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4886阅读:2051来源:国知局
智能手表充电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手表充电座。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是将手表内置智能化系统、搭载智能手机系统而连接于网络而实现多功能,能同步手机中的电话、短信、邮件、照片、音乐等。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可大致分为两 种:

一、不带通话功能的:依托连接智能手机而实现多功能,能同步操作手机中的电话、 短信、邮件、照片、音乐等;

二、带通话功能的:支持插入SIM卡,本质上是手表形态的智能手机;市面大部分使 用Android系统。

智能手表是佩戴在手腕上的,这就要求体积比较小,由于需要承载很多电子元件,能够留给电池的空间已经很小,只能放置下体积和容量较小的电池,这就造成智能手表需要经常充电。

目前有用于对智能手表充电的充电座,这些充电座能够对智能手表进行充电,但是智能手表和充电座在相互接触的一刹那,容易出现火花,不利于使用的安全性。

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智能手表充电座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使用安全性的智能手表充电座。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手表充电座,包括绝缘壳体以及位于绝缘壳体上的充电端子,所述绝缘壳体凹设有一充电腔,所述充电端子凸伸入所述充电腔内,所述智能手表充电座还设有凸伸入充电腔并且能够前后移动的侦测端子以及向前抵压侦测端子后端的一第一微动开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壳体内设有用以将智能手表吸附向所述侦测端子的磁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腔包括用以包覆智能手表的底部和后侧的底壁及后壁,所述侦测端子及磁铁位于后壁上,所述后壁向后上方倾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端子为内置有弹簧的探针端子,所述绝缘壳体内设有位于后壁后方的第一电路板,所述充电端子及所述侦测端子位于同一排,充电端子与第一微动开关焊接于第一电路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壳体内设有位于底壁上并向上凸伸入所述充电腔内的一第二微动开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壳体内设有位于底壁下方安装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上及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连接有导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壳体内设有与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上设有用以外接电源信号的连接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壳体包括位于外侧的外壳、位于外壳内用以固持磁铁与第一电路板的支架以及位于支架下方的底壳,所述底壳上方设有增重块,所述底壳下方贴覆有硅胶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为具有所述充电腔的半球状,所述外壳设有位于后壁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贴覆有用以接触智能手表的面板,所述安装面与面板之间设有EVA双面背胶,所述面板四周向后凸伸有用以扣合到安装面上的若干扣点,所述面板采用双色成型,里面为ABS树脂与PC成型,外包TPE和/或TPU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包括位于安装面后方的倾斜延伸的前端壁、位于前端壁顶部的顶壁以及自顶壁向后下方延伸的后端壁,所述外壳设有自下向上凹陷的用以收容固定所述支架的安装腔,所述顶壁设有上下贯穿的插接孔,所述外壳设有向安装腔内凸伸并与插接孔稳固插接的插接柱,所述安装面部分镂空,所述安装面以及向前暴露出所述安装面的前端壁上凹设有用以收容扣合所述扣点的扣孔。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智能手表充电座内凸伸入充电腔内的侦测端子以及位于所述侦测端子后端的第一微动开关。如此,所述智能手表先接触充电端子,然后再通过触动第一微动开关开启充电模式,防止接触时出现火花,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充电座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图1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组装图。

图3 为图1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3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充电座分离出面板后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充电座面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充电座支架与面板的立体组合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充电座支架的立体结构图。

图11为图10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充电座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充电座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外壳与支架配合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智能手表充电座100,包括绝缘壳体1以及位于绝缘壳体1上的用以对智能手表(未图示)接触的充电端子41,所述绝缘壳体1凹设有一充电腔10,所述充电端子41凸伸入所述充电腔10内,所述智能手表充电座100还设有凸伸入充电腔10并且能够前后移动的侦测端子42以及位于向前抵压所述侦测端子42后端的第一微动开关43。如此设置,所述智能手表充电时,所述智能手表将侦测端子42压入,触动第一微动开关43。作用是先接触充电端子41,然后再通过触动第一微动开关43开启充电模式,防止接触时出现火花,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所述绝缘壳体1内设有用以将智能手表吸附向所述侦测端子42从而使所述侦测端子42触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43的磁铁2。如此设置,所述智能手表的铁壳通过磁吸力的作用,将侦测端子42压入,触动第一微动开关43,增加使用感,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所述充电腔10包括用以包覆智能手表的底部和后侧的底壁101及后壁102,所述侦测端子42及所述磁铁2位于所述充电腔10的后壁102上,所述后壁102向后上方倾斜。如此设置,当所述智能手表放置到充电腔10内后,所述智能手表能够向后倾斜靠向所述后壁102,从而利于触及所述第一微动开关43,便于充电定位,方便使用。

所述充电端子41为内置有弹簧的探针端子,所述绝缘壳体1内设有位于后壁102后方的第一电路板4,所述充电端子41及所述侦测端子42位于同一排,充电端子41与第一微动开关43焊接于第一电路板4上。如此设置,当智能手表放置到充电腔10时,所述智能手表能够同时与充电端子41和侦测端子42相接触,当受到磁铁2吸引时,所述充电端子41和侦测端子42受到智能手表的抵压向后弹性压入绝缘壳体1,而后所述侦测端子42触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43,且结构简单,利于组装。

所述绝缘壳体1内设有位于底壁101上并向上凸伸入所述充电腔10内的第二微动开关51。如此设置,当所述智能手表充电时,智能手表重力作用,触动第二微动开关51。作用同样是先接触充电端子41触点,然后再打开开启充电功能的第二微动开关51,进一步防止接触时出现火花,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所述绝缘壳体1内设有位于底壁101下方安装所述第二微动开关51的第二电路板5,所述第二电路板5上及所述第一电路板4之间连接有导线52。如此设置,所述第二微动开关51能够与充电端子41之间具有信号传输功能。

所述绝缘壳体1内设有与第一电路板4电性连接的第三电路板6,所述第三电路板6上设有用以外接电源信号的连接器6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61为MicroUSB的连接器6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61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连接器61,如此设置,所述充电座100可以通过所述连接器61接入电源信号。

所述绝缘壳体1包括位于外侧的外壳11、位于外壳11内用以固持磁铁2以及第一电路板4的支架12以及位于支架12下方的底壳14。如此设置,所述磁铁2以及第一电路板4等能够稳定固持于所述绝缘壳体1内,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所述外壳11为具有所述充电腔10的半球状,所述外壳11后壁102上贴覆有用以接触智能手表的面板13。面板13采用双色成型,里面为ABS树脂与PC(聚合树脂)成型,外包TPE和/或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双色成型,有缓冲与导向贴紧的作用。

所述底壳14上方设有增重块3。如此设置,所述充电座100不易滑动移位,保证智能手表充电时充电座10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所述底壳14下方贴覆有硅胶垫15。如此设置,所述硅胶垫15能够与桌面等放置界面稳固接触,不易移位,保证智能手表充电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请参图7至1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11为具有所述充电腔10的半球状,所述外壳11设有位于后壁102的安装面110,所述安装面110上贴覆有用以接触智能手表的面板13,所述安装面110与面板13之间设有EVA双面背胶111,所述面板13四周向后凸伸有用以扣合到安装面110上的若干扣点131,所述面板13采用双色成型,里面为ABS树脂与PC成型,外包TPE和/或TPU成型。如此设置,所述面板13可稳定固持于所述外壳11上,不易脱落。

所述支架12包括位于安装面110后方的倾斜延伸的前端壁122、位于前端壁122顶部的顶壁123以及自顶壁123向后下方延伸的后端壁124,所述外壳11设有自下向上凹陷的用以收容固定所述弓形支架12的安装腔113,所述顶壁123设有上下贯穿的插接孔1230,所述外壳11设有向安装腔113内凸伸并与插接孔1230稳固插接的插接柱114,所述安装面110部分镂空,所述安装面110以及向前暴露出所述安装面110的前端壁122上凹设有用以收容扣合所述扣点131的扣孔112、121。如此设置,所述弓形支架12可向上稳固插接于所述安装腔113内,节省安装成本;所述扣孔112、121可使所述外壳11、支架12和面板13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固持结构。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