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无线充电套筒及鱼漂无线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4273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鱼漂无线充电套筒及鱼漂无线充电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漂充电装置,特别是一种鱼漂无线充电套筒以及鱼漂无线充电座。



背景技术:

鱼漂是垂钓时鱼儿咬钩的讯息反应的工具。人们通过鱼漂的动作,不但可以判断鱼儿吃食的情况,从而决定提竿的时机,还可以通过鱼漂的动作判断出是什么鱼在咬钩。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各种电子鱼漂,对于电子鱼漂的充电装置千差万别,有的需要将鱼漂中的电池拆下对电池单独充电,有的通过充电座上的触点与鱼漂上的触点接触进行充电,上述两种充电方式要么操作麻烦,要么不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产业推广的鱼漂无线充电套筒及鱼漂无线充电座。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鱼漂无线充电套筒包括套筒本体,所述套筒本体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且套筒本体上安装有鱼漂固定限位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鱼漂固定限位装置包括压紧翘板,压紧翘板的中部与所述套筒本体之间为铰接关系,压紧翘板的一个端部伸入套筒本体内,另一个端部伸出于套筒本体之外,且压紧翘板与套筒本体之间设有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使压紧翘板的伸入套筒本体的端部具有向套筒本体的中心轴运动的趋势。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翘板的伸入套筒本体的端部上固定有限位压块。

进一步地,所述鱼漂固定限位装置有多组,多组鱼漂固定限位装置绕所述套筒本体的中心轴均匀圆周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鱼漂固定限位装置可相对于所述套筒本体的轴向来回调节并固定。

基于上述鱼漂无线充电套筒的鱼漂无线充电座,包括座体,所述座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卡槽,鱼漂无线充电套筒安装在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鱼漂无线充电套筒相对于所述座体可拆卸。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鱼漂无线充电套筒以及基于该无线充电套筒的鱼漂无线充电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鱼漂无线充电套筒适于标准化推广与大规模投产;鱼漂无线充电座上鱼漂无线充电套筒相对于座体可拆卸,可极大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安装有鱼漂无线充电套筒的鱼漂充电座的结构图;

附图2为鱼漂固定限位装置相对于套筒本体的调节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鱼漂无线充电套筒包括套筒本体1,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设置有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且套筒本体1上安装有鱼漂固定限位装置3。

所述鱼漂固定限位装置3包括压紧翘板31,压紧翘板31的中部与所述套筒本体1之间为铰接关系,压紧翘板31的一个端部伸入套筒本体1内,另一个端部伸出于套筒本体1之外,且压紧翘板31与套筒本体1之间设有弹性元件32,弹性元件32使压紧翘板31的伸入套筒本体1的端部具有向套筒本体1的中心轴运动的趋势。这样用手按压压紧翘板31的伸出于套筒本体1之外的端部,可以使套筒本体1内的通行空间变大,方便插入鱼漂,当鱼漂装入后,松开压紧翘板31的伸出于套筒本体1之外的端部,即可实现鱼漂的压紧。

为了在将鱼漂装入套筒本体1的过程中给使鱼漂的位置一定,所述压紧翘板31的伸入套筒本体1的端部上固定有限位压块33,这样使用者只需每次将鱼漂沿套筒本体1的轴向一直推送至鱼漂被限位压块33卡住即可,保证了鱼漂中接收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的相对位置,保证可以进行充电。

为了压紧可靠,所述鱼漂固定限位装置3有多组,多组鱼漂固定限位装置3绕所述套筒本体1的中心轴均匀圆周分布。

为了鱼漂无线充电套筒可以适应不同长度与粗细的鱼漂充电,所述鱼漂固定限位装置3可相对于所述套筒本体1的轴向来回调节并固定。调节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如附图2所示,套筒本体1的筒壁上开有轴向延伸的通槽供所述压紧翘板31的一端伸入套筒本体1的内部,所述鱼漂固定限位装置3安装在依靠调节板5上,围绕所述通槽设有轴向延伸的供所述调节板5来回滑动的滑槽,所述调节板5上设有顶紧螺丝6用于顶住所述套筒本体1,当调节板5调节到适当位置,拧顶紧螺丝6顶紧所述套筒本体1可实现调节板5的定位。

基于上述鱼漂无线充电套筒的鱼漂无线充电座,包括座体4,所述座体4上设有至少一个卡槽41,鱼漂无线充电套筒安装在所述卡槽41内。

所述鱼漂无线充电套筒相对于所述座体4可拆卸。

鱼漂的充电方法为:首先,将所述鱼漂无线充电套筒从所述卡槽41中取出;然后,用手压住所述压紧翘板31的伸出于所述套筒本体1之外的一侧,将智能鱼漂1塞入套筒本体1中,松开所述压紧翘板31;最后,将所述鱼漂无线充电套筒装入所述卡槽41中。

本实用新型的鱼漂无线充电套筒以及基于该无线充电套筒的鱼漂无线充电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鱼漂无线充电套筒适于标准化推广与大规模投产;鱼漂无线充电座上鱼漂无线充电套筒相对于座体可拆卸,可极大方便用户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