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9854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该电池容置腔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所述第二外壳压盖于第一外壳之上,且第二外壳设有若干按压所述扣位部的骨位部。本实用新型不但电池拆卸方便,而且壳体强度高、抗摔落性能强。
【专利说明】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设备,可以给手机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一般由可充电电池作为储电单元。移动电源的电池,其所占移动电源的体积和重量均较大,因而对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提出了较高要求。
[0003]如图1所不,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I,包括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电池13及背胶14,其中,所述第一外壳11及第二外壳12相互扣合,构成移动电源的壳体,壳体内具有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13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且电池13—侧通过背胶14与第二壳体12内侧相粘接。背胶14 一般采用3M胶纸或泡棉胶。此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1,其电池13固定非常稳固,但是,当电池13需要维修或更换时,想拆下电池13则非常困难,或造成电池13损坏。
[0004]如图2所不,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2,包括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及电池23,其中,所述第一外壳21及第二外壳22相互扣合,构成移动电源的壳体,壳体内具有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23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外壳21及第二外壳22的内侧分别设有骨位24 (即加强筋),所述第一外壳21及第二外壳22通过骨位24直接压住并固定电池23。此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2,虽然方便拆卸电池23,维修或更换也较为方便,但是,由于第一外壳21及第二处壳22与电池23之间无弹性缓冲作用力,使得此种电池固定机构2对壳体周边的紧固结构构成了极大挑战,若不慎跌落移动电源时,移动电源壳体极易跌破而造成损坏。在跌落测试时,此种电池固定机构2也经常因壳体跌破而造成测试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拆卸方便、壳体强度高、抗摔落性能强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该电池容置腔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所述第二外壳压盖于第一外壳之上,且第二外壳设有若干按压所述扣位部的骨位部。
[0007]所述扣位部为与电池容置腔腔壁一体成型的具弹性的部件,该扣位部的内侧面与电池的外侧面均为圆弧面,且两者具有一致的弧度。
[0008]所述第一外壳还设有第一缓冲腔,该第一缓冲腔位于所述电池容置腔的下端。
[0009]所述骨位部的形状呈楔形,并向下伸进按压在扣位部上,该骨位部具有一与扣位部相配合的按压斜面。进一步,所述骨位部与第二外壳下侧面及电池上侧面围成第二缓冲腔。[0010]所述扣位部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于电池容置腔的四角侧壁上。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由于电池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未用背胶粘接,因此,电池拆卸非常方便,维修与更换更为容易;其次,由于第一外壳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且电池容置腔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因此,第一外壳可以独立将电池初步固定,即将第一外壳与电池装配成为一个整体,当移动电源跌落时,能最大程度地减小电池对第二外壳的冲击,防止第二外壳破开;由于第二壳体压盖于第一壳体之上时,第二壳体不直接接触电池,而是由第二壳体的骨位部按压在第一壳体的扣位部上面,在骨位部的按压下,电池难以从电池容置腔中克服扣位部的阻力而脱落,从而减小在移动电源跌落时,电池对第二外壳正面的冲击力,从而实现壳体的高抗摔落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的纵剖视示意图。
[0013]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的纵剖视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的纵剖视示意图。
[0015]图4为图3中A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
[0018]现有技术:1.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11.第一外壳;12.第二外壳;13.电池;14.背胶;2.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21.第一外壳;22.第二外壳;23.电池;24.骨位;
[0019]本实用新型:3.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31.第一外壳;311.电池容置腔;312.扣位部;3121.扣位部的内侧面;313.第一缓冲腔;32.第二外壳;321.骨位部;3211.按压斜面;33.电池;34.第二缓冲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3,包括第一外壳31、第二外壳32及电池33,其中,所述第一外壳31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311,所述电池33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311内,该电池容置腔311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312,所述第二外壳32压盖于第一外壳31之上,且第二外壳32设有若干按压所述扣位部312的骨位部321。在固定电池时,第一外壳31可利用电池容置腔311独立将电池33初步固定,即将第一外壳31与电池33装配成为一个整体,当移动电源跌落时,能最大程度地减小电池33对第二外壳32的冲击,防止第二外壳32破开,当第二壳体32压盖于第一壳体31之上时,第二壳体32不直接接触电池33,而是由第二壳体的骨位部321呈一定角度按压在第一壳体的扣位部312上面,在骨位部312的按压下,电池33难以从电池容置腔311中克服扣位部312的阻力而脱落,从而减小在移动电源跌落时,电池33对第二外壳32正面的冲击力,从而实现壳体的高抗摔落性能。
[0022]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扣位部312为与电池容置腔311腔壁一体成型的具弹性的部件,该扣位部的内侧面3121与电池33的外侧面均为圆弧面,且两者具有一致的弧度。这样,在移动电源跌落时,其第一壳体31的扣位部312能起到较大的缓冲作用,防止电池及壳体受到较大冲击。
[0023]如图3所不,作为第一外壳31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外壳31还设有第一缓冲腔313,该第一缓冲腔313位于所述电池容置腔311的下端。通过设置第一缓冲腔313,可提高第一外壳31的抗摔落性能。
[0024]如图4所示,所述骨位部321的形状呈楔形,并向下伸进按压在扣位部312上,该骨位部321具有一与扣位部312相配合的按压斜面3211,该按压斜面3211具有一定的斜向角度。进一步,所述骨位部321与第二外壳32下侧面及电池33上侧面围成第二缓冲腔34,该第二缓冲腔34可进一步提高第二外壳32的抗摔落性能。
[0025]如图5所示,所述扣位部312的数量优选为四个,分别设置于电池容置腔311的四角侧壁上。当然,根据电池数量或体积,可设置不同数量的扣位部312。
[00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容置于该电池容置腔内,该电池容置腔的腔壁具有若干反扣电池的扣位部,所述第二外壳压盖于第一外壳之上,且第二外壳设有若干按压所述扣位部的骨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位部为与电池容置腔腔壁一体成型的具弹性的部件,该扣位部的内侧面与电池的外侧面均为圆弧面,且两者具有一致的弧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还设有第一缓冲腔,该第一缓冲腔位于所述电池容置腔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位部的形状呈楔形,并向下伸进按压在扣位部上,该骨位部具有一与扣位部相配合的按压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位部与第二外壳下侧面及电池上侧面围成第二缓冲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位部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于电池容置腔的四角侧壁上。
【文档编号】H02J7/00GK203774833SQ201420129683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0日
【发明者】李佳洋 申请人:东莞泰克威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