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8521阅读:1496来源:国知局
线扎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产品的线缆收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扎。



背景技术:

线扎是一种广泛应用在电器产品中的固定零件,其能够将零散的线路捆绑起来,起到固定线路、走路整洁、美观的作用。但是目前多使用的线扎如图1和图2所示,线扎包括:与固定端(例如钣金件或注塑件)卡接的卡头40’,与卡头40’相连接且用于限制固定端位置的限位底板30’,与限位底板30’相连接且具有限位孔22’的锁合部20’,以及与锁合部20’相连接的线扎本体10’。其中,线扎本体10’能够穿过锁合部20’上的限位孔22’并通过位于线扎本体10’上的第一卡接部11’与锁合部20’上的第二卡接部21’相卡合。卡头40’包括用于限位固定端位置的卡头限位部41’,固定端位于限位底板30’和卡头限位部41’之间。

使用时,首先将线扎的卡头40’插入固定端(例如钣金件或注塑件)的限位孔内,固定端被限位底板30’和卡头限位部41’进行限位,然后,线扎本体10’的自由端部环绕被紧固线一周后,插入锁合部20’的限位孔22’内,线扎本体10’上的第一卡接部11’与锁合部20’上的第二卡接部21’相卡合,将被禁固线扎紧。由于线扎本体10’长度通常大于被紧固件所需圆周长度,因此在紧固后需要将线扎本体10’多余的尾部减去,并预留3-5mm以防紧固不牢靠。

然而,此种线扎使用时,线扎本体10’与锁合部20’上的限位孔22’为一次性固定连接,因此,使用率较低;再者,此种线扎在使用后需要将多余线扎本体尾部减去,导致固线较繁琐,效率较低;最后,此种线扎的预留长度在实际生产中难以精确控制,预留过长可能会造成装配干涉,预留过短可能会造成卡扣松脱等问题,因此无法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扎,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线扎使用率较低、效率低下、稳定性不高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扎,线扎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绕线部;第一锁合部,第一锁合部位于绕线部的一端;第二锁合部,第二锁合部位于绕线部的另一端,第二锁合部与第一锁合部相配合进行锁合。

进一步地,线扎还包括限位固定部,限位固定部设置在本体上。

进一步地,限位固定部包括限位底板和卡头,限位底板位于卡头与本体之间,卡头设置在限位底板上。

进一步地,限位底板包括基板,基板与本体连接,卡头设置在基板上,基板的端部具有折弯部。

进一步地,基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设置在第一锁合部上,第二基板设置在第二锁合部上,当第一锁合部和第二锁合部锁合时,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第一基板的一端与第一锁合部连接,第一基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折弯部,第二基板的一端与第二锁合部连接,第二基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折弯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均位于绕线部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卡头包括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第一卡钩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第二卡钩设置在第二基板上。

进一步地,第一卡钩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折弯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基板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折弯杆的端部连接,第一折弯杆位于第一连接杆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二卡钩包括第二连接杆和第二折弯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基板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弯杆的端部连接,第二折弯杆位于第二连接杆的一侧,第一折弯杆、第二折弯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均位于绕线部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锁合部为卡钩,第二锁合部为卡槽。

进一步地,绕线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绕线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卡钩部分设置在第一通孔内,卡槽设置在第二通孔内,进行锁合时,卡钩伸入第二通孔内并与卡槽配合锁紧。

进一步地,限位固定部与本体为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绕线部由弹性材料制成。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分别位于线扎绕线部的两个端部的第一锁合部与第二锁合部的配合,即可实现对被紧固线的紧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线扎,本实用新型的线扎无需进行多余线扎本体尾部的裁剪,因此使用率和效率均有所提高;再者,不会产生由于尾部预留过长造成装配干涉或者预留过短造成卡扣松脱的问题,从而线扎稳定性较高;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率、效率以及稳定性均较高的线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线扎结构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线扎结构的左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扎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扎的左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扎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线扎本体;11’、第一卡接部;20’、锁合部;21’、第二卡接部;22’、限位孔;30’、限位底板;40’、卡头;41’、卡头限位部;10、绕线部;21、第一锁合部;22、第二锁合部;30、限位底板;31、第一基板;311、第一折弯部;32、第二基板;321、第二折弯部;40、卡头;41、第一卡钩;411、第一折弯杆;412、第一连接杆;42、第二卡钩;421、第二折弯杆;422、第二连接杆;50、被紧固线;60、固定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3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扎,线扎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绕线部10、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第一锁合部21位于绕线部10的一端,第二锁合部22位于绕线部10的另一端,第二锁合部22与第一锁合部21相配合进行锁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线扎的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分别设置在绕线部10的两个端部,从而在进行线缆固定时,能够通过位于绕线部10两端的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快速实现锁合,此操作无需进行线扎多余尾部的去除,因此能够提高线扎的使用率和效率。再者,由于不需要对线扎的预留长度进行控制,仅需通过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进行锁合,因此线扎使用稳定度高,锁合牢靠。

为了实现被紧固线50相对于固定端60的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线扎还包括限位固定部,限位固定部设置在本体上,在线扎通过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将被紧固线50锁紧之后,通过限位固定部插入固定端60,从而使得被紧固线50相对于固定端60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线扎的限位固定部包括限位底板30和卡头40,限位底板30位于卡头40与本体之间,卡头40设置在限位底板30上。在线扎操作时,通过将卡头40插进固定端60,限位底板30和卡头40共同作用以实现被紧固线50相对于固定端60的固定。其中,固定端60可以为钣金件或注塑件。

具体地,为了实现被紧固线50相对于固定端60的固定,限位底板30包括基板,基板与本体连接,卡头40设置在基板上,基板的端部具有折弯部。折弯部与固定端60相贴合,从而与卡头40相配合共同实现被紧固线50相对于固定端60的固定。

进一步地,基板包括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第一基板31设置在第一锁合部21上,第二基板32设置在第二锁合部22上,当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锁合时,第一基板31与第二基板32位于同一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31的一端与第一锁合部21连接,第一基板3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折弯部311,第二基板32的一端与第二锁合部22连接,第二基板3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折弯部321,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均位于绕线部10的同一侧。

当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锁合时,第一基板31与第二基板32位于同一平面。卡头40插进固定端60,第一基板31的第一折弯部311和第二基板32的第二折弯部321和卡头40共同作用以实现被紧固线50相对于固定端60的固定。

为了实现被紧固线50相对于固定端60的固定,卡头40包括第一卡钩41和第二卡钩42,第一卡钩41设置在第一基板31上,第二卡钩设置在第二基板32上。

具体地,第一卡钩41包括第一连接杆412和第一折弯杆411,第一连接杆412的一端与第一基板31连接,第一连接杆412的另一端与第一折弯杆411的端部连接,第一折弯杆411位于第一连接杆412的一侧,第二卡钩42包括第二连接杆422和第二折弯杆421,第二连接杆422的一端与第二基板32连接,第二连接杆422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弯杆421的端部连接,第二折弯杆421位于第二连接杆422的一侧,第一折弯杆411、第二折弯杆421以及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均位于绕线部10的同一侧。

当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锁合时,第一基板31与第二基板32位于同一平面。此时,第一卡钩41和第二卡钩42相互贴合,贴合后的第一卡钩41和第二卡钩42插进固定端60,即可完成扎线操作。由于第一卡钩41的第一折弯杆411和第二卡钩42的第二折弯杆421为弹性材料,因此,在第一卡钩41和第二卡钩42插进固定端60时,第一折弯杆411和第二折弯杆421在通过固定端60上的安装孔后会自然张开而实现自锁,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线扎进行线缆固定更加稳定,不易松脱。

具体地,为了实现线扎的锁合作用,卡钩与卡槽作为机械领域常见的锁紧固定配合方式,可以将第一锁合部21设置为卡钩,第二锁合部22设置为卡槽。

进一步地,绕线部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绕线部1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卡钩部分设置在第一通孔内,卡槽设置在第二通孔内,进行锁合时,卡钩伸入第二通孔内并与卡槽配合锁紧。

考虑成本以及工艺的复杂度,限位固定部与本体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

而为了增加产品的通用性,降低管理成本和模具成本,绕线部10也可设置为由弹性材料制成。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有进一步的了解,下面结合附图3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线扎进行详细说明。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线扎时,拇指与食指分别夹持线扎绕线部10的两端部处的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使线扎绕线部10呈C字型,将被紧固线50夹紧之后,将第一锁合部21和第二锁合部22闭合锁紧,如图5所示。此时,第一基板31与第二基板32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卡钩41和第二卡钩42相贴合,然后插入固定端60。

由于第一卡钩41的第一折弯杆411和第二卡钩42的第二折弯杆421为弹性材料,因此,在第一卡钩41和第二卡钩42插进固定端60时,第一折弯杆411和第二折弯杆421在通过固定端60上的安装孔后会自然张开,从而第一折弯杆411和第二折弯杆421与固定端60一面相贴合,固定端60的另一面与第一基板31的第一折弯部311和第二基板32的第二折弯部321相贴合,从而实现线扎的自锁。至此,完成了被紧固线50相对于固定端60的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线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几点优点:

第一,线扎固线的稳定性高。本实用新型的线扎在进行固线时,通过将线扎的第一锁合部和第二锁合部分别设置在绕线部的两个端部,从而在进行线缆固定时,能够通过位于绕线部两端的第一锁合部和第二锁合部快速实现锁合,此操作无需进行线扎多余尾部的去除,卡头部分插进钣金件的限位孔内,卡头部分不易松脱,固线稳固,彻底消除了线扎固线时卡扣松脱的隐患,提升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第二,线扎固线效率高。本实用新型的线扎固线时间平均为3s/个,而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线扎固线平均为9s/个,对于需要大量使用线扎的产品,可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第三,适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的线扎在使用时无需环绕被紧固线一周,降低了对固线环境及操作空间的要求。

第四,无物料浪费。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线扎,本实用新型的线扎在进行固线时无需剪去线扎的尾部以及对线扎尾部进行的二次回收,从而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