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2229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中,母线系统通常是由一组三相一体(L1、L2、L3)或四相一体(L1、L2、L3、N)的绝缘母线夹支撑矩形导体材料,水平安装在成套开关设备上端的母线室内,每相选用1~3(100×10mm2)或1~3(120×10mm2)导体材料传输电流,如:当电流为3200A时,每相导体材料选用TMY-3(100×10mm2)铜母排截面积S=3×100×10mm2=3000mm2

从母线系统引至分支配电母线时,需在每一相水平母线和垂直母线上,按标准要求配钻螺栓连接孔,以便相互用螺栓紧固连接。

现有技术的母线系统,当传输电流很大时,选用的矩形导体材料截面积也要很大,导致导体材料用量也很大。水平主母线系统,由受电柜至末端馈出柜整体贯穿,浪费了很多导体材料。

现有技术的母线系统,水平母线与垂直母线连接时,需要配钻螺栓连接孔,馈出回路多至数十个。配钻螺栓连接孔,工艺繁琐,并柜数量较多时,配钻孔会形成累计误差,给并柜安装带来很大困难。

三相或四相一体的绝缘母线夹,不易承受较大的短时耐受电流产生的电动力,时常爆裂。且L2(B相)与垂直母线连接时,受L1(A相)、L3(C相)邻近尺寸影响,连接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母线系统导体材料用量大、并柜工艺繁杂、短时耐受电流小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包括组合式母线夹和穿过所述组合式母线夹的若干水平导体带,若干所述水平导体带水平设置;

所述组合式母线夹包括绝缘母线夹、固定件、相对设置的左内分层母线夹和右内分层母线夹;

所述左内分层母线夹和右内分层母线夹左右对称,分别具有若干相互对称的凹槽,所述水平导体带容置于相互对称的两个所述凹槽内;所述左内分层母线夹和右内分层母线夹通过第一连接螺栓固定在一起;

所述绝缘母线夹包括左上绝缘母线夹、左下绝缘母线夹、右上绝缘母线夹和右下绝缘母线夹;

所述左上绝缘母线夹具有左上凹槽,所述左内分层母线夹的左上部卡合在所述左上凹槽内;

所述左下绝缘母线夹具有左下凹槽,所述左内分层母线夹的左下部卡合在所述左下凹槽内;

所述右上绝缘母线夹具有右上凹槽,所述右内分层母线夹的右上部卡合在所述右上凹槽内;

所述右下绝缘母线夹具有右下凹槽,所述右内分层母线夹的右下部卡合在所述右下凹槽内;

所述固定件包括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所述上固定件卡合在所述左上绝缘母线夹和右上绝缘母线夹的上部;所述下固定件卡合在所述左下绝缘母线夹和右下绝缘母线夹的下部;

所述上固定件与下固定件固定在一起;

若干所述水平导体带的两侧设置有下引导体带,两侧的下引导体带通过第二连接螺栓紧固在一起,且所述下引导体带与所述水平导体带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左上绝缘母线夹和左下绝缘母线夹中穿设有第一螺柱,所述右上绝缘母线夹和右下绝缘母线夹中穿设有第二螺柱;

所述上固定件通过紧固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的上端固定;

所述下固定件通过紧固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的下端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为六角螺柱。

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件与下固定件为截面为U形的固定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螺栓穿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平导体带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采用了小截面积的矩形水平导体带多层设置,增大了水平导体带的外表面积,在满足温升要求的情况下,节省了30%的导体材料。

2、本发明的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利用分层间隙,由原有配钻孔改为无孔连接,使母线系统制作及安装工艺得到简化,消除了并柜母线系统安装孔的误差,提高了生产效率。

3、多个本发明的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可以组合成三相或四相母线系统,使短时耐受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得到有效分解;可组成品字形结构或水平一字结构,极为方便的进行多根电缆或母线连接。

4、按照进线额定电流从主母线分配馈出电流的原则,本发明的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从前至后,可以递减水平导体带数量,节省导体材料。

5、本发明的组合式母线夹具有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B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组合式母线夹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向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组成的品字形结构母线系统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组成的水平一字结构母线系统示意图。

其中:

1、左内分层母线夹;2、右内分层母线夹;3、水平导体带;4、第一连接螺栓;5、左上绝缘母线夹;6、左下绝缘母线夹;7、右上绝缘母线夹;8、右下绝缘母线夹;9、上固定件;10、下固定件;11、第一螺柱;12、第二螺柱;13、紧固螺栓;14、组合式母线夹;15、下引导体带;16、第二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包括组合式母线夹14和穿过所述组合式母线夹14的若干水平导体带3,若干所述水平导体带3水平设置。

其中,参见图3、图4,所述组合式母线夹14包括绝缘母线夹、固定件、相对设置的左内分层母线夹1和右内分层母线夹2。

所述左内分层母线夹1和右内分层母线夹2左右对称,分别具有若干相互对称的凹槽,所述水平导体带3容置于相互对称的两个所述凹槽内,所述左内分层母线夹1和右内分层母线夹2通过第一连接螺栓4固定在一起。凹槽根据水平导体带3的截面为基准尺寸,设计成左右对称的结构,形成分层结构,分层数3~11层,层厚2~10mm,层宽20~60mm。左内分层母线夹1和右内分层母线夹2分别具有两个螺栓孔,一个端头为六角形,一个端头为圆形。如:当电流为3200A时,选用TMY-7(50mm×6mm)水平导体带3,将7层水平导体带3分别卡在各层凹槽内,调整到要求尺寸时,用两个第一连接螺栓4一反一正紧固。本实施例中,水平导体带3的导体材料用量为TMY-7(50mm×6mm)=2100mm2,而现有技术中是采用TMY-3(100mm×10mm)=3000mm2,对比可见,本实施例节省了900mm2的导体材料,即节省30%的导体材料。

所述绝缘母线夹包括左上绝缘母线夹5、左下绝缘母线夹6、右上绝缘母线夹7和右下绝缘母线夹8;所述左上绝缘母线夹5具有左上凹槽,所述左内分层母线夹1的左上部卡合在所述左上凹槽内;所述左下绝缘母线夹6具有左下凹槽,所述左内分层母线夹1的左下部卡合在所述左下凹槽内;所述右上绝缘母线夹7具有右上凹槽,所述右内分层母线夹2的右上部卡合在所述右上凹槽内;所述右下绝缘母线夹8具有右下凹槽,所述右内分层母线夹2的右下部卡合在所述右下凹槽内。

所述固定件包括上固定件9和下固定件10,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固定件9与下固定件10为截面为U形的金属材质的固定件。所述上固定件9卡合在所述左上绝缘母线夹5和右上绝缘母线夹7的上部;所述下固定件10卡合在所述左下绝缘母线夹6和右下绝缘母线夹8的下部。

所述上固定件9与下固定件10固定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上绝缘母线夹5和左下绝缘母线夹6中穿设有第一螺柱11,所述右上绝缘母线夹7和右下绝缘母线夹8中穿设有第二螺柱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柱11和第二螺柱12为六角螺柱。

所述上固定件9通过紧固螺栓13与所述第一螺柱11和第二螺柱12的上端固定;所述下固定件10通过紧固螺栓13与所述第一螺柱11和第二螺柱12的下端固定。

若干所述水平导体带3的两侧设置有下引导体带15,两侧的下引导体带15通过第二连接螺栓16紧固在一起,且所述下引导体带15与所述水平导体带3贴合。所述第二连接螺栓16穿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平导体带3之间。利用分层空间间隙,形成无孔连接方式。

本实施例中,绝缘母线夹设计成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组合的形式,按左内分层母线夹1和右内分层母线夹2固定水平导体带3后的整体结构尺寸,设计U形固定件,在绝缘母线夹内装六角螺柱。安装时,先把左右对称的左下绝缘母线夹6和右下绝缘母线夹8固定在柜体母线室横梁上,再把装有水平导体带3的左内分层母线夹1和右内分层母线夹2整体结构垂直装入,再装入左上绝缘母线夹5和右上绝缘母线夹7,调整后装上U形的固定件,紧固后即可。

本实施例的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采用了小截面积的矩形水平导体带3多层设置,增大了水平导体带3的外表面积,在满足温升要求的情况下,节省了30%的导体材料。利用分层间隙,由原有配钻孔改为无孔连接,使母线系统制作及安装工艺得到简化,消除了并柜母线系统安装孔的误差,提高了生产效率。

多个本实施例的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可以组合成三相或四相母线系统,使短时耐受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得到有效分解;参见图5、图6,可组成品字形结构或水平一字结构,极为方便的进行多根电缆或母线连接。按照进线额定电流从主母线分配馈出电流的原则,本实施例的并接导流式母线系统从前至后,可以递减水平导体带3数量,节省导体材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