,基板的下表面被弹性部直接地或间接地支撑即可。并且,设置于绝缘体的弹性部的数量或设置于壳体的凸部的数量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个附图所表示的数量不同。但是,为了抑制基板相对于壳体的倾斜,优选绝缘体具有多个弹性部。并且,壁部既可以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为圆环状,也可以为不延续成环状的圆弧状。例如,绝缘体也可以通过沿周向排列按照齿来分配的多个树脂部件而得到。但是,在提高绝缘体的刚性的观点中,优选壁部呈环状延续。并且,关于电路板相对于壳体的固定,也可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基础上,并用螺纹固定。并且,壳体也可以为铸造品。并且,关于风扇马达细微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个附图不同。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出现的各个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适当地进行组合。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于无刷马达。
权利要求1.一种无刷马达,该无刷马达具有: 静止部;以及 旋转部,其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可旋转, 所述静止部具有: 环状的铁芯背部,其与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同轴配置; 多个齿,其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 绝缘体,其安装于所述铁芯背部以及所述齿; 线圈,其由隔着所述绝缘体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线构成; 基板,其配置在所述线圈的上方;以及 有盖圆筒状的壳体,其将配置在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电子部件容纳在内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 壁部,其配置在所述铁芯背部的上方;以及 弹性部,其从所述壁部朝向上方延伸, 在俯视时,所述弹性部的基端部的位置和所述弹性部的末端部的位置不同, 所述基板的上表面被所述壳体支撑, 所述基板的下表面被所述弹性部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具有: 挠性部,其从所述壁部沿径向延伸;以及 突起部,其从所述挠性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突起部的末端支撑所述基板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在所述轴的径向外侧沿径向以及周向延展, 所述壳体支撑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外周部, 所述弹性部支撑所述基板的下表面的内周部或外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从所述壁部向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中的远离所述齿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弹性部的所述末端部位于所述铁芯背部的内周面和所述铁芯背部的外周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呈环状延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从所述壁部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多个所述弹性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多个钩部,所述钩部还具有卡合在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爪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圆筒状的侧壁部,其与所述中心轴线同轴配置; 顶板部,在所述侧壁部的径向内侧,轴向间隙介于该顶板部和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之间;以及 多个凸部,其从所述顶板部向下方突出, 所述凸部接触所述基板的上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 第I凸部,其从所述顶板部向下方突出;以及 第2凸部,其从所述第I凸部进一步向下方突出, 所述第2凸部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孔或者凹部, 所述第I凸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基板的上表面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凸部的下表 面隔着填充材料与所述基板的上表面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凸部的下端部被堵住。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设置有孔, 在该孔中插入所述第2凸部, 所述第2凸部的下端部在所述基板的下表面侧被凿密。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为金属制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为冲压加工品。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第I顶板部;以及 第2顶板部,其比所述第I顶板部接近所述基板的上表面, 所述基板具有驱动时发热的电子部件, 所述电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2顶板部的下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刷马达还具有与所述旋转部一起旋转的叶轮, 由所述叶轮产生的气流接触所述壳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比所述铁芯背部以及所述齿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沿径向以及周向延展的轮圈部, 所述静止部还具有:基底,其在所述壳体的下方沿径向以及周向延展;以及弹性树脂,其介于所述基底和所述轮圈部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刷马达。该无刷马达的绝缘体具有壁部和弹性部。壁部配置在铁芯背部的上方。弹性部从壁部朝向上方延伸。弹性部的基端部的位置和弹性部的末端部的位置在俯视时不同。并且,基板的上表面被壳体支撑,基板的下表面被弹性部支撑。由此,基板被保持在壳体和弹性部之间。弹性部通过与基板接触而一边挠曲一边继续向上方推压基板的下表面。因此,无须螺纹固定,就能够相对于壳体高精度地定位基板。
文档编号H02K5/04GK203166654SQ20132009405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2日
发明者古馆荣次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