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GIL管线的过路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5091阅读:1862来源:国知局
一种GIL管线的过路布置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GIL管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GIL管线的过路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走廊选择的灵活性,国内特高压工程采用了部分架空输电线路的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metal 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GIL)。GIL管道是由GIL外套管及绝缘气体隔绝金属导体,在场地上布置时一般是由设备钢支架支撑,支腿间距一般在8m左右。由于目前特高压等变电站布置中,场地压缩的越来越紧凑,考虑到吊装及消防要求,场地上纵横向有道路交错。GIL管道与道路之间不可避免出现了交错现象,造成了GIL管道跨道路的现象。

目前,常用的布置为高位布置,即考虑将GIL管道通过设备支架将其加高,考虑到运输、消防车以及吊装吊车的高度要求,一般在6~8m左右,架空的跨度有跨越道路的宽度确定。但是,架空方案目前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架空管道高度大,侧向风压系数较大,所受到的风荷载。重心较高,地震荷载引起的底板弯矩较大,特别是对于高烈度地区,地震作用需要考虑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较大的地震力容易在跨度中部以及支撑支架底部产生较大的弯矩,不仅导致GIL管道连接点出现缝隙,影响GIL管道的安全运行,而且支撑支架截面较大,安全性经济性较差。

二,当跨越道路的宽度较大时,中部无法设置支撑支架,导致GIL管道的架空跨度过大,在重力以及活荷载准永久组合的情况下,考虑长期效应后,中部容易产生裂隙,导致GIL管道内绝缘气体泄漏,管道容易被击穿。

三,对于部分特高压变电站,由于GIL管道布置时涉及到多处连续跨越道路,导致GIS设备吊装时,吊装半径受到限制,吊车的移动困难,特别是扩建阶段,GIL管道已经存在。

四、GIL管道高位布置,横跨道路,从变电站整体布置上来看,影响整体美观,阻碍巡视人员的视野,不利于变电站后期的运维。

目前我国变电站以及线路工程建设中,所有需要穿越道路、河流以及其他特定区域,在无法采用高位架空的情况下,也都采用地下穿越的方式。对于变电站内一般的低压动力电缆以及控制电缆,过路时为了方便敷设,多采用过路隧道,隧道内设置电缆支架。 线路高压电缆穿越时,多采用盾构、顶管等技术形成的隧道作为通道。但是,不论是站内还是线路隧道通过的都是电缆,而非GIL管道。GIL管道不仅多,且单根管径较大,本发明是借鉴电缆过路隧道的思路,充分考虑了GIL管道的特别之处后提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GIL管线的过路布置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GIL管线的过路布置结构,包括道路和GIL管道,所述道路底部下方设置有底板,所述道路和底板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接,所述道路、底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形成一个空腔,所述道路上贴近第一侧壁设置有GIL管道入口,所述道路上贴近第二侧壁设置有GIL管道出口,所述GIL管道依次经过GIL管道入口、空腔和GIL管道出口,所述GIL管道位于空腔内的部位贴近第一侧壁、底板和第二侧壁,所述GIL管道与底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地锚;所述底板上方且位于道路的底面上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吊钩;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积水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所述底板为钢筋混凝土筏板,所述顶板为钢筋混凝土梁板式顶板。

进一步的,所述道路两侧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接处设置有挡水坎。

进一步的,位于道路的两侧,且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接处均设置有暗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平行,所述空腔的纵向截面呈方形,所述底板向着积水坑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积水坑内设置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与雨水井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挡水坎的顶部与道路顶面齐平。

进一步的,还包括检修钢梯,所述检修钢梯安装于道路与底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低位布置,考虑从道路下方设置过路通道,通道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形成地下过路管廊,GIL管道采用低位布置,可以有效降低地震荷载,避免风荷载,使得管道正常运行时不受侧向荷载的影响。过路隧道即空腔位于地面以下,底板连续布置,GIL管道在空腔内部通过时,可以根据GIL管道的需要沿线设置混凝土支墩,避免采用高支架支撑,间距可控,有效解决跨度过大的问题。将较为密集的GIL管道布置于地下,避免场地上出线高架空管线,变电站布置美观且巡视方便。道路上部物架空管线,吊车、消防车等通行无限高限制,自由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GIL管道,2-道路,3-第一侧壁,4-底板,5-第二侧壁,6-GIL管道入口,7-GIL管道出口,8-顶板,9-吊钩,10-地锚,11-积水坑,12-排水泵,13-挡水坎,14-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GIL管线的过路布置结构,包括道路和GIL管道1,所述道路2底部下方设置有底板4,所述道路2和底板4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5相接,所述道路2、底板4、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5形成一个空腔14,所述道路2上贴近第一侧壁3设置有GIL管道入口6,所述道路2上贴近第二侧壁5设置有GIL管道出口7,所述GIL管道1依次经过GIL管道入口6、空腔14和GIL管道出口7,所述GIL管道1位于空腔14内的部位贴近第一侧壁6、底板4和第二侧壁5,所述GIL管道1与底板4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地锚10;所述底板4上方且位于道路2的底面上设置有顶板8,所述顶板8上设置有若干个吊钩9;所述底板4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积水坑11,所述积水坑11内设置有排水泵12,所述排水泵12与雨水井(雨水井图中未画出)相接;还包括检修钢梯(检修钢梯图中未画出),所述检修钢梯安装于道路2与底板4之间,用于检修人员进入空腔14内对GIL管道1进行安装、拆卸、检修等。

所述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5均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所述底板4为钢筋混凝土筏板,所述顶板8为钢筋混凝土梁板式顶板;所述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5平行,所述道路2的底面分别与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5垂直,所述底板4向着积水坑11倾斜,所述空腔14的纵向截面呈方形。

所述道路2两侧与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5的相接处设置有挡水坎13,所述挡水坎13的顶部与道路2顶面齐平;位于道路2的两侧,且与第一侧壁3和第二侧壁5的相接处均设置有暗柱(暗柱图中未画出)。

所述GIL管道1采用路面以下钢筋混凝土隧道(即空腔),所述隧道底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侧壁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顶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侧壁剪力墙兼做隧道的挡土墙,考虑到地下GIL管道1的吊装问题,过路隧道的深度由具体的GIL管道1本身尺寸以及安装空间尺寸确定,顶部与剪力墙交界处墙内设置暗柱。顶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在GIL套管1入地处设置GIL套管入口6,在路面范围内的顶部梁底合适的位置设置吊钩,底板两侧设置地锚,以备用GIL管道1地下部分的安装起吊。隧道的底部还设置钢筋混凝土积水坑,积水坑11内积水采用排水泵12强排至站内雨水井。隧道的侧壁顶部设置挡水坎13,挡水坎13的顶标高与道路齐平。隧道内根据GIL管道1的布置,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检修钢梯。

GIL管道1过路采用地位布置,采用钢筋混凝土过路管廊布置;钢筋混凝土过路管廊采用筏板底板+剪力墙侧壁(设暗柱)+梁板式顶板的结构;管廊底板设置排水坡度,坡底设置积水坑11,坑内采用排水泵12将积水强提至站内雨水井;地下过路管廊的侧壁设置挡水坎,挡水坎13顶部标高与道路标高一致;过路管廊的顶部梁内设置吊钩9,底板4两侧设置地锚10,以方便GIL管道1在管廊内的吊装及检修更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