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传感器上的集中发电分散供电的太阳能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3050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传感器上的集中发电分散供电的太阳能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今的一些野外监测数据都通过设置在野外的传感器进行采集;对于设置在野外的传感器,供电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现今设置在野外的传感器一般都是通过独立的太阳能电池进行供电,但由于太阳能电池体积相对较大,对安装位置和角度都有一定要求,实际应用时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和工作量,成本也会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传感器上的集中发电分散供电的太阳能供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传感器上的集中发电分散供电的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以及通过供电线缆与该太阳能发电装置连接的传感器终端,所述传感器终端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每个所述传感器终端均包括:传感器和第一储能部件,所述第一储能部件分别与传感器和太阳能发电装置连接,用于通过供电线缆从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中获取电能,并为所述传感器进行供电。

进一步,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控制器和第二储能部件,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太阳能电池、第一储能部件和第二储能部件相连接,其用于对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流进行检测,当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流高于预定值时,则控制太阳能电池向第一储能部件输送电能,并对第一储能部件的电量进行检测,当检测到的电量达到预定值时,向第二储能部件输送电能,并停止向第一储能部件输送电能;

当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流低于预定值时,则控制第二储能部件向第一储能部件输送电能。

进一步,所述第一储能部件包括:可充电电池或超级电容。

进一步,所述第二储能部件包括:可充电电池组和超级电容。

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发电装置进行集中发电,再将电力传输至区域范围内的传感器,使得区域范围内的传感器,不需要独立设置太阳能电池,其使用安装时更为方便,减少安装的工作量,降低了安装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传感器上的集中发电分散供电的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100,以及通过供电线缆200与该太阳能发电装置100连接的传感器终端300,所述传感器终端30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每个所述传感器终端300均包括:传感器301和第一储能部件302,所述第一储能部件302分别与传感器301和太阳能发电装置100连接,用于通过供电线缆200从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100中获取电能,并为所述传感器301进行供电。

本实用新型对一定的区域内的多个传感器终端300使用同一套太阳能发电装置100,并通过线缆给此区域内的传感器终端300供电,每个终端内置第一储能部件302,可通过此线缆进行充电。通过这种方式,只需选定少数的几个合适的位置安装所述的太阳能发电装置100,即可给监测范围内多个传感器终端300供电,有效降低了野外施工的难度和整个系统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监测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100包括:太阳能电池101 ,控制器103和第二储能部件,

所述控制器103分别与太阳能电池101、第一储能部件302和第二储能部件102相连接,其用于对太阳能电池101的输出电流进行检测,当太阳能电池101的输出电流高于预定值时,则控制太阳能电池101向第一储能部件302输送电能,并对第一储能部件302的电量进行检测,当检测到的电量达到预定值时,向第二储能部件102输送电能,并停止向第一储能部件302输送电能;

当太阳能电池101的输出电流低于预定值时,则控制第二储能部件102向第一储能部件302输送电能。

控制器103其控制所述太阳能电池101将所产生的电能优先输送给第一储能部件302,在富裕的情况下或第一储能部件302充满的情况再输送至第二储能部件102中,第二储能部件102在太阳能电池101发电不足或夜晚无发电的状况下,作为后备电源将电能向所述第一储能部件302进行输送。

进一步,所述第一储能部件302包括:可充电电池或超级电容。

进一步,所述第二储能部件102包括:可充电电池组103和超级电容104。超级电容104可保证能有效获取太阳能转换的不稳定电能,同时配备可充电电池组103,在终端电量不足的情况下提供后备供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