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285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网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网。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和消耗日益增大,导致在很多的区域出现了电网接入点功率无法满足当地负载供电需求的情况。

上述情况在远离发电站的地区和早期电网接入点功率较低的地区尤为明显,针对远离发电站的地区,可以增加柴油机辅助电网供电;针对电网接入点功率偏小的区域,可以通过在该区域增加新接入点来满足新增负载的需求。

但是,使用柴油增加功率的方法,由于柴油机输出特性较差,无法满足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精密负载的要求,并且在柴油机发电的过程中,排放出的废气会污染空气。而新增加接入点的方法,需要电网公司的协调和调度,耗时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网,可以有效解决电网接入点功率不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微网,其中,所述微网包括:

储能电池;

第一转换单元,用于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入给储能电池;

第二转换单元,用于将储能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送给负载;以及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和储能电池的状态信息控制第一转换单元和第二转换单元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网,利用储能电池,可以在负载功率小于电网接入点功率时,将多出的功率存储到储能电池中;当负载功率大于电网接入点功率时,由储能电池和电网同时为负载供电;从而满足比电网接入点功率更大的负载的用电需求,即有效解决了电网接入点功率不足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状态信息包括第一转换单元的运行功率、第二转换单元输出的负载功率和储能电池的电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额定功率与电网接入点的功率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转换单元的额定功率与负载所需的最大功率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换单元为功率可控的整流器,整流器的交流侧与电网相连接,整流器的直流侧与储能电池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转换单元为逆变器,逆变器的直流侧与储能电池相连接,逆变器的交流侧与负载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通过通信总线分别与第一转换单元、第二转换单元和储能电池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微网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微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微网。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一种微网10,包括:

储能电池1;

第一转换单元2,用于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入给储能电池1;

第二转换单元3,用于将储能电池1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送给负载;以及

控制单元4,控制单元4用于根据第一转换单元2、第二转换单元3和储能电池1的状态信息控制第一转换单元2和第二转换单元3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网10,利用储能电池1,可以在负载功率小于电网接入点功率时,将多出的功率存储到储能电池1中;当负载功率大于电网接入点功率时,由储能电池1和电网同时为负载供电;从而满足比电网接入点功率更大的负载的用电需求,即有效解决了电网接入点功率不足的问题。

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微网10,可以在不增加电网接入点功率的情况下,通过储能电池1和电网来满足较大功率负载的要求。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微网10,包括储能电池1、第一转换单元2、第二转换单元3和控制单元4,结构简单,可以在负载功率小于电网接入点功率时为储能电池1充电,不需要像其它微网一样增加光伏设备为储能电池1充电,从而可以降低成本以及降低微网的使用难度,更加适合实际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状态信息包括第一转换单元2的运行功率、第二转换单元3输出的负载功率和储能电池1的电量。

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转换单元2的额定功率与电网接入点的功率相同。第二转换单元3的额定功率与负载所需的最大功率相同。

第一转换单元2以电网接入点允许的最大功率为储能电池1充电;第二转换单元3离网运行,输出与电网频率和幅值一致的交流电压,为负载供电。控制单元4对储能电池1的电量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储能电池1当前的电量对第一转换单元2和第二转换单元3进行控制。

在负载的功率大于电网接入点的功率的情况下,当储能电池1电量充足时,由储能电池1为负载供电;当储能电池1的电量到达下限时,控制单元4可以发出预警,提示第二转换单元3侧负载的功率需要被限制在第一转换单元2的直流侧功率以下。

其中,电量下限,是指储能电池1正常运行时所允许的最低电量。

在负载的功率小于电网接入点的功率的情况下,第一转换单元2以电网接入点允许的最大功率为储能电池1充电;第二转换单元3离网运行。该时段内,若第二转换单元3的负载功率小于第一转换单元2的运行功率,第一转换单元2比第二转换单元3超出的能量将会被充入储能电池1中。当储能电池1电量到达上限时,控制单元4将会控制第一转换单元2的运行功率等于第二转换单元3的负载功率。

其中,电量上限,是指电池正常运行时所允许的最高电量。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转换单元2可以为各种合适的交流转直流的装置,如功率可控的整流器,整流器的交流侧与电网相连接,整流器的直流侧与储能电池1相连接。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转换单元3可以为各种合适的直流转交流的装置,如逆变器,逆变器的直流侧与储能电池相连接,逆变器的交流侧与负载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控制单元4通过通信总线分别与第一转换单元2、第二转换单元3和储能电池1相连接,以便于控制单元4分别与第一转换单元2、第二转换单元3和储能电池1进行通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网10,利用储能电池1,可以在负载功率小于电网接入点功率时,将多出的功率存储到储能电池1中;当负载功率大于电网接入点功率时,由储能电池1和电网同时为负载供电;从而满足比电网接入点功率更大的负载的用电需求,即有效解决了电网接入点功率不足的问题。

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微网10,可以在不增加电网接入点功率的情况下,通过储能电池1和电网来满足较大功率负载的要求。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微网10,包括储能电池1、第一转换单元2、第二转换单元3和控制单元4,结构简单,可以在负载功率小于电网接入点功率时为储能电池1充电,不需要像其它微网一样增加光伏设备为储能电池1充电,从而可以降低成本以及降低微网的使用难度,更加适合实际应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